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录音附件“jia.rar”
根据录音附件客家话“美”字的读音,如果把这个“美”字的读音的音高变化都标出来,所得到的调值应该是[131]。
听觉上也明显可以辨别出“美”字的读音音高变化是先上升然后再下降,而变化是在低音区,所以它的调值应为[131]。
图表“jia.jpg”:

上图是用praat打开上面的录音附件“jia.rar”所得的波符,从图中也可以证实了“美”字的读音调值应该是[131]。
但这里我想说的是,认为“美”字的调值应该是[131]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正常的快速阅读的情况下,“美”字读音的尾部下降部分的音高变化将不会出现,而变成“美[jia13]”这样的读音。
那么,这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调值取样的定义不同,则所得到的调值就不一样!
其实,音节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读音读出来了以后,由于声音的能量不能一下子消失而形成一个明显的“尾音”,这个“尾音”是由于语气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由于个人的习惯的不同而不同的。
为了在不同之中找出相同的东西来,我们有必要首先定义一下声调到底是什么:声调是同一种方言中所有人一致发的调型,是跟一个字唯一对应的调型变化。
这样,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语气环境中的读音各不相同,而声调的定义要求超越个人习惯和语气的差异而去得到唯一的音高变化特征。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呢?
可以!这就是要把读音的尾部去掉,因为读音的尾部不是一种语言中所有人的共有的发声特征,我们来分析一下该读音:
如上图所示:我们把一个读音进程分解成三个时段,a_b时段、b_c时段和c_d时段。
1,a_b时段为声母闭合期;
2,b_c时段为拼音期;
3,c_d时段为韵尾延长期。
把读音分解成这三个时段后,很多疑惑也就得到了解答:
1,a_b时段其实并不发声,而只是声母的一个蓄势而已,因而这个时期并不包含有声调中音高变化的因素,所以是声母闭合期;
2,c_d时段其实并不发整个音节的所有音素,而仅仅是发一个音节的韵尾音而已,如上例的“美”字只是发韵尾[a]的读音而已,
仅仅是韵尾[a]的读音在延长。这个部分虽然有音高的变化([31]),但它并不对音节的主体发生影响,所以是韵尾延长期;
3,b_c时段包含有音节的所有音素:声母、韵母以及声母韵母拼读时的音高化,用praat选择这部分来播放也证实了这点。如上例的“美”字的读音,选择这部分来播放仍然可以听出清晰的“美[jia13]”这样的读音。所以是拼音期。
有一个问题,就是:难道韵尾的延长部分就不是拼音了吗?
答:不是。
这就需要明确一下什么是拼音。
拼音是声母韵母一气呵成的有机连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其它因素影响声母、韵母和声调所产生的变化趋势,从这一点上看,折调是不可能在拼音期产生的,因为没有任何因素在拼音过程的中间环节改变发声的能量,因而不可能产生中间的调高改变。折调的调高变化效果必然是在韵尾的延长期产生出来的。
关于拼音期的时值,从上例及更多的语音分析中可以得出:从声母的打开闭合到韵母的完全发出大约需要0.15秒(仅仅是参考值),因为如果不发生折调,要准确区分拼音期和韵尾延长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认识拼音期的时值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堆问题]
如果上面的观点得到承认,那么,汉语的语音学将会出现一大堆新的问题,下面仅仅讨论一些思路上的问题,求证是下一步的事。
1,鉴于拼音声母韵母一气呵成的有机连读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现在的拼音理论认为的声调是主要元音的音高变化的定义就不成立了。根据上面的分析,声调应该是同时包含整个音节的所有音素的音高变化的一种“变化趋势”,实际上我并不认为“声调是主要元音的音高变化”的说法正确,只要用praat打开任何一个汉语音节的录音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声调是主要元音的音高变化”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在底下的pitch蓝色曲线可以清楚地显示,汉字的声调根本就不是“主要元音的音高变化”。(供参考)
2,折调是怎么回事?
这是由于现在语音学对声调的物理学及语音学的定义都存在模糊的情况而造成的误解。
从语言的角度看,声调应该是方言的所有成员一致认可的音节中的部分,从物理学上看,韵尾延长期实际上是因个人习惯或语气环境而改变的,而拼音期是不可能产生折调,折调必然是韵尾延长期的结果,这样,现代的折调观点实际上是把语调和声调合并而成的误会而已。
实际上还存在某种方言中大多数人有共同认可的固定的“韵尾延长期”的情况,这样就出现了某种方言的固定的“折调”,但实际上还是不成立,因为快速阅读的时候“韵尾延长期”是必然消失的,因而“折调”的说法还是不科学。(供参考)
3,五度标调制所得单值标调是怎么回事?
如某方言的标调会出现“5”、“2”、“3”的情况,这种记调方法也只能说是不科学的,因为,音节都是拼音而成,而拼音不论如何都存在一个时段,最起码的事实是存在一个开始和结束两个点,所以,五度标调制必然是“XX”这样的格式而不应该是“X”这样的格式,如果前后的调值相等也应该标记为“XX”,如“5”实际应该是“55”,所以说,标为“X”的单值标调法实际是由于没有掌握好五度标调制的要领而出现的幼稚错误。(供参考)
4,主调偏移记录
象普通话的第四声实际应为“55-1”,由于“55”为拼音期0.15秒所发的音的音高变化,向“1”偏移部分实际为韵尾延长期的变化,所以,普通话的第四声实际声调应为“55”,普通话的第一声实际也存在把“53-3”误认为“33”,再把“33”误解为“55”的情况。(供参考,进一步求证中)
5彻底解决普通话轻声问题
由于在音节中分离出个人习惯和语气的影响因素和重新界定声调的定义,为彻底解决普通话的轻声问题提供了更加精细的分析方法。
6,电子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将成指数提高
由于在音节中分离出个人习惯和语气的影响因素和重新界定声调的定义,将避免语音分析中许多无必要的影响因素而直接取调,将把语音识别从英语音节水平直接进入汉语音节水平,声调将直接识别。
[音节的物理学结构和语音学结构]
[普通话的第三声214到底是什么?]
[声调的取值格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