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常舟人

“PK”“MM”不要乱用 上海审议普通话立法草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1 21: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语汇攻城掠地 禁止遏制还是放任自流?

来源:工人日报 2005年10月2日
      交流缘由

     “MM”、“恐龙”、“粉丝”可能将成为上海市课堂上禁用的教学用语。日前,上海市人大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中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国家机关公文、学校教育教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这是国内首次将规范网络语汇行为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夏秀蓉认为,我国的语言文字需要发展,也需要规范。从语言文字发展规律来看,对目前存在和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语汇不宜简单化地绝对禁止,需要区别对待。将不规范的网络语汇排斥出汉语文出版物、国家机关公文、学校教育教学之外,并不意味着不可以使用这些语汇。
    也有委员认为,“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有着便捷的优势,也能满足部分网民休闲、宽松的心理需求,但主要媒体在使用语言、语汇上,应该强调依法正确引导。”
    网络语言词汇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有日益泛滥扩大的态势,一些大众媒体和教师也开始大量使用未经规范的网络语汇。对于网络语汇,是禁止、遏制还是放任自流,正在社会上引起热议。
??
??▲李嘉全
    对于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中健康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文明。这也许正是人们必须要用立法来规范“网络语言”的良苦用心吧!
    将网络语言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上海此次在国内首次将规范网络语汇行为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无疑具有开先河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一步步地走进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们与世界的距离。据统计,目前经常上网的,以年轻人和学生居多,这些人被冠之为“新新人类”。作为“新新人类”,自然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交流方式,于是网络语言开始流行。然而,流行开来的网络语言对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得不少的学生肆无忌惮地把它奉为“新潮”,并且作为口语,甚至书面语加以使用,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极可能导致规范汉语的“沉沦”。
    由于网络语言没有以传统语言为基础,是脱离汉语言体系后的一种随意创造,其从一开始起,就缺乏一种规范化的操作,使得这种语言在实际生活中成为正常的交际语言很困难。随着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汉语言在“全民学英语”热潮和不良网络语言的“双重挤压”之下,显得更加落寞,危机四伏。而网络语言鱼龙混杂,泛滥成灾,在无形中也损伤了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纽带之称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阻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交流,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纯洁性。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也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其传播和发展与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强盛有着不可割舍的因缘。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是维系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流光溢彩,规范、科学、发展的汉语言文字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无端轻视民族语的民族,不仅是在背叛民族的历史,也是在背叛民族的未来。如果说任何文化的特性都展示在自己的语言中,那么保护汉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规范汉语言使用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护育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如果几千年来的文明语言在强势英语和散漫网络语言的“挤压”之下不能迅速有效地得以继承和发扬,就会让中华民族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都将会愧对列祖列宗,成为千古罪人。
    因此,通过立法形式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引导,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规范性教育,让学生懂得语言规范的意义。通过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络的管理,比如加强立法监督管理、设置网络语言警察等形式让人们认清网络语言的利弊,自觉抵制那些有害身心健康、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中健康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文明。这也许正是人们必须要用立法来规范“网络语言”的良苦用心吧!
??
??▲王欢妮
    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我们何不采用宽容的心态呢?对汉语的发展,我们是不是也要抱有信任的态度。对网络语言的精髓,我们应该大胆地接纳,让它们为汉语增强活力元素。
    用“MM”代替“妹妹”,用“表”表示“不要”,上海市正准备立法禁止使用诸如此类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
    从有关报道中,我们可以解读到的上海市要立法禁止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语汇的原因:一些网络语汇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任意使用将影响汉语的健康发展。
    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产生这种担忧的根源,在于新鲜而活泼的网络语言,在文学作品以及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中被大量使用,并有愈用愈广之势。出于捍卫汉语的“健康发展”,上海市可谓“急众人之所急”,率先采取措施,为汉语的“健康”开出了一张“保健处方”。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尽管此次立法草案是“保健”药,但还是看清楚了再服用为好,以免达不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反而引起其它不适。如果把这副“药方”往深处化验,人们还能发现,这张立法禁止使用诸如此类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的“处方”,是很难让汉语的发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的。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语言在本质上是社会的。是一定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一种社会习惯和意义系统。网络语言,最初广泛地出现在聊天、论坛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如今大有渗透到现实生活的趋向,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这无不表现出了网络语言顽强的生命力。对它应该扼杀还是鼓励,其实应该由社会生活的实践来检验。
    语言发展的规律自然会对网络语汇的去留作出合理的决定。并且,语言只是人与人相互接触时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如果网络语言符合社会成员使用的习惯,有利于彼此间传递信息,它自然会保留下来,变成社会的通用词汇;反之,则会被无情地淘汰。
    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过:“凡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因为在特定环境下,原有的语言无法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敏锐变化,于是产生了网络语言。因此,即便网络语言成为众多语言工具中的一种,为人们所使用,也无需担忧它会危害汉语的机体健康。语言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守着某些特定的规范,而是应该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社会变化了,语言如果还是原地不动,将不可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可以丰富和促进汉语的发展的。
    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我们何不采用宽容的心态呢?对汉语的发展,我们是不是也要抱有信任的态度。对网络语言的精髓,我们应该大胆地接纳,让它们为汉语增强活力元素。对网络语言的糟粕,我们相信汉语有免疫功能,是可以抵抗那些“细菌”的破坏的。
??
??▲刘晓翠
    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群体大部分受众是还处于语言习惯初步形成阶段的孩子,所以还是使用传统常规的汉语言教学比较妥当。对于网络语汇,在课堂教学和其他严肃的场合,还是客气地说“不”为好。
    毫无疑问,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它又以年轻的大、中学生和技术人员为主体,这就使得“网络用语”在年轻人之间广泛流传,并且出现了网络语汇“走下网络,走入生活”的趋势。但是,即使它们走入生活,就可以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吗?
    从课堂教学性质、受教育群体和网络语言的特点分析来看,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课堂教学中给予网络语言一定限制还是完全必要的。
    学校教育一直以来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这决定了其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语文教育更是担负着人文精神培育的职责,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人文美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语文教学又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教学还能使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有所涉猎,进而产生热爱的情感。而网络语言,从它在网络上的产生过程就可以看出,大部分词汇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创造的性质,虽然体现了求新求变的潮流前卫感,但不少语汇像“青蛙”、“恐龙”等网络词语也不乏调侃、戏谑的味道,这些如果出现在严肃的教学过程中是不合适的。而且,很难想象,当典雅的“唐诗宋词”与“恐龙、粉丝”这样新新人类的词语同时出现在课堂,对于处于求知阶段的孩子们,在思维上会是怎样的一种冲击!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最近讨论火热的网络语言与汉语言发展变异的关系。网络语言的出现代表着一种发展,而汉语言博大精深,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对于网络语言,是吸纳还是排斥,一些专家学者也都表态尚在研究探讨之中,并且强调主要看时间的考验。这里虽然也指出部分网络语言具有稳定下来的趋势,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其中更多的词汇不够稳定,词意多变,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让人不知所云。而正在学校求学的学生群体,其本身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汉语言词语认识还没有达到深刻细腻的程度,掌握得也并不牢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堂教学上再加入这些变异后的新网络词语,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淆甚至障碍,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我们可以对网络语言抱着宽容的态度,甚至也希望有些网络语汇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稳固下来,丰富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但是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群体大部分受众是还处于语言习惯初步形成阶段的孩子,所以还是使用传统常规的汉语言教学比较妥当。对于网络语汇,在课堂教学和其他严肃的场合,还是客气地说“不”为好。
发表于 2009-5-30 1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纯洁汉语,"PK 粉丝"还能走多远?
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5-09/26/content_3530807.htm

网友热议精选 议精选

[暗夜使者]:这次要支持.书面语言要有书面语言的严谨.支持上海立法规范普通话使用!语言应该规范,否则影响交流沟通、表情达意。应该限制,尤其新闻界要带好头。
[上海小市民1978]:规范使用汉语,使真正成为国际语言,上海在别的地方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走在了前面。不限制那些乱七八糟的所谓“中文”,如何使我们优美的语言文字走向国际化?
[gcett]:文字规范化,
          都说普通话。
          不用怪字符,
          保国为大家!
          文字一体化,
          中国很强大。
          文字若分化,
          危险害国家!
          统一两千年,
          民族能团圆。
          原因在文化,
          中文统方言!
[东海渔夫]:语言首先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其发展有着自身规律,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模仿可以等同的。你在语言中随意加入鸟类的叫声,恐怕没有人能够听得懂你的意思,这种有悖于语言发展规律的所谓“发展”,其实叫做“退化”更贴切些。
[泰山石▲]:支持。有人拿怪诞当文化,昨天看一晚报,“PK”什么意思,费了好大劲也没搞懂。现在报纸语言问题太多了!编辑记者为了显示他们懂外语、懂时尚,经常在文章中插一些外文和不三不四的词语,而国家对这种现象又熟视无睹。真不知道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汉语言再过几年会变成什么样子。
[昆虫的庭院]:老百姓喜欢的,不违背什么,还是可以用的。
[阿谪]:PK源于网络游戏,即personal kill,是针对人与电脑对战而言的,怎么变成超级女声制造的??这个词已用了许多年了。
[356511nj]:这些都是些什么语言呀?最低限度不是大众语言,因为大家都看不懂,中国人能看懂的语言才是中国人的共同语言。我认为在大众化的场合就不就应该使用这些东西,因为还有好多好多基层的人根本就看不懂.
    强烈建议国家强制取缔这些不伦不类的奇怪语言,让中国人中的普通百姓不再为这些看不懂的语言费心劳神。 应该让那些发明这些语言的精英们付出点代价。 应彻底消灭诸如“PK”“MM”“玉米”“粉丝”等低级趣味的语言。
[注册昵称很难]:是否限制要看场合,上网就不应限制,在党报上限制也是应该的。
[宇纯]:看pk mm是否为国际通用.是,无所谓.否,就改掉!
[新华网友]: 语言有两个应用范围,一个是正式场合,比如广播报纸文件考试等等。另一个是民间用语,比如地方话、学生用语、时髦语言、某个工种的特殊用语等等。语言是大众创造出来的,用的人多了就从“另册”编入“正册”。专家、权威只管正式语言的规范就可以了,民间的语言不用管也管不了。此外语言也在不断变化,无论哪种语言都有新词汇不断产生。是否认可这些新词汇是有关部门的事,但绝不能禁止使用这些词汇。
[新华网友]:有必要维持祖国语言的严肃性。忽然想起法国有个"维护法语纯洁性联盟"。

媒体声音

[size=+0] [size=+0] 媒体声音:


[size=+0]

[size=+0]  “‘PK’是什么?”看着报纸上频频出现的“超女PK”,《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教授迷惑了。专门问了几个学生,陆谷孙这才明白了,原来“PK”来自于电脑游戏中的“杀手游戏”,把它引申到比赛中,比如超女打擂台,人们就会说某某“PK”某某。这个词要是翻译成汉语,可就没“PK”那么简洁了,很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如今超女比赛早已结束,但陆谷孙还是经常收到各种跟“PK”有关的短信。

[size=+0]    在陆谷孙看来,“PK”恐怕还要继续流行一阵子,因为,电脑游戏还在。而且,“PK”既然能简单生动地表达比较复杂的汉语语义,好多人也对它的意思了然于心,话到嘴边,自然就会说出来。
[size=+0]    陆谷孙说,外来词汇是丰富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今,汉语中有不少词语都是音译或者意译的外来词。“干部”“逻辑”,这两个词现在属于汉语的基本词汇,人们会以为它们原本就是汉语词汇。其实,“干部”是从日语中借来的,而“逻辑”是个英语词汇的音译词。它们不但没有污染汉语的纯洁性,反而丰富了汉语词汇;经历了语言的大浪淘沙,它们没有被淘汰,反而在汉语词汇大家族中融合得“朗朗上口”。
[size=+0]    比起“干部”“逻辑”,“德律风”就短命得多。看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那时候的人不说“电话”而说“德律风”,现在,大家只说“电话”,听不见“德律风”。和2个字的“电话”相比,3个字的“德律风”就不够简明,所以,人们自然会选择简明的“电话”,淘汰掉比较麻烦的“德律风”。
[size=+0]    如今,还有多少人不知道“WTO”就是“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人喜欢用“WTO”,不就是因为“WTO”说起来简洁么?但“PK”到底不是“WTO”,“PK”到底能走多远,这要由社会生活来决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9 03:33 , Processed in 0.0577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