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26|回复: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5 00: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由三大块组成:一是宇宙观;二是社会历史观;三是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揭示的是宇宙的起源、本质和运动规律,社会历史观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人生观探讨并揭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三个领域的规律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而是从前到后一层比一层更具体,也就是说后者的规律是服从于前者的规律的。
      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基本观点包括:一、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物质的,也就是唯物主义;二、宇宙万物是永恒运动的,由于万物之间的永恒运动,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作用,所以宇宙万物之间又是普遍联系的;三、宇宙万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四、规律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基本观点有:一、人类起源于自然,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二、自从人形成为人以后,就有了人之为人的质的规定性。其一,物质性,其二,生命性;其三,思维性;其四,实践性;其五,社会性。三、人类社会的发展除遵循宇宙运动三大规律外,还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四、在阶级社会中,除了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支配外,还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规律的支配。五、从社会形态来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从人的自由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经过三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为主”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的个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基本观点有:一、现实主义;二、集体主义;三、共产主义。
      
     以上拙见敬请斧正或补充完善。
 楼主| 发表于 2006-4-26 00: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生观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最薄弱的领域.马克思固然以他个人的一生的生命历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观作了很好的注解,但是,他却没有从理论上象叔本华、尼采那样旗帜鲜明地、系统地论证过自己的人生观,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唯物史观的论证上,列宁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唯物主义的论证上,其他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没有系统 地论证过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到目前为止的哲学课本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内容要么接近于喊口号,要么也不过是搞一下蜻蜓点水式的论证,很不彻底,因而也就很难令人真正的信服,没有多大说服力,给人的感觉就是唱高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彻底,要拥有更多的信仰者,就必须在人生观上给出系统的、严密的论证。为什么现在信仰宗教的人多起来了呢?为什么年轻人很容易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感兴趣呢?原因何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在人生观上有自己明确的主张,并且有自己系统的、严密的、彻底的论证,具有足够的理论自洽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就做的差了些,当然也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脱离了现实,但是试问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生观的专著有几本?这就是明证嘛。所以系统地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观是很有必要的。 本人打算借论坛宝地对这方面进行一下探讨,也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加盟探讨,不吝赐教。
 楼主| 发表于 2006-4-26 23: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应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在人生观领域的贯彻。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观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一下人生观探讨的基本问题。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就是说,人生观要回答以下的问题: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既然不存在着天国、上帝和神,人死以后也没有灵魂,那么人生的意义只能在现世中去寻找,而不是象佛教和基督教所主张的那样,人活着就是为了死后能得到灵魂的超脱,进入天堂或西天的极乐世界里。人活着的意义,就在现实的世界里。如果说,人活着的意义也要向着死后的话,也还是为了后人,而不是为了灵魂进天国之类的,如中国古人倡导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因此,这个意义仍然是向着现实的社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观首先是属于入世主义的人生观的。那么如何在现实的世界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呢?人生的意义也就是人生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人活着是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可以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因为什么”,另一层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变成了“两个问题”。第一,人因为什么活着?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贯的按事物本来面目说话的原则,也就是实是求是的原则,我们应该同意海德格尔的话,人是被抛到世界上的,是不由自主的活着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人活着确实是被动的。第二,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回答好这个问题要进行理论上的论证了。我们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难道人活着就一定要为了什么吗?就不能不为什么的活着吗?提这个问题是搞哲学的人庸人自扰吗? 不是。因为,人自从成为人以后,就成为了意义的存在物,这是由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思维性所决定的。事实上,多数人都曾经在自己的心里提出这个问题, 搞哲学的人只不过是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而已。马克思曾说,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在建筑房子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事先建好了。人因为具有了思维的能力,因此,做什么事情就免不了总要有个目的,人自从进化为人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成了目的性的动物,可以这样说,“人天生是目的性动物”。自然而然地,人也会对自身存在的目的提出追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由此可见,追问人自身生存的目的是由人自身的特性所决定了的。

[ 本贴由 龙哥 于 2006-4-28  20:49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4-26 23: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龙哥:)

您活着是为了什么?
“立功,立德,立言”?
 楼主| 发表于 2006-4-27 00: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哥这里不正在挖空心思想这个问题吗?

[ 本贴由 龙哥 于 2006-5-7  21:17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1: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的目的”并不是一个抽象高深的字眼,我们可以分析如下。所谓目的,就是在人在自己的头脑中已经建构起来的意欲达成的愿景。人生的目的就是人希望通过自己的生存过程而达成的某种愿景。一般来说,目的和手段总是具有这样的关系,手段在前,目的在后,先有手段,后有目的。但是,对于人生的目的来说,如果要把人的整个生存过程当作手段,那么目的在人死后才会出现,而人死后又归于了物质,什么也不知道,希望达成的愿景没有变成现实,那就等于没有实现人生的目的,显然这样的目的不是人所希望的。这样,既然不存在天国或天堂, 人生的目的就不能到人生之外去寻找,而只能在人生过程中去寻找,也就是说人生自身就是自身的目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关键的前提是”人死后没有灵魂“。这样,我们寻找人生的目的就转到了人生的领域之中,分析人生观问题就不得不分析人生过程。从经验中我们知道,我们总是趋乐避苦的。我们做事情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但是,最终都服从这样一个大的目的:”使自己快乐多些,痛苦少些。”所以说,人生观问题很简单:那就是通过自己的生存过程,使自己快乐多些,痛苦少些。关于这一点,我想持不同意见的人应该不多,否则,为什么人人都喜欢听到祝你快乐的问候而不愿听到祝你痛苦的话呢?正因如此,问题就不能到这为止,否则就等于是说了谁都知道的常识,哪还是哲学?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能使自己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必须回答这个人人都关心的现实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的哲学。
     马克思本人也是主张人应该摆脱被异化了的痛苦生活,过自由全面发展的快乐人生,他对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里的人的生活的憧憬实质上就是他对理想人生的观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现实不具备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如果以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生观来指导现实的人生必然会由于脱离实际社会条件而使自己陷入更多的痛苦之中。因此,要过快乐的人生,还是不能脱离实际的物质和文化条件,要面对现实,不能幻想人生能够绝对的快乐,绝对的自由发展,而必须承认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人生领域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去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使我们人生更加快乐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06-5-9 22: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观要回答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人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才会幸福和快乐?对此,有许多种回答。有人说,知足常乐;有人说,奉献就是快乐;有人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得过且过就是快乐;还有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作乐才快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以上各种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都是停留在经验层次上的,都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上的论证,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科学性,对指导现实的快乐人生效果也就可能差一些。
      人的快乐与否是与人的本性息息相关的,离开了人的本性这一基石去探讨如何追求人的快乐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只能建在头脑中,于实际无多大意义。前面我们说过,人自从成为人的那一天起,就具备了五大本性,即:物质性,生命性,精神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人的快乐与痛苦最终要通过精神表现出来,但是精神本身的快乐与否的根源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看,却不在精神自身,而在于其它几个方面。当人的某种优先需要被满足的时候,人就会感到快乐。为什么我们这里说“优先需要”呢?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在同一个时间里也是有很多种需要的。如,一个有点饥渴的而且冻得直打哆嗦的人,他的优先需要就是止冷,而不是解决饥渴问题。人的需要有暂时需要、短期需要和长期需要之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生观问题探讨的是人的一生的快乐的问题, 要回答的是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的整个一生的需要这一问题。那么从人的整个一生来看,他的优先需要是什么呢?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优先需要,同一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也有不同的优先需要,人的优先需要是由个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在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时代,人们往往把解决温饱问题作为自己的人生观, 有“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之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那些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官僚阶层或知识分子才会有的人生观。对于一个饿的要死的人要求他坚持一种“不食嗟来之食”的人生观,其实是很难的,也是不人道的。因此,以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来指导人生,就不能不结合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谈。
      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基本需要进行了划分,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划分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致的。前两种需要相当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需要,后三种需要相当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需要。人的生命性决定了他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人的社会性、思维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他会有归属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和动乱的社会里,多数人的生存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占优势的需要,因此,往往这时候的人生观是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献身主义的人生观,而且这样的人生观也能为多数人所接受,尤其是那些既贫穷又遭受动乱之苦的人们,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历史上一次次统治阶级无法阻挡的波澜壮阔的起义和革命。但是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和平年代,多数人的发展需要(归属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成为了占优势的需要,那么人生是否快乐也就取决于这些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因此,当代的人生观应该是以满足以上需要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发展需要中的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要求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才干,在为群体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贡献自己的更多力量,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才能实现他自我的价值。因此,符合当代实际的人生观应该是一种勇于创造的人生观。

[ 本贴由 龙哥 于 2006-5-9  22:2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6-7 13: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使我的人生发展与各种实践活动深深受益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7 10:46 , Processed in 0.1853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