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7|回复: 0

阅读究竟因何没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 16: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杨健 来源:东方早报 2012年11月01日06:39    

  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5本。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布的这个数据,搭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又一次引起人们关注。据悉,出版机构将在三年内出版约包括20本书的《莫言文集》,希望卖出100万套。有学者算了一笔账:“假定每套书都有两个人阅读了其中一本,最终可以拉动当年全民图书阅读率上升0.001。”

  人均一年读不到五本书,素以读书人自忖的我对此状况有些忿忿然。上世纪80年代读书热时,一本《牛虻》换一辆凤凰的佳话犹在耳边,一转眼,人们竟“刘项原来不读书”了。与此同时,中国图书出版规模却已跃居世界第一。

  我无法厘清其中凌乱的逻辑,只想谈点参观今年法兰克福书展的感受。不久前,我随团赴德旅游,抵达法兰克福,适逢书展开幕。两个小时飘在书展现场,属浮光掠影,却恰好触及读书、出版和莫言等几个关键词。

  看书展自是为了买书,但进场才明白,法兰克福书展不进行图书现场销售,而是一个版权交易平台。既是供版权交易,所选书目必是精品中的精品,遂直扑中国展区,心想没准能碰上几本国内尚未面市的好书。可到展区一看,才知道是有些想当然了。中国展区面积算不得小,陈列方式也不似上海书展那样图书密密匝匝立于书架,但几个展位逛下来,甚感失望,至少与期望值相去甚远。

  大陆参展图书3000多册、2000多个品种,但其中人文社科类图书不多,称得上精品的更少。虽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的“世纪文库”、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的“理想国丛书”,以及吴敬琏、厉以宁等撰写的《变局与突破——解读中国经济转型》等经济类专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可此类书籍中的相当一部分,或因展位不够宽裕,或因偏居展区一隅,未被突出展示。相反,本届书展中国图书的主打,是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粗线条勾勒和浅层次解读的书籍。概括起来,无非四大名著的简写版、经典戏剧的故事版、琴棋书画的入门版、花鸟鱼虫的赏析版、“老庄孙子”的戏说版……介绍中国烹饪、中医养生的书籍若干种,由不同出版社出版,“割据”于不同的展位。

  此外,自是少不得“西游潜规则”、“梁山成功学”、“砍价是艺术”之类畅销书。诚然,向国外读者推介中国文化宜浅显,然而总以超市书店的水平集群亮相,时至日久,中国文化难免被廉价消费甚而误读。

  依据惯例,在版权类书展中,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往往是该国当代作家的作品。赴德之前,便已得知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处于领先位置,媒体炒作已沸反盈天。所以参观法兰克福书展,我还抱定了一个心愿,想一睹国内出版社为莫言造势的盛况。可遍寻中国展区,当代作家的作品寥寥。莫言作品没有专设展架,而作为拥有莫言绝大部分作品版权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既无独立展位,也未被列入官方印制的《中国展团参展商手册》。如此应对,究竟是淡定,还是反应迟钝?无从考证。

  于是悻悻然离开书展现场,次日得知,莫言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此后,莫言作品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如何炙手可热,中国出版界如何受追捧,一概不知。我早已随团汇入法兰克福商业区的中国扫货大军。有趣的是,在鳞次栉比的德国“双立人”牌厨具店里,时不时上演相熟国人他乡偶遇的一幕,“啊,这次你们社是派你参加书展?”——想必,都是出版界同仁吧。

  我不知这蜻蜓点水式的见闻能否反映法兰克福书展全貌,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认为参加本届书展的中文图书难言满意。或许,遴选、配备以此等图书阵容参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的书业盛会,也算是体现了出版业内人士的品位,而他们将决定国人阅读的志趣。作为最有文化消费能力和条件的人,却将消费的冲动投向书籍之外,又怎能苛责芸芸众生呈上“人均读书4.35本”的尴尬数据?

  当阅读这种高贵的行为与我们的生活疏离,通过什么渠道来阅读的问题便显得无足轻重。阅读没落,业界本身应多加反思。(作者系青年学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8:09 , Processed in 0.0734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