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885|回复: 17

王力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 23: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力传

王缉国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net-2003


    1900年8月10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六日),一条小生命在祖国南疆广西博白县岐山坡降生了。这小生命就是后来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

    1987年香港出版的《王力先生纪念文集》的《前言》中,称王力是用"世纪计算时间的文化名人",说他从事了半个世纪的汉语研究,研究了数十个世纪的汉语,而由他开拓的现代汉语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培养后人的研究成果,将持续到今后无限的世纪,而成为我国悠久文化的部分遗产。


家世童年

    王力的故乡岐山坡,座落在博白城南2里处。这个普通的小村落,原来只有20来户人家,全是王氏家族。村中的房前屋后,栽有各种亚热带的常绿果树,花果飘香四季。村子背枕南流江,村边有条清澈的小溪,好一派农村的田园风光。村子周围十多里,是一片平原,村庄稠密,人多田少,村人多以务农为主,家庭多属清寒。?

    王力的父亲王炳如,是晚清秀才,曾祖父王文田,是清朝贡生,在村中可算是个"书香门第"。文田在世时,家庭虽不算富有,但还不愁吃穿。文田去世后,其子紫庭当家,不善经营,又嗜酒成癖,家产几乎败尽。?

    王力幼受庭训,五六岁时,他父亲就教他读书认字。文田写的一笔好字,死后留下一本手抄唐诗,炳如就将它给王力当作字帖。王力因此便能背诵李白等唐代诗人的一些短浅诗句,从小便对古诗产生了浓厚兴趣。?

    王力7岁破蒙,11岁考上县里唯一的一所高小。他在学校里年龄最小,常受比他大的同学欺负。他读书勤奋,品学兼优,每学期的各科成绩都在80分以上。但是,王家到他父亲时,已是三代单传,炳如长子早夭,就把排行第二的王力看作掌上明珠。小王力身体瘦弱,常患伤风咳嗽,但只要咳嗽几声,他父亲就要他请假在家。那时学生请假学校是要扣分的,王力第一学年因请假多了,扣了不少分,期终学校以成绩高低列榜,他就被排到了榜末。校长写榜,总习惯在榜末学生的名下画个大红钩,人们就把榜末的一名学生称为"坐红板凳"的人。 ?

    小王力坐了"红板凳",却不吭一声,而是更默默用功。一天,一位新来的语文老师巡堂,特地走到王力旁边,看了王力的作文,啊!这学生的作文立意新,文词优美,写得多好!他惊叹了起来。王力因此受到了这老师的喜爱。?

    王力读高小,原来的名字叫"王祥瑛"。快毕业时,他想改个名,便去恳求语文老师:"老师,我的名字太俗气,又容易与人雷同,请你给我改个名吧!"老师给他改名"渭华"。他嫌这名字笔画多,仍不脱俗,就自己改名"王力",字"了一"。?

    王力14岁,高小毕业了。他因家穷,要升初中,得到百里以外的玉林县去,家里实在供不起他的学费。他父亲也想让儿子多读几年书,便借钱到城里开了间小杂货店,叫儿子到店里打杂。炳如毕竟不是商人,不会经商,不到半年,小店就亏了本,关了门。王力只好回到家中,在家自学。小王力本是个勤奋的孩子,自学起来,总是全神贯注,浑忘昏昼,也忘了周围的一切。?

    一年中元节,王力母亲按照地方习俗,做了些粉饺,送了一小碟到小书房给王力,说:"阿二,给你送来饺子,你趁热吃了吧!"王力双眼盯在书本上,"哦"了一声。母亲以为他听见了,便出了书房。3天后,母亲有事来到书房,见那饺子原封不动,便带点责备的口吻说:"阿二,给你送来的饺子,你为什么不吃?你看都发霉了!"王力这才看到饺子,说:"阿娘,你什么时候送来的?我真不知道!"母亲叹了一口气端着饺子出去了。?

    又一年端午节,王力母亲给儿子送来了几个小凉粽、小半碗蜜糖到书房,特地摆在书桌的砚台旁,好让儿子看得见。这一回她再三叮嘱儿子:"阿二,给你送来凉粽和蜜糖,你不要忘记吃呀!"王力双眼死盯在书上,说:"好的,等一会我就吃。"他母亲放心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想起要吃粽子了,便边看书,边用手去拿粽子,竟把粽子蘸到了砚台上。等到他将粽子放进口中,才知道吃了墨汁,"哇"一声吐了出来,弄得满嘴是墨。?

    王力苦学的趣事,至今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还记得,作为佳话流传。


自学十年?

    1926年,王力刚满16岁,就由父母包办,和一个同龄的农村姑娘结了婚。17岁就生下了大儿缉和(即秦似)。王力开始挑起了养家的担子。这时他父亲到一个边远的县份当小科员。他最小的弟弟比他小十岁,村里没有私塾,王力就一面理家,一面当小弟弟的"小先生"。教 弟弟教得很好,村里有几家人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给王力教,王力因此在家中办起了小私塾。小私塾没有桌椅,师生共用一张旧的八仙桌。他教私塾,不像一般私塾教师,只要学生每 天死读硬背课文,而是把课文的文意词义都讲得清清楚楚,很受学生欢迎。年终家长给他送来"束修"三四十贯钱,这对他来说,也不无小补。?

    次年,有个学生的家长住到城里,把孩子也带到城里,请王力去当家庭教师。城里有个乡绅 名叫李荫田的,听说王力教书教得很好,特地去听王力讲课。他听后,很欣赏王力的才华,当面考奖王力:"了一,真想不到这后生如此多才,书教得这样好!"李荫田也算是博白名士,他和博白的几个文人组织了个"移风骚会",每年中秋前后,都是举办一些文艺比赛,王力几乎每次参赛,每次得奖。李荫田对王力说:"了一,你到我村子教书去吧!好吗?"王力见他俩意趣相投,便答应了。1920年,王力到李荫田的家乡大车坪当家塾教师,李荫田也 和他一块回了老家。

    大车坪,是个离城20里的小村庄,村里十来户人家,全是李氏家族。村子周围,杂木丛生, 山岭环绕,沟壑清泉,隐约其间,常有虎豹出没。村里的人家,太阳下册,就关门闭户,以防虎豹为患。王力初来时,很不习惯,慢慢习惯了,倒觉得这里十分清静,是个读书的好处所。?

    他在大车坪,一面教书,一面坚持自学。他自学增长了知识,便感到他过去编的教材,需要 增加些内容,便选了《礼记•檀记》的一些章节,杜甫诗《石壕吏》,白居易诗《凌霄花》。他在讲到《礼记》的"苟政猛如虎",杜甫的"有吏夜捉人",白居易的"有木名凌霄" 时,都绘专用绘色,剖释入微,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王力到大车坪后,李荫田也常住在村里,只是县里举行文艺比赛时才到县里住几天。一次,李荫田主持缀句比赛,要参赛人作句子填空,句子的头尾二字由他来定。这次的赛题是"一○○○○○○○心",有人写的是"一日三餐,佳肴美酒最关心",王力写的是"一瓯百缺 ,支那现象最伤心",评卷的人看了王力填的缀句,无不称赞他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便将这缀句列为榜首,并用大红纸张榜贴在东门的城墙上。从此,王了一的名字就为人所知,不少乡绅都想请他去作西宾。?

    王力在大车坪,"束修"由家长来凑,吃饭则轮流到学生家,每家吃一个月,周而复始。一天,他到学生家长李子初家吃饭,偶然发现这家的一个空房里堆了14箱书,箱面有厚厚的灰尘。他好奇地打开了两箱,见箱内的书都是他没有见过的。他问李子初,这些书是谁的?可以都开箱看看吗?李子初说:"你想看,就打开来看吧!"王力一连几天,一箱箱打开,浏览了一遍。他震惊了:啊,哪来的这么多的书?他看到箱中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并陈,还有很好的注疏本和书主人的读书毛记以及"山长"(相当科学院院长、教授)的"如此读书,方是读书"的批语。他问李子初,他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好书,李子初告诉他,这是他父亲李月庄留下的。他父亲是个贡生,曾就读于广东的广雅书院,酷爱读书,就买了这许多书。王力心想:如果这些书能借给我一本一本慢慢地读,该有多好!他受强烈的求知欲所驱使,终于迫不及待地开口向李子初借书了。李子初本与王力家有亲戚关系,王力的大姑妈嫁到大车坪,李子初是王力姑丈的堂兄。李子初见王力如此好学,便一口答应了:"你想看就带回你家慢慢看吧!反正丢在这里,也没人看,将来给虫蛀了,怪可惜的!"王力喜出望外,激动万分,连连谢过主人。几天后他就请了挑夫,把书运回了岐山坡。?

    1921年,他在家里办了个"民十书社"(民十,即民国十年),邀了十来个知识青年一块读书 。书社就以这14籍书为主,再买了些孙中山、胡适等写的新书。王力因此辞去了大车坪的教职。

    这年夏天,博白的大平坡李氏家族办起了一所李氏开国学校,请王力去当教师。这里一所实 行新学制的完全小学,校址就设在离城8里的大平坡。王力想到他去那里教书,还可带上他的小弟弟去读小学,便接受了开国学校的聘请。?

    他刚到开国学校时,因他学历最低,资历最浅,只给他教初小。他教了两三个月,校长李慎 西见他教得很好,教学质量比一般的高小教师还高,便提升他为高小教师,年薪由80元小洋增到160元小洋。王力在开国学校教了3年书,仍一面教书,一面坚持自学。他一本一本地读 借来的书,增加了不少知识,又把他学到的知识用到教学上,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他为人谦虚诚实,敬老爱幼,为学勤奋用功,潜心钻研,甚得年长资深的同事喜爱。校长李慎西是个 爱才的人,曾公开对人说:"凭了一的才干,小学实在委屈了他!"一位年长的同事李春馨也对王力说:"了一,你这么年轻,又这么聪明勤奋,如能到大学深造,前途将无可限量! "?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力听了前辈的话,他心中那曾熄灭了的升学之火复燃了。对!升学去!可是,钱呢?想到钱,他犯愁了。?
    李慎西知道王力正为钱犯愁,便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他送给王力100元小洋,说:"了一,你就拿这点钱做路费,到上海去考大学吧!考上了大学,将来有困难,再慢慢解决好了。"李春馨也资助了20元小洋。王力得了这笔钱,不禁热泪盈眶,连声谢过前辈,表示决不辜负前辈的期望,来日将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乡亲,报效祖国!
    临行前,他整理了行装,把14箱书中他最需要的一些古籍带上。这是因为这14本箱书是注入他血液中的精神营养,有了它,他才懂得了什么是学问和如何做学问,从而使他找到一条笃学、慎思、明辨的治学之路。王力说,这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大转折。


? 清华深造?

    1924年初秋,王力风尘仆仆地来到上海。?

    上海,是被人称为"十里洋场 "的大都市。一向在农村连县境都没有出过王力,来到这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和陌生,但他却不想到处走走看看,而一心只是打听高考的消息。经打听,凡是考大学本科的,都必须考数理化和外语,王力是高小生,自然不能报考,只有私立南方大学要招一个国学专修班,是免考数理外和外语的,他只好去报考这个专修班。他失学10年,但也读书10年,几乎不花多大力气,就考上了。?

    这个专修班,开有英语课。第一学期的头两三个月,每次英语测验,王力都得几分。教英语的女教授为他伤透了脑筋,她曾当面责备王力:"王力,你的英语真糟透了!"王力知道自己没学过英语,英语实在太差了,难怪老师责备,就下决心刻苦攻关。晚上,宿舍灯灭了,同学睡静了,他就到路灯下读,背英语单词,学英语语法。期终考试,他竟考了个100分,得到了老师表扬。

    他在南方大学刚读满一年,因校长江亢虎北上晋见清朝末代皇帝,参加帝制复辟活动,王力与10多位教授联名发出讨江文告,他被开除,教授被解聘。被解聘的教授立即办了个国民大学,王力转了国民大学读本科。?

    王力在国民大学读满一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在上海招生,王力跃跃欲试,但清华国学院的招生简章规定,考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之一方能报考。三个条件是:在中学任教5年的教学人员、大学本科毕业生、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这三个条件,王力均不具备。他想了又想,便想起了章太炎。章太炎是国民大学的挂名校长,王力并不认识他,只不过学校刚创办时,他参加过一次开学典礼,远远地见过他一次。他便以从名师章太炎为名,果然获准报考。?

    清华国学研究院入学考试的试题,出得很奇特,全部试题,要回答4个"100":100个古人名,要答出各人所处的朝代和他的主要著作;100个古地名,要答出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100部古书,要答出各部书的作者;100句诗词,要答出各出自那一着诗词。要答好这4个100,就必须博古通今,具有丰富的汉语知识。王力因为在借来的14箱书中,自学了4年多,终于交了一份好答卷,在录取的32名研究生中,名列第26名。

    金风送爽,王力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故都北京。他从一个高小毕业生,一跃上了大学;大学未毕业,再跃成了研究生,弥补了他失学10年的时光,他决心奋发向前,创造光辉的未来。?

    王力是研究院的第二届学生。研究院的任课老师有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四大名教授。梁启超主讲中国通史,王国维主讲《诗经》、《尚书》和训诂学,赵元任主讲音韵学,陈寅恪主讲佛教文学。

    王力上第一堂课,是王国维讲《诗经》。王力久仰这位国学大师的大名,读过他词章优美的人《人间词话》,在他的想象中,文如其人,王国维必定是个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君子。可是,王国维一踏入教室,却使他吃了一惊,这位国学大师竟是个小老头。他头戴瓜皮帽,帽下拖着小辫子,身穿长棉袍,腰间扎了条蓝带子,这一身打扮,就像清末农村的私塾老师。末代皇帝推翻已10多年了,王国维仍保留满清的服饰,这是王力没想到的。王国维虽以满清遗老自居,政治守旧,课却讲得很好,有很多创见。他讲课有个特点,就是在讲到某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时,他常说:"这我不懂。"有时一节课连说几个"我不懂"。王力初时感到不满足,后来想了想,觉得这正是大学者严重谨的好作风,再说,像他这样的通儒大师都不懂的,难道不正是后学们研究的课题吗?王力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1927年夏,王国维突然失踪了。他的家属和学生纷纷四出寻找,最后发现他的尸首用一张草席裹着,放在颐和园的湖边。王力回到清华,即挥泪写了挽诗《哭静安师》。诗的最后写道:?
        似此良师仃处求?山颓梁坏很悠悠。?
        一自童时哭王父,十年忍泪为公流!
            (《龙虫并雕斋诗集》,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梁启超是清末具有改革精神的政论家、大学者。他的诗文都写得很好,特别是政论文,更获得国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震惊一世,鼓动群伦"的称誉。他讲课时,常结合讲朝代的兴衰,鼓吹民族图强。当他讲到兴奋的时候,情绪激昂,灼然如火,热如沸水,很富有鼓动性。?

    有段时间,梁启超的妻子病逝,爱子远行,加上内战频仍,他情绪抑郁,常作些集句对联,借以消愁。王力也爱搞集联,不时到他家中请教。梁启超喜欢好学的王力,常拿他的集联给王力看。王力请他赠送一副,他问王力喜欢哪副,待王力选了,就书赠王力一首:?
        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
        酒醒明月下,梦魂欲渡虚茫。?

    集联用大楷书写,是上好的书法。胡适曾对人说:"梁启超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没有苟且落笔的。"王力如今到梁启超的集联,足见他们师生情谊之深。

    陈演恪是史学家、文字学家,著名史学家、诗人陈三立之子。他精通多种文字,甚至连西夏文、突厥文、梵文等古僻的文字,他都能辨认。他从事佛教文学研究多年,有很高的造诣,受到海内外的推崇。王力从他那里就得到了许多知识,还向他学习了掌握语言文字的本领。

    在四大名师中,对王力影响最深的是赵元任。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他精通英、法、日、德等多种外语,国学根底深厚,因此他讲音韵学能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历史比较法去作分析和研究,这是清代音韵学家所不及的。王力在教小学时,曾给学生讲古文法,就开始对语言学产生兴趣,现在听赵元任讲音韵学,对赵任中西融会、博古通今,以科学的方法治学,十分敬佩,就选学语言学,从师赵元任。他是全班人中跟赵元任学语言学的唯一学生。王力笃学勤钻,甚得赵元任的喜爱。赵元任夫妇待他亲如家人,有时他到赵元任家中向老师请教,正碰上吃饭时间,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就爱说:"坐下边吃边谈吧,不怕你嘴馋!"

    1971年11月,赵元任80大寿,在美国加州庆祝,他在美国的学生都到加州为老师祝寿,一时桃李满门。杨步伟不由想起了王力,惋惜地说:"今天五代同堂,只少了第二代。"这第二代,指的就是王力。1973年赵元任夫女回国探亲,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赵元任说,他想见见王力,得到总理批准,师生得会晤4次。1981年,赵元任回国,北京大学举行了给赵元任授予名誉教授的盛会,这对白首师生,再度相逢。赵元任移居美国后,心系祖国,思念亲友,每隔10年都要写一封绿色的信(Green Letter)给亲友,绿信封面上印有赵元任的全家福。王力在长沙时收到过一封,1973年又收到一封。赵元任于1988年在美国病逝,王力含泪写了《哭元任师》:(《龙虫并雕斋诗集》,北京出版社1984年出版。)?
        离朱子野逊聪明,旷世奇才绝代英。?
        提要钩玄探古韵,鼓琴吹笛谱新声。?
        剧怜山水千重隔,不厌〓轩万里行。?
        今后更无青鸟使,望洋遥奠倍伤情。

    王力与赵元任深厚的师生之情,是建立在学术上的。1927年,王力在研究院写的毕业论文《中国古文法》(《王力集》第3卷)本想写成一部书的,因时间不够,只写了头两章《总略》、《词之分类》,就送给梁启超审阅。梁启超看到文中有不少创见,便写了"开拓千古,推倒一时"等很好的评语。梁启超看后送给赵元任看,赵元任对文中的《附言》写上了眉批:"删《附言》,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王力文集》第3卷)他还在"有""无"二字下加了着重点。赵元任在几处批语中,都是挑论文毛病的。王力看后,自愧治学不严,后来就以"言有易,言无难"作为"座石铭",继承了名师"务实求新"的学风。?

留学巴黎?

    1927年,王力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了。今后去向如何?他拿不定主意,就去请赵元任给他出点子。赵元任说:"你若能到法国留学更好,看法国留学你将学到更多的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王力于是决心自费到马黎留学。?

    他没有路费,向一个银行工作的同乡借了40英磅,从上海乘法国邮轮先到印尼。这时,他的父母已带了他的弟妹在印尼住上3年了。他父亲懂点中医,开了个"保和"小药房,挂牌行医,母亲做裁缝,弟妹教小学,生活还过得去。父母知道王力要留学,都很赞成。几天后,他就乘海轮去巴黎。?

    王力一到巴黎,就特地住到了没有华人居住的地区,以便有个学法语的好坏境,他不会法语,先进了法语补习学校。不到半年,他在法语补习学校就连升了三级。在日常生活中,他每天在饭馆吃饭,都学法国菜单的名称,听服务员与顾客的交谈,这样,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法语。?

    王力在巴黎读书的头两年,费用全由父亲供给,每月寄100盾荷币。两年后,父亲就不能按时如数给他寄钱了,还为他欠了债,父亲只好写信将家庭的困境告诉儿子。王力正处在进退维谷之际,他上海的老师李石岑教授来到巴黎,王力为老师去办入境手续。李石岑发现他同法国人讲话对答如流,手续办得很快,大加称赞。他们师生在交谈中,李石岑知道王力经济来源困难,就劝他翻译些法国文学名著寄给上商务印书馆的叶圣陶,说他与叶是朋友,由他负责推荐。王力便在业余时间开始了翻译工作。叶圣陶(叶绍钧)收到了王力的第一部译著,很快就给王力去信,信中说:"信达二字,钧不敢言,雅之一字,实无遗憾。"信中还说希望王力多寄些译著来。叶圣陶是个文学家,一向热心扶掖后进,从此,他们二人就结下了文学因缘,王图尊叶陶为他的"恩师"。

    在叶圣陶的大力支持下,王力留法期间翻译了20多种法国文学名著,都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左拉、莫里哀、乔治•桑、嘉禾、纪德等的作品,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叶圣陶知道王力在巴黎生活困难,总是及时出版他的译著或预支稿费,使王力度过了后两年的留学岁月。?

    王力在巴黎大学学的是实验语音学。这是当时语言学的法端学科,这门学科,涉及自然科、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如生理学、物理学、数学等。王力没有学过这些东西,曾花了许多心血和许多时间去学它。王力在巴黎,还听了著名语言学家房特里耶斯讲的普通语言学,系统学习了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进一步掌握了历史比较的科学方法,为他在语言学的研究中继承、发展中国传统语言学,建立现代中国语言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力在写博士论文时,本想继续写他在清华未完成的《中国古文法》。巴黎大学中国学院院长格拉奈劝他不要写这么大的题目,而且不能像《马氏文通》那样用西语语法去套中国语法。王力听了他的劝告,写了《博白方音实验录》的论文。论文共10万字,是有法文写的,很快就被通过了,并在巴黎大学出版。1931年他获得了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王力留法4年,身在异邦,心系祖国。他完成了学业就想赶快回国,为祖国文化教育事业作贡献。他写信给清华大学,表示愿回清华任教,清华大学很快就给他寄去聘书和路费。

    1932年,王力在归国途中,顺道到印尼看望父母。这时他父亲开的"保和药房",就因供力留学欠下不少债务倒闭了,他在印尼的一家子,生活得和很艰难。王力劝父母说:"你们在这里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还是回老家去吧!以后家中的生活费由我负担,债务由我偿还。祥珩弟和祥〓妹就跟我到北京读书"。一席话说得家人很欢心。王力离开印尼不久,他在印尼的家人都回了老家。1932年,祥珩、祥〓先后到了北京读书。?


爱情婚姻?

    王力回到清华,任中文系的专任讲师(相当副教授)。他热爱文化故都北京和母校清华。他能在清华任教,已十分满意,但有桩心事常萦绕脑际,那就是他不幸的婚姻。他想到,他的学业已经完成,事业刚刚开始。他的婚烟是由父母包办的。人未成年就成亲,夫妻间还不知爱情是何物,只知柴米油盐。就在他当小教师的六七年中,他多在外乡,二人相处的时间很少。假期回家,他又日夜专心在书房自学,彼此没有什么话可谈。后来他外出读书8年,妻子没有文化,子女还小,从不通信。他想,今后如将这旧式婚姻勉强维持,两人都不适应,双方也不会感到幸福。想到这里,他就有了离婚的念头。他是个孝子,先写信给父母,征求父母的意见。他父亲在南洋多年,思想开通了许多,就给儿子去信说,这事就由你们夫妻商量解决好了。?

    1932年暑假,王力回了老家,与秦祖瑛商量离婚的事。秦祖瑛自然十分伤心,泪流不止。王力耐心劝慰,说:"10多年来,我和父母兄弟都不在家,你尽心侍奉我奶奶和抚养子女,吃了不少苦,我是很感谢你的。但是,我们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没有爱情作基础,两人都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这不幸的婚姻一直使我很苦恼,希望你能体谅我。"他又说:"我们离婚,并非你有什么过错,只是如今我们二人的文化差别太大了,将来还硬凑在一起,大家都会感到苦恼的。""我知道你舍不得离开子女和我奶奶,离婚后,你仍住在我家,你和子女的生活费全由我负担,请你放心。离婚的事也不必宣扬,只要我们二人签个离婚协议书就行了。"秦祖瑛听了王力一翻劝慰,见他是个读书明理的人,心里虽不想离婚,也不好说什么了。说实话,儿女是她的命根子,不离开儿女,就是她最大的心愿。再说,10多年来,她已过惯了夫妻分居的生活,现在王力又给他作了较好的安置,离就离了吧,便含着泪水,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后来,王力长期在外任教,秦祖瑛尽心抚育子女,3个子女都成才,她晚年也过得很幸福。?

    过完暑假,王力回到清华。清华有个叫赵鸣歧教授,知道王力离了婚,一天,他对王力说:"王先生,我太太在苏州景海女师工作,她学校有好些年轻的女教职员,我叫她为你介绍个女伴,好吗?"王力笑着点点头。赵鸣歧就给他夫人潘清如去信,叫她寄一张女师她的女同事的集体照片来,并说明了用意。照片很快就寄来了。赵鸣歧将相片拿给王力看,对王力说:"请您看看,照片中的10多个姑娘,您喜欢哪个?"王力看了一会,指着右边的一个姑娘,说:"请尊夫人代我向这位小姐问好!"这小姐,就是后来王力的夫人夏蔚霞。?

    潘清如从丈夫的来信中知道王力喜欢夏蔚霞,便主动当了红娘,把丈夫寄来的一张王力半身相片给夏蔚霞看,说明了用意,并简单介绍了王力的年龄和职务。她问夏蔚霞印象如何,夏蔚霞说:"这人天庭高、鼻子踏,长得不怎么样!?潘清如说:"其实,他人长得不算难看。"她又去信叫王力再寄张照得好些的照片来。第二张照片很快就寄来了。夏蔚霞细看了一会儿,看到王力脸带微笑,端庄祥和,配上一副金边眼镜,很有几分学者风度,也不说什么天庭、鼻子了。潘清如看出了她对王力有了好印象,又问了她可否交个朋友,她说:"让我们先通通信再说吧!"?

    夏蔚霞在女师,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景海女师是个教会学校,她弹得一手好钢琴,英语也不错,她本想毕业后学钢琴专业,只因父亲失业,供不起她上学,才留校业图书管理员。

    她毕业那年,年方20,人长得漂亮,仪态端庄文静,曾有好几个男青年追过她。那几个青年,虽也大学学历,有的还从事高薪的职业,但都是轻浮的纨绔弟子,她一个也看不中。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有真才实学诚实的青年。?

    王力给夏蔚霞写来了第一封信。信中的蝇头小楷写得十分工整,文笔优雅,措词谦和诚挚,很令人感动。夏蔚霞给王力复了信。她的字也写得很端正秀丽,文辞流畅,谦逊有礼,看得出是个有教养的姑娘。王力还寄了他的一些译著给夏蔚霞,夏蔚霞从他的译文中看到了王力很有文学修养,便产生了敬慕之情。他俩尺素往来日益频繁,通了一年多的信,就热恋起来了。

    1934年初春,王力应约来到苏州。一对恋人,头次见面,双方交谈,都有"人如其文"的感觉。王力毫无忌讳地对恋人说:"蔚霞,不瞒你说,我是离过婚的,家中还有子女3人,老人3人,都得由我供养,你有意见吗?"夏蔚霞听了,不但没有反感,倒觉得他诚实的性格很可贵。她说:"我母亲早逝,父亲失了业,也是家庭清贫,我们有忠贞的爱情,就是粗茶淡饭,生活也是幸福的!"同年5月,他俩约好,在苏州订婚。订婚那天,夏蔚霞的姑妈,请他俩吃饭。席间,那姑妈按苏州人的习俗,给王力劝菜。王力吃了一两口饭,饭碗一下子就堆满了菜肴。王力突然放下筷子不吃。姑妈说:"了一,自家人,别客气!"王力说:"我吃饱了!"夏蔚霞瞪了王力一眼,心想,他怎么这样不讲礼?王力不好意思,说:"请给我一碗白饭吧!"白饭盛来,他才吃了。这时,夏蔚霞才想起王力是不喜欢别人劝菜的。这是因为有些菜,如鳝鱼、野生动物等,他是一向不吃的,如劝的菜中有他不吃的,不仅使他为难,也使别人为难,王力本是个老实的书呆子,应该原谅他。饭后夏蔚霞也对姑妈作了解释。?

    1935年夏,他们正在苏州筹备结婚。夏家的一些亲戚听说夏蔚霞要与王力结婚了,便好心前来劝说要夏蔚霞慎重考虑。有的说:"广西是南蛮之地,听说那里的蛮子都长有尾巴的,你不怕吗?"有的说:"王力比你大二三岁,离过婚,家里还有孩子,你嫁给她,会幸福吗?"夏蔚霞对这些劝说都不放在心上,因为她太理解王力了,倒是她起她妈生前说的:"小霞,你长大了,千万不要嫁给'坐冷板凳'(指当教师的)的人。我就因嫁了坐冷板凳的人,受苦受累了一辈子。"她妈确是在贫病交加中死去的。她妈的话,使她思想矛盾了一阵子。但她太爱王力了,王力的形象已在她心中占领了整个位置,什么话对她都起不了作用。他们就在这年的暑假,在苏州举行了正式的结婚仪式。?

    他俩在苏州度过蜜月,便到北京,住进了清华大学新南院43号小洋房,这里的小洋房,是清华大学专为教授建的新住宅。闻一多、周培源、渊光旦、陈岱孙等都住在这个院子里。王力的住宅,南面是个小花园,东西北三面都有隙地。王力夫妇新婚燕尔,早晚到花园赏花,到隙地种菜、淋菜、种玉米,生活充满了情趣。然而,没多久,王力书呆子故态复萌,又关进书房备课、做学问去了。夏蔚霞疼爱丈夫,把所有的家务都包揽起来,好让丈夫专心去做他的学问。?


开山之作?

    王力在清华,主讲普通语言学和中国音韵学概要,同时受聘于燕京大学,讲授中国音韵学、汉语诗法和逻辑概论。他讲得很好,深受学生欢迎。?

    1934年夏,王力在清华任教已满2年。按清华的惯例,专任讲师任教满两年,就可提升教授,但王力接到下一学年的聘书仍是专任讲师。一天,他在中文系办公室和系主任朱自清闲聊顺便问起他为什么不能升任教授的事,朱自清笑而不答。朱自清比王力只大两岁,也是从英国回来不久,不过他成名早,学问深,王力对他很尊重。朱自清为人正派,性格温厚,人称他"温温君子"。王力知道这位"温温君子"向来不愿当着朋友的面给朋友揭短的,所以只憨厚地笑了笑,好让朋友自己思考去。王力回到宿舍,反躬自责,终于明白了:朱自清是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两年来,他为了快些偿还他留学时父亲欠下的债务,业余时间就把精力都用到翻译《莫里哀全集》和写别的书去了,自己在科研上没出什么成果。于是,他就停止了翻译,把业余时间都用到了科研上。?

    就在1935年,他将他编写的《音韵学概要》讲义,修改整理成一部《中国音韵学》(后改名《汉语音韵学》),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他第一部语言学著作。?

    中国的传统音韵学,深奥玄虚,向来被人视为"绝学"、"天书",初学者往往望而生畏,但这门学科,又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非学不可的。王力写这部专著,目的就在于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去对音韵学进行整理,使它不再是"绝学",让中文系的学生都读得懂。为此,他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去研究前人的音韵学著述,特别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在这方面的著述。在他这部专著中,不仅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去整理、总结了前人研究音韵学的成果,还对传统音韵学的一系列名词、术语作了解释。同时,他上考古音,下推今音,对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的内容作了简单介绍,并对前人的著述作了简要的评价。对前人关于古音韵读音不一致的看法,王力认为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比较正确,便系统地介绍了他关于中古音、上古音的构拟。在古音分部的问题上,王力受到章太炎古音分部的启发,创立了"脂、微分部学说"。他的脂、微分部学说,语言学界的学者都认为是研究中国音韵学的一项重要的新成果。他的《中国音韵学》,继承和改造了传统的音韵学,建立了现代音韵学体系,使音韵学不再是"绝学",这对普及音韵学知识和培养人才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王力还写了《中国文法学初探》和《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两篇论文,先后发表在1936年1月、1937年1月的《清华学报》上。?

    《中国文法学初探》指出了汉语的特点及中国文法的研究方法,尖锐批评了二三十年来语法学界多是模仿比附西语的方法,全面提出了文法革新的主张。文章强调"此后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努力寻求中国文法的特点"。这篇论文,开拓了中国语法革新的道路,是语法革新的"宣言"。?

    《中国文法中的系词》,着重指出在汉语特别是古代汉语中,系词并非是不可少的。汉语不像西语,一个句子非有动词充当谓语不可。现代汉语中的系词"是"字,是由指示代词演变而来。这篇论文初步展示了探索汉语的实绩,开发文法革新的先声。?

    这两篇论文发表后,在中国语法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认为汉语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朱自清看到王力在科研上出了富有开创性的成果,很是高兴,1935年就提升王力为教授。?

    王力自从他的"宣言"发表后,就致力于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

    1937年7月,卢沟桥一声炮响,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充序幕。不久,日本侵略军在清华大学周围布防,清华被迫停课,师生纷纷离校。王力夫妇也进城到朱光潜家住。他们的家具带不走,卖给了打小鼓收破烂的小贩,只带上家中的书籍藏到朱家的地下室里。7月28日,北京城沦入敌手。9月10日,王力接到清华大学南迁的通知,14日就离开了北京。王力夫妇日夜水陆兼程,来到长沙。这时清华、北大、南开3个大学都迁到了长沙,联合成立临时大学。临时大学决定11月1日才正式上课,上课前的一段时间,教授都比较清闲。王力是每天都离不开书的人,清华运来的书甚少,他找不到自己要看的书,很是苦闷。?

    一天,他在街头的书摊上看到了一部《红楼梦》和一部《儿女英雄传》,便买了回来。这两本小说,他过去虽也看过,但没有注意到它是用北京口语写的,其中许多语言事实,都很具有现代汉语的特点。现在他正在研究中国现代语法,这些语言事实正是他要研究的理想对象,特别是《红楼梦》。于是,他就开始对《红楼梦》的语言作了研究,动手撰写《在中国现代语法》。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长沙告急。临时大学决定迁往昆明,定于1938年秋复课。这时,广西的李任人特地派人到长沙,请王力到广西大学任教。乡情难却,王力趁清华迁昆明的空隙,向清华请了半年的假,回到桂林,任广西大学文史专科主任。他接父母到桂林,骨肉团聚。课余时间,继续写他的《中国现代语法》。1938年夏,他假期满,夫妇二人就前往昆明。这时临时大学已改名为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虽是三所大学联办,但在行政上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王力到昆明,接到两份聘书,一份是西南联大的,一份是清华大学的。?

    在西联大,王力讲授中国现代语法和语言学概要。他因为在桂林期间就完成了《中国现代语法》初稿,便将这初稿编成讲义,给学生上课。朱自清、闻一多看到他的讲义很有创见,十分赞赏。闻一多劝他将讲义整理成两部专著,一部是《中国语法理论》,一部是《中国现代语法》。他接受了闻一多的建议,从1938年夏到1939年夏,就着手整理出这两部著作。?

    1939年9月,他在清华,轮到休假一年。便向清华申请去越南河内远东学院研究东方语言,得到清华批准,便偕同夫人到河内。远东学院有大量东方语言的藏书,王力先攻越南语,不到半年,他就学会了越语。他在研究越语中,发现越南书籍中的汉语借词不少,越语和汉语有密切关系,便写了《汉越语研究》的论文,发表在1948年《岭南学报》第9卷1期上,1979年被译成法文。这篇论文至今仍被认为是国际上研究汉越语的权威论述。?

    王力于1940年7月离开河内回昆明。回到昆明后,他继续修改他的《中国语法理论》和《中国现代语法》。经三易其稿,这两部著作于1943年11月、1944年8月先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语法理论》针对当时中国语言学家在语法上的争论,重点几乎全放在词的分类和术语上,提出汉语的特点不在词,主要在句子。这在当时是个有创见的新观点。《中国现代语法》就按这一新观点,根据现代汉语的特征去分析汉语的造句法。他将汉语的单句分为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三种;将复合句分成立等句、从属句两种。他把现代汉语的句式,分为能愿式、使成式、处置式、递系式、紧缩式。关于汉语的语法成分,也按汉语的和持点作了分析和叙述。书中的例句,以《红楼梦》为主,《儿女英雄传》为辅。?

    《中国现代语法》脱稿后,王力将书稿送给朱自清审阅。朱自清看了全文,特地为此书写了5千字的长序,是谓《朱序》。《朱序》对《中国现代语法》作了很高的评价,说王力"根据他看到中国语的特征,提供了许多新的意念,奠定新的语法基础。"又说:王力说的系词在汉语中不是必要的,很有创见。这是关系到中国语法基本结构的一个重大问题。书中所划分的几种句式,都体现了中国语法的基本特征。?

    王力在完成上述的两部专著后,又写了《中国语法纲要》,于1946年出版,后被译成俄文,在苏联出版。这三部语法著作,相辅相行,脱离了三四十年汉语语法硬套西语语法的窠臼,建立了自己的语法体系,在我国语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90年代,在上海出版的《民国丛书》第四编中,还收入了《中国现代语法》一书。


转自http://www.wanancemetery.com.cn/wacs/wacs3/2/cs3-2-18.htm
感谢国学论坛有夏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 23: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传(续上)


龙虫并雕?

    抗战期间,王力生活在昆明。当时,昆明是个比较安全的大后方。由于战费开支浩大,敌人封锁禁运,生产停滞,加上战区大量人口逃来昆明,人口骤增,官僚资产阶级大发国难财,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教授的生活就十分艰苦。他们每月的工资,不够买薪买水,开始只好靠原来的一点积蓄和典当衣物维持生活,后来典质已尽,教授简直就成为"朝不保夕"的"赤贫"了。那时候,教授为了养家糊口,有的远走川贵做点药材生意;有的替人写墓碑;有的摆地摊,闻一多就摆过地摊给人治印,连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夫人,也得自己做糕点来卖。王力呢,只会写文章、教书育人、搞科研,为了生活,他应报刊之约,写些小品。

    1940年夏,西南联大的许多教授,为躲敌机的滥炸,都到昆明效区租农民的屋子住,王力夫妇也到离城20多里的龙泉镇龙头村租了一间农民的破小屋。这间破小层分上下两层,总面积不过20平米。这房子原来上层是人住的,下层是关猪牛的。王力夫妇稍清理、粉刷了一下,便住了进去。上层的居室,房门矮得几乎碰头,房内小得几乎转不了身,瓦面稀疏,冬天来风,雨天滴水。王力住进去后,就在大门贴了副对联:"闲招白云鹤千里,静读黄庭香一炉。"他每天进门,常爱念一遍这对联,默念一句《论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聊以自慰。就在这年的旧历除夕,夏蔚霞的头一个儿子缉志降生了。王力夫妇添了小口,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1942年王力应昆明报刊之约,开始经营他的副业--写小品。他写小品,一是因为小品能快产、多产,镐费来得快;二是他目睹社会上的许多怪现象,就像鱼鲠在喉,不吐不快。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多,见闻广,写起小品来,效率是很高的。他自己也说,写小品对他来说,不像写学术论文,要呕心血,而是"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

    他开始为《星期评论》写小品,专栏的总题目为《瓮牖剩墨》。瓮牖,是指他住的破小屋;剩墨,指的是业余之作。接着,《生活导报》的台柱黄孝通看了他的小品,特地来约他写小品,总题目就改为《龙虫并雕斋琐语》。他所谓"龙",指的是他的学术论著;所谓"虫",指的是他写的普及知识的文章、通俗读物和文学方面的文章。小品,就属"虫"一类。"龙虫并雕",就是表示他既要写学术性的论著,又要写普及性的东西。他的书斋,后来就叫"龙虫并雕斋"。?

    他住在龙头村,每周要步行进城上一天课,在诚内住一宵,其他时间,白天就雕他的"龙"夜里就雕他的"虫"。他夫人自住到龙头村后,就辞去了城内小学教职。王力夜里在微弱的灯光下写小品,她就陪在一旁给人绣锦旗、织毛衣。王力在1980年写的《赠内》诗中说的"一灯如豆伴凄凉",就是指他们当年过的夜生活。

    1943年昆明的粤秀中学请王力兼任校长,王力迁回城里的粤秀中学居住。他住的院子里有两株棕榈,他应《中央日报》增刊之约写的小品,总题目叫《棕榈轩詹言》,同时又应《独立周报》之约,开避了小品专栏《清呓集》。?

    当时有人说,王力是语言学家,去写小品,谈风月是无聊,甚至是堕落,王力不以为然。他在《龙虫并雕斋琐语》(1981年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活导报和我》一文中说:
    世间尽有描红式的标语和双簧式的口号,也尽有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潇湘馆的鹦鹉会唱两句葬花诗,毕竟它的伤心是假的;倒反是"满纸荒唐言"的文章,如果遇着明眼的人,还是可以看出"一把辛酸泪"来!

    这就是说,他写小品,及环境所迫,恶劣的环境不许他直言,他只好借风月来隐讽那些丑恶的现象,因此,他又说:
    直言和隐讽,往往是殊途而同归。有时候,隐讽比直言更有效力。

    王力的小品,题材广泛,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风俗教化,人情世态,无所不谈。他的小品,词章优美,语言生动,善用典故,寓意深刻,风格独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少篇章,作者以爱国的激情去揭露和隐讽抗战期间国统区的反动统治和社会的黑暗。?

    他在《路有冻死骨》中,写的是他目睹抗战期间在昆明看到许多老百姓饿死、冻死、病死、露尸街头的惨状,从而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尖锐的隐讽。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人死,是常事。一个人弄到饿死、冻死,或有病不得医药而死,却似乎不是常事,至少在合理的社会里,这不算是常事。又假使-我只敢说假使-那样的人死在路上或广场上,许多没人收埋,而又天天有这种事发生,除非你出门好好地选择喜神方,否则你就有可能在一刻钟之内,半里路之间,遇到两三件"冻死骨",这样,你总不免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又不免觉得我们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在这年头要比平时更不合理十倍。?

    接着,文章把这饿殍遍地的现象归咎于那些"变相的杀人犯":
    路有冻死骨的反面是朱门酒肉臭。用不着研究经济学,大家都明白,朱门酒肉越臭,路上的冻死骨越多。假使有法子限制朱门酒肉臭的话,这绝不是妒忌,也不是替冻死骨打抱不平,而是从这一条路上去救死。?

    在另一篇《领薪水》中,王力写到抗战期间教授生活的艰苦,曾作了这样的隐讽:
    家无升斗,欲吃卯粮不能;邻亦箪瓢,叹呼庚之何益?典尽春衣,非关独酌;瘦松腰带,不是相思!食肉敢云可鄙,其如尘甑愁人;乞〓岂曰堪羞,争奈儒冠误我!?

    他的《领薪水》在《生活导报》发表后,有个读者张开一从会泽县寄了200元和一封信给王力。信中说:"自从读了《领薪水》,瞒人流去多少泪!所悲非为微俸事,唯叹国X良心昧。"王力退了钱回了信给张开一。他毕竟看到了明眼人流出"一把辛酸泪"来了,心里就感到了一些慰籍。?

    在《寡与不均》一文中,王力先列举了当时军政要人大发"国难财"的事实,然后说到贫富悬殊该怎样解决问题。他说:"只有像《大公报》所说,先把国内二三十个臃肿肥胖的人的财产处理了,然后非但不患不均,而且也不患寡。"那么谁去处理他们呢?他写道:

    不过,谁来把这二三十个胖子开刀呢?假使叫老百姓自己来开刀,这是叫大家做黄巢,这个断断不可。假使叫政府执行这件事,这是希望政府成为替天行道的梁山泊,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政府如果一向替天行道,王伦们早已身首异处,决不至于纵容他们成为胖子。等到他们成为胖子之后,也就不会再替天行道了。?
    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1949年在上海新观察社出版。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印了此书,收进小品58篇,流传较广,在知识界曾得到好评,受到欢迎。此书重印后,王力送了一本给吕叔湘。吕叔湘看过《琐语》后,给王力去信说,抗战期间他在重庆,不在昆明,《琐语》对他来说,"既是历史,又是新闻","更重要的,还是好文章,读起来津津有味,久矣夫没有读到这样的文章了",后来徐雁等人也对《琐语》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作了很高的评价。

    王力既雕"龙",又雕"虫",说明他既重视提高,也重视普及,这在大学者中是罕见的。在雕龙方面,他是大师,著述豪富,蜚声海内外;在雕虫方面,他是能手,他的普及性文章和读物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大受各方面读者的欢迎,如他的《诗词格律》(《王力文集》第15卷),多次重印,仍供不应求。他的《江浙人怎样学普通话》、《广东人怎样学普通话》(《王力文集》第7卷)1955年出版以来,引起许多方言区编写同类的读物,对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其作用更是不可估量。他写的大量普及语文知识的文章,对提高教师、新闻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语文水平,也起了很大作用。?


执教中大?

    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西南联大的三所大学奉命迁回原址,师生员工分批复员北上。?

    王力正准备返回清华,便接到中山大学孔德的来信。孔德也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的。他来信说,中大已迁回广州市,新任校长希望王力在清华复课前到中大讲学两个月,并希望能约一位教授同往。王力念及孔德旧日同窗之谊,便回信表示同意,并约了吴达元教授同往。?

    6月,王力二人开始讲学,讲学满两月,他们正准备返回清华,中大校长王星拱和孔德一块来找王力。王星拱说:"王先生,我们希望您在中大多住些时日,帮助我们筹办个研究院。"王力说:"请让我考虑考虑再说吧!"他的话刚落音,王星拱就立即拿出一份聘书,聘请王力担任中大文学院院长。王力还想再说让他考虑的话,孔德又从旁劝说,他只好接受了中大的聘书,当了中大的文学院院长。吴达元按时返京,王力去信清华,辞去清华教职。?

    王力一上任,在首次对文学院的师生讲话中,就提出他办学的主张,是要把文学院办成科学的文学院,接着,又写文章发表在学报上,对他的办学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说,他所谓的"科学的文学院",就是要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在安排教学的同时要安排科研;教授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合格的人才。他的办学方针,师生听来,在中大还是破天荒的头一回。?

    王力到任不久,就将中国文学系分成中国文学系和语言学系。这是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语言学系。他是院长,工作很忙,仍挤时间亲自上语言学系的课,培养了一批语言学人才。?

    他还用钉子精神,把他在西南联大时写的诗法讲义,加以整理扩充,写成了一部《汉语诗律学》。这部专著,除了阐述诗、词、曲、新诗的格律外,还讲了诗、词的语法特点。前人虽有不少讲诗词格律的书,但是真正能从语言学角度这样全面、系统、详尽地阐述古今诗歌格律和语言特点的,《汉语诗律学》还是第一部。书中还纠正了向来沿袭的格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片面说法。书中说,在一些特定的格律诗中,一、三、五就不能不论,二、四、六就不一定分明,对此他还举例加以说明。对一般人容易忽视的问题,如律诗首句用邻韵、忌犯孤平、力避上尾、破格拗救及曲的声调等,他都分别作了论述。这部著作,既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又融汇了他的许多创见,其中讲诗词的语法特点,更是开拓了诗律学的新领域。

    王力在中大的两年,开始时孔德对他毕恭毕敬,但自1947年孔德被提为中文系主任后,对王力就百般刁难,王力便于1948年秋受岭南大学之聘,任岭南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王力任中山大学教授、语言学系主任,又培养了一批语言学人才。?

    50年代初,王力被选为广州市和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他生活在新中国,心情特别开朗,他所兼的职务虽多,但他不仅都忠于职守,还积极学习马列著作,逐渐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进一步做好科学治学。


汉语史稿?

    1954年,王力奉命调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要他把中大语言学系带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在北大接受了一个新任务,负责给北大新招的首届汉语史研究生主讲汉语史。汉语史,当时是个新的学科,没有现成的课本,只有传统语文学给汉语史留下的一些零星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要写一部汉语史的讲义,是很艰苦的。不过,在这之前,王力对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都分别作过研究,这就为他撰写汉语史提供了相当的条件,而且,王力关于吸收国内学者与汉语史有关的所有成果,又进一步将自己研究过的东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深化、系统化,终于以他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敏锐的眼光、超人的勤奋,用了3年时间,三易其稿,写成了我国第一部《汉语史稿》开创了一个新学科体系,同时培养出第一届汉史的研究生。这部书的特点是强调研究汉语史的正确理论方法,强调语言的发展历史,强调语言的系统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地域性,重视语言发展规律的揭示。在《汉语史稿》出版时,王力在《序言》中说,这是一部〓未定稿〓,将来还要修改。在十年浩劫期间,他遭劫难,直到1978年秋天,他才着手修订《汉语史稿》。决定先写成《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部书,再压缩合并成一部《汉词史》。1980年他完成了《汉语语音史》,1983年完成了《汉语语法史》,1984年完成了《汉语词汇史》。对《对汉语语音史》他不是一般修改,而是全部重写。它比《汉语史稿》语音发展部分材料更丰富,内容更充实,它不仅详尽地描述了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变化发展,而且特别重视语音发展规律的总结。《汉语语法史》也改动了三分之一以上,增写了4章。《汉语词汇史》的内容比《汉语史稿》语汇部分增加了近10倍。他的这三部著作,是体系全新、别开生面的著作,标志着汉语史的研究已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可惜王力还来不及将这三部书缩成一部《汉语史》就离开了人世,但他的这三部巨著却奠定了汉语史这一新学科的基础,他是汉语史学科体系的奠基人。?

改革创新?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王力的汉语音韵学、诗律学、语法学、汉语史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从而促进了汉语研究的发展。他在教学改革、文字改革方面,也富有创新精神。?

    1958年秋,北京大学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王力被任命为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负责人。古代汉语的教学,在内容方面,过去国内的大学名有侧重,有的侧重于教文选,有的侧重于教语法,有的侧重于教训诂等,王力认为,这些做法都有它的片面性。他经过一番研究,提出古代汉语应含文选、通论、常用词三个部分。学校同意了他的意见,要他主编一部这种三结合的古代汉语讲义。1959年,这部新的讲义编好了,在教学实践中,效果很好,这就创建了一个古代汉语教材的新体系。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召开,决定编一部古代汉语教科书,以北京大学编写的讲义为基础,参考其它大学的教材作修改补充,委托王力任主编。编写人员,除原来北京大学的几个编写北大讲义的教学人员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的部分古代汉语教师。作为主编的王力,既要全面负责编写的工作,又亲自参加了常用词的编写,工作是很艰苦的,但他能坚持发扬学术民主的作风,大大提高了编辑人员的积极性,结果共用了两年多时间,就编好了一部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的《古代汉语》新教材。这部教材,不仅体系新,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而且在常用词的解释、通论方面都有所创新。文选注释,也贯彻了王力新的训诂思想,符合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原则。这部教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称界,获得得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优秀教材特等奖。海内外许多大学都用它作为教科书或必读的参考书。

    王力在文字改革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在三四十年代,就主张文字改革。1936年,上海文化界和北京的青年学生,出于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积极推行由一些共产党人和苏联汉学家共同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很快就在全国兴起。"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得到鲁迅、陶行知的大力支持,但受到国民党政府明令禁止。当时有些反对"新文字"的语言学家和周作人、胡适等,都认为"新文字"运动自有它的政治背景。有人还说,搞"新文字"的人的,是拿卢布的。王力对青年学生搞文字改革,却持热情支持的态度。1936年,他写了一篇《汉字改革的理论与实际》,发表在《独立评论》第205期上。文章说,文字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产品,只有依靠社会力量才能改革它。拉丁化新文字得到群众的支持,特别是青年人的拥护,应予以重视,文字改革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的身上。他不同意那些认为当时文字改革与共产党、苏联有关,就有其政治背景的看法。文章说:"文字改革与政治背景无关,至少没有必然的关系。如果我们嫌汉字难学而谋改革,则所改革者只是文化教育的工具。假如工具改善了,无论宣传哪一种政治思想都能利用它。"这就是说,文字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个新观点,既是对那些反对文字改革的人看法的否定,同时也帮助当时有些搞"新文字"的人纠正文字改革是有"阶级性"的看法。社会上认为王力的态度是比较公正的。王力这一论断,比斯大林于1950年才提出语言文字是没有阶级性的还早了10多年!

    1954年后,王力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在文字改革方面花了许多心血,一直是文字改革的主将。汉字简化、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的工作,他都积极参与,还对这些工作的重要意义,写了大量的文章。特别是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从1955年到1957年,经过几十次会议,都争论不休,定不下来。最后定下的原则是:一、不造新字母;二、尽可能不变读;三、尽可能照顾国际拼音习惯。这三个原则,都是王力的主张。?


最后拼搏?

    1966年6月,十年浩劫开始。王力经过数不清的大小批斗,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但是,"艰难玉汝成",他大难不死,还迎来了80寿辰。?

    1980年是王力的80寿辰,从事学术活动50周年。为了表彰他50年来对中国语言学和文字改革的卓越贡献,由语文学界知名人士叶圣陶、胡愈之、吕叔湘等发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办,于8月20日在全国政协礼堂第二会议厅举行庆祝座谈会。王力在粉碎"四人帮"后,到他80岁寿辰,已先写了《龙虫并雕斋文集》(一、二册),《楚辞韵读》、《诗经韵读》、《音韵学初步》、《同源字典》《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几部专著。《同源字典》还是在1974年背着人偷偷撰写的,当时他并没有想到这部著作还能面世,只想到作为遗著,留给祖国,留给后人。1978年这部著作写成,后来出版了,由于它既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大成,又对前人成果一些不够科学的地方作了甄别,将自己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成为一部超越前人的有创见的新作。他的《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了《康熙字典》数千字的音读错误,这是前人没做过的工作。?

    王力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他的40多部学术专著,在海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不少专著被译成日文、法文、俄文、捷克文、英文,在海外也有很高的声誉。山东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独具慧眼,认为能为王力出一套语言学文集,意义深远,就于1983年特地派人到北京与王力商量出文集的事。王力很感谢山东教育出版社肯为他花大笔的资金出文集。他说:"你们对我如此热情,令我深受感动,太谢谢你们了。但我有个请求,将来文集的稿费,我想全部捐给北京大学作为语言学奖金,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出版社表示完全尊重王力的意见,请王力推荐文集的编委成员。

    也在1983年夏,王力应中华书店之约,编写一部120万字的《古代汉语字典》。当时他夫人见他已是83岁高龄的人,劝他不要再编写大部头的书了,要写就写些短小的论文,他说:"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有一分余热,我还得为国家作一分贡献!"?

    1984年冬,王力患胃病和脑轻度贫血,住进了医院,很快就可以出院。出院前,他参加了医院对老年人作的智力测验。测验结果,他共得了120分,大大超过了90分就算优秀的标准。医生对他说:"王先生,你的脑子至少可以用10年!你的血压、心肺都很正常!"王力听了很高兴。出院后,他满怀信心投入编写字典的工作和审阅文集小样的工作。?

    1985年8月,王力85岁生日,山东教育出版社特地派人到北京大学为王力祝寿并召开《王力文集》发行座谈会。北京大学一些领导和专家、教授也为王力祝寿。出版社的人给王力送来了1~3卷《王力文集》的样书。与会的教授、专家纷纷发言庆祝《王力文集》的出版和王力的寿辰,盛赞王力在发展中国语言学中的丰功伟绩。王力以充满激情的词语向出版社的代表和与会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会上宣布,《王力文集》的全部稿费,将按王力教授的嘱咐,捐给北京大学作为王力语言学奖金。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王力文集》共20卷,前15卷是王力历年出版的语言学专著,后5卷是语言学论文。文集共800万字,其中300多篇论文,共200多万字,已于1991年出齐。?
    王力愉快地度过了85岁生日,又将精力投进了编写《古代汉语字典》上。头几个月,他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写两三千字。不料正在这节骨眼上,王力的白内瘴严重发展,视力和工作效率都大大减退。他的儿子从国内外买了各种放大镜给他都不顶用,他只好用一个倍数最大的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看,一个字一个字写,每天只能写数百字了。入冬,他感到全身软乏无力,精神很差,便把在北大任教的他早年的门生请来,让他们分担编写的任务。这时他大约已写了30万字。?

    1986年3月21日,全国政协六届六次会议召开,王力是政协常委,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27日,政协通知他参加28日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他很想参加,但27日下午,就感到有点不适,他夫人很不放心,给他量了体温,发现他有低烧,立即送到友谊医院,从此就一病不起。经医生诊断。他得的是绝症-急性白血病。?
    4月初,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当时王力在京的只有二女儿缉惠、四儿子缉思。夏蔚霞叫儿女立即用电报、电话分别通知王力其他的6个子女。正在香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王力的小儿子缉宪和在广西工作的3个子女很快就赶到了北京。接着,在加拿大进修的王力的三女儿缉慈、在日本赶制中英文电子打字机的三儿子缉志也回到了北京。?

    夏蔚霞一见到广西来的3个子女就给他们讲了王力的病情。她说:"你们父亲患的是绝症,看来是很难治疗好了。我已有了思想准备,我顶得住,希望你们也顶得住!你们来了,能见上一面就是一面啦!"王力的大儿子秦似(即缉和)双眼流泪,紧握着后母的手说:"妈妈,您要想开些,千万要保重身体。我虽不是您亲生的,但我总把您当亲生的母亲一样!我们都听从您的安排!"缉和只比夏蔚霞小6岁,他是大学教授、名作家、广西政协副主席。夏蔚霞见他对自己这么尊敬,感动得眼泪直流,缉和弟妹在一旁,也泪如泉涌。夏蔚霞安排缉和当天下午就去探视父亲;缉平是主任医生、精神病学教授,从第二天起每天早上都和她一块到医院去。缉国、缉志、缉慈、缉宪,要隔几天才去一个,以免加重王力的思想负担。?
    当天下午,缉和一到医院就来到父亲的病榻前,抚摸着父亲的手说:"爸爸,我到北京开会,听说您病了,就赶来看您!"王力睁开眼睛看着儿子,"哦"一声,想说些什么,却说不出来,只是深情地注视了儿子一会儿,就闭上了双眼。缉和说:"爸爸,您好好养病,以期早日康复。"王力点了点头,不一会就昏睡了。缉和不愿妨碍父亲的休息,就离开了医院。没相到,几天后缉和也患了绝症,住进了中日友好医院。这是他们父子二人最后的一次见面。

    王力住院期间,国家和北京市的一些领导人,也来探视了王力,遗憾的是,王力已处在昏迷状态,竟什么都不知道了。?

    5月3日上午9时,王力与世长辞了。文星殒落,四海同悲,王力的家属更是悲伤不已。?

    王力的住宅北京大学燕南园60号,设了个灵堂。灵堂的正面挂着王力的遗像,遗像下面的案台上,放着北京大学刚送来的《同源字典》的奖状、荣誉证和一些鲜花、鲜果、地上放着夏蔚霞率子孙献给王力的大花圈。?

    王力逝世的消息,《人民日报》和该报海外版,都及时在要闻版上作了报道。消息传开,到王力家中吊唁和慰问王力家属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海内外的唁电、悼念信如雪片飞来。这些唁电和信件,对王力一生给国家和人民所作的贡献,都作了很高的评价。?

    苏联汉学家杨托夫等9人从列宁格勒发来了长达三四百字的唁电。唁电中说:"王力为当代著名学者,为世界各国汉语研究之先师。仅以列宁格勒汉语界而言,王力教授的《汉语讲话》在50年代译成俄文,就成为历代大学必读的参考书。王力教授的《汉语史稿》,几十年来一直为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汉语理论研究及古代汉语研究之基本指南。列宁格勒的几位在汉语研究方面有较显著成就者,青年时代均曾于北京大学接受过王力教受的指导,并以王力教授之门生为荣。"(《王力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我国革命老前辈胡乔木从上海发来的悼念信中说,王力教授是从事高等学校教育时间最长、教学与科研结合最好、学术论著最丰、培养人才最多的人。?

    5月14日,王力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大礼堂举行。礼堂大门的两旁悬挂着令人注目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副大挽联:?
        大笔淋漓,茹苦通今,生前一代雕龙手;?
        绛帐肃穆,滋生树蕙,身后三千倚马材。?

    礼堂内的四周和门口,摆满了花圈,挂满了知名人士送来的挽联。鲜花环绕的王力遗体,面貌安详,不禁令想起他生前待人的谦和、诚实。?

    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王力生前的学术界亲友、门生,北京各界的知名人士共数百人。?


遗嘱遗愿?

    5月4日,王力辞世的第二天晚上,夏蔚霞把子女叫到客厅来。她说:"你们父亲匆匆地走了,现在有件事得对你们说了。"说罢就将她白天复印好的一份王力1980年写的《遗嘱》分发给子女,子女们都不禁惊奇。她接着说:"你们父亲的遗嘱是6年前就写好的。当时他身体好,把遗嘱交给我保管,我一直锁在柜子里……"说到这里,她哽咽了。沉默了片刻,她又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孝顺,相信你们都会按照你们父亲的嘱咐去做的。"?

    子女们含泪默念父亲的《遗嘱》,客厅内一片沉静。《遗嘱》是这样写的:?
                遗嘱?
    今天我想起要立下一个遗嘱。我的健康情况良好,为什么现在就立遗嘱呢?因为我看到许多亲戚朋友都是匆匆地离开人世,来不及临终时写遗嘱,倒不如趁早立个遗嘱,以免将来来不及。
    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我少年时代失学十年,终于进了大学,受到高等教育。在十年动时期,我虽不能进行正常的科研工作,但是后来补了课,仍写了几部书。我对我的一生是满意的。?
    我嘱咐我的子孙的,有三件事:第一,要为国家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这要从人生观上解决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并不是为了穿衣吃饭。穿衣吃饭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本身还有崇高的目的,那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要把为人类造福(包括为国家民族文化作出贡献)当作最大的乐事,最大的幸福。不要把个人的享受作为人生的最大幸福。?
    第二,要兄弟姐妹和睦。数十年来,你们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是我感到安慰的。希望我去世后,永远和睦。特别是不要因遗财问题引起家庭纠纷。?
    第三,缉和、缉平、缉国,你们要尊敬你们的后母。你们的后母数十年来照顾我的生活无微不至,对你们也当亲子女看待。这样的后母,世间少有。若不是有这样贤良的后母,我们家不知乱成什么样子!数十年来你们对后母也是很不错的,希望我去世后,你们仍像我生前那样尊敬你们的后母。?
    我去世后,我的一切遗产均由我妻夏蔚霞继承。?

                                      王力   
                                     一九八○年十月一日

    子女们看了《遗嘱》,心情激动。遗嘱中的话,也是他们父亲生前常说的。现在看到遗嘱,仿佛父亲又在他们中间,给他们讲人生观的问题。但父亲走了,这是现实,今后再也见不到父亲的音容笑貌,听不到父亲亲切的言谈了。想到这里。大家不禁潸然泪下。?

    其实,王力的8个子女,常受到父亲的教诲,在王力生前,就都受到高等教育,都在从事文化科学事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他们拿到父亲的《遗嘱》时,除了秦似住院不在外,所有的子女都表示今后一定要按父亲的嘱咐去做,决不喜辜负父亲的期望。7个在场的子女,从那时到后来,始终没有一个提到财产问题的。?

    王力在临终前,又在他清醒的刹那,对守护在病房的子女用断断续续、微微弱弱的语言,说了他的一个遗愿:他去世后,要为他做个墓,将来好与夏蔚霞合葬;墓前要有块碑,刻上她赠给夏蔚霞的诗《赠内》。?

    王力的子女在他逝世后几天,就写了个报告给北京市政府,申请在北京万安公墓买一小块墓地,很快就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批准。1987年5月,王力逝世一周年,王力的坟墓造好了,他的家人就将他原来放在八宝山一室侧室的骨灰移葬到万安公墓的墓中。王力的墓碑上有王力生前的夫妇合照的瓷制照片和王力生简介。生平简介是北京大学周祖谟教授撰写的。文曰:?
    王力,字了一,广西博白人,享年八十有六。一九二七年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即赴法国留学,攻读语言学。一九三一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教授,并曾任中山、岭南两校文学院院长。一九五四年后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王力教授乃当代杰出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诗人。禀性敦厚,待人以诚,不矜已长,不攻人短,予人者多,取于人者少。著作等身,桃李三千。损资十余万,以奖励后进。衷心爱国,年迈益坚。立此贞石,风范永传。?

    墓盖上,还放着一块刻有王力于1980年春给夏蔚霞写的《赠内》诗:?
        甜甜苦苦两人尝,四十五年情意长。?
        七省奔波逃〓狁,一灯如豆伴凄凉。?
        红羊溅汝鲛绡泪,白药医吾铁杖伤。?
        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这首别致的情诗,先刊在《广西日报》副刊上。后来,好几家报刊也发表了。王力夫妇的爱情历劫弥坚,年老益笃,一时被传为佳话。王力临终仍恋恋不忘爱妻,情义之深,如斯可见。?

    王力逝世后,他的夫人夏蔚霞还按照王力生前的嘱咐,于1994年7月将王力4000多册古今中外的语言藏书捐给北京大学中文系。

    王力经历了20世纪的风风雨雨,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他的一生,是为弘扬祖国文化奋斗的一生。他承先启后,融合中西,龙虫并雕,著作等身,桃李三千,无私奉献,风范永传。他虽与世长辞,但他的学术和人品,却有着精神感召的无穷生命力!


转自http://www.wanancemetery.com.cn/wacs/wacs3/2/cs3-2-18.htm
感谢国学论坛有夏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 23: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先生生平主要活动简表

1900年8月10日    出生于广西博白岐山坡村。?
1911年    考入博白高小。?
1914年    高小毕业。将原名王祥瑛改名为王力,字了一。因家贫失学,在家自学。后曾作 家庭教师和初小、高小教师。
1924年    考入上海私立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班。?
1925年    因反对南方大学校长江亢虎搞复辟活动,被开除学籍。后转入私立国民大学本科 。?
1927年    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写作毕业论文《中国古文法》。?
1928年    留学法国,在巴黎大学学实验语音学。《老子研究》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9年    开始翻译法国文学名著《女王的水土》、《半上流社会》。?
1931年    用法文写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获博士学位。?
1932年    回国,任清华大学文学系专任讲师。?
1934年    10余部译著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5年    写成第一部语言学专著《中国音韵学》,升任教授。译著《莫里哀全集》上册由 上海国立编译局出版。支持"一二·九"运动,在"教授罢教声明"上签字。?
1936年    《江浙人学习国语》由南京中正书店出版。
1937年    随校南迁,开始撰写《中国现代语法》。?
1938年    受聘为广西大学文史专修科主任。后任教西南联合大学。?
1939年    到越南河内远东学院研究越南语,写论文《汉越语研究》。?
1942年    开始以《龙虫并雕斋琐语》为总题写小品文。
1943年    《中国现代语法》上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4年    《中国现代语法》下册和《中国语法理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6年    受聘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学系。《中国语法纲要》由上海开明书店出 版。?
1948年    辞中大职务,任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50年    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华南文联副主席。《中国语文讲话》由上海开明书店出 版。?
1951年    《广东人学习国语法》由华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2年    因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任中山大学教授兼语言学系主任。?
1953年    《字的形音义》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54年    调北京大学任教授,开"汉语史"新课。《中国语法纲要》俄文版由莫斯科外文 出版社出版。?
1955年    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语言研究所学术 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汉语教研室主任。参与汉语拼音方案修订工作。《虚词的用法》和《有关人物和行为的虚词》分别由工人、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56年    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谈谈汉语规范化》和《汉族的共同语和标 准音》分别由工人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
1957年    《汉语史稿》上册、《广州话浅说》、《词类》分别由科学出版社、文字改革出 版社、上海新知出版社出版。访问波兰。?
1958年    《汉语史稿》中、下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59年    主持北京大学古汉语教学改革,主编新的古汉语教材。?
1962年    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科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1966年    "文革"开始,此后被批斗、强迫劳动、停止工作。
1974年    偷偷写作《同源字典》和《诗经韵读》、《楚辞韵读》。?
1978年    出席全国政协会议,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    《古代汉语常识》、《诗词格律概要》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出版 。?
1980年    《龙虫并雕斋文集》一、二册由中华书局出版。北京举行"庆祝王力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座谈会"。应邀到香港讲学。《楚辞韵读》、《诗经韵读》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1年    应邀到日本讲学。?
1983年    山东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王力文集》,经王力提议,稿费捐给北京大学,设立 王力语言学奖金。应中华书局之约,开始编写120万字的《古代汉语字典》。?
1984年    《龙虫并雕斋诗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1985年    《王力文集》1-3卷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6年5月3日    与世长辞,享年86岁。后葬万安公墓。   


转自http://www.wanancemetery.com.cn/wacs/wacs3/2/cs3-2-19.htm
感谢国学论坛有夏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 00: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文集》目录

第一卷:《中国语法理论》(1944,1945)

第二卷:《中国现代语法》(1943)

第三卷:《中国古文法》(1927)、《中国文法学初探》(1936)、《汉语语法纲要》(原名《中国语法纲要》,1946)、《词类》(1957)等10篇

第四卷:《汉语音韵学》 (原名《中国音韵学》1936)
《汉语音韵学》原名《中国音韵学》,商务1936年出版,中华1956重印,本次出版以中华本为底本,仅做文字上的校勘,王先生亲自审阅全书,唐作藩编校

第五卷:《汉语音韵》(1963)、《音韵学初步》(1980)
唐作藩编校

第六卷:《诗经韵读》(1980)、《楚辞韵读》(1980)
为了方便读者参考,《诗经韵读》和《楚辞韵读》都将全部的入韵字制成表格,阅读方便。本卷由唐作藩负责编校

第七卷:《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1936)、《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1951)、《汉字改革》(1940)、《广东话浅说》(1957)

第八卷:《同源字典》(1982)
本卷以商务1982年本为底本,订正某些讹误,统一了引书格式,裘锡圭《谈谈《同源字典》》一文校出的脱文、错字,已据改。本卷由吉常宏负责编校。


第九卷:《汉语史稿》(1957,1958)
本卷以中华书局1982年本为底稿,本次只校对订正了引文,增补了引文的篇名,删改了个别引例或词句,并编了一个《名词术语索引》附在书后,其余一切依旧。本卷由郭锡良负责编校。

第十卷:《汉语语音史》(1985)
本次编订依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为底本,只改正一些错字,增补一个《名词术语索引》。本卷由唐作藩负责编校。

十一卷:《汉语语法史》(1983)、《汉语词汇史》(1984)
本次依据商务1983年版为底本,并参照王先生手稿进行编校,主要史订正原文,增补引文篇名,删除了个别未能找到出处的引例,依据王先生的一贯观点,增补了个别遗漏的词句。编了一个《名词术语索引》与《汉语词汇史》的《名词术语索引》和在一起,附在卷末。本卷由郭锡良负责编校

十二卷:《中国语言学史》(1981)、《清代古音学》(1984)
本次编订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修订编印。本卷由唐作藩负责编校。

十三卷:《康熙字典音读订误》(1981)
由于生僻字较多,排版困难,本次据中华书局1988年版付印。

十四卷:《汉语诗律学》(上)
本卷收入王先生《汉语诗律学》的前三章,四、五章收入第十五卷,
1962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删去第五章,1978年又恢复第五章,本次主要订正了引文的讹误和错字,增编了名词术语索引。本卷由程湘清负责编校。

十五卷:《汉语诗律学》(下)、《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
本次将原版繁体字改为简体字,采用新式标点,同时改正了原书中文字上个别的排误。本卷由程湘清负责编校。

十六卷:《语言理论》、《中国语言学》、《古汉语概论》、《语法理论》、《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等37篇
本卷收语言理论、中国语言学、古代汉语、语法理论、古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等六类论文38篇,另有一个小册子《古代汉语常识》,由于以前漏收,只得便如本卷,除校改误排外,对原文的字体(简改繁),注释方法(统一为脚注)和标点符号也做了统一加工,并删改了个别引例,编了一个《名词术语索引》附在书后。本卷由郭锡良负责编校。

十七卷:《音韵通论》、《上古音》等15篇
本卷收入“音韵通论”和“上古音'的论文15篇。本卷由唐作藩负责编校。

十八卷:《南北朝诗人用韵考》、《范晔刘勰用韵考》、《〈经典释文〉反切考》等13篇

十九卷:《汉字的形体及其音读的类化法》、《正字法浅说》、《文字》、《字典》、《词汇》、《文学语言》、《语文教学》、《古汉语教学》等47篇
本卷收相关文章47篇,有些史讲演记录稿,未经王先生最后审定,酌情删改了个别字句或引例,编了一个《名词术语索引》附在书后。本卷由郭锡良负责编校。

二十卷:《文话平议》、《国家应该颁面一部文法》等101篇


感稿国学论坛网友腰扎麻绳
发表于 2003-10-2 00: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
有空再慢慢拜读~
发表于 2003-10-2 00: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真的好齐全呢,
要是多几张王力先生的照片就好了:)



                                            


:P:P:P
发表于 2003-10-2 01: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好像还有一个不同的版本:

http://www.newgx.com.cn/all/all.php3?id=349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 01: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雪里 于 2003-10-2 01:08 AM 写道:
这里好像还有一个不同的版本:

http://www.newgx.com.cn/all/all.php3?id=349


这个版本文学性强,情境渲染多,网友可以参考。另外,由于《王力传》是由其后人所著,其中事实记载多源于口传与回忆文章,故有一二处与文献记载相悖,请网友留意。
发表于 2003-10-2 01: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宝兄如此高的评价,那还是把它全部贴出来吧,以免日后丢失了:P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net-2003
《王力传》 第一章 家世童年(1)

第一章   家世童年

  我的家是广西博白岐山坡村,地处偏僻。父亲是一个秀才。在我少年时代,家境败落……王力口述。


引自田小琳《苦学精研八十春》

  在祖国南疆的广西博白县,有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名叫岐山坡。1900年8月10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小生命就在这个小村庄的王家降生。

    雪莱有句名言:“生命也许会变化,但却不会消灭。”呱呱坠地的这条小生命,在孕育自身的文化土壤中搏击、翱翔,扎扎实实地、精心地编织起自己生命的花环。这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文化名人、一代宗师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

    1987年香港出版的《王力先生纪念文集》的《前言》中,尊王力为“用世纪来计算时间”的文化名人。这个称号形象地显示了王力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成就和他科学治学精神所凝聚起来的生命之光。他从事了逾半个世纪的汉语研究,研究几十个世纪的汉语,而由他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开创的汉语现代研究所得的成果,以及他培养的后人的研究成果,将持续和保留到以后无尽的世纪。

    这位“用世纪计算时间”的文化名人,恰巧和新世纪同时诞生,小生命一开始,就具有世纪性。  

    博白,古称白州,虽地处祖国南疆边陲,但接受中原文化较早,汉唐即已闻名,历来人物荟萃。岐山坡,位于博白县城南二里处。这个附城的村落,名叫岐山,其实无山。它取名岐山,大概与“风鸣岐山”的传说有关。岐山历来被认为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村名“岐山”,据传,这里村民的先祖来自中原,岐山坡的命名,始于何时已无可考,祖祖辈辈传了下来,显示了他们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眷念。

    这个村子,背枕南流江,村后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村落四周,绿树环绕,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果树成荫。每当汛期江水上涨,溪水横溢,村后一片滔滔,更是白绿相映成趣,具有农村田园特有的淡雅风光。村中三十来户的人家,全是王姓家族。村民多数务农。

    由于这里方圆二十里都是平地,村庄密集,人多田少,光靠种粮不能糊口,因此,村民必须从事蔬菜、水果的生产、加工和小商小贩等副业经营,大多数居民过着贫苦的生活。在王力的少年时代,村中只有两三户人家是富有的。

    这些富有的人家,拥有较多的田地,每年雇工耕种田地,还搞多种经营赚钱。他们花生种得多,花生收获季节,就运到村前的大路旁,让商贩收购。冬天,收了萝卜,就腌上成百缸的萝卜,晒干后储存起来,等到开春蔬菜淡季时,卖给外地客商。每年仲夏,龙眼果成熟,他们就大量收购,加工桂元肉,销售到外地。至于其他不富裕的农户,除了种三数亩稻谷和杂粮外,就靠种点蔬菜出卖。

    村上虽然家家户户种了龙眼村,而且多是皮薄肉厚的良种,这本是十多种水果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可是,当龙眼大量上市时,商人压价,收入无几。更有甚者,有的人家在龙眼花开时节,正值青黄不接,缺粮少钱,只好卖龙眼花给商人。卖花,就象卖青苗一样,商人看花出价,将来果子成熟,果全归买主。商人往往以廉价买花,卖主为生活所迫,明知要吃大亏,也不得已而为之。

    中元节前后,富裕户要加工桂圆了,需要雇人剥龙眼肉,村里大部分妇女便去帮工,以便挣点钱来买油盐柴草和留给孩子上学的学费。龙眼加工,就成为村里大多数人家固定的季节性副业。妇女们往往一早就带上铁指甲到富有人家去剥龙眼肉,甚至连七八岁的孩子也带去一起干。有的妇女还背上吃奶的婴儿去干,有时夜以继日,一干就是十天半月。

    这看来是轻活,实际是苦活,是劳动力的廉价出卖。手脚灵活的人,一昼夜可以挣上二三十个铜板,可是,那成群的苍蝇、蚊子,整天整夜地来侵扰,人们的手脚被蚊子叮得红肿,痛痒不堪。有时蜜蜂也来蜇人,把孩子蜇得哇哇大哭,尽管如此,妇女们还是忍着熬着。王力少年时代,他家的妇女迫于生计,也去干过这种苦活,也卖过龙眼花。  

    在岐山坡的王氏家族中,王力的家庭由于祖辈在科举中有功名,在地方上也享有一些声望,算得上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不过,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好。

    他的曾祖父文田公,是清朝的贡生。文田公之子,除二子早夭外,有长子紫庭,三子方洲。方洲十五岁中秀才,后因赴桂林乡试,病死途中。紫庭膝下一子四女,子名贞伦,也是十五岁中秀才。一门之中,叔侄二人先后进学,乡人称方洲为“三相公”,贞伦为“大相公”。

    文田公在世时,家有20多亩田地,温饱不愁。到紫庭当家时,兄弟分家,祖产到紫庭名下的只有十多亩田地。紫庭不善经营,就靠这点祖产,别无生息,家境就大不如前。子女长大,娶媳嫁女,修葺居室,耗费较大,又典当了些田地。加上他嗜酒成癖,每天少说也要喝上半斤十两,家境就日趋败落。

    家庭败落后,紫庭就在乡间行医。他虽略懂医术,但不是名医,以医谋生,也很艰难。当时,富有人家看病,多请名医。名医出诊有轿子接送,酬金优厚。紫庭行医,是半路出家,下乡出诊,多是为贫苦人家诊病,酬金甚微。他行医十多年,下乡出依,就骑上家中的一匹马,连马鞍坏了,也换不起。到他逝世时,家中除了几亩田地外,他所留下的只有一匹瘦马和一个破马鞍。

    王力的父亲贞伦,17岁娶亲后,便帮助紫庭操持家务。他中了秀才后,很快就废了科举,他没有机会参加乡试。不久,他考上了县的师范传习所,毕业后在县高小当教师。贞伦酷爱读书,不善理家,耕种的事,就靠一个长工打理。紫庭去世后,贞伦一家越发拮据。

    贞伦不因家贫,粗茶淡饭,仍把精力耽于诗文上,每天吟诗作对。他因父亲行医,也学了一些医术,又写得一手好字。村中的人病了,都喜欢请他看病。他为人忠厚,给乡里人看病,从不肯收诊金。有些人来求诊过意不去,或留下一元几角,或送点杂粮水果来。逢年过节或村上有红白喜事,人们就来请他写对联和贴子,他也分文不收,有时还给贴上几张红纸。他因此在乡中颇得人心,在邻里间也颇有声望。

    王力出生前,贞伦曾得一子。这孩子两岁就能认字,聪颖过人,甚得紫庭一家的宠爱。这家从文田到贞伦,由于方洲一房无后,已是三代单传。紫庭和贞伦看到这孩子长得聪明伶俐,以为将来有这样的孩子接香火,乃是一家之福。不料,孩子长到4岁,便夭折了。紫庭父子伤心至极。及至王力出生,合家才转悲为喜,王力也就从小被祖父和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幼小的王力,身体羸弱,常年疾病不断。这很使紫庭和贞伦担心。贞伦迷信,爱子心切,生怕自己的命相不好,会影响孩子长大成人,特地请了八字先生给自己算命。八字先生说他五行缺火,根据星相家相生相克的说法,他便改名炳如,取“炳”字有火。后来又改“炳如”为“炳炎”,由一“火”增到三“火”,旨在祈求神灵保佑。不过,后来他常用的名字仍是“炳如”。

    炳如不但因迷信改了名字,还把父子兄弟的称谓也给改了。按迷信的说法,为避免父子相克,得把儿子当侄子,因此,炳如就教儿子称他为“阿叔”。王力三岁,他的三弟汇清出生;十一岁,他的四弟祥珩出生;十六岁,他的妹妹祥禄出生。王力排行第二,汇清从小就由炳如教他叫王力为“二姐”。把哥当姐,也就是把男当女,以示命贱,能快长快大。据汇清说,他直到十三岁时,才改口叫王力为“二哥”。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力迈开了他生命的脚步。岐山坡,这块他生长的胞衣地,小径、溪流、炊烟、篱舍、寒星、清流,一派清雅的农村景色和牧歌式古朴活静的田园生活,在他的性格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纯真质朴也就成为他做人的最高追求。
发表于 2003-10-2 01: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传》 第一章 家世童年(2)

第一章   家世童年

    我的家是广西博白岐山坡村,地处偏僻。父亲是一个秀才。在我少年时代,家境败落……王力口述。  

引自田小琳《苦学精研八十春》

      他自小资质聪颖,书香寒门的家庭环境,使他酷爱读书,还受到了较好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据他回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他启开心灵智慧窗扉的启蒙老师。在他父亲的口授下,他五六岁时吟诵大诗人李白《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就琅琅上口。他父亲还手把手地教他临池学书。他家珍藏的文田公的手抄唐诗本,字迹娟秀端庄,就是他习字的字贴。他一边习字,一边又熟读了不少唐诗。从此就培养了小王力对祖国优秀文化的浓厚兴趣。

   他七岁进私塾,《三字经》、《神童诗》都能熟读成诵,只字不漏。小小孩童如此勤奋好学,村人交口称赞。清贫的家境,对王力也有较深的影响。他从祖辈父辈的身上,耳濡目染了淡浙自宁、安贫乐道的情操。
  
    1911年,王力到县高小就读,才算正式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活。县高小的校址,原是清乾隆时创建的环玉书院。这间全县唯一的高小当时算县里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师资设备较好,王力在这里受到了严格的学校教育。
  
    正规的学园生活,把小王力推向一个崭新的环境。他在这里,扩大了社会生活的视野。就在这一年,他记忆最深的就是辛亥革命的爆发。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次革命,推翻了满清的封建皇朝,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从而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革命一起,全国人民衷心拥戴。特别是曾经举行过洪杨起义的广西,辛亥革命的前夕,就聚集了大批革命党人在活动。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博白县城也到处欢呼革命胜利,群情沸腾。

    在这次革命爆发之前,年少的王力就从教科书中知道中国已衰弱到了极点。他又从一些大人的谈论中,知道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招致频频外侮,屡屡割地赔款。因此,当他一旦听到革命军在武汉起义,便乐得手舞足蹈,连忙自动地剪了小辫子。他心里想:“这下好了,要是推翻了清皇朝,国家就得救了。”

    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之后,他又从老师那里听到一些革命的道理。这样,在王力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了民族意识、民主观念和爱国思想的种子。

    王力进了县高小,生活圈子扩大了,人际关系也复杂起来了。县高小的学生,多数来自全县各地的农村,上学的年龄都偏大,年龄大的要比王力大六七岁,年龄较小的也比王力大三四岁。王力是全校中年龄最小的。

    他年少体弱,尽管他对同学很好,还是受到一些大同学的欺侮。学校中讲客家话的同学多,他们还给王力起了绰号:“哀公”、“弱弱佬”。“哀”,客家话也是弱的意思。王力求学心切,又生性和善,对一些同学的无礼,从不计较,只专心读书。
  
    王力在高小读书,十分勤奋。头一两年,期终总评,他各科成绩都在80分以上,在班上本属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是,到期终张榜公布成绩时,他却常被排在榜末。其中原因就是他体质较差,常患伤风感冒。他的父母疼爱儿子,只要儿子咳几声,就要他请假在家。这样,旷课便多了。旷课是要扣分的,他的分数虽高,但旷课扣分也多,扣去旷课的分数,他就成为班上成绩最差的了。

    那时候,学校有个规定,每个学期终了,都要张榜,按学生的分数高低来排名次,王力这就常列榜末。校长写榜,总习惯在最后一名学生的名字下面打一个红钩,人们也就把榜末的学生叫做“坐红凳子的人”。坐了“红凳子”的人,总是被人冷眼相看的。

    学校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坐了“红凳子”的学生,下期开学编座位,就得编在最后一排,以示惩罚。王力坐了“红凳子”,就被当作“末等愚童”,常被安排在最后一排的座位上。
  
    这种无理的惩罚,就等于对学生施加精神折磨。在王力的幼小心灵中,对这不公平的待遇,既气愤又不服。可是,他一直不加分辩。据他后来回忆,当时他想:一个人的品学是实实在在的。是金子,即使埋在土里,也不会失去它的光泽。因此,他不管别人的冷眼,虽常被安排在屈辱的座位上,始终不气馁,照样默默地用功,苦学苦读苦练。

    一天,一位新来的语文老师上作文课,巡堂时特地走到这个“坐红凳子”的学生面前,想看看这个学生是怎样不堪造就的。不料,他看了王力的作文,却大为惊讶,想不到这个“坐红凳子”的学生作文写得如此之好,不但文笔流畅,而且富有文思,字也写得工整秀丽。这样的学生怎应老坐红凳子!

    他凛然地对王力说:“你能写出这样好的作文,不应坐在这个座位上!”于是,立即给王力调了座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7:08 , Processed in 0.0741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