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1|回复: 0

朱正义先生的学术绝唱:关中方言古词论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4 09: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号:7532538362
来源:上海出版网
2005-8-14


      本书是已故学者朱正义先生的遗著。全书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了关中方言的历史;第二章论述了关中方言的词汇构成、形成原因、历史层次、构词法、读音、词义、书写形式等;第三章搜集关中方言250余例,作详细考释。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造诣的学术著作。  

     作者介绍  

     朱正义(1944-1993),陕西华县人。1963年考入北师大中文系,1968年毕业,先后任职于陕西铜川文教局、铜川师范。1978年考取山东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殷孟论、殷焕先两先生,治汉语史。1981年毕业,执教渭南师专。1986年调山东大学古籍所,参加国家项目《柳宗元全集校注》。1992年晋升副教授,次年去世。曾发表《〈潜夫论·志氏姓〉斟诠》、《简话零拾》等论文多篇。著《国语校注》、《关中方言古词论稿》,生前未及出版。  

    章节介绍  

   关中方言是汉族语言中一支很古老的方言,它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汉语发展史上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国外,至少东亚的朝鲜、日本,其语言历史上也曾接受过古代古代关中语音和词汇的影响。 一般地说,方言的历史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是同样的悠久。依据关中出土的人类化石来看,关中方言的萌始时期,可以推测到若干万年以前的蓝田猿人时代。即使从汉字这一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起源着眼,解放后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其本身虽非文字,但已能固定地用来表示某些意义,与原始文字非常相似。这一发现可以说明:至迟在六七千年之前,生活在关中地区的先民们,其语言——可以认为就是关中方言——的发展程度,已经达到需要某种符号来记录、并已着意来创造这种符号的时期了。尽管一般地说,原始社会的人群(部落或部族)有较大的迁徙、流动性,某一地域的居民未必就是该地域先民的后裔,但是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关中地区(虞夏时代称作雍洲)自然条件优越,川原纵横,尤其是秦岭、渭水之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古时水草丰茂,盛产竹、梅,衣食住行等条件较好。2、关中四面阻塞,有天然屏障,外地人不易进入。3、基于以上两点,关中人一向安土重迁,西汉时司马迁这样说过,至今关中民俗还是如此,据以推考远古该地居民,其习性起码也不会相去甚远。有鉴于这些因素,我们认为西周时期的关中方言,即孔子所称的“雅言”,就是上述先周时代关中的主要居民(即周族)的后裔所操的语言。而“雅言”是有文献记载可以确证其曾经存在过的。我们说关中方言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较为保守的提法,正是以西周初年的“雅言”为起点来计算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6 04:56 , Processed in 0.0947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