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荃 发表于 2005-9-1 22:48:33

回应楼主

看见你们讨论得这么热烈,也说一点感受。
   前几年(1996-1998年),我们学校也招来了一些为数不多的外国留学生。他们主要是二年制的短期汉语文化学习,好象是与文凭不挂钩。当时有两个东亚小伙儿:日本人富泽、韩国人朴贤求,年龄也就二十二三的样子。当时就给他们两人上了近一年汉语基础课。
      他们二人都非常认真,记得当时上的课是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基础”教材。我给他们上了两册。富泽性格比较拘谨,话少,甚至好象有点口讷,但学习上却冲力十足。有时,两人读课文后,我点评时,如果说“富泽同学鼻韵母有些不到位”之类的话时,他就要据理力争,说“我不是那样发音的。”相比而言,朴贤求就比较灵活一些,也比较爱说话一些,发音有点象中国的南方人。
   记得1997年教师节的那一天,我下午有他们的课,上课之前富泽双手捧给我两包兰州产的“海洋”香烟,一边给我鞠了一躬(当时我还没戒烟),我连说谢谢。朴则拿出韩国的袋装小吃让我吃。我跟他们处得很好。
      我常常惊诧于他们对前后鼻音和四声分得那么清楚。相比之下,我们的许多“老中”同学,说普通话时却极不标准,尤其是前后鼻音无法分清,四声常常出错。
   他们两人相处不错,但也看出,他们从小受的教育不同。信仰也不同:一个是神道教,一个是基督教,有时,课间偶然涉及到了二战话题,他们总是不加任何感情性的评论。
   后来,这个小小班上,又来了两个韩国人:李淑希(女),金勇南(男),那两个人岁数大一些,李35岁,金39岁,都是基督教徒。他们在这个小小教学班上共同学习了近一年。金据说是为某个韩国公司的驻兰州代理,李不是他的妻子(他妻子及两个孩子都住在学校)。李是韩国某医院的护士,辞了职到中国专学汉语的。他们先上兰大,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了西北师大。相比之下,后来的两位年龄大点儿,学习上不如前两位效率高。但二人对老师格外彬彬有礼,尤其是遇到圣诞节之类的“洋节日”,他们总在上课前给老师带点小礼品。
      朴贤求和富泽结束学习回国时,我给他们两人送别,在学校一个餐厅,喝得大醉(三人干掉了一瓶白的)。这天,他们两人话也格外多。
      听富泽说他要去非洲,朴说他要回去找工作。
      带完他们4人,我就不顾对外汉语中心主任魏老师的劝说,从对外汉语中退出来了,因为想写点东西。
   至今已过去了7年,不知这几位曾经的西北师大外国同学可过得好?借湘里妹子论坛一角,向这几位同学问好。

[ 本贴由 孙兰荃 于 2005-9-210:57 最后编辑 ]

深涧聆鼓 发表于 2005-9-3 10:04:39

看来许多搞语言学的人都当过老外们的老师哦.
有时教外国学生更容易发现汉语研究的漏洞,语音\词汇\语法的都有.所以有人说第二语言教学是语言本体研究的"试金石".本体研究是否完善有时可以从这个地方反应出来.孙老师,你觉得这样说有道理吗?

深涧聆鼓 发表于 2005-9-8 13:42:11

入门班的第一堂课

今天上了一次入门班的口语操练课。这是我第一次上入门班的课,上课之前,心里老是忐忑不安的:口语操练很枯燥的,又还只学了几个声母几个韵母的,翻来倒去地炒现饭会不会让一些学生觉得无聊开小差,打瞌睡……或干脆就觉得这样上口语很无聊,下次课不来了?又不能跟他们讲笑话提提神,他们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呀,弄到最后可能就是独角戏了呢。
进了课堂,哇,人真多,有近二十个,这跟往常几个人的小班比起来,阵势有些吓人呢。时间到了,管不了那么多了,得赶快开始上课了。
先拿一张纸请他们挨个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国家,看到他们会意地点点头,心里觉得略微轻松了一些,看来不是什么都听不懂啊。接着简单地自我介绍了一下就开始练习声母了。一排声韵母写下来,嘿,好啊,居然都还记得,四声也读得比较清楚,看来这两天的其它课还有点效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不是那么因难的。这样想着,心里也就慢慢放下了包袱,后面就越来越顺了,练音节,练声调,练半三声,听音辨音……都能达到要求。
学生中有一对韩国兄妹,哥哥有点胖,妹妹则长得小巧可爱的。他们年纪不大,十六七岁的样子,学得挺快。我还乘机拿他们当活例子,让大家练习说“他、她”“哥哥、妹妹”“他是哥哥、她是妹妹”之类的词、句。这节课还多亏了他俩,给我提供了一点转换注意力,适当调节气氛和学习节奏的机会。所以,一个半小时下来,没有人露出倦意。嗯,我已觉得满意了。

深涧聆鼓 发表于 2005-10-24 22:42:44

最近忙着准备"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证"去了,所以总是上来看看也没留下点啥.
不过课还是一直上着……就是这入门班的课啊,上起来真痛苦
:wacko::wacko::wacko::wacko::wacko:
班上以日韩的学生为主,也有几个来自印尼、越南和蒙古的,所以调动课堂气氛让他们都有开口的欲望真是让绞尽脑汁啊……可就是挖空了心思,每堂课上下来我还是一身的汗
由于是入门班,词汇积累的少,语音的感知和反应也不快,常常是我一个人说了一大堆(即使是很慢的速度),看看底下还是一脸茫然。就拿那天来说吧,学了“有”字句(我的房间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墙上有两张地图)然后让大家看图说话。就为了把‘这里有……左边有……右边有……上面有……’几个句子说清楚花了一个小时啊,把其它的内容都耽误了

深涧聆鼓 发表于 2005-11-24 14:19:08

关于俗语、歇后语的教学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中国人在说话时时常会用一些俗语、歇后语什么的,这些东东言简意赅,还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说的人还可能因此觉得自己思路开阔、头脑灵活、知识丰富、口才了得。可是在跟外国学生交往时,有时怕他们听不懂而故意回避使用这些,结果却发现,本来简单的话却因为这一回避而无比罗嗦。每每想到这里就觉得,这些惯用语应该教,它们应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口语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应该教会他们使用。可是真一教起来才发现,事情绝不像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讲解这些俗语、惯用语。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理解记忆才可能是长时记忆,能长时记住这些俗语、惯用语才有可能在运用中去使用它们表情达意,能使用了才能谈得上“正确的使用”它们。可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有些俗语、惯用语在理解上不那么容易,日韩的学生还好点,有些共同语言,跟欧美的学生讲就要花费更多的口舌。而教材上虽然对这些俗语、惯用语有解释,可是我发现,有些解释也不完全可信。
其次,讲解俗语、惯用语的固定搭配。比如:半边天。跟这个惯用语搭配的动词常常是“撑、支、顶”好象其它的搭配听起来不那么顺耳。再比如:铁饭碗,常用的是“丢”,而“金饭碗”又常用“捧”;“流水帐”常用的是“记”(而不是“写”)……这些不讲的话,外国人根本用不好这些俗语、惯用语,可是哪本词典是写了这些呢?一个一个地讲课堂上怎么可能讲得完呢?
再次,俗语、惯用语的使用就更复杂了。惯用语是固定的搭配,一般不能随意调换,但是它又比成语灵活,可以在词语中间插入其它成分,有时还可以掉换顺序。如:走后门。可以说:走过几次后门,走走你的后门,他的后门走不通,给她开个后门等等。再如:碰钉子。可以说:碰了个钉子,碰过几次钉子,碰了个软钉子(有时还可以说”碰了个不硬不软的钉子“),钉子没少碰等等。这么多用法,我自己看了都快扑朔迷离了,更别说那些外国人了。俗语、惯用语的使用有没有规律可言,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格式合适呢?看来后来的研究还有很多可作啊。

[ 本贴由 深涧聆鼓 于 2005-11-2414:51 最后编辑 ]

孙兰荃 发表于 2005-12-1 23:39:33

同意楼上

老外学汉语最头疼的是中国文化知识。王德春先生有一部《国俗词典》里面专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而编写了很详尽的俗语、惯用语等内容,值得一看。

深涧聆鼓 发表于 2005-12-2 09:09:49

姜还是老的辣

还是前辈见多识广,谢谢指教,找到了一定好好读读

子祺 发表于 2005-12-2 14:04:50

汉语教育对内与对外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必须细分,实用。不能粗线条。文化内容忌讳静态地、孤立地去讲。比较而言,语音问题好把握。教老外会使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反观自己的语言。

[ 本贴由 子祺 于 2005-12-400:09 最后编辑 ]

子祺 发表于 2005-12-2 14:27:13

俗语教起来很有意思

汉语俗语因跨文化原因与其他国家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尤其是韩国、日本,那些历史悠久的用语,很多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句子,所以教起来还是很轻松。那些欧美学生也觉得这些话很有意思。无论哪国学生只要弥合文化差异,都是容易理解的。

霜叶红 发表于 2005-12-2 14:51:34

子祺先生好!

您说:俗语教起来很有意思
麻烦您与韩国、日本语对应举例说明一下好吗?多谢!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