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5|回复: 1

让汉语在国内也热起来(人民时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7 19: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泓冰
来源:人民网
2005-8-7


    正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汉语大会,使国人为联翩而来的美妙信息微笑了:
    国外超过3000万人在学汉语,100个国家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已开设了25家孔子学院,汉语水平考试在世界34个国家设立了151个考点……
    汉语在世界各地不胫而走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国内的英语热和海外的汉语热,从不同角度印证了中外交流已经有了巨大发展。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英语在中国是如此的被重视;汉语也从来没有在海外如此流行。
    汉语在海外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是经济需求在文化上的反映,中国现在是一个越来越诱人的开放大市场。有一种说法,不理会中国,可能会失去本世纪最大的商机。而中国人也越来越渴望了解世界,据世界旅游组织乐观的估计,15年后,中国每年会有为数众多的人出境游。
    在中国人面前,地球正在变小。但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当汉语在世界各地流行之时,在汉语的故土,却渐有被忽视之忧。
    在中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如有的教授或学者,也常有引喻失义的遗憾;大学生文章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现象更比比皆是;网络语言可能丰富了现代汉语,但它的过分泛滥也给汉语学习带来伤害……
    汉语被低俗化,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究其原因,有的论者提及英语学习热对母语学习的冲击。首先是各级考试制度中的重英轻汉,一些地区的“小升初”考试,只看数学和英语成绩,语文基本不作数;中考、高考,英语和汉语平分秋色;至于事关就业和升职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职称英语考试,更是许多人难以逾越的门坎。于是,中国的大学生,花在英语上的精力,远远超过了母语学习,甚至也超过了专业学习。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曾对4000多名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做过调查:大学期间,您花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有多少?回答“几乎全部”和“大部分”的,竟占到七成以上。
    母语的被忽视,看似是个文化问题,其实有着多方面原因。上世纪初,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使得东方文化呈现相对弱势。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久,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和文化,是两个互动的轮子。在海外,中国古老哲学的魅力正被重新发现;在国内,文化短腿带来的诸多时弊,也让我们不得不审视如何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交融中各采所长?而这一切,汉语学习是不能绕开的重要载体。
    改善汉语学习,再多的宣传,可能也抵不上考试制度改革的引导。相信这样的改革,已经是呼之欲出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范围的缩小,就是一个开端。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22日 第五版)
 楼主| 发表于 2005-9-3 07: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汉语水平尴尬下滑

作者:澜轩
来源:http://bbs5.news.163.com
2005-08-30


墙外开花墙内不红 中国汉语水平尴尬下滑

原刊于【联合早报】

(北京综合讯)在中国国家领导人于刚刚落幕的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上表示中国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之际,中国国内汉语水平的下降却令人担忧。

  全球3000多万在中国以外的学生学习汉语,世界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汉语课程。但是,上个月底,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留学生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作为每年一度的传统项目,复旦汉语言文字大赛主要考查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结构、多音字的读音、成语解释等,每个学院、系都组队参加。留学生队过去常常是倒数第一、二名,这次却跃居第一名。

  胜出的留学生队伍中,包括韩国、俄罗斯和新加坡学生。

  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傅杰教授说:“正如古话说的,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不领会母语的优美,对母语的研究少之又少,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究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

  而今年中国的高考,广东考生在作文题中考获50分的不足7%。一些学生照抄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或作文说明中的文字了事,而在古文翻译题中有1万多人得零分。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有25%,也就是10万多考生得零分。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冯翔指出,汉语学习正在遭遇“内冷外热”的尴尬。

  中国媒体报道,在高调向外输出,以汉语发挥中国“软力量”的同时,汉语正陷入“墙外开花墙内不红”的怪现状。中国人学习英语热情如火,母语却躲在“被爱遗忘的角落”瑟瑟发抖。许多青年学生,被指责为“英语六级,汉语初级”、“能讲一口流利外语,却写不出像样的中文”。

  江苏省扬州一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育的老师对媒体说,大学三年级的儿子,文字水平差得让他这个当语文老师的父亲蒙羞:一则百余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

  有语文老师在网上感叹,这与应试功利教育盛行有关。“现在的小学愈来愈重视双语教学,双语是假,小学学英语并以此为号召来扩大招生是真。小学也越来越重视奥林匹克比赛教学、电脑教学。就是不见小学重视汉语言文字教学。中学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一切的教学都非常现实而功利化了。”

重英文、轻华文

  重英文、轻华文,也反映在中国学生现在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到读研究生还得学英文上。有评论者指出,考高中、考大学、考研究生,英语都是必考科目。然而,华文却不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更不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查科目。

  几个月前,中国教育部宣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降低这项考试已经无法承载的社会关注度,让英语学习回归理性。

  除了中国大陆的华文水平越来越低,令语文老师摇头叹息,近年来,台湾的华文水平也被批评为每下愈况。著名诗人余光中指台湾的华文水平一方面受到政治人物的操弄,因提倡“本地化”而重视学习台语(闽南语),另一方面则受到全球化影响,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导致人们趋之若鹜,华文濒临危机。

  台湾教育界和文化界人士为此,还成立了“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号召重视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2:49 , Processed in 0.0794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