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65|回复: 1

东北地区汉族发展史(先秦至唐代) (摘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2 23: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德山 栾凡
来源:青藤书屋


一、先秦时期的华夏族进入东北

汉族是秦汉时期由华夏族发展演变而来的。构成华夏族主体部分的是夏、商、周三族,以及后来的齐、楚、燕、赵、魏、秦等诸侯国人口。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史前部落联盟时期,华夏族系就与以太皞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东夷族系通婚。

至于夏族中杂糅有夷人血统,商族为东夷,周族中杂糅有戎狄人血统;以及齐、燕、秦的普通族民为东夷,楚为南蛮,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只不过上古的中国有开放的民族观,不以民族画线,而以文化,亦即“礼”,作为划分民族的主要标准。

只要位于中原,文化上与诸夏等齐,则夷狄亦可称华夏;反之,位处于中原之外,文化上落后的诸夏,虽然是华夏族,但亦以夷狄视之。

古人言:“夷夏奚若?曰:所谓夷者,岂披发衣皮为谓哉?所谓夏者,岂衣冠裳履之谓哉。以德刑政事为差耳。德勉刑中政修事举,虽夷曰夏可也。反是,则谓之夏可乎?(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卷十二《庆历民言.敌患》---《四部丛刊》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尽管商、齐、楚、燕、秦诸国族源出夷蛮,但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交流中,他们在文化上与诸夏融合趋同,故一并以华夏视之,并由此而成为先秦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样,到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共同体初步形成。
若按这样的标准考虑,则在先秦时期,已有华夏民族进入了中国东北地区,已成为了东北地区诸多古民族之一,他们就是作为东夷后代的箕族和古燕族。

箕族由箕子率领,大约有五千人左右,先落脚于辽西的孤竹族附近;后至古朝鲜之地,也就是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古燕族大量进入东北,是在秦开攻破东胡以后,分布的范围在今辽东及右北平地郡,其辖区内必然有众多的燕人居住。到秦灭亡燕国后,更有大批的燕人流入东北地区,其中包括王族在内。

作为汉族先民之一,箕族和古燕族与当时东北地区其他民族一道,为开发、建设中国东北地区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东北的汉族

在秦朝统一中国的基础上,汉代华夏民族共同体正式形成为汉族。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是东北地区汉族人口剧增时期。秦末汉初,东北地区未受战争的影响,所以,“燕、齐、赵人往避者数万口”。这些汉族的原剧坛是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迁入路线既有陆上,也有海上。迁入东北后,这些汉人主要聚居在东北南部及朝鲜半岛。

西汉政权设置的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及郡下各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汉族人口。西汉时期东北地区汉族人口总数约有百万人。[据《汉书.地理志》载,右北平郡有户6万6千6百89,口32万780;辽西郡户7万2千6百54,口35万2千3百25;辽东郡户5万5千9百72,口27万2千5百30;玄菟郡户4万5千零六,口22万1千845。其中辽东、辽西等郡的户口都是汉人,没有疑问。玄菟郡因所管辖的地区主要为秽貊人,因此其户口内是否包括有部分秽貊人,今日已无法确定。而总数相加,当时东北地区汉人总数达到近百万人是可以肯定的。]

东汉时期,夫余与高句丽称雄东北,在与中央王朝的冲突中,既掠掳了财产,又掠掳了汉族人口,如史所言:“鲜卑、秽、貊(主要指高句丽),连年寇钞,驱掠小民,动以千数,而裁送数十百人,非向化之心也。自今以后,不与县官战斗而自以亲附送生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之。(《后汉书》卷85《东夷传》)”

唐末黄巾起义暴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战乱始终没能平息,致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大量进入东北。进入东北的途径,一是为避战乱而主动迁入;二是被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所掳掠。进入东北地区的汉族,其原籍一般为今华北地区与山东地区。


为避乱而主动迁入的汉人,如《三国史记.故国川王纪》记载:故国川王十九年,亦即建安二年(197),“中国大乱,来投者甚多。”

同书《山上王纪》记载:山上王二十一年,亦即建安十二年(217),“秋八月,汉平州(今山东莱芜)人夏瑶以百姓一千余家来投,王纳之,安置棚城(今吉林珲春)”。


  
《后汉书.刘虞传》记载,汉末刘虞为幽州(治今北京西南,辖境包括辽宁大部及朝鲜大同江流域等)牧,“青、徐(今山东和江苏北部)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万余口”。

《三国志.魏书.官宁传》记载:“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邴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集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意,后渐来者从之。”

同书《邴原传》记载:“原在辽东,一年之中,往归原居者数百家。”

《晋书.载记》:“高瞻,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也。......属永嘉之乱,乃与叔父隐率数千家迁幽州。而以王浚政令无恒,乃依崔毖,随毖如辽东。”

《北史.列传.外戚》记载:“高肇自云本渤海蓨人。五世祖硕,晋永嘉中避乱入高(句)丽。”

《晋书.载记》又载:“永嘉初,中原战乱,百姓失业,流亡者日月相继。”

被东北少数民族政权掳掠入东北的汉族,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三郡乌丸承天下大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记。”慕容氏政权兴起于东北后,更是不断地从中原掳掠大批汉族,迁到现在的辽宁诸地,如公元340年,一次就掠夺河北等地汉族人口3万余户。

经过这类的移民,使汉族成为当时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经过汉族的充实,东北地区已不是“地踔远,人民稀”(《史记.卷129.货殖列传》)而是如《晋书.载记第九.慕容皝》所言为“人殷地狭”了。[《晋书》原文: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先王以神武圣略保全一方,威以殄奸,徳以懐逺。故九州之人,塞表殊类襁负万里。若赤子之归慈父,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馀。人殷地狭,故无田者十有四焉。殿下以英圣之资,克广先业,南摧彊赵,东灭句丽。开境三千,戸増十万。继武阐广之功,有高西伯。宜省罢诸苑以业流人。人至而无资产者,赐之以牧牛,人既殿下之人,牛岂失乎善藏者?藏於百姓,若斯而已矣。迩者深副乐土之望,中国之人皆将壶飱奉迎,石季龙谁与居乎]

大批汉族入居东北后,绝大部分都以务农为生,即使是原来在内地比较著名的人士,也无不是如此。如王烈,入居东北后也是“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三国志.卷11》;《魏书.王烈传》注引《先贤行状》)。

随着他们的到来,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亦随之一并带入,加快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

北魏政权建立后,为充实中原的农业人口,又将东北辽西等地的不少汉人强迁回中原,据《魏书本纪》记载:“永兴三年(418)遣征东将军长孙道生,给事黄门侍郎奚观率精骑二万袭冯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

另,延和二年将军楼勃,太延元年(435)骠骑大将军、乐平王元丕等,又两次迁徙东北汉族数千家于中原。

所以,北魏时期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没有增加,而发生了两次逆向迁徙,户数和人口有所减少。此为这一时期的特例。


三、隋唐五代时期东北汉族

隋唐五代,中国重新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随着唐中央王朝强有力的统治,国内总的形势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

因之,为维护东北地区的社会稳定,制止高句丽政权的扩张和离心倾向,屡次发大军征伐高句丽。但由于皇帝的好大喜功和将领的指挥失误,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使士兵陷于高句丽者甚多。

根据记录,唐初高祖“感隋末将士多陷其地,武德五年(622)赐建武书,建武悉搜括华人,以礼宾送,前后至者万数。(《新唐书》卷220《高丽传》)”。虽然如此,但这却不是陷没士卒的全部,据《册府元龟.奉使部》所载陈大德于贞观十五年(641)奉使高丽所见,那些已在高句丽成家立业的士兵并未返回。他们“自云家在某郡,隋末从军没于高丽,高句丽妻以游女。与高句丽错居,殆将半矣”,“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资治通鉴》卷196《唐纪.十二》)。足见汉族士兵流落东北地区之多。


唐朝灭高句丽后,曾将高句丽族人大规模迁入内地。这些被迁回内地的高句丽民户,应该包括了一部分汉族家庭和汉、高混合式家庭。
到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唐之时,东北地区的许多州县都侨迁幽州,如营州“万岁通天二年(697),为契丹李万荣所陷。神龙元年(705)移府于幽州界置”。通过这两次变故,东北地区的汉族又发生了回汉现象。

根据记载,唐灭高句丽后以其地置安东都护府,“擢其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剌史及县令,与华人参理百姓”(《旧唐书》卷39《地理志》)。说明安东都护府属下各级机构中有相当数量的汉族官员。这些汉族官员及其众多随从,都应是带家属而居住在东北地区的。

唐朝讨平李尽忠、孙万荣的叛乱后,原来侨迁幽州等北方地区的州县,又重亲回到东北地区。唐迁任命宋庆礼兼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追拨渔阳、淄、青汉户,还旧田宅。又立商胡,立邸肆。不数年仓廪充,居人蕃辑。(《新唐书》卷130《宋庆礼传》)”

以上一次留守,一次重迁,使东北地区汉族人口的迁出与迁入大抵持平,基本维持在隋末唐初的状态。

唐玄宗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从东北的辽宁带走了一批汉族,侯希逸一次带走二万人至青州。经过这次动乱,使东北地区,特别是辽西地区较少有汉族人的足迹。他们的本业仍然是务农,是东北地区第一大农业民族。
发表于 2007-3-13 10: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東北上古史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可確定的是多民族混合。但更有趣的是清代三藩亂後的"流人燒香",其實有很多東北人的祖先是來自雲南(此事曾和國學BBS的王穎博士(站長的師妹)討論,她家就是這樣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02:00 , Processed in 0.1094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