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7 13: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真的人杰地灵吗?
作者:[爱你一~~万~~年~~~]
来源:人民网BBS论坛之地方论坛
2002-12-05, 19:33:52
【前言】:花了二十块银子,用了六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湖南人凭什么》后,陡生思绪,总想写点什么(因自知水平有限,决非想参与论坛的所谓“征文”)。于是凭着以前读书的印象,打开父亲的书柜,毫不费力地找来一些相关书籍和文章,然后费力地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这篇可能被传统“湖湘学派”示为另类或曰幼稚的文章。这不,打印给父亲看,父亲丢下一句“还是写你的程序去吧”不置可否。我知道,其潜台词是:你不是吃这蔸菜的虫呢!窃以为,作为一个关心湖南的湖南人,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不管其水平如何,总是应该受到鼓励的吧。
一、宋以前湖南“人不杰,地亦不灵”。
周兴旺语:“湖南是中国人才的首都”、“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人,湖南就是他的大脑;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台计算机,湖南便是他的CPU。”
可以说,周兴旺在湖南人身上几乎用尽了天下的溢美之词。如果作者是出于对湖南挚爱,来包装、推销湖南;或是为那些悲观的湖南人鼓鼓气;或是通过文学方面的做秀以吸引眼球,求得其书卖一个大的批量,于公于私都可以理解,且无话可说。但如果作为一个历史结论,那是万万不行的,抑或说是有害的。说它“万万不行”,因为这不是事实,至少是片面的。说它“有害”,那就是有可能将湖南人(尤其是湖南的年轻人)误导到一种盲目乐观、狂妄自大、不思进取的境界中去。
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同大家一起来粗略地翻翻湖南古今“人才帐”。
1、从科举考试看湖南人才
众所周知,吴敬梓通过其《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以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但批判也罢,嘲讽也罢,自隋唐以来,到1905年5月废除科举制,科举考试在中国的历史上演绎了1300年左右。因它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和官僚政治精英的工具 ,亦是有抱负者的仕进之阶。千百年来,科举考试制度至少在表面上是一种不分富贵贫贱的相对公平的“入仕”竞争机制,也是古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三国时期湖南的知名人士仅刘巴、蒋琬和桓阶等人,且刘、蒋二人为蜀国“中央一级”的官吏。他们肯定不是通过“科举”入仕的,但因为他们是我湖湘稀有的知名人才,也不妨在此例举一下。
唐朝开科取士三百年只有一个叫刘蜕的长沙人中进士,破了天荒,开了先河!三百年是个什么概念?现假定古代二十年为一代人是一个恒定静止的时间间隔,那么三百年就是十五代人。十五代人中才有一个“进士”!可见当时的湖南人才状况也是够凄楚的了。
两宋时期,湖南390余名县以上官吏中进士达到了179人。这是一段湖南人才“小荷初露”的历史。
自唐以来,又过了一个三百年,又生死了十五代人,进入元朝,湖南的人才才逐渐多了起来。元代的科举考试总共有20余次,湖南地区乡试中试者271人,中进士者143人,入选为官者86人。从当时在全国入仕者中的比例看,这个成绩还是马虎过得去的。
到了明代,湖南的教育远比较元代大有长进,尤其是学宫和书院大行其道(全国四大书院湖南有其二)。书院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兴盛。明代举行的会试82场,湖南进士题名者计达411人,其中状元、榜眼、探花各1人,自此至崇桢年间,湖南中试者中官至显位的有兵部 、户部、礼部尚书,两广总督 、太子太保和太师、大学士、这是湖南人才的“始盛”。
我所言“始盛”,这只是纵向的比较结果;若作横向的比较,湖南在国内的排名其实仍然还是十分落后的。与邻近的江西和湖北比较:一部《明史》列传中的人物,江西385人,湖北157人,而湖南只有63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有专传及附载的重要人物:江西55人,湖北5人,湖南仅2人。又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的人物,江西102人,湖北26人,湖南才15人。
说到此,顺便提及湖南的一个“天才”——明代诗人李东阳(茶陵人),此人可了不得,十八岁就登进士第,殿试二甲第一。官至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因不满时政腐败,正德七年辞官,从此深居简出,以诗酒自娱。其诗文,典雅工丽,以他为首形成‘茶陵诗派”。 遗憾的是,我在《中国文学史》中好象没找不到他的位置。据此,我以为,在古代中国他至多也只能算个二,三流的诗人。
清,康熙以前,湖南与湖北因同属一省,科举考试的乡试是实行“两湖合闱”。那时,湖南的士子要赶到武昌或江宁去应试,其间的旅途劳顿令人疲惫不堪,加之经济上开销很大,一般家庭难以承受;此外,湖南本属蛮荒之地,经济文化落后,士子孤陋寡闻,根底浅,难有好成绩,故湖南的名额多被湖北占去。康熙三年“两湖分闱”,湖南成为独立行省之后,也出于“安抚”湖南人士人,清王朝于雍正二年在长沙设试院,湖南有了本地的乡试,从此,导致了湖南人才之兴起。 ?
自顺治九年开科至道光二十年(1652—1840年)共75榜,湖南中进士者441人,中举者则达数千人。官至总督、尚书、大学士。我们所熟知的陶澍、曾国藩亦在其中。这是湖南出现的、空前的、可喜的人文景观。
2、从湖南的学术文化看湖南人才
东汉时湖南知名人士有耒阳人蔡伦(发明造纸术)、及胡腾、泉陵、蒋晋、和刘优等大小官员。
公元三、四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新道学(玄学)盛行,湖南也脱离不了这个“大气候”,清谈玄学之风在湖南也盛极一时。湖南当时颇有名气的清谈家和玄学家有邓粲、虞授、刘先等人。他们信奉“老庄”,“乐安天命,甘当顺民;安于陋巷,避世山林,终身隐而不仕”,无有作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在文化学术上开始有所表现。东晋耒阳人罗含著有《更生论》,这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
隋唐时有欧阳询(长沙县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后累迁弘文馆学士,精于书法,各体均有造诣,而独以正书为书家圭皋,世称“欧体”。所著《三十六法》,总结正书书法结构各种特点,为我国书法美学理论的宝贵遗产。
有关学者称:“湖南的文化学术从秦汉到魏晋,虽然较之以前有了进步,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估量,其总体水平还不高。据统计,西汉出书282种,湖南仅1种,《汉书》所载士人510名,无一出于湖南;西汉私家教授和五经博士人数湖南均为零。东汉出书568种,湖南仅2种;《后汉书》列传中士人990人,湖南仅4人;东汉私家教授213名,湖南仅有1人,五经博士人数仍为零;东汉三公九卿302人,湖南仅有三公2人。三国时期,《三国志》列传中士人625人,湖南仅9人。西晋出书649种,湖南仅1种;将相大臣和辟雍学士人数均为零;《晋书》列传中士人中湖南亦仅16人。南朝时期《宋书》、《齐书》、《梁书》所含列传人物中,湖南人物分别只有1个,《梁书》中也只有2个,《隋书》中竟然为零”。
可以这么说,在文化学术方面,也是宋代以前,除了被楚王流放到湖南的屈原对湖南人文状况或许有些影响外,湘人实在是无有建树(当然在自然科学方面,耒阳人蔡伦的造纸术,还是为湘人记上了可圈点的一笔)。究其原因,那就是湖南的经济文化的落后闭塞与先进的北方文化、东方文化几乎没有交流。在这样一种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谁能指望湘人有所作为呢!
综上所述,湖南的人才状况就大致如此。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宋以前,可以这么说,湖南的人才是廖若星辰,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学术文化等领域,几乎没“戏”,哪里谈得上“人杰”!直到宋(距今1100—800年)时人才状况才有了转机,而后是“明始盛,清兴旺”。正如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所痛言:“四千年历史中,湖南人未尝伸过腰,吐过气”!
此外,在这几千年中。湖南在封建统治者眼中是个“蛮荒”之地,是个流放犯错误“干部”的好去处。而在国人眼中,唐人张谓在其《长沙风土碑铭》有过描述:“郡邻江湖,大抵卑湿,修短疵疠,未违天常,而云家有重月追之人,乡无颁白之老,谈者之过也。地边岭瘴,大抵炎热,寒署晦明,未愆时序,而云秋有火赫曦之日,冬无凛冽之气,传者之差也”。看看,诸如“卑湿、疵疠、岭瘴、炎热、晦明、赫曦”这些鄙屑修辞,可见在古人眼中,湖南简直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加之社会闭塞,经济落后。。。哪来的“地灵”啊!
再说,湖南作为独立的地方一级政权组织那还是雍正二年才有的事。可见在此以前,湖南在封建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
一言以蔽之:湖南的这段历史是“人不杰,地亦不灵”。
二、湖南之“地”,因“人杰”而灵
宋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理学盛行。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阳,静极复动。。。” 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了,它们就出自哲人、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笔下。他是湖南营道(今道县)人,遗憾的是,他一生主要活动和归宿是在江西,故对湖南本土无所影响。倒是由福建迁居湖南的胡安国所著《春秋传》和编辑的《二程文集》奠定了湖湘学派(我国理学的重要分支)的理论基础。后其子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胡宏,继承和发展了其父的思想,著有《知言》与《五峰集》等而“卒开湖湘之学统”。 接着,其弟子张栻将胡氏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广为传播,走向全国。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号称“得湖湘学统真传”并与朱熹齐名的“中国大儒”张栻。
张栻,汉州绵竹(四川)人。爱国名臣张浚(做过南宋高宗、孝宗两期的丞相)之子。 张栻从小就随父辗转各地,后来才定居于衡阳。绍兴三十一年,遵父命,去衡山拜胡宏为师。后随父寓居长沙。乾道元年,受湖南安抚使刘珙的聘请,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他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几千人之众,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
乾道三年,朱熹听说张栻得衡山胡氏之学,自闽来访,与张栻论中庸。张栻邀朱熹及其弟子林用中同游南岳。三人唱和诗多达149首,后编为《南岳倡酬集》。
乾道六年,张栻主讲岳麓书院。与朱熹、吕祖谦成了讲学的好友,时称“东南三贤”。
张栻故宅在长沙妙高峰,后人将其故宅改建为“城南书院”。即今位于书院路旁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张栻一生大部在湖南度过,其对湖湘文化的中兴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末清初湖南终于诞生了湖湘文化“里程碑”似的人物、湖南本土思想家——王夫之(号船山先生,衡阳人)他为使儒家“六经別开生面”,以“推故別新而新其故”自勉,推故別新,探索新知,勤奋著述四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舆地诸学均有研究,尤精经史、文学。其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等,一生著述达800万字。因其为土生土长于湖南,故对湖湘人士影响颇大。其经世思想为我湖湘文化的基石,并影响了整整几代湘人。
关于魏源,《湖南人凭什么》对他着墨很重。魏源是邵阳隆回人。学术思想上主张经世致用,最知名的著作有《海国图志》,最著名的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是洋务思想和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先驱。在顽固派大权在握的政治局面下,他大声疾呼 “天下无数百年不弊制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对当时的关心时政的官员以及后来的仁人志士影响颇大。
张栻4岁时就随父亲来到湖南,二十多岁到衡山师从胡宏,其一生基本在湖南度过,是湖湘文化的奠基人。而魏源20岁就离开了湖南,直到客死杭州(正如理学鼻祖周敦颐24岁离开湖南去了开封一样,我不再认为他是湖南人,且其学术思想与我“湖湘学统”无直接关系)。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则,我倒是认同外来移民胡氏父子和张栻是我们湖南人,魏源不是。虽然魏源承继了湖湘文化的精髓,——经世致用的思想,并将此贯穿其学术思想的始终,我仍然认为他对湖湘文化的贡献,比不上“奠基人”张栻和“里程碑”王夫之。尽管魏源作为晚清难得的思想开放,眼界开阔,求是务实的思想家,并对后来的洋务运动和君主立宪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其在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历史地位却比不上“湖湘学宗”张栻,也比不上“学术伟人”王夫之。可恰恰在《湖南人凭什么》中这两位在湖南思想界“重量级”的人物,却只是一笔带过,而湘籍江浙人魏源却被大书特书,真是匪夷所思。此外,张栻对程朱的“格物致知”论,有认同,也有异议,我把它叫作“湘派的格物致知”。而王夫之的思想基石则是“经世致用”。《湖南人凭什么》说“格物致之”是由王夫之提出,显然有误。关于此类思想学术问题,我想在以后的关于“湖湘文化”的专题中再详细讨论。
湖南踉踉跄跄走完了3000多年,终于在明清有了自己的思想家,有了具有湖南地域色彩的“学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确是了不起的进步。但其历史意义还远不止如此,而是在于他们对后人的熏陶和影响(我想在讨论湖南人才现象时再细述),加之中国近代历史的机遇和特定的时势(从1840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百年历史中,湖南人才的上乘表现,想必都是网友熟知的,此不细述)使得湖南涌现了一大批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是众所周知的人物,故也不例举)。其中,最伟大、最杰出的人物当数毛泽东了!
湖南人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作出巨大的贡献!即使再过五百年,也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近代湖南为何出了那么多人才?有说是“尚武”的原因,有说是“吃辣椒”的原因,有说是“霸蛮”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怎么说呢?我想借我一位上海的朋友的口来说。
前年我出差上海,一上海朋友对我说,你们湖南可是好地方啊!我不解:怎么说?他说,湖南出人才、出伟人啊!这时我明白了,他说的是我们湖南“风水”好!是“地灵”!其实,湖南还是那块“地”,怎么会“灵”呢?细想之,原来是湖南在近代出了那么多英雄、伟人,使得湖南那本不“灵光”的“地”也变“灵”了。
不过那位上海朋友后面的话却令我啼笑皆非:“在乱世,就看你们湖南人的!”(其画外音,就由湖南网友们去想吧)。
概而言之:湖南因“人杰”而“灵”!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我们的历史,面对我们的先辈?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湖南先辈们的心忧天下,心忧湖南,爱国,爱家(湖南)的精神!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先辈的功绩是先辈的,是他们的辉煌,更是过去了的历史。面对历史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躺在先辈身上沾沾自喜、自吹自擂;面对现实,我们也大可不必自暴自弃,因为汉语言里也有“后来居上”之说。
说湖南是“中国人才的首都”,过分了!过去的湖南不是,今天的湖南也不是。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和方法比古代多了许多。如在我们今天的经济、文化生活中,一个地区专利的申请与国家授权量反映了当地人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创新水平,更是当地人才智力水平的体现。1985年至1997年湖南全省授权专利总数14887件,年平均1240件(因湖南数据收集困难,估计2001年专利授权不会超过1500件/年),而一个浙江宁波市(人口为湖南的十三分之一)2001年授权专利量达到2148件,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为全国第五位。再来看看反映人才资源的一个数量指标——“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湖南是293人,就是比起西部来,还有差距。陕西414人是,宁夏369人是,青海是330人。显然,湖南在人才质量上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在数量上也比不上经济不发达地区。还真是令湖南尴尬啊。
“首都说”可以休矣!
说湖南是中国的“大脑”,我想应该指的是“毛泽东思想”。其实“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一个人的,而是他那一代所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结晶和集成;说湖南是“CPU”,CPU有什么用?没有好的“软件”,它纵有千般“武艺”,也只是一块“百无一用”的芯片,谁拿了它也只能干瞪眼而已。
(本文对史料的引用可能不全面,因非写史,故引用原则是,以能支持我观点即可。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在此先谢了。)
本文参考资料:
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
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舒大刚、杨世文:《中国历代大儒》
应 星:《社会支配关系与科场场域的变迁——1895-1913年的湖南社会》
马积高:《明清时期湘、鄂、赣文化的比较与清后期湖湘文化勃兴的原因》》
彭大成:《清朝两湖“南北分闱”与湖南人才之兴起》
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试探》
周秋光:《湖湘文化》
陈小平:《近现代中国宪政运动发韧的国内环境》
王兴国、聂荣华:《湖湘文化纵横谈》
2002.9.19, 第一个在强国论坛突破百万点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