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12|回复: 0

关于纪录片《山里的日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23 16: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海兵 谷 三
来源:http://www.swtv.com.cn/magazine/2000/2000-2/20.html 




一、《山里的日子》的立意与主题
 
  
      美术家罗中立曾于70年代末创作了当代中国新时期美术的经典名画《父亲》。这部作品以四川大巴山区人民为创作原型,用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一个恒久的中国百姓形象。由于作品集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以及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因而产生了丰富多义的社会意蕴。如今,罗中立依然关注着给他创作灵感与体验的大巴山区。尽管他的画风从《父亲》的写实主义变换到今天的表现主义,但他的创作对象始终没有离开过大巴山的农民。他总是试图站在人性与人类命运的高度,观照淳朴、本色、生生不已的大巴山人。
  
      大巴山区具有中国内陆地区的原生自然面貌,巴山人民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既具备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又鲜明朴素地体现着中国百姓的乡村生活,体现着中国人代代相承的成长、变化、奋斗的生命本质意义。尽管他们很普通很平凡,但他们身上透出的朴实和坚韧的品格,却像大巴山的山脉一样给人以坚实的力量感。透过这里的社会生活现状,我们可以体察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是怎样用自己勤奋的劳动创造着生活。透过这里社会进步的表象,能够深入地发掘出普通人处于变进中的价值观念、思想品格和道德取向;发掘他们恒久不变地热爱生活、勇敢面对艰辛的情感;发掘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的生命意识。纪录片《山里的日子》的主题立意便建构在对大巴山区急剧变革的社会生活,和大巴山人恒久不变的精神品格这种深层次的变与不变的关注和思考上。我们力图通过对大巴山人生产、生活及情感活动的细腻纪录,阐释对普通人的关切,阐释对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组织的思索,阐释人与家园之间的血肉联系。同时,艺术与生活也在片中形象地产生联系,由此激发人们思想火花的碰撞与情感的升华。

  《山里的日子》的意义不在于缅怀过去,它关注的是具有本质意义的生活现象,注重生活的厚重和内涵的丰富,追求并保持在真实自然的氛围中流露思想情绪。

 
二、《山里的日子》的内容结构、风格样式
 
  本片以画家罗中立创作采风来到大巴山为贯穿线索,展开山里人的故事。片中主人公邓友仁是罗中立油画《父亲》原型的后代。我们把镜头对准这一家人,以静观的方式记录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此反映当今农村社会的一个基本细胞——家庭。此外,我们还关注了另外一个人物——社长邓大贵,通过他的活动来反映农村最基层的组织结构——农业社。同时,画家罗中立也是我们关注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着一位城里人反复不断地走进乡村?一位著名艺术家和一户普通山里人是如何相处的?通过罗中立的行为、视点和思考,为我们多角度、多时空、立体地透视大巴山提供了可能。罗中立的介入,使得这部纪录片有了真实而清晰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得以从中捕捉生动感人的情节和细节,让全片富有人情味。
  
     以罗中立的创作活动和邓友仁(包括邓大贵)的乡居生活两条线索交织结构的构成样式,是本片区别于通常的以“三一律”(一条主线、一位人物、一个故事)为结构样式的纪录片的最大特点。这是一种“复调式”的表现样式,即把表现大巴山人的生活过程与罗中立的创作过程同步运作在一起,同时通过情节的起伏和主客观的对应,使之相互交织,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表现特征。在真实的生活与深邃的思索之间达成彼此呼应的形式感。

  《山里的日子》的风格介于客观纪实与主观表现之间,是二者的结合。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全片基本保持客观纪实的特点,解说词追求平实的风格,尽量少用或不用,片中以大量真实、自然、生动的生活情景的记录,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然而在音乐的运用和油画作品的处理上,却又体现了一种主观的表现色彩,以此折射一种情感,传递某种心灵语言和观念形态。

  这是一种虚实相间的纪录片样式,总体上说,是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乡村生活的图景,在个别地方,着以淡彩渲染,此为一种尝试,以求新意。

(责编 里 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17:45 , Processed in 0.0772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