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11|回复: 0

清代方言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7 07: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语言学博客
来源:oldblog.blogchina.com/refer.(2004- 11-23)
2005-8-17


     清代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鼎盛时期。汉语方言的研究这时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开展,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就:

     ①撰写了许多调查、 辑录和考证方言俗语的著作。其中有的以比较通行的一般性的方言俗语作为调查、辑录和考证对象,如钱大昕的《恒言录》、陈□的《恒言广证》、孙锦标的《通俗常言疏证》、钱坫的《异语》、翟灏的《通俗编》、梁同书的《直语补证》、张慎仪的《方言别录》、钱大昭的《迩言》、平步青的《释彦》、胡式钰的《语窦》、郑志鸿的《常语寻源》、易本□的《常语□》、顾张思的《土风录》、梁章矩的《称谓录》、罗振玉的《俗说》等;有以某个地点方言或区域方言的方言俗语作为调查考证对象的,如孙锦标的《南通方言疏证》、李实的《蜀语》、张慎仪的《蜀方言》、胡韫玉的《泾县方言》、胡文英的《吴下方言考》、范寅的《越谚》、毛奇龄的《越语肯綮录》、茹敦和的《越言释》、刘家谋的《操风琐录》、詹宪慈的《广州语本字》、杨恭恒的《客话本字》等。这些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考证某一词语的历史渊源为目的,旨在指出某一方言词语最初见于何书,或出自何人所撰著作,寻找所谓"初见";另一类是以考求某一词语的"本字"为目的,旨在"证俗世之伪字",或使他人"多获一字之益"。

      ②撰写了好多种续补扬雄《方言》的著作。如杭世骏的《续方言》、程际盛的《续方言补》、徐乃昌的《续方言又补》、程先甲的《广续方言》和《广续方言拾遗》、张慎仪的《续方言新校补》和《方言别录》等,这类著作大都引经据典,就古文献资料探求古方言词语。

      ③做了校勘疏证扬雄《方言》的工作。如戴震的《方言疏证》、卢文□的《重校方言》、刘台拱的《方言补校》、钱绎的《方言笺疏》、王念孙的《方言疏证补》等。这类著作有助于研读《方言》。在清儒研究方言词汇的著作中,章炳麟的《新方言》取得了突出成就。它发扬了扬雄《方言》重视活的方言词语、不受文字束缚等优点,吸取了训诂学和音韵学的研究成果,采用了音、义结合的原则,即所谓"疑于义者,从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能从语音的关连上来证明词义之间的联系,探求词的渊源,依据古今音变的条例来考释词源而不受文字的束缚,并且能以今天的方言事实来加以证明 。

     清人在方言音韵的研究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①有的音韵学者比较重视各地方音,在他们的论著中往往记述了某些方音的特点。如胡垣的《古今中外音韵通例》、陈澧的《 广州音说》、 劳乃宣的《等韵一得》、潘耒的《类音》、李邺的《切韵考》、顾炎武的《日知录》、 江永的《音学辨微》、 李汝珍的《李氏音鉴》、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著作中都有实际方音的记载。

     ②有不少流传于民间、用反切方法编成的地方韵书。如福州的《戚林八音》、泉州的《汇音妙悟》和《拍掌知音》、漳州和厦门的《雅俗通十五音》、潮汕的《潮汕十五音》、广州的《千字同音》、徐州一带的《十三韵》、武昌的《字汇集》、江西靖口一带的《辨音摘要》、河北一带的《五方元音》、山东一带的《十五音》等。这些韵书以方音为依据,以帮助当地人辨音识字为目的,虽然在审音上有的并不够精确,但大体上还是符合当时的方音实际的,因而给后人留下了不少难得的材料。

      ③清代一些研究戏曲声律的著作也常涉及方音。如王德辉、徐沅所撰的《顾误录》,里面所记的南北方音的一些差别,证之于今天的方音实际也还是符合的。   

      ④清代各地编修的地方志中也有不少方音材料。如段玉裁参与编修的《富顺县志》、 俞樾参与编修的 《续天津县志》和《上海县志》、钱大昕参与编修的《长兴县志》和《鄞县志》、杭世骏参与编修的《乌程县志》和《平阳县志》等,除录有方言土语方面的材料外,还有一些当地方音情况的记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14:06 , Processed in 0.0732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