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79|回复: 0

近代汉语指代词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5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董志翘
来源:《中国语文》,1997(5),转自 http://www.scu.edu.cn


    由吕叔湘先生著、江蓝生先生补的《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後收入商务印书馆年《吕叔湘文集》第三卷。今采用《文集》本,简称《文集》),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力作,近年来,拜读数过,从中受到极大的教益。在阅读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点滴思考书於卡片,日积月累,竟成一叠 。现选数则,以求教於方家。

一,关於“伊”的第二人称代词用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元人的曲文裏,伊字常作你字用,例如:

      你把笔尚犹力弱,伊言欲退干戈,有的计对俺先道破。(董西厢92)

      俺也不似别的,你情性俺都识。临去也,临去也,且休去,听俺劝伊。

     (又229)

      我於伊志诚没倦怠,你於我坚心莫更改。(又253)

     甚至宋人词裏的伊字也有作你讲的也未可知。我们相信,口语裏不会既拿伊字

   当他讲,又拿伊字当你讲。曲文裏何以会用伊字来代你呢?这祇能有一个解释:

   利用伊字的平声来协律,因为你没有一个平声的同义字,不象我字可以利用咱字。
(p.19) 《近代汉语指代词》一、“三身代词”(《文集》p.19)

按:伊字作你用,实自六朝始。如:

   (1)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说新语·品藻》)

    唐宋时期亦不乏其例:

   (2)德宗至是大悟,因怒陆贽曰:“老獠奴,我脱却伊绿衫,便与紫着,又常呼伊作陆九。我任使窦参,方称意次,须教我杀却他。及至权入伊手,其为软弱,甚於泥团。”(《太平广记》卷二七五“上清”条,出《異闻录》)(按:此例中的“伊”,吕先生认为是第三人称,愚意以为乃第二人称,因为这是德宗当面怒斥陆贽的话,且同文中称窦参则为“他”。)

(3)马举,常为山南步奏官,间道入蜀。时兵後僻路,绝无人烟。夜至一馆,闻东廊下有人语声,因往告之。有应者云:“中堂有床,自往宿去。”举至中堂,唯有土榻。求火,答云:“无火。”求席,隔屋掷出一席,可重十馀斤。举亦壮士,殊不介意。中夜,有一物如猴,升榻而来,举以铁椎急击之,叫呼而走。及明告别,其人怒去,更云:“夜来见伊独处,令儿子往伴,打得几死。”举推其门,不可开,自隙窥之,积壤而已。(同上,卷三六六“马举”条,出《稽神录》)

此例中“夜来见伊独处”云云,乃主人(怪物)对马举所言。

(4)伊归去定说与,我公婆望它,今年做状元。(《张协状元》十九出)

(5)今到此,忽遇伊,未审谁,望怜念。(同上,十出)此张协对贫女言。

(6)君还是,往何方?不知怎地有痕伤,见着伊,妾断肠。(同上)此贫女对张协言。

(7)诗书礼乐曾喑历,我敢负伊?(同上,十六出)此亦张协对贫女言。

    从以上例子来看,也並非全然是利用“伊”的平声来协律,因为也有在散文化的句子中出现。另外,在中古时期,第三人称代词用为第二人称代词,似是有规律的普通现象,不仅一个“伊”字,“彼”亦然。如:

 (8)至小市门曰:“魏主致意安北,远来疲乏,若有甘蔗及酒,可见分。”时防城队主梁法念答曰:“当为启闻。”……法念以(托跋)焘语白世主,世主遣人答曰:“知行路多乏,今付酒二器,甘蔗百挺。闻彼有骆驼,可遣送。”(《宋书·张畅传》)“闻彼有骆驼”即听说你们有骆驼。

 (9)(托跋)焘又送毡各一领,盐各九种,並胡豉:“凡此诸盐,各有所宜。……黄甘幸彼所丰,可更见分。”(同上)“黄甘幸彼所丰,可更见分”即黄甘是你们所富有的,可再分送些给我们。

 (10)义恭饷焘炬烛十挺,世祖亦致锦一匹,曰:“知更须黄甘,诚非所吝。但送不足周彼一军,向给魏主,未应便乏,故不复重付。”(同上)“但送不足周彼一军”即只是奉送不能满足你全军的需要。

 (11)皇帝问赞普:缘国家先代公主既是舅甥,以今日公主即为子婿,如是重姻,何待结约?遇事足以相信,随情足以相亲,不知彼心,复同然否?近得四镇节度使表云:彼使人与突骑施交通,但苏禄小蕃,负恩逆命,赞普既是亲好,即合同嫉顽凶,何为却与恶人密相往来,又将器物交通赂遗。(唐张九龄《敕吐蕃攒普书》)前之“彼心”即你的心;後之“彼使人”即你派人。

 (12)往年可汗初有册立,以我国家常为势援,诸蕃闻此,不敢动摇,是我有大惠於可汗,行阴德於彼国。(同上《敕突骑施毗伽可汗书》)“彼国”即你们国家。

 (13)敕突厥可汗:内侍赵惠宗从彼还,一一口具,深慰远怀。(同上《敕突厥可汗书》)“从彼还”即从你们那儿回来。

 (14)敕金城公主:数有使来,闻彼安宁,差慰遥心,想所知也。(同上《敕金城公主书》)“闻彼安宁”即听说你安好。

  “渠”偶或也可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不过似祇处於定语位置)如:

 (15)当时,树上忽有一李子落下官怀中。下官咏曰:“问李树,如何意不同?应来主手里,翻入客怀中?”五嫂即报诗曰:“李树子,原来不是偏。巧知娘子意,掷果到渠边。”(唐张文成《游僊窟》)“掷果到渠边”即把果子掷到你身边。这是五嫂回答张生的诗,故此“渠”当指张生。

 (16)五嫂遂抽金钗送张郎,因报诗曰:儿今赠君别,情知後会难。莫言钗意小,可以挂渠冠。(同上)“可以挂渠冠”即可用来挂你的冠。前有“赠君别”,“君”亦指第二人称,相当於“你”。

 (17)下官瞿然,破愁成笑。遂唤奴曲琴,取相思枕留与十娘,以为记念。因咏曰:“南国传椰子,东家赋石榴;聊将代左腕,长夜枕渠头。”十娘报以双履,报诗曰:“双凫乍失伴,两燕还相属。聊以当儿心,竟日承君足。”(同上)“长夜枕渠头”即夜夜给你枕头。与下文“竟日承君足”相对。

“伊”、“彼”、“渠”、在上古都是指示代词,後来转为第三人称代词。到了中古,又都产生了第二人称的用法,不过,一般都是出现在对话的场合。这正与上古汉语中“之”、“其”原本都是指示代词,後转为三人称代词,在对话环境中又可临时活用为二人称的情况相类似。因为在对话场合,用“伊”、“彼”、“渠”来称呼对方,比直接用“尔”、“汝”、“你”显得郑重、委婉。正如现代日语的“そちら”(那边、那位)亦可用来称对方,而作为第二人称的郑重形式。

 二、关於“几”、“多少”

  几是问数量的,那麽几时应该是问时间的久暂。这个意义的例子是有过的,如: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百喻,下12)

  可是後来这个意义都改用多少时候,而把几时作什麽时候用了。

   这个上座适来辞去,几时再来?(祖6.119)

   燕支泪,留人醉,几时重?(李煜,乌夜啼,唐词224)

      《近代汉语指代词》九、“几、多少、多(麽)、大小、早晚”(《文集》p.344)  

按:“几时”作“何时”,杜甫诗中已多见,如:

 (18)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前出塞九首》之五)

 (19)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

   (20)飘荡兵甲际,几时怀抱宽。(《别董廷》)

   (21)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22)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寄济驿重送严公四韻》)

    杜甫(公元712-770)的时代比《祖堂集》(公元952年略前)要早出近两百年。在“几时”中,“几”犹“何”,而“几”表问情况的“何”义,不仅可用於“时”前,亦可用於“日”、“月”前,“几日”、“几月”即“何日”、“何月”,这样的用法时代更早。如:

 (23)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北周庾信《怨歌行》)

   (24)几月芝田熟,何年金灶成。(同上《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诗》)

   又,“几”在近代汉语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即作为指示代词,用以指一定的不便明说或不必明说的人和事物,类於“某”,常置於称谓词前作定语,这时往往带有一定的尊敬色彩。对这一用法,《近代汉语指代词》未言及,《汉语大词典》和其他辞书均未收录,故补充於下:

 (25〕时俯及关宴,钧未办醵率,扰形於色,於是仆辄请罪。钧具以实告,对曰:“极细事耳。几郎可以处分,最先合勾当何事。”……其仆唯然而去,顷刻乃回,白钧曰:“已税得宅矣,请几郎检校。”(《太平广记》卷八四“卢钧”条,出《摭言》)此卢钧的仆人称卢俊为“几郎”,“几郎”犹“某郎”,这儿不用实指,带有尊敬的意味。

 (26)时当秋,夜分之後,天晴月皎。忽於牖中见一小儿,手招沈氏曰:“无惧无惧,某几郎子也。”告说事状,历然可听。(同上,卷一四九“柳及”条,出《定命录》)此乃沈及已故之子甄甄,现形见後母沈氏时所言。“某几郎子也”即“我是某人之子”。“几郎”乃甄甄称其父沈及。

(27) 二公又诲之曰:“某日可游青龙寺,薄暮而归。”二公联镳至彼,因大署其门曰:“韩愈、皇甫湜访几官不遇。”翌日,辇毂名士咸观焉。奇章之名,由是赫然矣。(同上,卷一八○“牛僧孺”条,出《摭言》)此中之“几官”指牛僧孺,因上下文交代十分清楚,不必明言。“几官”犹言“某官人”。

(28)亲姨夫中书舍人薛邕,时有知贡举之耗。元日,因来谒(裴)枢亲,乃曰:“几姊有处分亲故中举人否?”其亲指枢。邕整容端手板对云:“三十六郎,自是公共积选之才,不待处分矣。伏恐别有子弟。”(同上,卷二四四“裴枢”条,出《乾  子》)此中之“几姊”是薛邕称裴枢之母。因薛邕乃裴枢母亲的妹婿(即裴枢的姨夫),故称裴母为姊,至於第几姊,这儿不必明言,“几姊”犹“某姊”。

(29)窦(参)为柳州别驾,官舍有空院,窦因闭之,俄闻有呼声三四,寻之则无人。窦心动,乃具服仰问之曰:“得非几兄乎?”曰:“是也。君宜速理宋事,三两日内有北使到,君不免矣。”(同上,卷三○五“窦参”条,出《戎幕闲谈》)此中窦参称神为“几兄”,“得非几兄乎”即“该不是某兄吧”。

(30)崔生初隔隙,见亡兄以帛抹唇如损状,仆使共讶之。一婢泣曰:“几郎就木之时,面衣忘开口,其时匆匆就剪,误伤下吻,然旁人无见者,不知幽冥中二十馀年,犹负此苦。”(同上,卷三○五“崔汾”条,出《酉阳杂俎》)此奴婢称已故主人为“几郎”。

以上这类“几”,完全可以用“某”来替换,如“几郎”亦可说成“某郎”:

(31)南阳有人,为人奥博,性殊俭吝。冬至日,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瓶酒数臠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鄂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同上,卷一六五“南阳人”条,出《颜氏家训》)

  除了用在人物称呼之前表示虚指而外,“几”还可以用来虚指序数、基数,如:

(32)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城,宿於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唐国史补》卷上)

(33)礼讫,主事云:“请状元曲谢名第,第几人谢衣钵。”谢讫,登。(《太平广记》卷一七八“谢恩”出《摭言》)

(34)有别画者,与人同游寺。看壁画音声一铺,曰:“此凉州第几遍。”不信,召乐官奏凉州,至画处,用指更无差異。(同上,卷二一四“杂编”出《卢氏杂说》)

 以上三例中,“第几道”即“第某道”;“第几人”即“第某人”;“第几遍”即“第某遍”。

(35)赵相景之为入蕃副使,谓二张判官曰:“前几里合有河,河之边有柳树,树下合有一官人着惨服立。”既而悉然。(同上,卷一五三“赵景”出《嘉话录》)

(36)士子曰:“与吾几钱,当服药出之。”僧喜闻,遂赠二百缗。(同上,卷二六三“士子吞舍利”条,出《尚书故事》)

 以上两例中,“前几里”即“前面若干里”;“与吾几钱”即“给我若干钱”

憘 只有当状语的时候,多少的意思是“稍微”,偏在“少”的一面。例如:

   多少添些,不打甚紧。(恒言13.1501)

   多少总算有点经验。(聊17.9) 同上(《文集》p.348)

   按:“多少”作为状语,可表示数量较少或程度轻微,相当“稍微”、“略微”之义,起源甚早,自魏晋起即常见。如:

(37)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会,语便自无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多少问朝事。(《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注引《魏氏春秋》)

(38)每以舟中所有,多少投湖中,云:“以为礼。”(《搜神记·青洪君》)

(39)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世说新语·排调》)

(40)去土、毛、黑恶者,不洗,暂经沸汤即出。多少与盐。(《齐民要术·作苴藏生菜法》)

(41)忽见一人,长可七尺,面小,口鼻猛,眉多少有,须青白色,年可四十许。(《周氏冥通记》卷一)

  (42)一数枚,数日一服,或时多少啖姜椒,如此七年。(《高僧传》卷九“晋罗浮山单道开”)

(43)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搜神记·开石文字》)

字又可作“少多”、“多小”,意思相同:

(44)习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博物志》)

(45)时伪梁王谅镇在彭城,亦多小信向。(《高僧传·梁释法悦》)

   把相对的两个性状词多跟少合成一个词多少,这构成一个询问一切度量的典型:准此可以有大小、轻重、高下、远近、早晚?等等。这些格式也许都曾经有过,但我们见到的实例只有大小跟早晚;其馀的都让多远?多重? 多高?多深? 等格式替代了。(注:近远例较少见:“园近远?行去得否?” 《逸史》《广记》39.1)同上(《文集》p.355)

 按:魏晋以降,由两个性状词合成一个词用以询问的情况渐多,最常见的是“多少”、“大小”、“早晚”。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形式,出现较为频繁的是“远近”或“近远”,如:

(46)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北齐裴让之《从北诗》)

(47)唐太宗问高州首领冯盎云:“卿宅去沈香远近?”(《太平广记》卷四一四“沉香”条,出《国史異纂》)

(48)母看毕,谓澄曰:“君安所居,道里远近?宜速还家,不出十日,必死。”(同上,卷三八四“郜澄”条,出《广異记》)

“远近”也可置於动词前,如:

(49)陈公问:“远近行乎?”曰:“不复更还也。”(同上,卷一二“ 子训”条,出《神僊传》)

(50)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知近远,传声递响凄凉。(北魏温子升《捣衣诗》)

(51)乃曰:“园近远,行去得否?”(《太平广记》卷三八“刘晏”条,出《原化记》)

(52)问其村僧曰:“此去竹林寺近远?”(同上,卷九八“法本”条,出《玉堂闲话》)

(53)初睡中,梦一物猪头人身摄去。不知行近远,至一小房中,见胡人相凌。(同上,卷二八五“东巌寺僧”条,出《通幽记》)

  (54)悉借问:“赵虞家此去近远?” (同上,卷三六一“安阳王氏”条,出《广古今五行记》)

“远近”、“近远”不仅可以询问空间度量,亦可询问时间度量,如:

(55)崔乃问之:“且我有宰相否?”曰:“有。”即远近。曰:“只隔一两政官,不至三”(同上,卷一五一“崔造”出《嘉话录》) 因询问时间,所以亦可用“久近”,如:

(56)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处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馀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当往彼住。”(《高僧传》卷一一,“晋始丰赤城山竺昙猷”) 其他还有“高下”、“亲疏”等:

(57)贞楼若高下,如何上阳台?(伏知道《咏人聘妾仍逐琴心》诗)

  (58)先闻卿家缚刘裕,於卿亲疏?(《魏书·刁雍传》)

引用书目
   (1)《近代汉语指代词》, 吕叔湘著、 江蓝生补 ,学林出版社,1985。後收入《吕叔湘文集》第三卷 商务印书馆,1992
 (2)《世说新语校笺》(上下),刘宋 刘义庆撰 ,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1984
  (3)《太平广记》,宋李 昉等撰,中华书局,1961
 (4)《张协状元》,宋佚名撰 ,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华书局,1979
 (5)《宋书》,梁沈约撰, 中华书局,1974
 (6)《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
 (7)《游僊窟》唐张鷟撰,见《唐人小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9)《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1983
 (10)《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11)《唐国史补》,唐李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12)《三国志》,晋陈寿撰, 中华书局,1959
 (13)《搜神记》,晋干宝撰, 中华书局,1980
 (14)《齐民要术校释》,北魏贾思勰撰, 缪启愉校释, 农业出版社1982
 (15)《周氏冥通记》,梁陶弘景撰, 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16)《高僧传》,梁释慧皎撰, 中华书局,1992
 (17)《魏书》,北齐魏收撰, 中华书局。197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04:49 , Processed in 0.0775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