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帖子笼统说了变化的原因。若要做深入探究则是历史语言学家和语言文化学家的事。
很抱歉,我不是历史语言学家,更不是语言文化学家。
我什么“家”都不是——不成“家”。惭愧!
..
希希是主動問問題的好學生ㄚ,或許學術先進應多與他(她)討論。所以有人說我在灌水,這不就灌了嗎。
回過頭來,諸種中文論文,對“量詞”有過明確的定義嗎?
而希希在問的是“量詞”的演變。這個問題若好好回答,可以寫成一篇好論文呦。
還有我個人的問題:有沒有人研究“唄”這個字與音?(臺灣沒這字與音) 这是一个公开的学术论坛,虽然不是什么权威论坛,也不能在这上面胡说八道。有好几位博士斑竹,都是语言学专家。我什么家都不是,如果胡说八道信口开河,不仅误人子弟,也会给人驳得体无完肤,自讨苦吃。
我常常发表对抗主流的另类观点,都是有根有据,不会给人驳得下不了台。虽然引起过论战,但基本上还没丢过脸。
历史语言学不是我感兴趣的专业,这方面知识浅薄,不敢献丑。量词演变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论文题材。但是凡立论必须有证据,必须援引例证。我手头古文经典甚少,没有一整套从古至今的文献,你就很难发现什么时候发生过什么变化。
做学问是很花时间很苦的事。尤其是涉及古今浩如烟海的文献,穷一生时间亦未见得能有建树。我手头的工作太多,哪有精力干这种事?
这是大实话。做学问必须老老实实。
我宁可自认无知无能,决不打肿脸充胖子。
这就是全部理由。
水电师傅问:
“諸種中文論文,對“量詞”有過明確的定義嗎?”
我们的汉语语法学家对语法范畴一般很少下科学定义,而只说语法特征,有的语法书连语法特征都省了。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著的《现代汉语》就只有各个词类举例而无任何说明。朱德熙的《语法讲义》(1982年初版)是公认权威的语法书。
他说:“量词是能够放在数词后头的粘着词”。
我手头还有几本语法教科书都没有超出朱德熙所说的范围。
例如,2001年版《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房玉清著)说: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它是一种粘着词,前头必须有数词或指别词”
朱德熙的说法不能叫定义。其所以量词成为问题而引起讨论乃至没有定论一筹莫展,就是因为没有科学定义。按照朱的说法凡能够放在数词后头的词都可以算做量词,不仅名词,就是形容词和动词都可成为量词。
我给量词下的定义是:
凡能够放在任何数词后头组成数量短语表示事物或动作数量,且本身可以发生表示遍指的重叠变化的词,就是量词。
按照这个定义,朱德熙归入临时量词的“碗”就不是临时量词。可以说“吃N碗饭”,也可以说“碗碗都满”。这里“碗碗”就是表示遍指,意即“每碗都满”。
汉语语法待研究的问题多于牛毛,实在是做学问的宝库。
..
看了xychy君的發言,不覺汗下,只能在別帖坦白認罪(不是說坦白從寬 抗拒從嚴嗎?)了。只希望有更多的好問題,能有更多的專家回答!(不會是偶) 其实,就是在网站上提问和回复闹笑话都没问题。这就是网站的好处。
这不涉及个人学术水平。
谁知道谁呀!
只要是我感兴趣的问题,不属我的栏目我也参加讨论,并不是想抢别人的饭碗。而是为了活跃论坛的气氛。也可以抛砖引玉,从中获益。
不过有些网友提问后,你给了回复,他就不再参加了,我心里就很不舒服。
交流交流,就是相互回馈的过程。
就像做人,你要有所得,你就必须付出。
天下不会掉馅饼。
不回帖就是只知索取,不知回馈。
我每天平均至少花2个小时以上回帖。虽然得到的回馈不对称,但是可以得到乐趣。
只要有时间,我还是乐意奉献的。
感谢XYCHY与水电工
水電工 于 2004-4-15 18:29 写道:臺灣的國語受到吳語的影響,疊字現象較北京普通話多;如↓
些些、種種、款款、把把......(可參考臺灣影視廣告)
這可能也是有趣的現象。
這篇文章有些相關,將另行討論:
“了、呢、的”變韻說─兼論語氣助詞、嘆詞、象聲詞的強弱兩套發音類型(Images)
http://artvine.com.tw/cgi-bin/board/bbsboard.pl?board_id=2&type=show_post&post=3962
ex.在不同環境下不同的演化與發音...(量詞與字尾音的疊音或與減字現象..)
...
關於偶以上的發炎,可參考↓動詞重疊的若干句法問題
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fpage=1&tid=5404 由动词的重叠,我又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闹什么闹”“说什么说”“唱什么唱”等“V什么V”形式。这是一种近年来十分流行于口语中的一种动词重叠形式,我想考察一下:哪些动词可以进入到这种格式中、哪些不可以,为什么,进入到这种格式中的动词有什么语义共性;“什么”此时的语义、语法作用是否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前后两个动词在语义上、语用上是否有区别等。
另外,我还发现有“你什么你”的说法,即代词也个进入到“X什么X”的格式中。
目前,苦于语料的搜集。因为只是在语感中,感到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查阅了几篇小说,也没有找到“X什么X”的用例。因此,这一说法就显得有些主观了。
求教于各位前辈,关于这种现象的认识,尤其是语料的搜集问题该如何解决?
谢谢! 这个问题已经答复过,请你在《三角》里找一下。我还提议讨论,但是没人愿意跟帖。
论坛论坛,是讨论问题的地方。
我希望每位网友都参加讨论,特别对权威的大作不要迷信,觉得权威说法有什么问题都可大胆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