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69|回复: 4

关于声调调值取样中的调尾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2 00: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录音附件“jia.rar”

根据录音附件客家话“美”字的读音,如果把这个“美”字的读音的音高变化都标出来,所得到的调值应该是[131]。
听觉上也明显可以辨别出“美”字的读音音高变化是先上升然后再下降,而变化是在低音区,所以它的调值应为[131]。

图表“jia.jpg”:


上图是用praat打开上面的录音附件“jia.rar”所得的波符,从图中也可以证实了“美”字的读音调值应该是[131]。

但这里我想说的是,认为“美”字的调值应该是[131]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正常的快速阅读的情况下,“美”字读音的尾部下降部分的音高变化将不会出现,而变成“美[jia13]”这样的读音。

那么,这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调值取样的定义不同,则所得到的调值就不一样!

其实,音节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读音读出来了以后,由于声音的能量不能一下子消失而形成一个明显的“尾音”,这个“尾音”是由于语气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由于个人的习惯的不同而不同的。

为了在不同之中找出相同的东西来,我们有必要首先定义一下声调到底是什么:声调是同一种方言中所有人一致发的调型,是跟一个字唯一对应的调型变化。
这样,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语气环境中的读音各不相同,而声调的定义要求超越个人习惯和语气的差异而去得到唯一的音高变化特征。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呢?

可以!这就是要把读音的尾部去掉,因为读音的尾部不是一种语言中所有人的共有的发声特征,我们来分析一下该读音:
如上图所示:我们把一个读音进程分解成三个时段,a_b时段、b_c时段和c_d时段。
1,a_b时段为声母闭合期;
2,b_c时段为拼音期;
3,c_d时段为韵尾延长期。
把读音分解成这三个时段后,很多疑惑也就得到了解答:
1,a_b时段其实并不发声,而只是声母的一个蓄势而已,因而这个时期并不包含有声调中音高变化的因素,所以是声母闭合期;
2,c_d时段其实并不发整个音节的所有音素,而仅仅是发一个音节的韵尾音而已,如上例的“美”字只是发韵尾[a]的读音而已,
仅仅是韵尾[a]的读音在延长。这个部分虽然有音高的变化([31]),但它并不对音节的主体发生影响,所以是韵尾延长期;
3,b_c时段包含有音节的所有音素:声母、韵母以及声母韵母拼读时的音高化,用praat选择这部分来播放也证实了这点。如上例的“美”字的读音,选择这部分来播放仍然可以听出清晰的“美[jia13]”这样的读音。所以是拼音期。

有一个问题,就是:难道韵尾的延长部分就不是拼音了吗?
答:不是。
这就需要明确一下什么是拼音。
拼音是声母韵母一气呵成的有机连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其它因素影响声母、韵母和声调所产生的变化趋势,从这一点上看,折调是不可能在拼音期产生的,因为没有任何因素在拼音过程的中间环节改变发声的能量,因而不可能产生中间的调高改变。折调的调高变化效果必然是在韵尾的延长期产生出来的。

关于拼音期的时值,从上例及更多的语音分析中可以得出:从声母的打开闭合到韵母的完全发出大约需要0.15秒(仅仅是参考值),因为如果不发生折调,要准确区分拼音期和韵尾延长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认识拼音期的时值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堆问题]
如果上面的观点得到承认,那么,汉语的语音学将会出现一大堆新的问题,下面仅仅讨论一些思路上的问题,求证是下一步的事。

1,鉴于拼音声母韵母一气呵成的有机连读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现在的拼音理论认为的声调是主要元音的音高变化的定义就不成立了。根据上面的分析,声调应该是同时包含整个音节的所有音素的音高变化的一种“变化趋势”,实际上我并不认为“声调是主要元音的音高变化”的说法正确,只要用praat打开任何一个汉语音节的录音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声调是主要元音的音高变化”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在底下的pitch蓝色曲线可以清楚地显示,汉字的声调根本就不是“主要元音的音高变化”。(供参考)

2,折调是怎么回事?
这是由于现在语音学对声调的物理学及语音学的定义都存在模糊的情况而造成的误解。
从语言的角度看,声调应该是方言的所有成员一致认可的音节中的部分,从物理学上看,韵尾延长期实际上是因个人习惯或语气环境而改变的,而拼音期是不可能产生折调,折调必然是韵尾延长期的结果,这样,现代的折调观点实际上是把语调和声调合并而成的误会而已。
实际上还存在某种方言中大多数人有共同认可的固定的“韵尾延长期”的情况,这样就出现了某种方言的固定的“折调”,但实际上还是不成立,因为快速阅读的时候“韵尾延长期”是必然消失的,因而“折调”的说法还是不科学。(供参考)

3,五度标调制所得单值标调是怎么回事?
如某方言的标调会出现“5”、“2”、“3”的情况,这种记调方法也只能说是不科学的,因为,音节都是拼音而成,而拼音不论如何都存在一个时段,最起码的事实是存在一个开始和结束两个点,所以,五度标调制必然是“XX”这样的格式而不应该是“X”这样的格式,如果前后的调值相等也应该标记为“XX”,如“5”实际应该是“55”,所以说,标为“X”的单值标调法实际是由于没有掌握好五度标调制的要领而出现的幼稚错误。(供参考)

4,主调偏移记录
象普通话的第四声实际应为“55-1”,由于“55”为拼音期0.15秒所发的音的音高变化,向“1”偏移部分实际为韵尾延长期的变化,所以,普通话的第四声实际声调应为“55”,普通话的第一声实际也存在把“53-3”误认为“33”,再把“33”误解为“55”的情况。(供参考,进一步求证中)

5彻底解决普通话轻声问题
由于在音节中分离出个人习惯和语气的影响因素和重新界定声调的定义,为彻底解决普通话的轻声问题提供了更加精细的分析方法。

6,电子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将成指数提高
由于在音节中分离出个人习惯和语气的影响因素和重新界定声调的定义,将避免语音分析中许多无必要的影响因素而直接取调,将把语音识别从英语音节水平直接进入汉语音节水平,声调将直接识别。

[音节的物理学结构和语音学结构]
[普通话的第三声214到底是什么?]
[声调的取值格式]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00: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音高中的非声调因素

[“脚”字读音分析]
“脚”字读音:
附件: jiao.rar (49.04 K)


[音高中的非声调因素]

汉语的声调之所以区别于其它语言而成为声调是因为声调具有它必要的语言学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声调是语言中全体人员共同具备的音高模式
1,语言中全体人员共同具备的并且具备语言识别意思的音高模式;
2,语言中全体人员共同具备的音高模式;
3,语言中部分人员共同具备的音高模式;
4,语言中个人人员具备的音高模式;
5,语言中个人人员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而产生的音高模式;
6,物理影响而产生的音高模式;
7,心理影响而产生的音高模式。
下面将通过语音分析的方式讨论这些“模式”:


上图是普通话的“脚”字读音的语音分析波表图,用praat打开附件: jiao.rar (49.04 K)
(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录音,效果完全一样)就可以得到这个图。
我在图中沿着时间轴设置了start、a、b、c、d、e、f、g、end9个点。它们的时间位置分别是:
start=0秒
a=0.370000秒
b=0.440000秒
c=0.500000秒
d=0.630000秒
e=0.790000秒
f=0.950000秒
g=1.320000秒
end=1.560000秒


从图中可以看出(听觉上完全一致):
start—a时段为:无音区;
a—b时段为:声母“j”读音区;
b—c时段为:韵母“i”读音区;
c—d时段为:韵母“a”读音区;
d—e时段为:韵母“a”和“o”混合读音区;
e—f时段为:韵母“o”读音区;
f—g时段为:韵母“o”变音读音区;
g—end时段为:无音区

[将上图中的时间轴和图下部的蓝色曲线比较]
图下部的蓝色曲线就是音高(pitch)曲线,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脚(jiao)”字的音高变化呈明显的先下降后上升的音高变化变化模式(214调值模式)。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得到:214这个音高变化模式是经过“j”读音区、“i”读音区、“a”读音区、“o”读音区,也就是经过音节中所有声母韵母来共同完成的。这一点说明了音节的声调是由所有声母和韵母共同发出的,显而易见:教科书中有关“主要韵母的声调决定音节的声调”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以下将讨论音节中音高的非声调因素]
音节音高的非声调时段
(未完成)
......

.
发表于 2005-6-8 09: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得很细,虽然有不少错误,仍值得赞赏。但在讨论问题时,应该先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介绍出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看法,这既是对别人的研究的尊重,同时也保证自己的研究能有坚实的落脚点。在语音学界,对于声调“弯头降尾”及其与调核的关系的论述和实验结果是很多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6-9 10: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lax 于 2005-6-8 09:12 写道:
......但在讨论问题时,应该先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介绍出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看法,这既是对别人的研究的尊重,同时也保证自己的研究能有坚实的落脚点。在语音学界,对于声调“弯 ...


没有什么前人的研究成果,关于声调的取样问题现在的主流做法都是音节的整体取样,现在最权威的北大的沈炯算法公式就是就是提取整个音节的调高,一般的做法都是根据元音共振峰的 F0 的pitch值,根据折一折取首尾值的算法提取全部整个音节的pitch值。国外的语音学上的语调提取都是这个样,国内也是根据相同的原理,但是汉语的声调是不同于其它语言tone的东西,不同就在于汉语的tone不仅具有语音的声学特性,而且还具有语音的社会特性,这就是声调是具有区别词义意义的语调,以前的对声调弯头弯尾现象的解释都是作为声调本身的特征来解释的,而我的观点却是弯头弯尾不是声调现象,是截然不同的观点。
发表于 2005-6-12 13: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上声的降头升尾不重要,王力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就指出过.后来的研究对普通话和各种方言声调的弯头弯尾在声调感知中地位有过很多讨论,例如林茂灿,石锋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8 03:29 , Processed in 0.1145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