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16岁
作者:湘里妹子
今天看到老孙头上的新帖子《国名溯源——支那、契丹、中国》,其中的第二自然段对我有点儿意义:
古人说华生夏,华为华胥氏,生伏羲氏,次有神农氏、轩辕氏,俱为羌人,语言上属藏缅语族。近人又提出夷生夏,华夏出自夷,主要有太昊、少昊等生活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部族。所谓华夏、东夷之分,本是后人的观念,根本不符合史实。中国自上万年前就呈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格局,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从来就没停止过。阿尔泰语系与古越语的交流,促成了藏缅语族的变化。阿尔泰语系定语在中心词之前,古越语定语在中心词之后,藏缅、苗瑶、壮侗语族则有前置定语,也有后置定语。有人以语言的不稳定性解释这种现象,未免低估了周秦汉时代的文化水平。中华民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域外迁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开谁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中国这棵参天大树的组成部分。
记得上高一时看到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里有一句:中国古称“华夏”,马上觉得自己读到了一个“大学问”,于是第二天上学就去卖弄。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只比我们大7、8岁,他酷爱读书,记忆力惊人,硬笔草书写得特漂亮。听说他从乡下的一所中学能调到市里中学来还得益于他的这手好字呢。他长得有点卡通化。
我当时的座位是靠走廊的窗户旁边的,终于等到语文老师来了,便喊住他问道:为什么中国古称华夏呢?老师停了几秒钟,然后就像平时一样口若悬河起来,嘿嘿,我强忍着一肚子坏笑,怕老师看出我的“鬼”来,于是假装很认真很虔诚地瞪着两只好奇的大眼睛乖乖地听着,还装模作样地点着头。上课铃响了,老师走上了讲台,我发现,他时而会用那不安的眼神看看我。我感觉他这节课失去了平时的自傲与自信,而我,呵呵,正洋洋得意着呢,心情好得一塌糊涂。
第二天,语文老师下课后对我说:你放学后到我房间来一下。我说好咧。16岁的我第一次走进单身男老师的房间,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自在和好奇,我的性格像男孩儿,而且大大咧咧惯了。我发现这间还不到10平米的小小房间里除了摆放着一张窄窄的单人床一张书桌一条靠背凳子外就没别的什么了。他很认真地对我说:对不起,关于中国古称华夏昨天我解释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于是他背出了“范文澜”。。。。。。虽然这是我上学以来头一回听到老师跟学生说“对不起”三个字,我的“坏笑”这阵子当然飞走了,但是没能忍住的哈哈哈大笑还是灌满了这间小屋。老师受了传染,也笑眯眯的,很和善地问:你看过“范文澜”了是不是?
我语文成绩一直很好,不过上课会常常跟老师争个不分高下。假如哪天我心情不怎么好(很少有这种时候)沉默是金,大家就觉得我们班的语文课没什么意思了。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由于老师的偏见,我的作文写好写坏认真写马虎写反正都是90分以上,让我自己都写得没有了“上进”心。到了高中撞上这位年轻老师情形可就不一样了,他给我的最高分也就82!有一次他竟然给我个78分。我气鼓鼓地在走廊上拦住他: 你说说78是什么意思?你在班上念的那些比我写得好么?老师竟然特细心地从我这次作文的命题到内容慢慢数落下来,我当然毫不退让地一一驳回,半小时过去了,老师看我还满脸的怒气,平静地说:其实,这次作文全班还是你的写得最好,我是怕你骄傲所以才,才给了个低分。我边跑边大声喊道:见你的鬼!
上课铃响了。
老师也有“阴险”的时候,有个女同学好胜心很强,期末考试前非得邀我一起想去套老师的题目。走出老师的小屋那位女同学胜券在握的样子,因为老师很重点很仔细的讲了她问到的一个大题目中的N个小题目。试卷一打开想必她是傻眼了,哈哈哈!一个题目都没有!考语文时老师还老在我座位旁边晃悠晃悠地,看看我的试卷,向前或向后走几步说:注意了,有的同学没有答到重点要点,注意了,。。。。。。因为他每次都是看了我的试卷后这么说的,我就以为自己做错了,结果,他是放的烟幕弹,害得我把正确的改掉,白白痛失几分。
高二的时候我每次语文考试几乎都是满分,这使一帮子男生很不服气,数理化打满分理所当然,语文还包括作文哪有打满分之理?他们说要学习学习看看我的试卷,结果发现有一道题已经扣掉2分,如获至宝地对老师说哈哈算错分了!老师翻翻试卷,找到一个问答题,用红笔在一段文字下重新划起杠杠来,边划边慢条斯理但十分坚决地说:毛主席说过有创见可以打100分!男生们哑然。
有一次不知道话题怎么讨论到爱情了,他突然说你会喜欢哪一类的人?我想都没想也毫不羞涩躲避的说,那当然是儒雅书生那类的。其实我内心还有一句没说出来,那就是一定要长得帅气好看的!我觉得老师长得有点不尽人意,所以没敢刺激他。呵呵,儒雅书生,儒雅书生,他边摇着头边自言自语慢慢消失在教室走廊的尽头。。。。。。
可能是因为我语文成绩好的缘故吧,放学后老师常常会叫我去他房间讲点他最近读了什么什么好书。当然每次门都是开着的,加上老师的房间就在教室的后面,绝对无邪。记得有一回他问你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吗?没呢我说,那你下课来一下,好咧。
两个人都在书桌旁,站着,房门照旧开着。
轮值的那组同学在打扫着教室。
放学了,外面还有点儿闹哄哄的。
只听到老师滔滔不绝地背诵起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我的妈呀,别吓唬人好不好,这么长的诗去背,犯神经病了吧?他自我陶醉般旁若无人十分流畅而又富有情感地一口气背完之后接着哼哼教导他的学生我说:
《琵琶行》是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写的,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我边听边十分懊恼地想,完了完了,今天下课想去打篮球的计划肯定只能泡汤了,鬼知道他兴之所至要讲到什么时候去?
他说:《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从。。。。。。。
正当他津津有味儿地要接着讲什么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时候,多亏我的哥们儿急了来喊我,因为她们缺了我这个前锋是打不成球的。当时我有一种得救的幸运,很不以为然地打断老师的诗兴说:明天再接着讲好不?
很遗憾,这之后,老师再也没叫我去听他讲完《琵琶行》。上大二时,在古典文学课上,当我听老师讲白居易专题讲到《琵琶行》时,觉得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我当时抑制不住地激动起来,因为,我眼前忽然浮现出高中时代教室后面的那间小屋,那张书桌,还有语文老师那执著纯净的神情,我想我是掉眼泪了吧,不为什么,真的不知道为什么。。。。。。
大概是在我大二放暑假的时候,在我上高中的那所学校的后马路上,我意外地碰到了我的语文老师,我知道,因为他文笔好,两年前已经调到市长办公室做“小秘”去了。
放假了你们?明知故问没话找话啊。是咧,你现在给市长摇笔杆子做哈巴狗啊?他只是微笑着一点儿也不记恨我说话尖刻。做哈巴狗哪有做野狗那么自由自在阿,我看你还是回归大自然吧。你不是说你特有抱负特有水平特有志向的么?你看看,我这个连《琵琶行》都听不明白的蠢宝都读到大二了,你干吗不考考大学呢?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
第二年,他高分考上了武汉大学的哲学系。因为他能说会道,听说在武大风风火火地做了学生会主席。他后来说,要不是命运安排我们在后马路上邂逅,要不是受了我强烈的不给任何面子也不留任何余地的刺激,估计,他一直就安心在市长办公室当哈巴狗,直到变成一条不中用的老狗。呵呵。
有一次,我去省府办事,听说他在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做处长,在门口荷枪实弹的监督下给他打电话说我来了咧,他来到门口接我并邀我到他家坐坐,我说我不喜欢进衙门咧(其实已进去找同学开后门提前办完事情了),又没什么事要找你就站在这里聊几句吧我下午得赶回去上课。这次,只感觉他官运不佳身体也不太好。
去年回长沙,大学老同学请我吃饭,餐桌上,听到我的同学他的间接同事聊起他的名字,好像官已做到副厅级了,我想,他终于熬到官运亨通了。
其实,我一直认为他的人生选择也许出了一点儿差错,如果他武大毕业后不选择进官场而是继续做个教书匠,也许头发就不会提前白掉那么多吧。
命运这东西真的是自己能把握得了的么?
我不知道。
2005-08-04 15:29 foshan nanh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