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55|回复: 1

永远的巴金 永远的纪念--------大型系列专题片《百年巴金》作品研讨会纪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4 14: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西部电视
--------------------------------------------------------------------------------

  2月14日、15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专题片《百年巴金》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学文化频道的早间《教科文九十分钟》大型栏目播出,这是四川人民献给巴老百岁华诞的一份厚礼。
  2月17日,"大型系列专题片《百年巴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了研讨会。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中国视协、四川省委宣传部领导,部分专家学者和中央驻京及各大新闻单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电视研究》、《当代电视》、《西部电视》等参加了作品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视协秘书长王锋主持,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仲呈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杨伟光,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准、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李京盛、中央电视台副总编张华山、中国电视艺委会秘书长高峰等领导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该片是近年来,大型文化专题片中的佼佼者。著名专家学者和评论家刘杨体、杜高、曾庆瑞等,认真分析了该片的创作得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有胜、四川广电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均、四川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平志英、副处长王峻飞,该片总编导张胜庸到会介绍拍摄情况并听取意见。作品研讨会始终在热烈、认真的氛围中进行。

百年巴金感动中国

  王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莅临指导,这个片子是由四川电视台拍摄的,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过,趁着这个热火劲召开这次作品研讨会,这个作品在社会上有很大反响。中央电视台曾在2003年的《感动中国》中有一个特别的内容,就是"百年巴金感动中国"。四川电视台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财力推出了这样一个很好的作品。我们首先对四川电视台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取得这样的成绩表示祝贺;同时,我们也借这个机会,对巴金老人、巴金文学作品的成就和这个专题片的艺术成就,进行一番专题研讨。
  徐有胜(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首先我代表四川省委宣传部向到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巴金是四川人,在四川生长了19年。在巴金百岁华诞的时候,四川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有关巴金华诞的庆典活动,所以在四川开展了学习巴金、热爱巴金,表达家乡人民对巴金的崇敬的一系列的庆典活动。如由四川省委省政府主办的规格很高的庆祝巴金百岁华诞的座谈会;建成了巴金文学院,巴金文史资料陈列馆正式开馆;四川省作协和中国作协联办了第七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了巴金影视作品展映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我们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走近巴金,理解、认识了巴金。具体到我们这一部《百年巴金》作品,我们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电视台都花了很大的力量,特别是四川电视台集中了一批精兵强将,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给予很大的支持。总之我们力求把这部专题片拍成精品,在四川乃至全国有比较好的影响。
  王均(四川省广电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百年巴金》由四川电视台承办拍摄,当时基于三点想法:第一,巴金老人是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感染了一大批读者;第二,巴老是四川成都人,是亲情、乡情;第三,作为电视台这样的宣传单位,宣传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同时也要创造先进文化。通过这部片子的拍摄可以弘扬先进文化。所以基于这三点想法,我们电视台很重视这部片子的拍摄,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全力支持,并经过多次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力争作出精品。希望这次研讨会能得到各位领导、专家的帮助和指点,为我们今后创作此类作品积累经验。

要善于实现具有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仲呈祥(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
  纪念巴金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总是通过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杰出代表人物来集中体现的。巴金无疑是中国文艺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巴老不仅以他的文学名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且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他以伟大的人格,对国家、对人民挚忱的爱,为全民族树起一面伟大的旗帜,这些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今天回忆和总结我们这个民族走过的历史,全面地汲取历史营养,开拓未来,推进现代化事业的时候,巴老给我们这个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精神营养是很值得我们电视工作者,运用大众传媒的形式把它传播开来,变为全民族的一种精神财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足够地评价,这个创作集体提供的这样一部作品的价值。
  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地方电视台、一个省级电视台,确实需要善于实现自己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高高地举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旗帜,义不容辞地利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光大、弘扬地方的文化名人。当然地方的文化名人常常不仅仅是属于地方的,同时是属于中国的;像巴老这样的伟人又同时是属于世界的。这样的话,就能够使电视文化节目更多地以地方的鲜明特色走向全国,我们中国的电视文化园地也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灿烂多姿的一种局面。作电视文化的专题片它确实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实现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因为有很多事情,只有在那样一个文化环境里面才能够更鲜明地显现出它的文化优势。四川电视台有这个传统,如我们的地方名著包括沙汀老的《淘金记》、巴老的《家·春·秋》、艾芜老的《南行记》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就是从四川诞生,走向全国,赢得了全国电视观众的厚爱。当时被电视界称为是荧屏上的巴蜀文库,这是一种文化建设的战略眼光,这个好传统是不可丢的。今天的《百年巴金》就是延续了这个传统,继续发扬了这个传统。我们现在一定要以建设先进文化为宗旨,来实现我们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拍摄《百年巴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在当前我们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前提一定要实事求是;但是我们更要重视代表了这个民族最高文明水准、最高审美修养的那些大家们,宣传他们的文化,弘扬他们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代表人民群众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养。我们各类媒体今后确实要为这类优秀作品鸣锣开道,擂鼓呐喊,尽一份责任,为宣传这类作品提供足够的版面和阵地,共同来实现我们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平衡。

非常真诚的叙事和表现风格

  李准(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巴老是世纪的良心,也是中华民族20世纪的一个文学见证。我至今还认为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六位大师,应当是不可动摇的、公认的20世纪中国真正的文化艺术大师。巴老曾经说过--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无技巧是最高的技巧。这部八集的片子我最欣赏的是叙事风格、表现风格都非常的真诚,明白如话,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没有旁生枝节的东西。这8个题目很好,掺杂了巴金自己的文学风格,非常真诚,有助于这部片子的普及,不像有的片子做得太艰涩,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反而让观众不得要领。巴老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真诚、他的坦荡、他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一种社会责任意识。这源于巴老自始自终无处不在的爱心。
这部片子讲巴老一生的人生历程,他的文学经历和贡献,更重要的是讲述了巴老一个世纪的情感经历和精神历程,从一个特别重要的文化角度讲了这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中华民族的情感精神历程。从一个作家成长为一个大作家,首先就得有爱心,不是只爱自己,首先要爱人民,爱一切美好的生命,包括爱劳苦大众。巴金的这种爱心是一个巨大的光明之烛,照亮我们整个作家、艺术家的队伍。这六位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首先是因为人格的伟大,他们植根于民族的土壤,同时又具有开放的意识,积极地了解、接触和吸收整个人类文明的营养。这部片子成功之处是很好地告诉我们身边的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你为人、你为文究竟应该怎么做,你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一个有良知的与时俱进的艺术家。
  张华山(中央电视台副总编):
  巴老的作品曾用很多的艺术门类来表现,大家所看重的也是从巴老的作品出发,《百年巴金》所产生的思想、所代表的时代性和人民性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有很深刻的感受,因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也是对巴老作品的很好评价。《百年巴金》通过见证人、见证物这种国际通用的纪录片表现手法,很真实地记录了巴老的一生,将巴金一生的功绩很好表现出来了。片子拍得很朴素、很实在,资料很翔实,表面看似平淡、朴实无华,而作品本身渗透了创作者的精心制作和匠心所在。作为一个历史老人不容易,作为中国的一个著名文学家,现在还是中国作协的名誉主席,他的作品和他所产生的影响,将随着我们这部纪录片的产生永存人世,也将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了解巴金的一个有声有色的作品。
  曾庆瑞(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如果说鲁、郭、茅三位是甘洒热血写春秋;刚好巴、老、曹三位是担负荣辱写人生。这两者缺一不可的同时表现现实主义的那种深刻、伟大,给人一种完整的现实之感。巴金生活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年代,特殊国度里面的一个特殊的人物,有着特殊的经历,他所关注的是在人的生命历程里面赋予他的科学、民主、平等的意识,巴金之所以不朽和伟大,是他将他全部的文学事业和全部的人生奉献给了张扬民主,宣扬科学和平等,都奉献给了关注人生,关注人生应有的一种爱。真实是一个片子的生命,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巴金是怎样走过他这一百年,抓住了对人生的关爱,这也是他真实的灵魂所在。片子也有一些让人遗憾之处,片中对巴金的爱情观和爱情小说不应回避。
  张德祥(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
  我是学文学出身的,对巴金老人非常崇敬。如果我们对中国的作家进行排队,鲁、郭、茅、巴、老、曹这样一种排法,几十年前就已经形成。说鲁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同时,巴金则是中国的良心,在今天越来越感到它切合于巴金的作品和人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巴金的作品中,在中国的现代作家里面他是受西方的人道主义影响最深的一位作家,并且把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融化到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了。能作出这样一部片子让更多的观众通过电视媒体来了解巴金、认识巴金、感受巴金,感受他的精神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片子的现实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挖掘重要节庆日和伟人纪念日的文化内涵

  李京盛(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
  这部片子的风格就像巴老的为人一样,感觉手法很平实,内容很丰厚,给人印象深刻。通过这部片子让我联想到近来我们文化界、宣传界利用重大的节日,无论是国家的节日,还是重要的纪念日和文人的诞辰日,把这些日子作为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这种形式值得很好地研究。对这些名人的、节庆日的纪念活动的内涵,和我们对它研究、分析的不断深化,这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了很重要的开拓。在庆祝巴金百年华诞的纪念日中,四川电视台就很好地挖掘了这样一个日子,它的厚重的文化含量和它的文化建设的一个很好的机遇,能够把这个活动和文化建设很好地结合,这是近些年来搞这些活动很成功的一个借鉴经验。纪念巴金、庆祝他的诞辰,同时又留下了这样一部很好的作品,将来会成为非常珍贵的资料。世界上对文化名人,对属于本民族资源、文化财富的这些人物的热爱、纪念、崇敬、甚至倡扬,在当今世界各个民族都是共同的,今后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纪念活动还要作进一步的挖掘。经过历史和时代的检验,对人民、对历史真正认可的民族文化精神大师,他们在我们新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前进过程中,给我们更多的、更深的启示,像我们巴金这样的文学成就、文学思想乃至他的为人对当今思想、文化能够提供借鉴和吸取的养份值得大力宣传,热热闹闹的纪念形式上是需要的,但更多的是要留下一些什么东西,《百年巴金》就属于能够留下来的。

主题鲜明、立意准确、内蕴厚重、制作精心

  杨伟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
  这个片子的特点是主题很鲜明,立意很准确。首先,一个文学家是通过他的作品来体现他的思想的,他的思想是当时时代思想的一种反映,具有时代的生命力;第二点,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把心交给读者,要真情、真心,讲真话,这种沟通非常重要,他跟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所以他的作品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第三点,这个片子有深度,给人一种厚重感、时代感,反映了巴老的思想和他创作的历程。另外,该片制作很精心,材料很丰富,很有说服力,导演和整个摄制组花了很大的精力,真正的研究了巴老,运用了大量的材料,如一些外国人的评价和一些跟巴老曾经有过接触的人和现在文学评论家所作的一些评价,显得很有说服力,很丰富,整个作品令人信服,使巴老的形象立起来了;第四点,领导重视,敢于大投入。现在电视频道很多,要作的节目很多,但是精品节目很少,要制作更多的精品需要更多的人才,还要有必要的资金投入,即使是有优秀的人才,没有资金的保证,也不可能制作出精品;第五点,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作品都是一些格调很低的东西,不是以一种很真诚的态度跟读者和观众交流,不深入生活,没有自己很切身的感受,很难产生真实感情。这部作品的播出,对我们年青的作家、下一代和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唐玉籍(《当代电视》副主编):
  巴金的百年华诞,很多媒体的活动都不及电视的受众广泛。往大里说,电视这个媒体对民族文化思想的培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说的再具象一点,这个片子起到了一种完整的诠释和张扬的作用。这部片子让我们加深对巴老作品和人品的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引发我们的思考,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和为人有很好的警示和启迪的意义,也给我们后代留下了一笔更宝贵的文化遗产。我用十六个字来评价这部片子:主题突出,定位准确,风格平实,底蕴厚重。

倡扬真正的科学认识精神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刘杨体(著名评论家):
  看了这部片子非常感慨。1950年四川刚解放时,我刚满15岁,那时候去参加革命,就思想准备而言,主要是读了鲁迅的书和巴金的小说,他的书确实影响了很多人走向革命。今天,我们中国最需要的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人类学者将人类的精神分为三种,这是精神的根本。第一种叫作求知的精神;第二种叫作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实际上就是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中国缺乏科学理性精神;第三种就是信仰精神,最基本的就是追求理想的精神,追求理想和科学理性的认识世界。在仁者爱人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推己及人,要有爱人之心,这三个方面是人类的原精神。不客气地说,我们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是真正的科学认识精神和真正追求理想的精神。
  我觉得这部片子作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告诉人们,巴金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他确实在传播一种思想和文化精神,他一生都在反对黑暗,反对专制,反对压迫,反对一切妨碍人爱人的东西。宣扬巴金是社会良知代表的时候,我们应该再问一句社会良知是什么?社会良知有两个东西在巴金身上体现的最鲜明,第一个就是巴金一生都在认识这个社会,从未放弃过他的理想,坚持说真话,维护人格的完整,如果没有这个完整,就谈不上做人的尊严。有了这个尊严才能使作品极具感染力。我们读巴金的作品确实能感觉到他在与读者交心,确实在讲真话,尤其是在他的晚年。第二点他一生都在认识自己。对巴老我们是由衷的佩服,在一百年出了这样一个文化伟人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拍这样一部专题片不仅是对中国电视观众的一种责任,同时对创作者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应该高高地宣扬这种文化精神。
  这个专题片做的很好,立意很准确,对巴老这样一个世纪伟人的整体把握非常到位,采访很深入,人物的访谈也不光是学术性的,还包括情感性的,镜头和画面构图都很精美,很有感染力和概括力。不足之处可作一些探讨,在电视手段的运用上,叙述是不可避免的因素,但如果不把叙述放在动态结构当中,不免会给人以单调的感觉。
  沈卫星(《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这个片子看过以后,给我的感受很震动。我是看巴金的作品长大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在谈及巴金和他的作品、为人,看了这部片子以后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巴金,全面地理解了这位伟大文学巨匠,片子给我两个突出的感受:1、思路很独到。虽然它是一个人物的系列片,但是看完之后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对人物不是在叙述,而是在评价一个人物。它不是在陈列和叙述巴金的一生,更多的是采用访谈形式来评价巴金,这个片子不仅仅是成功地描述了巴金的形象,更多地是塑造了巴金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精神,这又使作品具有了不仅仅是评价的力量,更加具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让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巴金精神上的力量。2、这部作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联想现在文坛生态的恶劣已经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很多作家的作品和他的人格是分裂的,像巴金这种作家在中国历史上他的作品和他的心灵、他的精神世界是高度的一致,是我们中国文坛值得研究和珍视的一笔财富。这个作品让我们产生一种深切地呼唤,有一种很强大的现实力量。片子稍显遗憾的是片子缺乏一些很慎重的细节的东西,可以更好地表现巴金的人生和思想,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用最通俗、简洁的语言,完成对巴金精神层面
的追述和人格价值的评价

  杜高(著名评论家):
  一个还活着的作家受到全民族的热爱,用这么好的作品来评价,这在中国文化市场是没有的。这个电视片的主题已经把巴金作为一个作家的热爱称作中国的良心,这本身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标志着一个历史精神的独立,标志着一种人文精神、文化精神或者说人的精神的胜利。评价巴金是中国的良心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巴金的作品是反封建的、追求进步的、追求正义的、追求真理的,但同时他的作品是忧虑的。观众不知道的背景,这个片子解释得很好。因为那个时代,所有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都是苦命的,都是忧虑的。同时巴金在文学上他所创造最深刻的影响的,都是同情人民疾苦的,影响人民,同时也使巴金的作品深刻起来。
  这部片子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所以我认为这次对巴金的纪念远远不只是文艺界或者文化界重要的纪念,我想这个纪念会载入中国的思想史和精神史。这部片子的好处在哪里呢?它是用最通俗、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了一些非常深奥的问题。这部片子用非常形象的--比我所看到的文字更富有感染力的、更加清晰、更生动的画面,来回答了巴金为什么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巴金是中国的良心。这部电视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仅仅是讲了它的文学成就,但始终没有离开对巴金精神层面的追述,完成了对他人格价值的评价。所以,这部电视片的主题鲜明就在这里--把巴金的文学价值和人格价值结合的非常紧;另外把巴金的人生的经历和精神的经历结合在一起,每一步都没有离开,每叙述一段都联系了巴金精神的历程。这部片子拍得很美,很有情感,它把一些深奥的道理用通俗语言表达得很清楚,视野非常广阔。
  郭运德(《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看过很受感动,巴金诞辰一百周年是对中国疲软的文坛上打了一针强心剂,唤醒了很多人已经沉睡的文学记忆,成为去年文学的一个亮点。以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来回顾、追述一个百岁老人的一种平凡而又多彩,一种磨难而又辉煌伟大的一生,非常有意义。对我们纪念这位老人,来回顾我们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对我们今天的文艺给予更多的启迪、弘扬和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从这一点上,我认为这部片子值得我们庆贺。从整体上讲,这部片子有这样几个特点:资料很翔实,开拓很深邃。巴金是我们当代文学一个特殊的景观,非常值得研究。巴金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这种激情的洋溢,确实唤起了对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疾苦,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巴金并没有承认自己是革命者,但却影响了一代人参加革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一种精神财富,靠他伟大的人格力量成为世纪伟人之一。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博大的爱心,有崇高的人格,巴老以他的真诚、以他的爱心、以他的悲天闵人的忧国忧民的意识感染了我们,受到人们的尊重。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片子提供了大量资料,对我们是有启发的。片子采访很广泛,评价也很中肯,涉及的人物很广,找到许多很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可见编导是很费苦心的。片子的编排很精巧,画面也是很考究的,在整个的编排上独具匠心,八集的分类还是花费了心血,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从受众能够接受的层面上来说这个片子做的很成功,很让人振奋。片子以它朴实的镜头语言,通过巴老一副忧虑的眼神,一个悲闵的胸怀,一颗探索的灵魂,一个时代的良心,来追寻一个灵魂的发展,也追寻了我们整个现当代百年的历史。不足之处是静态的东西还显得多了一点,显得平了一点,节奏缓慢了一点,整体的概括力和对历史深度的追溯显得有点不够。
  王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
  对优秀的作品和有成就的艺术家进行专题研讨应该是我们中国视协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今后我们在这个方面还将有所加强,评价和推出更多的好作品。我觉得今天召开的这个会收获更大,至少在三个层面上有所交流和收获:首先是大家对巴金这个文坛伟人、世纪老人、文学巨匠的认识和评价进行了交流,很充分地表达了每位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和看法。无论是从巴金的人生之路、文学创作成就、巴金的人格魅力以及文学精神,加深了对巴金的认识,作出了客观真实地评价;第二点,就《百年巴金》大型专题片的创作,它所具有的意义以及这个片子的思想内涵,充分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地表现了巴金的百年人生,从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由衷的赞赏,也有直言不讳地商榷和探讨,目的只有一个,基于对他的认识和评价,本着对他的崇敬之情,另外也是希望借用电视这个大众媒介很好地来表现他宣传他;第三点,对探索如何作类似的文化专题片、人物专题片的创作规律、创作特色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和探讨。这种片子在我们电视台的播出中占的份量很大,是电视宣传很重的一块内容,而且是可以和国际接轨、可以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和渠道。基于以上三点,此次研讨会开的很成功,收获很大。

(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由解敏、筱睿、晓东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14: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巴金------系列片《百年巴金》创作有感

作者:张胜庸
来源:西部电视

--------------------------------------------------------------------------------
   2003年11月25日是巴金老人百岁华诞,为了纪念巴金老人这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去年初我们四川电视台就开始了大型系列片《百年巴金》的酝酿和筹备工作。巴老的一生就是一个世纪,他经历了二十世纪的全过程。对于这样一位当代文坛万众景仰的文学大师,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他的一生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内涵,我们的片子应该怎样去表述才恰当呢?
  去年春节刚过,我们邀请巴老在川的部分亲属、老友和专家召开了几次选题研讨会,对本片的立意、主题、基本架构进行了反复论证,最后达成共识,确定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作为大众传播,本片不需要去全面评述巴老(那是文学界、学术界的事),而是应针对广大观众的需要和口味,拍成一部雅俗共赏的人物专题片;(二)巴老一生时空跨度很大,我们无需作编年史的讲述,而应以主题分集,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突出重点,削枝强干;(三)考虑到本片是在巴老百年诞辰之际播出,也需要让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对巴老这样一位当代文学巨匠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因此本片各集虽然独立成篇,但也连贯一气,从而勾勒出巴老一生的基本轮廓。
  去年3月中旬,我们已拟出了一份八集的提纲,各集集名如下:1、巴蜀之子;2、走出夔门;3、永远的《家》;4、赤子情怀;5、把心交给读者;6、巴金属于世界;7、世纪良知;8、历史的选择。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一致认同。4月初我们就开始了采访、拍摄和资料收集工作。我们沿着巴老的足迹,从他的故乡四川开始,到上海、北京、泉州、重庆、杭州等地,努力寻访相关的人和事,其间突发的非典疫情曾打乱了我们的工作进程,耽误了我们一个多月的时间。7、8月盛夏时节,我们不得不兵分两路,加班加点抢进度。待到8月中旬赴法国拍摄时,又正好遇上欧州百年不遇的酷暑,连续十多天我们都在摄氏40多度的高温下工作,汗流浃背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9月上旬,我们进入了后期制作;11月下旬巴老百岁诞辰之际,系列片《百年巴老》终于在四川卫视如期播出;2004年2月14、15日,又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这是我们--巴老家乡的人民送给他的一份生日礼物。
  拍摄《百年巴老》的过程,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巴老,认识巴老的过程。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巴金是我从小就喜爱的。记得我八、九岁的时候,在家里的书架上翻到一本小册子,那是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巴金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我被它的名字吸引了,于是就读了起来。小小年纪对书中许多内容当然不甚了了,但书中流畅而平实如话的文笔,以及富有情感的诉说都深深感染了我,使我从此记住了这个作家的名字。那以后,巴金的著作一直是我阅读的首选。很多年过去了,当这次挑起本片总编导的担子时,我是既高兴又有些忐忑不安。我不得不用了很多个晚上?quot;补课",来补读和重读巴金的一些著作。巴金的作品,无论是早年的还是晚年的,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是那么真诚。望着巴老慈祥和善的面容,我似乎在面对面地听他真情地倾述,并联想到许多过去不曾注意、或似懂非懂的问题。我的合作伙伴、本片总撰稿何开四先生也是如斯。他是四川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说自己过去没有研究过巴金(在北大读书时他是研究钱钟书的),此次也是?quot;补课",集中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巴老的著作。摄制组的同仁都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多读一点巴老的书,对巴老多一份理解,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些。
  巴金的著作影响了几代人,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是在国际上享有巨大声誉的少数几位当代中国作家之一。但是建国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巴老曾一度遭受误解、歪曲和围攻,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今天,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已使中国进入一个新时期,我们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都已有很大改善,面对一些大众关心的问题,我们感到本片有责任实事求是地讲一讲。记得台领导在摄制组建组之初,曾对大家提出过一个要求,就是要以巴老讲真话的精神来拍巴老。这句话已成为我们摄制工作的努力方向。
  巴金早年曾迷恋过无政府主义,十多岁时他在成都就已读到一些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以后到上海、南京、北京,直到去法国和返国之初,巴金都曾多次宣称自己"安那其主义者"。那末,"五四"时期传入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为什么能在中国传播,能使当时不少年轻人信仰它呢?由于过去
"左"的文艺思想的影响,很少有人去对它进行历史的、唯物的分析,因而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够了解的,特别是青少年,因为它容易被误解为"文革"中常常提到的那个以打、砸、抢为特征的"无政府主义"。在本片的第二集《走出夔门》以及其他集的一些内容中,我们通过对几位专家的访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无政府主义的特点、无政府主义对巴金的影响等方面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述。巴金一生忧国忧民,他年轻时对无政府主义的信仰和热衷其实正是他渴望从中寻求救国救民思想武器的表现。五十多年以后,当他重访法国回答记者提问时,曾对此作过如下的说明?quot;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但即使在当时,对我影响更大的还是爱国主义。"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这才是巴金一生的主旋律。
  为了进一步探寻巴金对无政府主义的认识、思考的发展轨迹,在本片第四集《赤子情怀》的开篇,我们对福建泉州"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最后的活动"那段历史作了必要的交代。1928年至三十年代初,一批无政府主义者和爱国人士汇聚到南国小城泉州,其中包括巴金赴法时的友人吴克刚和卫惠林,巴金也曾应邀三次到泉州小住,目睹了那批热血青年在他们的小天地里,过偶杩嗟纳?睿??绰?蝗惹榈卮邮缕矫窠逃??愀九?帷⑷肆Τ倒せ幔?踔猎谝桓鱿缃?辛宋谕邪钍降奈拚??饕宓氖笛椤5?牵??负问保?诰?У母稍ず脱蛊认拢?妊?嗄晁赖乃馈⑸⒌纳ⅲ??堑呐????怀∨萦啊U庖磺懈?徒鸷艽蟮恼鸷常?????菖笥衙堑墓适滦唇?约旱男∷抵校???灿纱硕?鲜兜轿拚??饕甯锩?谥泄?切胁煌ǖ摹W阅且院螅?徒鸶?涌粗厣缁崾导??释?嘧鲆恍┦导使ぷ鳎??缁岽笾诜?瘛S谑撬?闳惶羝鹆宋幕??畛霭嫔缱鼙嗉?牡W樱??蝗惹榈赝渡肀嗉?霭婀ぷ鳎??彼?布绦?员饰?淦鳎"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创作上也更趋成熟,从而迎来了自己文学生涯的黄金时期。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到年轻的巴金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以及赴法求学,直到泉州"南国的梦",片中的这种布局与评述,也许可以帮助观众了解巴金早年对无政府主义的态度和思想情感发展轨迹。巴金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串歪歪扭扭的求索的脚印,但他从未停步,从年轻时起他就是与时俱进的,因为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里的"上帝",他始终脚踏大地,心中时刻想到的是如何拯救苦难中的祖国和劳苦大众。这就是巴金。
  《随想录》是巴老晚年的一本大书,是他写作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文革刚过不久,满头银发的巴老就开始了深沉的反思。由于那时的中国还处于乍暖还寒的时节,巴老直言不讳的揭疮疤和针针见血的剖析曾触怒过一些人,引起过一场争论。事隔多年以后的今天,一位好心朋友听说我们在拍巴金,就问我:"《随想录》为什么先在香港发表?你们的片子将如何讲述当时的真实情况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的片子应该作出回答。
  为了弄清当时的情况,我们采访了香港作家联会前会长曾敏之先生(他当时正在上海),他讲到了大公报资深编辑潘际垌向巴老约稿的经过。同时我们还采访了文汇报副刊《笔会》前主编徐开垒先生,和上海作协徐钤、陆正伟先生,对巴?quot;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一封信》引起海内外读者强烈反响的情况,以及后来开始写《随想录》上最初几篇文章的背景有了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对于《随想录》及其当初发表的背景,我们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和理解,在片中作了如下的表述:(一)巴金同意《随想录》上最先写作的几篇文章在香港大公报副刊上发表带有个人交往的因素和随意性;(二)巴金开始写作《随想录》时是1978年,当时国内还处于拨乱反正时期,"左"的思潮还大有市场;(三)巴老的《随想录》写了八年,这正是我们国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从解放思想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当时中国思想界开展?quot;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它使人们放开了被束缚的手脚,冲破了条条框框的桎梏,为思想插上了翅膀,而《随想录》正是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中国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随想录》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随想录》的问世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重要的成果之一。巴老虽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他正倔强地一步步走在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列。
  巴老是一个纯朴、坦诚的人,面对这样的老人,本片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自然采用了一种与之相应的朴实的表述方法。本片采访了不少巴老的亲朋好友以及他们的子女,也采访了知名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大家都讲得实实在在,发自内心;而片中的解说我们也采取了一种平实的风格,除了必要的交代和穿针引线的需要,在篇幅上已作了较大的压缩。我们力求通过当事人、知情人来讲述巴金的一些故事和细节,让事实说话--这就是我们的策略。巴老同时代的人已不多了,片中采访到的不少人士已届高龄,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就是"口述历史",我们相信这些珍贵的资料将成为生动的文献,而长时间地流传下去。对历史的回眸其实正是为了今天的进步,因为历史伟人、文化名人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可以不断开发的宝贵资源。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作者为四川电视台高级编导、《百年巴金》总编导 编辑:解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3:39 , Processed in 0.0772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