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00|回复: 0

普通话,方言,一个都不能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5 23: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九段
来源:搜狐文化频道
2004年04月29日12:33  

------------------------------------------------------------------------------------------------------

  关于方言与普通话,曾经引起过众多的争论,因为方言往往也是当地文化的载体,于是规范是否伤害多元的质疑屡屡被提及。

  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来自南方农村的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普遍表现内向和不善表达,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自觉“普通话说得不好”,其间透露出来的自卑情绪必然导致演讲、辩论等公共机会的丧失减少,都表明大学补习的成本,对于个人而言,只高不低。

  推广普通话会加大地域之间的交流,也会减小由于语言差异而产生的“交易成本”

  普通话是官方语言。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异也很大,所以为了交流与行政的方便,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官话”,而当时的官话大多是以当时首都的方言做样板“正音”而来的。早在汉代,许慎编纂了一部《说文解字》对汉语文字进行正音,这应该是中国第一部官话典籍。它说明2千年前的人们就意识到,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需要这么一套通用的和标准的官话语言,因为有了这套官方语言,财政上就可以节省,更加推动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这就是现代普通话的发源。从某个角度看,中国的官话有些像是古代欧洲通行的拉丁语,也正是拉丁语的通行,才使得欧洲能够在一个教廷的“统治”下历经千年。

  其实我们想像一下,如果在我们开会时,大家都用各自的方言发言交谈,恐怕公司和单位里就要特设一些“通事”的职位了。所以说,普通话的推广一方面会让全国人民交流起来方便许多,更会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经济”许多。

  但是,普通话毕竟是一种近似于书面的语言,就象是古代的文言文,而百姓们平时说话却是不用的,但是你要是想读书或是参加科举考试,那文言文就是必须要会还得是精通的了。实际上,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是这样,人们在平时生活中都说着各种各样的方言,而到了正式场合往往就要用上普通话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才是最有活力的语言。

  方言作为一种活的语言,它孕育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曾经有人说王朔的小说是天才的语言,人们至今也仍对老舍的语言津津乐道!这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用方言来创作的作家,正是这些方言和俚语的使用,使他们的作品、文字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正是方言的魅力的所在。其实,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正是从许多方言里“进化”而来的。

  在欧洲文化复兴时期,薄伽丘开风气之先,用方言写就了《十日谈》,文字解放带来了欧洲文学繁荣,也为日后佛洛伦萨方言成为权威意大利语打下基础。唐朝时,河南籍的玄奘选用吴音译注佛经的,因为只有吴音才能译音准确。

  在许多人的经验中,上大学的第一次与人的沟通,就在于用上海话、广东话、江西话等等方言学习各种的骂人的话,第一天就在“衰人”“瘪三”的玩笑融洽气氛中相熟了。

  而最有说服力的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的上海话和广东话弥漫,香港的小房子里飘荡着一种肉欲的芬芳;关锦鹏在《阮玲玉》中,用国语、沪语、粤语、甚至英语,把上世纪的几位大明星和大导演的身份拿捏得恰如其分。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也是用国语、闽南语、日语、粤语,昭示几种不同人生的对接。他还有一部《海上花》,从几位“长三”嘴里悠悠地吐着不同的方言,仿佛生命的胡琴伊伊呀呀的这样就拉过去了。张爱玲曾把这本通篇都是吴语的《海上花》译过成白话文,可是,我们爱的恐怕还是那点吴语淡淡的逸趣吧,纵使只懂几分?

   方言的这些特点恐怕没有人会反对,方言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所有的方言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发展形成并一直被人们使用的,有着最强的生命力。每一种方言每年都会出现大量新的词汇,而这些语汇往往是最生动最符合时代发展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方言的鲜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最新鲜的养分。

  普通话和方言一个都不能少

     在写上面这段话的时候,远在外国的朋友打来了电话。电话的那头朋友的小家伙怯生生地问了声好,用的是中文。可他在学校里说的却是英语。我问朋友:你们在家时和小家伙说话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朋友哈哈大笑:当然是中文,不然多麻烦多奇怪?想想也是,我们回到了家乡和父母也会用普通话说话吗?

  从事40多年教育工作的杭州市八一中学教师王藻说:“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对于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认为,全世界每天都有几种语言在消失,每年都有几种文化死去,如果不加以保护,那么最后只剩下英语和美国文化,岂不是很可悲的事情?保护方言,同时也就保护了个体文化和村落文化,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的争论,应该说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没有真正的讨论过。我们现在就例举出两种比较有特点的观点。

  观点一

   网友九段:“对于普通话和方言之争,我有时觉得真是没有什么必要。方言我们会说,可能还会一直说下去;普通话我们也会说,在正式场合我们自然就会运用它。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是一个在方言教学下长大的人,但到了我读书和工作时,我必然会运用和学习普通话,虽然我说得不是非常“字正腔圆”,但并不会影响我和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因为在我的映象里,真正字正腔圆的人是电台的主持人,而我却不是。所以我同样觉得,用不用方言教学并不是问题。因为普通话是一种官话,是行政语言,并没有硬行的必要,只要会说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公务员或是教师,那么就必须能够说准确的普通话,因为这时你工作必需的。所以,如果要真正推广普通话,就应该对公务员和教师之类必须使用普通话的工作进行“普通话等级考试”。这才是真正的推广普通话,而不是试图让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去使用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7 05:38 , Processed in 0.0750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