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动了我的著作权? 482名硕博士再诉万方案开审 3 U" r% e7 a: \" P5 t; u' O% ~9 t
2008年09月28日 09:35:59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 _5 k: e4 t& a, Z9 x* O
: I. D2 g* w/ d3 U7 k6 M
482名硕、博士诉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方公司)学位论文侵权案于9月22日、23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集中开庭审理。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销毁侵权制品,并在相关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包括稿费、精神抚慰金、律师费、公证费等相关费用。 ~; E: \* z8 [2 X% }
4 \. Y; g- [ ]) S0 M; I* U
庭审直击 7 o/ V# O O1 X- h p. H" Z6 G
5 N6 J2 s/ x8 L0 f5 `) R, J 9月22日集中审理的121名硕、博士,均与学校签订过相关的授权协议,授权毕业学校对论文有相关处置权,比如学校可以对外公布论文的部分内容、可以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他们的文章。
$ t; d( \' y/ h. P( o) ]& V' W9 L; o+ X+ c, ]: f
被告万方公司诉称,因为学校曾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下称:中信所)收录这些论文,而中信所委托万方公司制作论文数据库,故万方公司也取得了相应授权,可以使用这些论文。 4 K4 m5 \) p! ^" {: ?
9 U& U0 j& z9 T
但是原告律师认为,首先中信所没有转授权的权利,中信所只是委托万方加工数据,万方无权以自己的名义制作数据库并销售,其次硕、博士授权学校可以在合法的媒体上出版他们的学位论文,而中信所和万方公司均无出版资质,不是合法媒体,故学校授权的合同无效,万方属于非法使用。
" ?- c# w! A: m8 _7 J t( z; {( Y% `. Q) u
9月23日审理的361名硕、博士则从未将论文的相关权利授权给任何一方。 ( m. I/ N1 b$ Q8 y! e
; r, e3 E- P6 T) z4 K
被告方以万方使用论文属于国家机关执行公务,是公益性使用为由,否认有侵权行为。
- I* \# N. r+ g+ ^. ?& G% n" O/ ~: ?9 r s) B# V
原告代理律师李孝霖驳斥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万方公司虽然是科技部下属的公司,但显然不能以国家机关自居,万方的做法完全属于商业运作模式,数据库给万方公司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同时侵犯了作者的发表权、复制权、汇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 y, d8 g* N0 L% o e: l" s
. U% \4 K5 S2 P0 V6 i8 A& v 李孝霖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仅在2003年到2007年,万方数据系统就出售给国家图书馆价值109万元的资源,其中,《学位论文数据库》价值72万元。而万方公司的用户囊括全国一半以上千余家的高校,三分之二的图书馆,还有众多研究机构。“利润之大,可见一斑。”
# [$ [- C6 k! ?
7 F( T) a& W( @& ]0 A, j( q% G 案件没有当庭宣判,双方均表示愿意庭下调解。 ! Q, h6 H# e2 X! T' ]* y8 ^
7 ]& K6 j- N2 B5 x
硕、博士为何状告万方
8 `& b3 ] W# C2 ~; B5 z* g0 ]8 |9 W# W9 V' I+ P
“我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我的博士后出站论文是涉及到宝钢的一些技术机密的,怎么在我毫不之情的情况下就上了网呢?”吴瑞恒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 o& V, N0 r0 j. s
8 D! P0 B i" T% l 与吴瑞恒博士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李庆源博士等481人。他们诉称,学位论文为其独立创作完成,应合法享有全部著作权。万方公司未经许可,擅自将这些论文以扫描录入的方式制作成电子版本,并收录在其制作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通过向全国各高等院校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出售“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方式,在网站上提供浏览、下载服务,谋取高额利润。 # ]* O( c* E, ]1 D7 m# p! F& _
* y* N7 `) B1 o. E1 K! v
万方公司是科技部下属的中信所控股(51%股份)的公司。万方公司在其网站上宣称,其收录论文由国家法定学位论文收藏机构———中信所提供,中信所委托万方数据加工建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的80余万篇硕、博士论文,每年稳定新增15余万篇,是我国收录数量最多的学位论文全文库。
4 x' V" M b% I: c9 b$ _) w- }
; C% @/ X3 e3 t 万方公司的对外联络部总监张秀梅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万方曾向学校支付过使用费用,但是否能够到达作者手中,万方公司无法监控。 7 N* r, m- I' z
6 _7 V; C! _ A, ]$ q 对此,国内著名的知识产权专家、人民大学教授刘春田表示了质疑:“无论怎样,万方要使用这些论文必须得到论文作者的亲自授权,论文作者拥有完全的著作权,必须先授权再使用。”
& I6 ?% i0 y0 d% Z- v: Y# q; t# F% H1 q( v9 v+ Y
北京务实知识产权发展中心主任程永顺也指出,著作权使用的前提是许可,未经许可的使用就是侵权。 ' t3 E- M' c3 U4 v
! U% Y7 o* v. \4 \' @. }# O7 U. Y* `
版权维护意识的觉醒
) t. Y% \+ o5 [7 _. V8 j
2 m7 z' E- L# ?. R. r* @ “尽管自己的成果被他人使用,进行盈利活动,心里很不舒服,但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吴瑞恒说。 1 d4 K' h, m& w4 v: B% B
6 S: B5 Y. X7 m 李孝霖律师对记者表示:“482名硕、博士的维权行为正说明了知识分子阶层对版权维护的觉醒。”
. \1 Q+ Q# N8 |* r, k+ s
% ^( j2 I7 o. j 李孝霖认为,一些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起诉万方的原因,除了法律意识不强之外,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手段和方式不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践中网络侵权案件存在取证难的问题。另外,诉讼要花费当事人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个人诉讼成本太高。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我们的司法实践与“提高侵权代价,降低维权成本”的基本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较低的赔偿额打击了权利人刚刚萌动的维权意识。 7 t) R8 |; y) O3 T# g8 r5 F
! ] P0 z/ c; V. g5 t' {7 |( i3 O
据了解,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强调要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侵权代价。刘春田教授认为“侵权成本太低,维权成本太高”的现象正在慢慢改变。
/ |: t% `* h7 b6 k l( E) p }4 ^" v# W' X
此外,程永顺认为,对于这种新类型的案件,要平衡权利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同时也要为新兴行业发展考虑。法律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司法可以走在前面,最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社会最大公平效益。(记者 焦红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