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44|回复: 0

唐代的命運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4 22: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熊明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2005-10-4 18:51:11     


[center]
《玉歷寶鈔》之「十殿閻王轉輪王」,畫面表現了「冥府」決定眾生轉世的命運的觀念。 [/center]

       唐人以為,人的命運,不是自己可以確定和改變的,從一出生,就已在冥冥之中被安排好了,事無巨細,都早已注定,甚至是某一天、某一餐吃甚麼,都是前定的,「食物之微,冥路已定,況大者乎」(《逸史.崔潔》),並且不可改變,「陰騭之定,不可變也」(《續玄怪錄.定婚店》)。這種命定觀念,在唐人小說中反覆出現,如《定命論》、鍾 《前定錄》、呂道生《定命錄》、溫畬《續定命錄》、劉願《知命錄》等,幾乎形成一個特殊的題材系列。

    唐人小說中的命定故事,涉及個人命運和人生經歷的諸方面,不過歸納起來,唐人最關注的,卻是功名、祿位、年壽和婚姻,因而,與此四個方面有關的故事也最多。講述功名前定故事,如《前定錄》之《豆盧署》、《張宣》,《定命錄》之《段文昌》、《崔樸》等。講述祿位前定故事,如《定名錄》之《狄仁傑》、《袁孝叔》等。講述年壽前定故事,如《前定錄》之《柳及》等。講述婚姻前定故事,如《前定錄》之《柳及》,《續定命錄》之《李行脩》,李複言《續玄怪錄》之《定婚店》等。

命運由靈異經驗傳遞

    在這些小說中,往往會出現一個特殊人物,由他們宣示定數,他們是命運安排的代言人。這些代言人,大致而言,有如下類型,其一為有知人之鑒、或善相、或善卜、或兼知術數之人。如《前定錄》之《劉邈之》中的魏山人琮,就「能知人」(《前定錄.劉邈之》),其二有異常之能,介於人神之間者,如《定命錄》之《崔元綜》、《王晙》中的奚三兒,就能見鬼神,「時奚三兒從北來,見一鬼,云送牒向渭南,報明府改官」(《定名論.奚三兒》),第三類就是鬼魂,如《前定錄》之《杜思溫》中的「叟」,《柳及》中的「小兒」,一個是秦時的河南太守梁陟的魂靈,一個是柳及子甑甑的鬼魂,他們來往於地府與人間,傳遞定數資訊。除這些帶有神異特徵的代言人之外,在不少唐人小說中,也有以夢的形式宣示定數的,如《前定錄》之《張宣》即此類。另外,還有一種還魂形式,即人暫死,進入地府,得以查看定數冊籍,然後復甦而得知餘生之命運安排,《前定錄》之《韋泛》即是此類。

世間一切被「冥府」決定

    掌管命運、定數之所出的地方,是在冥間地府,地府冥司的狀貌,《定名論》等小說中,多有描述。這些描述與其他唐人小說對地府冥司的描繪基本相似,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地府冥司的普遍觀念,如《前定錄.李敏求》:「俄而精魄去身,約行六七十里,至一城,府門之外,有數百人。」可見,冥間掌管定數之地,一如人間郡縣治所,每個人的命運,一生所歷,便既定於這樣的冥司。《前定錄.柳及》:「世人將死,或半年或數月內,即先於城中呼其名。」這是決定人之生死年壽。《前定錄.陳彥博》中陳彥博,「忽夢至都堂,見陳設甚盛,若行大禮然。庭中帷幄,飾以錦繡。中設一榻,陳列几案。上有尺牘,望之照耀如金字。彥博私問主事曰:「此何禮也?」答曰:「明年進士人名,將送上界官司閱視之所。」」這是決定人之功名。

    唐人認為,人的命運是由「非人間」的地府冥司決定的,面對命運的安排,人是無能為力的,無法改變自身的命運,且命運的好壞,與人的才學無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定命錄.裴光庭》敘裴光庭為宰相事,頗能說明這一點,其云:

    姚公曰:「宰相者,所以佐天成化,非其人莫可居之。向者與裴君言,非應務之士,詞學又寡,寧有其祿乎?」相者曰:「公之所雲者,才也;仆之所述者,命也。才與命固不同焉。」姚默然不信。後裴公果為宰相數年,及在廟堂,亦稱名相。

 「非應務之士,詞學又寡」的裴光庭,雖沒有宰相之才,然而卻因命中注定當為宰輔而後「果為宰相數年」。

人生多變難測 一切認命

    把人生命運,歸結為冥冥之中鬼神的預先安排,無疑是唯心和荒謬的,然而,任何思想與觀念,都不會無源而出,它一定有其相應的社會心理基礎。命定觀念的滋生與流行,一方面固然與秦漢以降流行的陰陽五行、讖緯符命之說密切相關,而更直接和主要的因素,恐怕還在於隱藏在命定觀念背後、唐代士人面對人生困境的複雜心情。

   自隋以來,科舉制度的確立,在一般意義上,為讀書人開闢了一條前所未有的廣闊道路,任何讀書人,都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大者實現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宏大人生理想,小者也可以實現立身揚名、功名富貴的庸常人生追求。在這種美好的前景面前,絕大多數唐代士人的普遍願望,就是一朝進士及第,然後仕途順利,婚姻美滿,留名後世。薛元超的「三恨」之說就非常典型,據《隋唐嘉話》卷中載:「薛中書元超謂所親曰:『吾不才,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然而,現實往往不能盡如人意,且不說有幸通過科舉考試的人只是少數,就是那些金榜題名的幸運兒,人生道路也不都會一如他們期待的那麼一帆風順,且還有許多的社會環境因素,如國家的治亂興衰,政治環境的風雲變化,複雜的人事關係,突發的偶然事件等,都可能影響或改變一個人的仕途、婚姻,甚至奪走人的生命。

    面對人生的無常,面對榮枯沈浮,寵辱得失的變幻莫測,困惑不已的唐代士人便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殆天意乎?非人事乎?」(《劉氏耳目記.李甲》)而當他們最終無法獲得解釋與答案的情況下,便把一切歸之於命運,歸之於定數,「乃知命也,豈由於人耶」(《定命錄.狄仁傑》),所以,命定觀念的滋生與流行,實際上反映了唐人面對人生無常的迷茫和對這種迷茫感主動的排遣與消解。當然,這種安慰,無疑是帶著無奈和苦澀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4 03:58 , Processed in 0.1182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