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一个媒体人的奇迹
作者:杨春雨 来源:http://qnjz.dzwww.com/jzbl/201012/t20101220_6041037.htm
我喜欢这种电视、广播、报纸同时出现的感觉,这样立体地将自己呈现给大家,感觉很快乐。我不觉得累,因为我对媒体有很浓的兴趣。我是媒体人呀。
——陈扬
如果在媒体界,电视、广播、报纸三种媒体同时兼顾,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节目,每天都有专栏文章出报,你一定觉得很难有人能做到,而陈扬做到了。 可以不夸张地说,能够如此亲历亲为,如此游刃有余地在三种媒体每天出现,陈扬创造了中国媒体界的一个奇迹。
经历:积累与沉淀的过程
陈扬是广东媒体界的资深媒体人,以言辞犀利而著称,是著名的主持人、专栏作家、记者。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陈Sir。
他最初的职业并非媒体工作,而是一名教师。1981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正在对外招人。报名者众多,陈扬是如何踏上媒体之路,成为日后广东“四大名嘴”之首的呢?
据陈扬自己回忆,当时无非是尝试一下,并没有想到会有结果。教师出身的他,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凭借原创的一首长诗、一个电视剧本和一部小说,进入面试。上世纪80年代的面试和现在的面试有所不同,聊的是文艺、广播、时事政治等。这些话题本身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话题的交谈与表述,看出一个人是否有做广播的潜质与能力。他顺利通过各项考试,正式进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一名记者。1981年,正式“开声”。当时并未严格区分记者与主持人,陈扬既做现场记者也做节目主持,主持的第一个节目是《新闻之窗》,录播,每周一期。
1986年,中国内地第一个直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以广州话播音为主,通过广东全省17座转播台,覆盖广东、广西、海南、湖南、香港、澳门近1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节目形式新颖,既非内地的传统模式也非香港电台的港式风格,而是独树一帜,自成一格,用广东的4种方言和普通话播出。这是一个用全新的广播方式广播的频道,一反传统的录播方式和分割式节目编排,采用“以新闻信息为骨架,以大板块主持人节目为肌体”的形式,每逢半点播出新闻,每逢正点播出经济信息,其余时间根据“广播节目以时间为轴纵向延伸”的特点,按听众的收听习惯和需要安排内容,通过主持人灵活地将新闻、资讯、服务、娱乐等各种话题熔于一炉,并开通热线电话与听众即时交流。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成功和后来系列台的建设,也使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焕发了青春,引领中国的广播改革进入了“珠江模式”时代。而这一切来自于陈扬这一批优秀媒体人的努力和专注。
在广播方面,陈扬已经是轻车熟路,那么他又是怎样和电视打上交道的呢?
在1986年到1990年这个阶段,广东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事事关心》,即现在《社会纵横》的前身。这是一档民生新闻类的专题节目,陈扬被找来客串。由此,他顺理成章地踏入第二个媒体——电视。而真正让他被大家所熟知的节目,应该是广州电视台他一手创办的《新闻日日睇》节目。这个名牌民生类新闻节目,由读报、民生新闻、活在广州、广州影像四个部分组成。广州市民视他为自己的朋友、街坊、邻居。陈扬辛辣的语言、欲言又止的表情和戛然而止的结束,以及从普通市民角度出发的“陈扬式评论”,都让人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邻近感。他用地道的广州话和观众聊市井小事、聊民生热点,也聊家长里短。节目的成功在于陈扬的个人魅力,更在于节目的精确定位,从百姓的角度来揭露事件本质,针砭时弊。
陈扬的形象也很平民化,就像你的邻居,你的街坊。他出镜就是光头、眼镜,不化妆。甚至也不穿西服打领带,只穿一件运动装就准时出镜了。问他为什么不化妆,不像其他主持人一样穿着讲究,他说:“主持人有两种,一种是本我表现,一种是自我表现,我属于本我出现。我中意我的本色出现。”可以说,这个成功的节目引领了新闻类节目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该节目从2004年到2009年,历时5年,吸引了大批忠实观众。
笔者去陈扬的工作室的路上,因为不熟悉附近的路,就打听路边两个送水的工人,“请问某某路4号怎么走?”一个工人回过头,笑脸相迎,说:“你一定是找陈Sir吧?就在前面向左走的路口。”我问:“咦,你们怎么知道我找陈Sir?”另一个工人答:“某某路4号就是陈Sir的地方呀,我们都知道,电视台的,对吧?我们都认识陈Sir!你是来找他做什么呀?”我说,是采访。于是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找到陈扬的工作室。事实上,陈扬搬过来才不到两个月,这也能看出附近的街坊们对陈Sir的关心和熟悉。
专栏:关注与评论的窗口
2009年开始,陈扬在南方都市报开辟专栏,至今已经有400多期。长期工作的积累与沉淀使得他思维敏捷、知识渊博、文笔出众。他在工作实践中又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和事,正是这种历练,让他能有今天在三种媒体游刃有余的工作能力。
陈扬对民生新闻、对城市文化的关心通过他的“一亩三分地”——专栏体现出来。2010年7月,广州市政协的一位委员提出: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这一提议引起的争论波及整个粤港澳地区,以及粤语移民较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其波及范围之广,争论热度之高,用广州市政协一位官员的话来说:几乎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建议或者提案。由此,引发了一场保护粤语(即广东话、白话)的大讨论。
陈扬当时力撑粤语,“一种方言,承载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他认为,推普不应废粤,粤语和普通话可以并行。粤文化是中国文化相当精彩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多样的、丰富的,各种文化和语言并存。这与后来的广州市政协相关处室负责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希望广州综合频道重要时段能够增加普通话播音,而不是取消粤语”。这也体现出陈扬强烈的媒体责任感。
节目:生活与艺术的桥梁
目前,由陈扬主持、监制的《求其是但生活空间》每晚准时在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这是一档轻松的生活类节目。节目有市井小事,有家长里短,都是贴近生活的话题,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喜怒哀乐、供车供楼、婚姻爱情,正如陈扬自起的节目名称《求其是但生活空间》,抱着轻松随意的态度谈天说地。
说起节目名称“求其是但”,陈扬是这样解释的,“求,追求,这是主观的;其,代词,客观的;是,指的是绝对的;但,则是相对的。全部放到一块,就像是这世界,包罗万象。这是我新节目的方向。”
节目中邀请的嘉宾可能是官员,可能是明星,还可能是“草根”。正是由于节目的贴近生活和陈扬的个人魅力,这档节目从今年10月开播至今,没多久的日子,就已经拥有大批忠实铁杆观众了。很多人都感到有陈Sir在身边,生活才更有味儿。有观众就来电话说:“周六周日没有陈Sir的节目,怎么过呀?”这听起来有点夸张,可是足以证明陈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陈扬说,知道观众、听众和读者热心的反馈后,人也更加有动力、有活力,会更加努力。或许,陈Sir就是大家的一种期待吧!每晚7点准时收看他的《求其是但生活空间》,晚上10点准时收听他主持的《晚安,珠三角》,每天在南方都市报上看他的专栏文章,和他一起感受广州、了解岭南。这种期待就是因陈扬的魅力而生。
对于这个节目,笔者问陈扬,做新闻出身的他是否大改风格,由新闻做起了生活节目呢?他肯定地说:“不是!做新闻只是我的一面,做生活类节目是展示我的另一面。虽然做的是生活类节目,但并不是说就不关心民生新闻了,其实这并不矛盾。做节目的终极目标是让大家感到幸福,生活类节目正好契合了这一点。我认为,只有生活,是大家关注的共同点。”
陈扬说,一般人们在电视上所关注的事物可以分几种:第一是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第二是对生活的关注,第三则是对城市艺术的关注。
大家都在追求正义、公平,但大家又都不满足,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一个预设的前提,那就是,公平只是对自己有利的,才是真正的公平。这就是从自己的立场来鉴定一件事是否公平。现在,利益成为衡量公平、正义的标准。媒体也乐于将注意力放在正义、公平和民生新闻上,这是社会整体矛盾的反映,也表现出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出现偏差。
而人们对生活的关注是统一的、共同的。“现在做这个节目似乎有些冷门,因为媒体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民生新闻上了。但我觉得,只有对生活有着巨大的热情才有能量追求其他。生活类节目可以涵盖社会很多的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他说,“我想通过这个节目,为生活与艺术架起一座桥梁,让‘草根’也会对艺术产生一些冲动,老百姓也会逐渐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一个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点在于什么?不是有钱与没钱,绝对不是。而是艺术!艺术是城市生活的主要内容,艺术为城市心灵提供营养。生活的幸福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你对生活的观察、品味和欣赏,这一点一滴的滋养不是靠钱就能买到的,而是心灵的独特感受。《求其是但生活空间》就是希望通过节目的多面性、生活性、艺术性来为观众提供心灵的滋养,让大家的生活质量变得更优质。”
陈扬说:“和《鲁豫有约》及《非常静距离》不同,我节目中请的嘉宾不刻意找明星、名人或者官员,基本会以和老百姓相关的人士作为嘉宾范围。有官员、有普通街坊、有艺术家、有主持人等等。比如有一次我邀请的是广州某区的一个官员,我称呼她官职的时候,她很紧张,后来,我叫她的名字‘阿梅’,她立刻就很轻松,像朋友一样和我聊起来,节目进行得很顺畅。我的节目中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主持人,比如上次节目是亚运会开幕前,我请来宋世雄和王泰兴两位泰斗级体育解说人物。我想体现的是平民化,所以,他们到我的节目来都不会感到有多大的压力。我也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观众感觉,人人都可以上陈Sir的节目,这个节目就是做给老百姓看的,这个节目和他们很近。”
在他看来,生活与艺术其实本来就没有鸿沟,只是在每天生活的琐碎中,忘记去欣赏和品味艺术,《求其是但生活空间》就是担当这个桥梁,把生活与艺术连接起来,让大家的生活更有艺术、更充满幸福感。
信念:顺境与逆境都乐观
谈到在30年的媒体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顺境和逆境,陈扬说,自己一直很乐观。他打了一个比方:“人生就像坐在一辆大汽车上,突然前方路上掉下一块大的石头,有人说搬走,有人开骂。但其实这些都不能弄走这个石头。那么,何不下车走路过去呢?一直怒骂也解决不了问题,或许有很多不好走的路,可是一路走来,可以享受鲜花、享受阳光,当然也有突发的石头飞下来。人生,就是这样,你不能因为你自己而改变什么,就继续前面的路吧,而不要一辈子只为这块石头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和生命。”
陈扬正是以这种心态来应对很多逆境的。当笔者提起他遇到的逆境时,他抽起了烟斗,摆摆手说,“都过去了,不要说了。我都放下了,何必再提?”而对于有记者说他是“老愤青”,他说:“我心态很平淡、平和,我其实不怎么愤青呀。我觉得就像刚才说的,一块石头在那里,走过去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
确实,陈扬是个智者。
未来:内容与技术的转变
谈起未来电视新闻节目的趋势,陈扬说:“我认为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全民DV时代的到来,大家都关注现场,每个人都是现场的拍客。任何事情都在人们的视线下,一部手机、一部DV也不贵,大家都可以自己拍来和大家分享了。所以,对于节目而言,直播是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大家更重视现场感。我现在的《求其是但生活空间》和广播节目《晚安,珠三角》全部是现场直播。至于内容,新闻类节目内容在未来也不再是民生新闻占主流,而是更全面地关注生活新闻、文化新闻和科普新闻。”
这就是陈扬,无论是在电视里的从容还是在广播里的亲切,又或是在报纸专栏上展现的睿智,都让人觉得,认识陈扬,与陈扬聊天,就是在看一本书,品一杯醇酒。陈扬的记者生涯让他有了更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机会,让他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都为他日后做电视、广播、写专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养料。
笔者问他,游走于三种媒体,累不累?他笑答:“累?做什么不累呢,即使什么不做也会有人觉得累。我不会觉得累,因为我喜欢这种电视、广播、报纸同时出现的感觉,这样立体地将自己呈现给大家,感觉很快乐。我不觉得累,因为我对媒体有很浓的兴趣。我是媒体人呀。”的确,兴趣是让人最享受的原动力。笔者采访的前一天,广州长隆大马戏邀请包括陈扬在内的广东“四大名嘴”客串演出。谈起这个尝试,他说,还不错,感觉挺好的。陈扬就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兴趣的人,他说,他的一天等于别人的3天了。
“求其是但”是粤语常用语,表达一种随意、随便、不刻意、不勉强的意思,有人将“求其是但”看做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陈扬说,“求”类似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的“求”,反映的是对主观世界的探索,“其”则对应的是客观世界,“求其”就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但”反过来是“但是”,“但”表达的相对,“是”表达的是绝对。“包含主观和客观,绝对和相对,‘求其但是’是个好大的命题。”陈扬打趣介绍。然而,或许大家对他的期待不仅仅是生活类节目吧,更多的是期待他的招牌评论节目,他的辛辣,他的“陈扬式”风格!
陈扬,1954年出生,1981年开始任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1991年~2003年,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佛山记者站工作期间,到佛山电视台办起时下正红的《飞鸿茶居》。1996年开始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持《真的星空》、《夜行人》、《心灵地图》等节目。2004年~2009年,任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主持人。2009年起为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2010年起担任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 《求其是但生活空间》 主持人和监制。曾获得广东省第一届金枪奖、长江韬奋奖提名、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