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02|回复: 3

何为出世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3 23: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来源:www.kangzheng.com
    什么是出世心呢?出世心就是在彻底认识轮回世界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危机感和厌世思想。这种危机感和厌世心理,能使人们摆脱各种恩怨和使人心烦意乱的世事的纠缠,产生出世、寻求世外寂静安宁乐土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不满足现实生活现状、要求改变处境、争取自我超越、寻求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的思想要求,就是步入三乘佛法正道的关键性的第一步,也是世俗观念向超世真见转变的重要契机。
    没有这种出世思想做基础的一切善念、善行都是轮回的因素,虽然也能获得世间善果,但改变不了生死轮回苦乐变化无常的根本性质,若有了坚定的出世心,并以此做为思想基础,所产生的一切善念、善行都会成为产生超世智慧功德的因素,因此宗喀巴大师说:“若无正确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间幸福,就无法进入根除烦恼的涅槃乐境”。
    “迷恋尘世的意识是锁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对世界上的各种事务、各种关系不从本质上认识,迷惑于表面现象,就会生产错觉幻觉、幻觉,并把错觉幻觉当做真实可靠的东西进行执著的追求,陷入贪爱迷恋之中,就会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这种以虚当实的贪恋执著意识,就是生命自身的,难以打开的枷锁。打开思想感情的枷锁,就是解脱。出世之心本身虽然解决不了执著世事的虚幻性、不可靠性、短暂性、充满苦恼等性质问题,但想下决心离开这个环境,就要有要求解脱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寻求解脱,就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所以说:“求解脱要发彻底的出世心愿。”这里强调“彻底”是非常重要的,彻底就是不能有丝毫的留恋,只有这样才能使名利得失、财色享乐的观念变得淡薄,思想变得宁静超脱,任何和自己的世间利益不脱钩的善行、念经拜佛、修炼都入不了佛法的正道。这一点,修佛的人必须要懂得。
摘自《无上慧宝》
发表于 2006-5-14 23: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出世心”为“入世事”

大概就是禅宗所说的“四行”: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吧?以此“四行”来解释佛教的出世心,是较为贴切的吧。

人的大多数痛苦就是来源于太计较世俗的利益了,因此一个生活愉快的人并不是有钱人,而是能保持一些“出世心”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6-6-2 20: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来源:http://www.heshang.com/showthread.php?t=2115
达摩祖师著

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摩大师四行观终


附达摩大师碑颂


梁武帝萧衍


楞伽山顶坐宝日。中有金人披缕褐。形同大地体如空。心有琉璃色如雪。

匪磨匪莹恒净明。披云卷雾心且彻。芬陀利花用严身。随缘触物常怡悦。

不有不无非去来。多闻辨才无法说。实哉空哉离生有。大之小之众缘绝。

刹那而登妙觉心。跃鳞慧海起先哲。理应法水永长流。何期暂通还蹔渴。

骊龙珠内落心灯。白毫慧刃当锋□。生途忽焉慧眼闭。禅河驻流法梁折。

无去无来无是非。彼此形体心碎裂。住焉去焉皆归寂。寂内何曾存哽咽。

用之执手以传灯。生死去来如电掣。有能至诚心不疑。劫火燃灯斯不灭。

一真之法尽可有。未悟迷途兹是竭。
 楼主| 发表于 2006-6-2 20: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冤、随缘、无所求,是为甚难

来源:http://www.heshang.com/showthread.php?t=2115

南怀瑾

一、什么是“报冤行”?

我今天活在这世上,人家骂我、辱我、欺我、怨我,都能冤亲平等视之。一切遭遇,无论是父母、兄弟、朋友、仇敌对自己的种种,都能了解此乃过去所欠之恩怨,应该还的,所以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如此作到一切冤亲平等,受了大辱都很坦然,也就同于《金刚经》所说的“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一切都是报冤行,真修行要随时存念:“我欠这世上的债还没了,我是来还债的。”一般人能这么想到、做到吗——难!

二、什么是“随缘行”呢?

有好的衣服就穿好的,没有就穿差一点的,甚至一无所有,从垃圾堆里捡来缝缝补补,也可以穿,一切随缘。寒山又问拾得,:“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答:“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有人骂我,我说:“好!好!我该骂”,有人打我,我就躺下来给你打,免得被你打,还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你也少烦恼,这多好,这又多难做到,此即随缘行。

昨天有个出家人问我:“有人邀我到法国闭关好不好?”我说:“真修行污泥中也可以闭关,我前几年不就在闹市中闭了三年关?!”当时我也曾到处找地方,后来有个桃园的同学,要把竹林老家都送给我,我到了那里,自觉好笑,就回来街上闭关,自己嘲笑自己:“昏了头!哪里不是道场,提婆达多不也是以地狱为道场吗?!”

三、什么是“无所求行”?

你们在此修行做什么?想成佛是不是?自性本空,一切都还是还债,前生欠的宿债,所有恩怨、感情都是还债,这个因果错综复杂,不过也有蛛丝马迹可寻。欠多了来生做人父亲,白手成家,辛辛苦苦经营赚了些钱,等儿女长大,自己就翘辫子了。你们的父母哪个不欠你们的,十月怀胎,辛勤养育,你却头发一剃,自己去修行,这些债主都来还你的债,如果不好好修行,你又还他们什么呢?一无报养,来生的债就欠大了,甚至也有来生变头母猪,生一大堆小猪去还债的啊!

所以,真大彻大悟者,佛也不成,凡夫也不做,大家想象得到吗?有人问我:“几时出家?”我说:“我从未入过家。”什么叫家?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两个铺盖凑在一起,这叫做结婚成家,然后几年下来生了一堆所谓的“孝子贤孙”长大了各奔东西。修行要清醒啊!什么叫家?——没有家!所以不用出世,也不用入世。

真修行人,一切布施,无所求,不想收回,不成佛亦不做凡夫,就是禅宗所标榜的“无心道人”。所谓:“无佛处莫留恋”——空也不住,“有佛处急走过”——有也不守。要如此反省念头,一落二边就错了。

像你们有时做劳务,搬椅子或扫地、擦窗户什么的,看看别人好好地在打坐,便想偷懒,别的同学那么舒服,我又何必这样的苦干呢?这就是“抱”怨行,不是“报”怨行,是有所求行,也没做到随缘行。大家检点平常对念头有如此反省吗?有此念头要忏悔、要舍念。哪一位祖师解释忏悔解得最好?


“称法行”需靠智慧

圆澄师:六祖惠能大师说:“忏者,忏其前衍。悔者,悔其后过。”

师示:对了!就是不二过,不再犯。

接下来谈谈第四点,什么是“称法行”?

起心动念,讲话、态度、行为等等,没有不合佛法的。待人应恭敬、谦虚、慈祥,处处如此而行。但是没有慈祥,不一定不称法,怒目金刚也有深妙的道理在。

因此,如何够得上称法行?如何才不犯大乘戒?就要靠智慧抉择应用了,不是光打坐、三际托空就可以成佛,见个空性有什么用?自性本空,如果八十八结使的业力转不过来,那是永远成不了佛的。

修行人一颦一笑都要适当,不该笑时你笑,不该皱眉头时你皱眉头,都错。起心动念都要注意,比如宗诚师气往上升,有没有观察何种原因引起?是人事因素?亦或欲念牵动所致?这种时时检验自己的做法,也是一种称法行。有些人自以为心如止水,如果忽然骤起波涛,谁也都莫可奈何!别以为心如止水就到了,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止水不动会发臭的。有人在山顶上住洞闭关,一下山来,受到凡尘外境的诱惑,那在山顶上一味清静一下就垮了,这些都是修行人的苦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5:37 , Processed in 0.0891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