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汉语,"PK 粉丝"还能走多远?
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5-09/26/content_3530807.htm
网友热议精选 议精选
[暗夜使者]:这次要支持.书面语言要有书面语言的严谨.支持上海立法规范普通话使用!语言应该规范,否则影响交流沟通、表情达意。应该限制,尤其新闻界要带好头。 [上海小市民1978]:规范使用汉语,使真正成为国际语言,上海在别的地方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走在了前面。不限制那些乱七八糟的所谓“ 中文”,如何使我们优美的语言文字走向国际化? [gcett]:文字规范化,
都说普通话。
不用怪字符,
保国为大家! 文字一体化,
中国很强大。
文字若分化,
危险害国家! 统一两千年,
民族能团圆。
原因在文化,
中文统方言! [东海渔夫]:语言首先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其发展有着自身规律,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模仿可以等同的。你在语言中随意加入鸟类的叫声,恐怕没有人能够听得懂你的意思,这种有悖于语言发展规律的所谓“发展”,其实叫做“退化”更贴切些。 [泰山石▲]:支持。有人拿怪诞当文化,昨天看一晚报,“PK”什么意思,费了好大劲也没搞懂。现在报纸语言问题太多了!编辑记者为了显示他们懂外语、懂时尚,经常在文章中插一些外文和不三不四的词语,而国家对这种现象又熟视无睹。真不知道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汉语言再过几年会变成什么样子。 [昆虫的庭院]:老百姓喜欢的,不违背什么,还是可以用的。 [阿谪]:PK源于网络游戏,即personal kill,是针对人与电脑对战而言的,怎么变成超级女声制造的??这个词已用了许多年了。 [356511nj]:这些都是些什么语言呀?最低限度不是大众语言,因为大家都看不懂,中国人能看懂的语言才是中国人的共同语言。我认为在大众化的场合就不就应该使用这些东西,因为还有好多好多基层的人根本就看不懂. 强烈建议国家强制取缔这些不伦不类的奇怪语言,让中国人中的普通百姓不再为这些看不懂的语言费心劳神。 应该让那些发明这些语言的精英们付出点代价。 应彻底消灭诸如“PK”“MM”“玉米”“粉丝”等低级趣味的语言。 [注册昵称很难]:是否限制要看场合,上网就不应限制,在党报上限制也是应该的。 [宇纯]:看pk mm是否为国际通用.是,无所谓.否,就改掉! [新华网友]: 语言有两个应用范围,一个是正式场合,比如广播报纸文件考试等等。另一个是民间用语,比如地方话、学生用语、时髦语言、某个工种的特殊用语等等。语言是大众创造出来的,用的人多了就从“另册”编入“正册”。专家、权威只管正式语言的规范就可以了,民间的语言不用管也管不了。此外语言也在不断变化,无论哪种语言都有新词汇不断产生。是否认可这些新词汇是有关部门的事,但绝不能禁止使用这些词汇。 [新华网友]:有必要维持祖国语言的严肃性。忽然想起法国有个"维护法语纯洁性联盟"。
媒体声音
[size=+0] [size=+0] 媒体声音: |
[size=+0]
[size=+0] “‘PK’是什么?”看着报纸上频频出现的“超女PK”,《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教授迷惑了。专门问了几个学生,陆谷孙这才明白了,原来“PK”来自于电脑游戏中的“杀手游戏”,把它引申到比赛中,比如超女打擂台,人们就会说某某“PK”某某。这个词要是翻译成汉语,可就没“PK”那么简洁了,很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如今超女比赛早已结束,但陆谷孙还是经常收到各种跟“PK”有关的短信。
[size=+0] 在陆谷孙看来,“PK”恐怕还要继续流行一阵子,因为,电脑游戏还在。而且,“PK”既然能简单生动地表达比较复杂的汉语语义,好多人也对它的意思了然于心,话到嘴边,自然就会说出来。
[size=+0] 陆谷孙说,外来词汇是丰富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今,汉语中有不少词语都是音译或者意译的外来词。“干部”“逻辑”,这两个词现在属于汉语的基本词汇,人们会以为它们原本就是汉语词汇。其实,“干部”是从日语中借来的,而“逻辑”是个英语词汇的音译词。它们不但没有污染汉语的纯洁性,反而丰富了汉语词汇;经历了语言的大浪淘沙,它们没有被淘汰,反而在汉语词汇大家族中融合得“朗朗上口”。
[size=+0] 比起“干部”“逻辑”,“德律风”就短命得多。看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那时候的人不说“电话”而说“德律风”,现在,大家只说“电话”,听不见“德律风”。和2个字的“电话”相比,3个字的“德律风”就不够简明,所以,人们自然会选择简明的“电话”,淘汰掉比较麻烦的“德律风”。
[size=+0] 如今,还有多少人不知道“WTO”就是“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人喜欢用“WTO”,不就是因为“WTO”说起来简洁么?但“PK”到底不是“WTO”,“PK”到底能走多远,这要由社会生活来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