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94|回复: 0

谨守汉语文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 01: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迁
来源:《瞭望》
2006-01-09
   

    韩国《中央日报》最近发表文章,对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中考生的汉语水平提出质疑,指其对一些古代名言的翻译“令人心寒”,并在文章的结尾处提醒韩国人“回头看看我国是否也在上演着与中国类似的一幕”。

    以一个翻译考试中考生的表现来指代全体中国人的汉语水平,难免以偏概全,然而中国人总体上汉语水平与汉语文化宗主国地位不尽相称,也是不争的事实。

    国人汉语水平到底如何,看看语文教材就可知道。专家介绍,我国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比重一般在20%,高中在30%-40%之间,这个比例本身并不高,加上应试教育的导向,学生的汉语根基很难扎实。

    说到汉语水平,不得不谈到中国“文言文”的特殊作用。语言是活的、发展的,任何一种语言,口语都是三五百年一变,“后朝不知前朝事”,乃世事必然。为了避免语言上产生的历史隔阂,我们的古人创造文言文作为书面语,它有别于口语,稳定不变,使中国人能在历次朝代更迭、废墟遍地之时,仍可以缘文知史,以书传哲,做到薪火相传,文脉绵延不绝。中华文明成为惟一延祀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文言文功莫大焉!至于文言文的音韵之美、辞句之美、义理之美,则还在其次。

    因此,文言文是中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桥梁,是汉语的“核心竞争力”。

    去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复兴国学争论激烈。其中的一些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或者以枝节问题否定根本,或者以西方尺度来衡量中国实际,或者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以现代技术求全责备于古人,等等。究其原因,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与国情缺乏研究,对中华文明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理解得不透。应该说,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在扬弃传统文化时矫枉过正有关系。体现在青年人身上,则是语文基础不扎实。

    势易时移。21世纪的今天,中国培养自己的软实力,正需要博采众家之长,这“众家”中,传统文化又是独一无二的根基。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00:01 , Processed in 0.0936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