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89|回复: 1

张相及其《诗词曲语词汇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6 21: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来源:http://www.zhsc.net/
2005-4-26


    《诗词曲语词汇释》,张相著。平装上、下两册,精装一册,共六卷。前有目录,篇末附笔画索引。这是一部专门收录并解释宋元时代特殊语词的书。初稿写成于1936年,定稿于1945年。书成后的当年,张相就与世长辞了。张相生前曾为此耗去了大半生的精力。不难想象,老人身居斗室、孤灯深夜,扶病写作,心织笔耕,辛劳备至的情景。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关照他的学生代为校读,以便日后将此书奉献于世。不过在成书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张相的书稿并不为时人所重。过了八年,亦即1953年,才由中华书局出版。立即引起国内外的注意,一时“洛阳纸贵”,二十年来,盛况不衰,至今已先后印刷达十四次之多。张相这一著作成为后人治诗、治词、治曲的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唐宋以来,大量俚言俗语进入诗、词、曲等文学作品中,这是因为词曲是给当时的艺人歌伎唱的,诗也需吟诵,为了加强提高表现力,这类作品中很自然地运用了大量的俚言俗语。这些俚言俗语到后世已经成为难以理解的词汇。但是,

对这些俚言俗语的解释,以往的文人大多不屑一顾,即使有些研究,也是零敲碎打,明人胡震亨的《唐音癸籤》搜集前人笔记中的这方面语辞也不过几十条。张相有感于此,下定决心填补训诂工作中的这一空白。他从早年便开始札录资料,广事搜罗,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宋金元语词,把诗、词、曲三体中特殊语词汇集一起,归类进行比较,采取诗证诗、词证词、曲证曲的方法,力图弄清这些特殊语词的真正含义。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词为诗余,曲为词余,诗、词、曲三者各为分流,仍属同源,窃意汇而释之,事或较便。”这样,前后经过十八年左右的时间,反复推敲,终而写成此书。他的原稿几经修改,最后由自己誊写杀青,蝇头小楷,字体清丽恭正,手稿竟装满很大的一个箱子。

      张相是浙江省杭州人。原名廷相,字献之。幼孤,由母亲抚养成人,后就学,考为清末秀才。1914年,张相应聘入中华书局,先后担任教科图书部部长,中华书局编辑所副所长,《辞海》副主编等职,并任文史地教科书的编审。他和当时有些文人不同,不满足于得一枝栖的境迂,而是立志将一生贡献给祖国的文化事业,《诗词曲语汇释》一书,可谓其毕生工力的结晶。
这部书的成就,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解释了一大批不易弄清楚的宋元语词。这些语词大量存在于宋金元戏曲、诗词以及话本、小说中,或流行一时的口语、或一地方言,及至民间俗言,江湖行话,书中都相应标出现代汉语,如当时的“去”今天意为“来”,“可憎”意为“可爱”,“二四”意为“任意”,“五代史”意为“胡闹”,“不伏烧埋”意为“不听劝解”或“不听说话”,诸如此类。而所有这些,是一般语文工具书所不收录的。

      二,书中所收的大多为古典诗、词、曲中的虚词,一般辞书多偏重于实词的典故出处,所忽略的正是这方面的语词的确切含义。这无疑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三,此书标目537条,附目600条有余,分条800有余(一个语词有几个意义就分作几条,如“着”字分了22条),反映了收词的相当规模和分量。这不仅对阅读诗、词、曲等古典文学作品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即对汉语史词汇、语法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四,选取的语言材料比较广泛,诗词并及题序、剧曲并及宾白。采缀所至,往往有例证至十余条或更多;每确定一个义项,或经体会声韵、或辨认字形、或玩绎章法、或揣摩情节、或比照意义,都力求解释精当。而比照意义又分成六项,即:①有异义相对的,取相对的字以定其义;②有同义互文的,从互文的字以定其义;③有前后相应的,就相应的字以定其义;④有文从省略的,体会全段之文以定其义;⑤有以异文印证的;⑥有以同义异文印证的,凡此,都是为了力求准确。以“谁家”一词为例,一般含义为“啥个”(犹今苏杭方言)、“甚么”的意思。但张书举杜甫《少年行》诗:“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香。”张相认为诗中的“谁家”激切,应为詈语,即今云“甚么东西”。又引《西游记》剧十二折“谁家一个黄口孺子,焉敢骂我”证明之。如果解释为“某家郎”或“某个孺子”,语气则不合。又《牡丹亭·惊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里的“谁家”,语气沉重,是悲语。“谁家院”犹言“甚么院落”,就是“尚成甚么院落”的意思,因与“奈何天”相对。上句“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下文“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惘然”,都可证明;如果解释为“某一家之院”就不贴切了。总之,诗词曲中的“谁家”大多不是“某一家”的意思,而表示“怎样”、“怎能”、“为甚么”、“甚么”之义,这说明张书的说解颇多独到精辟处。张书的特点是辨析、解释大多着力于大同小异,专攻疑似之间,兼及作品中的意境、情韵和含义,某些条目还讲到语源和文法。张相的治学谨严、功力深刻由此可见一斑。

     五,旁征博引,完全从大量的原始素材、诗词曲例证去搜求最贴切的应有之义,而不凭主观臆测,望文生义而妄下论断,因而说解也是绝大部分可靠而详尽的。

    当然,本书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是义项的分列眉目不甚清晰简明,增加一般读者使用的不便;二是少数条目的释义尚可商榷。如“当行”一词应有“本行”一义,即如张书所引用的《盒儿鬼》剧例,“谁着你烧窑人不卖当行货、倒学那打劫的喽罗”,也可证明;本条仅解释为“内行、拿手好戏”是不够的。又如“赤紧”一词,不仅有“真个”的意思,还含有“无奈”的意思。如《合汗衫》三折正末曰:“婆婆,不只是你要吃,赤紧的喒手里无钱呵。”《秋胡戏妻》二折〔滚绣毬〕曲“怕不待要请太医,看脉息,着甚么做药钱调治?赤紧的当村里都是些打当的牙槌”亦可证。“羊羔”一为酒名,但还是高利贷名,《救风尘》一折〔寄生草〕曲“买虚看取些羊羔利,嫁人的早中了拖刀计”亦可证。再者,本书收词仍嫌不够,许多常见于元曲中的词语没有收录,这是读者不能满足的。最近,中华书局出版王瑛同志新著《诗词曲语词例释》为张书补阙200余条。此书承袭张相诠释词义的方法,虽标目不到二百,字数未超过十万,但例证丰富,断语也颇谨慎,而且其中还对张书的某些条目作出剖析和新解,对已出版的某些专著解释不当处,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看作是张书的“补编”。

      张相为了写好《诗词曲语词汇释》一书,广事搜集阅读大量古典诗词及元曲作品。他有丰富的藏书,多善本;读后心得,皆朱墨眉批,并积至数巨帙。又多收聚京剧唱片,当时沪杭剧院遇有名旦艺人登台献艺,必有张相足迹,倾耳凝神,意在揣摩声调,通其变化,以循音韵尖团阴阳、弄清词曲流变,友人以其为戏迷,而不知其苦心于此。

     张相六十岁生日时,当时的中华书局负责人舒新城曾赠他一幅徐悲鸿的水墨奔马,这对他一生献给文化事业而奔腾不息的精神来说,无疑是恰当的象征。
发表于 2005-8-16 22: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站长贴子!

据我手头的资料,张相之后还有几部同类书:
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四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中华书局,1986
王瑛、曾明德:《诗词曲语辞集释》,语文出版社,1991
以上书对张相先生的著作都有继承和发展。所知有限,希望朋友们再多发一些同类贴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6 07:29 , Processed in 0.0610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