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51|回复: 0

[专题讨论] 认知语言学: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8 21: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邵军航,樊葳葳
来源:(本文原载《外语研究》2004年4期)



摘要:委婉是人的心理现象,对委婉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对认知心理的解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委婉语的构造手段进行分析后发现,委婉语的委婉机制在于转移听者的注意焦点或分散听者的注意力,极端的做法是暂时中断听者的理解进程。委婉语的各种构造手段均处于这种机制的连续体上。决定委婉程度高低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对委婉语的熟悉程度。

关键词:委婉机制,注意焦点转移或分散,文化意象替换,理解进程暂时阻断

中图分类符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委婉语涉及到人类的认知心理和语用策略,其本质和运作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符号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上(邵军航,樊葳葳 2002)。但传统的符号语义学是以客观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客观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但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理念构成的,采取的是二元论的观点,如身/心、感知/概念、形式/内容的二元对立。客观主义将客观和主观截然分开,认为理性、思维、理解、推理等是自主的,不受人的生理和环境的制约;语言是独立于任何机体直接与客观事物对应的抽象符号,通过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获得意义。心智是一部像计算机一样的抽象的机器,思维是抽象的符号运算,符号是与外界对应的外在现实的内在表征。这样就把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能动性排除在外(Lakoff&Johnson 1980: 185-209)。虽然许多委婉语研究者试图从人的心理直觉上解释委婉语的构造机制,因没有更令人信服的理论作为依托,对委婉机制的解释进展不大。因为委婉语的委婉性并不是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它涉及到人对委婉语的认知处理,抛开认知推理就无法真正地了解其实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进一步揭示委婉语的机制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新的视角。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突显和隐藏概念

      认知语言学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观基础之上,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世界的,即人类的认知以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客观存在具有现实性,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对现实的经验而不是来自与外在实体的对应。语言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其结构和功能是人类经验的产物。在认知过程中,经验借助于理解和想象而发挥作用。认知语言学有三个研究方法或路向(approaches):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突显观(prominence view),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经验观是建立在心理学对范畴化过程和类典型效应的研究上,认为语言学研究应该采取实验性的、较实际的方法,而不应仅仅靠逻辑推理和自省式思维来划定语法规则、提出客观定义。因为语言使用者在描述事物时不仅有客观的描写,还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提供更丰富、更自然的描写。经验观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突显观认为语言信息的选择和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的。注意观认为我们对事物的描述只是反映了我们对该事物的关注,即我们所表述的是某一事件中吸引我们注意力的部分。

      突显观和注意观从不同侧面为我们解释句子信息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实,突显和注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突显是以注意为基础的,因为只有人们注意某事物或某一个方面时,该事物或该方面才显得突出;反过来,突显的事物更容易被注意到。对于句子 “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而言,突显观认为运动着的车是最有趣、最突出的部分,故“车”被放在了句首;注意观认为交通事故只是整个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部分,其余的部分如小车突然转向、冲出道路等处于我们注意的次要地位,因此没被描述。但如果是警察调查车祸的原因的话,他们的视点肯定和我们的不一样。再如,句子“The tree was hit by the car.”就可以认为讲话人的注意视点在于“树被撞了”这一事实上。同样,结果被突出之后动因就相应地被隐藏或淡化。换言之,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被突出部分之后,对不突出部分的关注就会下降。经验观的概念隐喻理论也涉及注意和突显的问题,认为概念隐喻具有突出和隐藏的功能。因此,在对人的注意力或注意焦点的认识方面,注意观、突显观和经验观有共同点。而这一共同点正是我们解释委婉机制的理论基础。

二、委婉语的构成类型  

      委婉机制是和委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紧密相连的。委婉语有五种主要语义方法:借用外来语、词义扩大、语义转换、隐喻转换和语音畸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委婉语都是由比喻(隐喻、提喻、代喻、夸张、拟人、讽喻、象征等)手段形成的”(从莱庭 2001 preface: 5-7)。这里所说的比喻实际上是传统的修辞格,是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语言上的表达形式。通过分析总结,我们发现委婉语的构成手段主要有概念隐喻、转喻、模糊词语、语音畸变与拼写变异和借用外来语五种。我们又对这五种手段构成的委婉语按机制类型分为三类:注意焦点的转移与分散,文化意象的转换,认知过程的暂时阻断。第一类最多,包括概念隐喻、转喻两种手段构成的委婉语;第二类是外来语构成的委婉语;第三类是模糊语和语音畸变构成的委婉语。


三、委婉机制

1、委婉语的机制之一 ——注意焦点的转移或注意力的分散

1)概念隐喻构成的委婉语

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概念隐喻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认知科学的一个研究重点(Lakoff & Johnson 1980, 1999)。在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是一个主要和普遍的认知能力,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隐喻。而想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即Lakoff等人(1987)提出的“映射理论”。Lakoff认为心理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是跨认知域的映射,是以源域的经验来理解靶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 mapped )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Lakoff 1993)。它不是纯粹的语言现象,而是一个认知现象,是思维和认知工具(cognitive instruments)。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映射是单向性的,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范围,是一种抽象的推理过程。Lakoff & Johnson 的概念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on)理论主要是解释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的。但这一点对我们解释委婉语的机制具有启发作用。因为概念隐喻通过突显源域的部分特点而发挥解释功能的同时,还起到了掩盖(hiding)靶域的其它方面的作用。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多次提到概念隐喻的两个功能(Lakoff & Johnson 1980: 10-13,33,92,141-2,149)。

   死亡是可怕的,有关死亡的字眼也是人们非常忌讳的。因此,死亡委婉语是典型的委婉语。下面就以英语中常见的有关死亡的概念隐喻,来具体说明突显与隐藏功能与这类委婉语的机制的关系:

(1)死亡是休息

如to be at rest (安息),to have found rest (得到安息),to be called to one’s eternal rest (被上帝招去永远安息),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 (在亚伯拉罕的怀里休息),to have been laid to rest (令其休息),God rest his soul (上帝令他的灵魂安息),to sleep (入睡),等。

      在这个概念隐喻中,源域是“休息”,靶域是“死亡”。 “休息”认知域被系统地投射到“死亡”认知域上:处于休息状态,主动地去休息,被动地去休息,寻找到休息等。在这种认知投射过程中,“休息”这一概念得以突显,而有关死亡的其它方面如痛苦、恐怖则被掩盖了。类似的概念隐喻还有“死亡是回家”(to go home in a box,to go one’s long home)。

(2)死亡是和上帝、神灵在一起

如to be in heaven (在天国),to be with the God/ the angels/ their father (和上帝/天使/圣父在一起),to be among/ join the immortals (加入不朽者的行列),等。

源认知域中的“上帝”、“神灵”在宗教中是非俗人的精神的存在,生活在高高的天堂里。和“上帝”、“神灵”在一起就意味着不再具有肉体之躯。这个概念隐喻将我们的认知视点转移到宗教故事和信仰中去了。而上帝、神灵是我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能和敬仰的对象在一起应是一件好事。所以,该概念隐喻突显了和敬仰对象在一起的积极的方面,而将死亡的其它可怕的方面掩盖了起来。

(3)死亡是旅程

如the last sent-off (送别),to have gone out (已经走了),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all the living/ all the earth(走众生之路);

to hop the last rattler (跳上货运列车),to take a one-way ride (单程旅行),to buy a one-way ticket (购买单程车票);

the last voyage (最后的航程),to slip off/ to slip one’s cable (解开锚链——葬身大海),to launch into eternity (驶向来世),soul aloft (灵系桅杆),under sailing orders (奉命航行),to cut adrift (割缆漂泊),to coil / slip one’s ropes (卷起/解开缆绳),等。

这是“人生是旅程”的次概念隐喻。在认知人生的时候,人们习惯上将其视为一个循环:来到世上(arriving in the world),度过一生(going through life),离开人世(living or departing)。也就是说,人们将人生视为三个旅程:第一个旅程是来到人世;第二个旅程是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当人死亡的时候就开始了第三个旅程。关于第一个旅程的语言表达有:The baby is on the way(孩子快要来到人世了), The baby has arrived(孩子已经来到了人世), We bring babies into the world(我们将孩子们带到这个世界);关于第二个旅途的表达有:He is still with us(他仍和我们在一起),They brought him back(他们将他从死神那里拖了回来),She went through life with a good heart(她以良好的心态度过了一生),He knows where he is going(他知道他的生活目标是什么)(Lakoff & Turner 1989:1-3)。上面列出的委婉语就是关于人生第三个旅程的语言表达。

    上面的表达中,第一组笼统地用旅行的概念婉指死亡;第二组表达是通过陆路旅行的概念来婉指死亡;其余的是通过航海的概念来婉指死亡。这些委婉表达将旅行的概念系统地投射到死亡的概念上,使我们通过旅行的概念来认知死亡的概念。但这种认知只是认知靶域的一部分,即死亡就是开始了人生的第三个旅程。其余的方面如痛苦、狰狞恐怖、腐烂、恶臭等均被掩盖。

2)转喻构成的委婉语

认知语言观认为转喻和概念隐喻一样,不仅仅是修辞工具和语言现象,在本质上都是概念性的,都可以成为自动的、无意识的、约定俗成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推理过程,都是语言资源的扩展手段,均可以解释为映射过程。转喻概念也具有系统性,根植于我们的经验。不同的是概念隐喻是以一事物来思考、认知另一事物、涉及不同认知域的跨域映射;而转喻是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的同一认知域内的映射—— 一个范畴用来代替同一认知域内的另一认知范畴。转喻概念的事实更明显些,因为转喻总是涉及直接的物质和因果关系。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理解;转喻表达的主要功能是指代(referential),即用一个认知范畴去激活同一认知域内的另一认知范畴,以此来突显被激活范畴的有关方面(Lakoff & Johnson 1980: 35-40; Lakoff & Turner 1989:103;  Ungerer & schmid 1996: 128; Croft 1993)。

   由转喻构成的委婉语要少得多。因为转喻主要是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同一认知域的另一个范畴,目的是指代和突显,而委婉语的主要目的是掩盖。下面以四类转喻进行说明:

(1)身体部位代替身体器官

Have you got headache or pain other than your chest? (除了胸部疼痛之外,你是否感到头痛或其他部位也感到疼痛?)

这是医生对一位妇女的诊断问话。Chest指胸部,也指女性的乳房breast, 在日常交流中,多用chest,bosom,top part等表示。这种委婉语在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注意力从身体器官概念转移到身体部位概念上,而身体部位在范围上比身体器官大,即不仅仅包括一种器官,还包括其他器官,从而使听者在理解过程中将理解力分散。我们可以借助物理学中压强的概念来说明。当压力一定,受力面积小时压强就大,受力面积大时压强就小。同样,被理解对象的范围扩大时,注意力就被分散,这样,靶域概念就显得不那么直接了,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

(2)整体代替部分

She went to bed with Smith last night. (昨天晚上她同史密斯睡觉了。)

go to bed with someone 指同床行房。类似的还有go with someone, sleep with。因为性行为的发生只是上床睡觉的一部分,用整个过程替代过程中的细节就起到泛化的作用,将细节掩盖在整体之中,从而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开,达到委婉的目的。

英语中关于性知识的直接表达为knowledge about sex,其委婉表达是the fact of life。这是上位范畴代替基本层次范畴的例子。认知语言学认为基本层次范畴是事物之间差别最明显的层次,也是范畴化时能得到自然联系的属性最多的层次。这个层次的范畴有完型结构,有真正的区别性的动作行为。而上位范畴是寄生范畴,因为它没有共同的外部形状,范畴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完型结构,上位范畴的完型属性需要从其下位范畴“借来”(Ungerer & Schmid 2001:66-69; 74-76)。生活知识包括的内容很广,是上位范畴,而性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下位范畴。以上位范畴来指代下位范畴使得后者的完型特征消失,无形中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3)使用者代替被使用之物

如公厕的委婉表达为Ladies/Gents, Women’s/ men’s, Women/ Men。

这种手段将使用者推到了前台,突出了使用者的特点,而被替代了的使用之物被隐藏到使用者之后。我们知道,使用者脱离了语境只能是一个孤立的范畴,因为和该范畴有联系的事物的数量非常多。以具有非常多属性的使用者指代属性之一的被使用之物,使人们的注意焦点大大地扩散,从而起到委婉的作用。

(4)地点代替机构

如用“八宝山”来婉指“八宝山火葬厂”。

这同身体部位代替身体器官构成的委婉语的原理相似。地点是机构的所在地,但地点不等于机构:在范围上地点大于机构;地点不是行为主体,在用途上没有机构具体。将具有具体用途或功能的机构隐藏在地点概念之中,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

2委婉机制之二——文化意象替换

英语中有许多外来词构成的委婉语。即使这些外来词在其本族语中不是委婉语,但在英语中可以用做委婉语。原因有二:首先,这些委婉语借词大多来自拉丁语和法语。因为英国有被法国人征服的历史,而拉丁语在英国历史上被用做公文和教会语言,所以,拉丁语和法语在传统上被认为是高雅语言。其次,词汇和语法有约定俗成的意象,因语言的不同而大不相同(Langacker 1987 Vol I: 47)。借词毕竟不是母语,其在听者头脑中引起的意象不同。如(F= French;G= Greek;L= Latin):aphrodisia (G)----sexual intercourse(***),virga (L)/bicho (S)----- ***(***),genitals (L)-----reproductive organ(生殖器官),libido (L)----sexual desire(***),travail (F)---- reproduction(生殖),enceinte (F) ---- pregnancy(怀孕),erotica (G) ---- ***ography (***文学),gluteal region /posteriors (L) ---- buttocks(臀部),sanctum sanctorum (L) ---- water closet(厕所),virginal membrane (L) ---- hymen(处女膜),to fellare (L)---to have oral sexual intercourse(***),souteneur (F) ---- go between for prostitutes(拉皮条),caducity (L)----old age(老年)。

从本质上讲,文化意象替换是注意焦点转移的一种,即将注意焦点从本族文化的概念领域转移到了外族文化的概念域中。我们将其单列是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这是不同文化间概念的替换;二、所借用的外来语在其本文化中并不是委婉语;三、外来语所在的文化在数量或范围上有限,且经过了借入文化的政治、经济、价值、审美等标准的衡量和筛选,成为大众的无意识。

3 委婉机制之三——理解进程的暂时中断

1)模糊语构成的委婉语

英语模糊词有thingy, thingummy, thingummyjig, thingummabob, whatsisname, whatnot, whatsit.这些模糊词在语义上几乎没有意义,只是用来替代一个名词或名称,即“名词或名称的地位标志”(placeholder for a noun/name)。 它们所具有的意义几乎都是语用的,因为讲话者使用它们可能因为他不知道一个名称或名词,或者不想使用一个名词或名称。后者又有四种可能:避免使用不礼貌或禁忌词语;进行贬损;避免显得自负;绕开发音上的困难(Channell 2000:162)。避免使用不礼貌或禁忌词语的结果就是委婉。如:

No chance of it coming to Manchester --- not a snowball’s chance in whatsit.(曼彻斯特队不会有机会了——真他什么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在英语中,not a cat/snowball in hell’s chance 是口语,意思是“一点机会都没有”。这里,讲话者试图避开亵渎之词hell(此处相当于汉语的“***”)。whatsit本身没有语义含义,离开语境它什么意义都没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不同的语境下能被其替代的概念是无穷的。因此,听者在理解其含义时先要理解其所在的语境,然后才能确定它所替代的词语。从语义的不确定到语用含义的明朗需要一定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焦点即hell所代表的概念被大大地扩散,其引起的冲击被大大地缓冲。再如thingummy一词常用来避免直接提及sex organs(Channell 2000:164)。

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能被这种模糊词替代的概念是无穷的,作为委婉语的构成手段,其作用不可忽视。汉语中也有相似的表达,如“那事儿”、“那玩意儿”、“那东西”、“那什么”、“那地方”等。

2)语音畸变和书写变异构成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一类委婉语是通过语音畸变(spelling change)和书写变异(phonetic distortion)构成的。这种语音畸变和书写变异手段又分为以下六种形式:

(1)缩略。缩略是通过省略字母将一个单词或短语缩短。如 tuberculosis(肺结核)的缩略形式是TB,hell with it(见鬼)是h with it,garbage man(清洁工)为G-man。

缩略的一种形式为单词尾音脱落(apocopation)。如vampire(勾引并导致男子毁灭的荡妇)被截断为vamp; Buttock(屁股)被截断为butt。

首字母缩略是缩略的另一种形式。首字母缩略构成的委婉语常和上帝、灵魂、性、犯罪、疾病、诅咒等有关。如G.D (God damn),GTH (go to hell), J.C (Jesus Christ),B.U. (biological urge----sexual desire),B.O. (body odor),SOB (son of a ***),等。

(2)禁忌语的逆拼。即通过对禁忌语进行逆拼而造的新词。如ecnop是ponce (靠***女养活的男人)的逆拼,laro 是oral (oral sex的简略用法)的逆拼。

(3)元音字母省略法。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上帝怀有敬畏之情,表现之一就是尽量不直呼上帝的名讳。为此,他们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当不得不提及上帝时他们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将上帝名字中的元音字母省去,仅省辅音字母。如Yehovah委婉拼法是JHVH, IHWN, YHVH, YHWH等。须指出的是,这种手段只能用于书面语。因为离开元音很难以口语形式表达,一个一个地将辅音字母拼出又很麻烦。

(4)乱拼法。即故意将一个单词的拼写顺序打乱。如pansy在英语口语中指有女子气或有***倾向的男子,是贬义词。为了委婉,人们将其乱拼为ansy-pay。

(5)重叠法。指重复禁忌语的一个音节或字母。如当一个人感到the call of nature的时候,他或她想要piss。但piss现在被认为是禁忌语。为了避免直接使用该词,人们就重复其一个音节,将其变为pee。

(6)语音畸变法。该法构成的委婉语常用来替代和上帝及诅咒有关的禁忌语。如God的语音畸变形式有Dod,Godfrey,Gol,Gom,Gosh,Hot,Cock,Gog,Cod,Cud,Od,Ods,Ad,Ud,Gad,Ged,Gud,Golley;by God的语音畸变形式有egad,adad,adod,ecod,edad,igad,egadlins,egod。为了表示对上帝的敬畏,上帝Jehovah(耶和华)被读成Adonai;Lord读成Lawks,Law,Land;by Jesus读成bejesus;by God成为begorrah。

除以上的形式外,还有改变单词重音和拼写混成两种形式。如laboratory(实验室)的重音原来在第一个音节,后来为了避免和lavatory(厕所)相混,人们将其重音移到第二个音节。goes under (夜壶)被混成为gezunda。

缩略形式在交际中会造成理解困难。因为在音素文字中,单独的字母一般是没有意义的。如G-man中g可以是许多单词的首字母:gentle,garbage,great,good等。因此,在理解G-man的过程中,听者要根据语境和认知经验来判断G究竟代表哪一个单词。这样,理解过程被暂时阻断,直到语境和经验确定了字母G代替哪一个单词为止。如果说尾音脱落和一般的缩略还能给人们提供线索的话,首字母缩略则完全要依靠经验了。因为这种用法完全是一种新的约定俗成(相对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而言)。逆拼手段杜撰的词总是让听者感到困惑,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里没有这样的词。所以他们会绞尽脑汁地搜寻这个“词”的含义。这样,人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词”的外形和对词义的搜寻过程中了,对最终的词义的关注大打折扣。同样,元音字母省略法、乱拼法、重叠法、语音畸变法构成的委婉语也完全来自新的约定俗成。刚开始使用时总能将听者的理解过程阻断,以达到避免被禁忌的概念所带来的较强影响。当然,这是对正常理解的一种干扰,而不是完全的阻断。

以上这些方式所构造的委婉语在委婉程度上并不一样。我们可以粗略地根据委婉程度,将这些构造手段从低到高排列如下:转喻----概念隐喻----文化意象替换----模糊词语----语音畸变和书写变异。转喻的源域和靶域之间的关系较明显,所构成的委婉语的委婉程度低,语音畸变和书写变异的目的是暂时阻断理解进程,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构成的委婉语的委婉性最大。但因变量太多,无法对此作精确的排列。实验证明,熟悉性是影响隐喻句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刘菁,张必隐 2002),所以隐喻构成的委婉语的委婉程度也决定于熟悉度:越不熟悉,委婉性越高。其他手段构成的委婉语也是如此。委婉语都要受更新规律的支配,人们对其熟悉到一定程度就不再觉得委婉了。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委婉是一种心理现象。虽然构成委婉语的手段不同,其机制大体上是相同的,只是表现方式有所区别:通过转移听者的注意焦点、分散听者的注意力,以使听者在头脑中唤起不同认知意象;阻断听者的理解过程,使被禁忌的概念所引起的冲击在听者努力修复理解的过程中减弱;不同的文化意象引起的是不同的心理刺激,而这种不同的心理刺激要么具有积极性,要么消极性减弱,要么暂时阻断语言符号在听者心理上唤起消极的意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揭示委婉机制给委婉语研究找到了新的理论基础,使委婉语的研究上了一个台阶。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其它理论如概念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进一步研究委婉机制以及使委婉语的认知过程得到形式化的描写是今后所面临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Channell, Joanna. Vague Languag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 Press. 2000.  

[2] Croft, William, 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 (4):335-370.

[3] Lakoff, George,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 Lakoff, George.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 [M], 2nd ed. Cambridge: CUP, 1993: 202-251.

[5]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 Lakoff, Goerge and Mark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7] Lakoff, George and Mark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eotic metaphor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9

[8] Langacker, 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9] Ungerer, F and H.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0] 从莱庭. 英语委婉语详解词典[Z].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1] 刘菁,张必隐.本体和喻体在隐喻句理解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2,(3):363-364

[12] 邵军航,樊葳葳.委婉语的分类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61-65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邵军航(1967-  ),男,开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樊葳葳(1956-  ),女,武汉人,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Cognitive Linguistic Explanation of Euphemism Mechanism
Abstract: Euphemism is a mental phenomenon and study on its mechanism should be based on cognitive explanation. With the analysis by 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we found that the mechanism of euphemism lies in diverting the hearer’s attention, and the extreme practice is to temporarily cut the normal understanding process. The mechanism exists in the form of a continuum. Among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degrees of mildness of euphemism, familiar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Key words: mechanism of euphemism, attention diverting, cultural image substituting,

understanding process cutt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7 09:26 , Processed in 0.0917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