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9|回复: 1

海峡两岸军语差异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4 19: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苏鸣

      大陆的“普通话”和台湾的“国语”本是同文、同源、同宗、同体。但是,由于众所同知的原因,台湾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已长达半个多世纪。两岸不同的经济生活、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在汉语共同语的使用上留下了一些痕迹,形成了同一种语言的分化现象。即使是具有很强规范性的军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社会现象的影响,从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
      一、海峡两岸军语概况
      军语是表达军事概念的语词,是规范化的军事用语。任何一支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工作中都必须使用统一的军语。因此,军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军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我军军语概况
      我军建军初期的军制模式脱胎于旧军队,其军语也大都沿用旧军队的军事用语。随着党的建军思想和我军战略战术的逐渐成熟,一系列反映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原则和作战思想的新军语开始出现。1932年8月,刘伯承和左权翻译了苏联红军的《军语解释》,使我军有了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军语专著。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组织编写了《军语汇编》(初稿)。与此同时,军事学院于当年4月出版了《军语通报》。时任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的刘伯承指出:“军语划一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或单纯的语法修辞工作,而是统一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的一项重要工作。” 1955年11月22日,刘伯承针对提高翻译水平,统一军事学术思想的问题,提出了对军语命名和使用的3条要求:“一、根据军事科学实质正确命名;二、文字表达清晰、通俗,不使互相混淆;三、中国原有军语,尤其是人民解放军用过的军语,尽量引用,如有不统一者则统一之。” 1957年1月,军事学院编辑出版了《军语画一》(初稿)。该书收有两千多个词条,后来大多数被正式确定为解放军军语,至今仍在继续使用。1972年10月,战士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内试行本),其中收入合成军队作战和军队建设常用语词共17类,1348条,10.7万字。1982年8月,战士出版社出版了以军委三总部名义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增修本)。这本军语是在1972年10月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内试行本)的基础上增修的,较大幅度地增收了词目,在分类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共编军语23类,5227条,比试行本增加了3879条,总字数达61.2万字。1993年,军事科学院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编纂的军语增补本送审稿完成。增补本是为配合我军第二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增修本,1982年版)使用而编纂的。共收词近4000条,约60万字。主要增补军事科技、专业技术和军种兵种方面的语词。全书共分34类,其中合成军队通用语词共12类1139条;军事科技和专业技术类共10类1004条;军种语词共4类644条;陆军兵种语词共7类1035条;武警语词1类98条。1997年1月,军事科学院印发了根据中央军批示新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新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以增修本为基础,对军语重新进行了编纂,增收了大量近十多年来出现并已相对稳定的军语,同时淘汰了部分已经陈旧、很少使用的军语,分类、排序、释文和插图均根据新的情况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调整和修改。全书分为综合、国防、战争·战略、战役·战役法、战斗·战术、警戒·行军·宿营、组织指挥、体制编制、军事训练、行政管理·装备管理、政治工作、后方勤务、侦察·情报、电子对抗、国防科技、射击·轻武器、导弹·核武器·航天、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炮兵、装甲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三防、军事地理·测绘、军事气象·水文等29类,收词6562条。
      (二)台军军语概况
      目前台湾军队的通行的军语是2003年修订的《国军军语辞典(民国九十二年修订本)》。这部辞典由台湾国防大学军事学院以《国军军语辞典(民国八十九年修订本)》为基础校订释义,由台湾“国防部”颁发。全书共收录军语词目6229条,按照军语属性分类,共分为全民国防、战争与战略、政治作战、人事与兵役、情报、作战、教育训练、后勤、通信、国防科技等10章。该辞典提供了目次和笔画两种检索方法。此外,台湾还有两本较为重要的军语辞典,一本是《国军简明美华军语辞典( 民国八十九年增订本)》,由“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于2000年编写出版;另一本是《美国陆军军语辞典》由台湾三军大学于1997年2月翻译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台军对及时吸纳外军军语工作十分重视,专门赋予“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担负此项任务。史政编译室为台湾“国防部”的幕僚单位,主要掌理“国军”史政和编译业务。其职责中列有“国军外文军语统一译名之审定与颁行”,“《国军简明美华军语辞典》之编印与发行”以及“本军种外文军语统一译名之建议与印颁”等任务。该编译室的“国军外文军语统一译名作业程序”中规定,主要是“统一首次出现有关军事(如武器,装备,资讯,科技,战略,战术等)之外文军语,常用名词,缩写语,前缀合成语,或在外文军事论述中常用而与军事有关名词之译名,并将旧有不同译法之上述译名予以统一。”并规定,此项工作由“国防部”史政编译室主办,由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校、陆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空军总司令部、联合后勤司令部、后备司令部、中山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协办。编译工作主要有以下程序:其一,搜集资料。各单位编译人员在平时编译工作中,对需要统一译名的军语逐一登录,并按原文字母顺序编列外文军语统一译名建议表,于每季度首月20日前送“国防部”史政编译室;其二,汇总资料。“国防部”史政编译室综合整理各单位报来的建议表,调制为外文军语统一译名研讨资料表,分发各单位先行研讨。各单位于每季第三个月20日前,将研讨结论及意见送达主办单位汇总。其三,组织研讨。“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每半年召开一次统一外文军语译名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通常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室主任,副主任,编译处处长,副处长暨全体编译官,编译室聘请的外语专业人士,各总(司令)部,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校,中山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相关专业(编译)人员,“国防部”其他幕僚单位具编译专长的人员。研讨时,按外文军语统一译名研讨资料表所列顺序逐一讨论,务求每一译名均能以最贴切、精简的中文充分表达原文意义。其四,布发应用。经研讨会讨论通过的外文军语统一译名,由“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汇总整理并调制外文军语统一译名通报,分发台军各编译单位使用,视新增(修正)译名数量,每年印制外文军语统一译名通报合订本。每5年汇总整增(修)订之外文军语统一译名,并重新编印《国军简明美华军语辞典》。
      二、海峡两岸军语差异
      海峡两岸共同的汉民族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基础,使两岸的军语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态势。比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1997年版)和《国军军语辞典(民国九十二年修订本)》,我们不难发现,两本军语不但收录的词目数量相近(我军军语6562条,台军军语6229条),而且大量军语词形相同、释义相近。但如前所述,汉语运用在两岸的分化现象同样表现在军语上。本文从军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角度,将两岸军语的差异大致区分同形异义、同义异形和形义皆异3种情况。
      (一)同形异义
      所谓同形异义,是指两岸一些军语词形相同但词义完全不同。比如,“战机”是两岸军语中都有的词语,但在各自的军语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军军语中,“战机”是指适于用兵作战的时机。现代战争作战节奏加快,战机稍纵即逝,应善于把握、捕捉和创造战机。在台军军语中,“战机”则是指战斗机。还有的两岸同形军语具有不同的义项,有的义项对等相近,有的义项则无对应关系。比如,我军军语中的“复员”有两个义项,其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志愿兵和干部退出现役,回参军地区或在服役所在地安置。国家不包分配工作”:其二:“战争结束后,国家由战时状态转入平时状态。”而台军军语中的“复员”只有一个义项,是指“由战时状态恢复为平时状态。”这一义项与我军军语中的“复员”的第二义项相同,但不具有第一义项。
      (二)同义异形
      海峡两岸军语中的同义异形现象比较普遍。这一现象主要是指两岸一些军语意义相同但词形不同。比如,我军军语的“识别信号”在台军军语中的对应词形为“辨证信号”。我军军语对“识别信号”一词的解释是:“为识别敌我而规定的信号。是协同作战计划中信号规定的内容之一。通常以电信号及灯光、旗语、音响、标志物和口令等表示。主要用于空中飞机、地面部队、海上舰艇的相互识别和指示目标。”台军军语对“辨证信号”一词的解释是:“通信双方经呼叫取得连络,互发送一种规定之字码,以辨别对方身份之真伪,此为保密措施之一种,可避免敌方之冒充与欺骗。”从两段解释看,这两个军语当属同义异形军语。又如,我军军语中的“射击提前量”,在台军军语中的对应词形为“前置量”。我军军语对“射击提前量”的解释是:“对运动目标射击时瞄准点提前于目标运动前方距离。提前量的大小,依据目标距离、运动速度、弹丸飞行时间和目标运动的角度等条件而定。”台军军语对“前置量”的解释是:“为欲命中活动目标,枪炮应向该目标行进方向之前方瞄准,其瞄准点与目标之距离或角度数量或倍数,以目标行进速度之常数计算之。”显然这两个军语具有同一指称对象,但词形并不相同。两岸军语中同义异形现象还有不少,下面再对举一些两岸同义异形军语例子,破拆号前为我军军语,后为台军同义异形军语:导弹—飞弹,联络—连络,坦克—战车,演练—演训,战斗力—战力,战斗分界线—战斗地境线,步坦协同—步战协同,命中概率—命中公算,自行火炮—自走炮,空中优势—空优,机关炮—快炮,航空摄影—空照,黄昏——薄暮,完好率—妥善率,战斗机—战机,战斗力—战力,推动力—推力,军用飞机—军机,丘陵地—不平地,等等。
      (三)无对应形义
      所谓无对应形义,是指两岸一些军语彼此没相同的词形也没有对应的词义。这里主要例举台军具有而我军所不具有的军语。例如,台军军语中有“斥候”一词,其含义按台湾《军语释要》的解释是:“搜索兵或搜索小组之统称。”我军军语中没有这一词目,但《现代汉语词典》收入该词,并将其解释为:“斥候,旧时军队称侦察(敌情),也指进行侦察的士兵。”据考,一些古籍中常见该词。如《书·禹贡》“五百里侯服”孔传:“侯,候也,斥候而服事。”孔颖达疏:“斥候,谓检行险阻,伺候盗贼。”《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远遭斥候。”“候”亦作“堠”。《三国志·吴志·孙韶传》:“常以警疆埸,远斥堠为务。” 由此看来,这个词目是中国古代军语的沿用。又如,台军军语中有“转进”一词,台湾《军语释要》对其含义的解释是“系以任务为基础,为遂行新企图,而暂时中止战斗,并以新任务迅速脱离战斗与远离敌人之战斗方式,转进行动区分为脱离战斗及退却。”我军军语中没有这一词目,只有“转移”、“退却”和“退出战斗”等军语可与其部分语义相应。这类此有彼无的军语我军也有一些,比如,“第二炮兵”、“军民共建”、“人民战争”、“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劳武结合”、“以劳养武”等等,就是我军特有而台军所不具有的军语。
      三、海峡两岸军语差异的制约因素
      海峡两岸军语形成差异的原因大致可以区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个方面。本文主要论及语言因素。由于语言因素导致的海峡两岸军语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对同义词的不同选择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称作同义词。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表示同一事物、同一概念,往往有若干个同义词。海峡两岸军语中的同义异形现象,有不少就是由于同义词选用差异而形成的。比如,我军军语中的“阻滞”一词,在在台军军语中的对应形式是“阻绝”。这两个词意义相近,“阻滞”在我军军语中亦称“迟滞”,指“以阻击、袭击、设障等手段迫使敌人停滞不前或行动迟缓的战斗行动”。“阻绝”在台军军语中的意思是“设置障碍,用以诱敌、限制、迟滞及阻止敌军之运动,并增敌人员、装备与时间之损失”。又如,我军军语中的“数字化部队”,在台军军语中的对应形式是“数码化部队”;我军军语中的“信息战”,在台军军语中的对应形式是“资讯战”;我军军语中的“歼灭”,在台军军语中的对应形式是“击灭”;我军军语中的“起伏地”,在台军军语中的对应形式是“不齐地”;我军军语中的“匍匐前进”,在台军军语中的对应形式是“伏进”,等等。
      (二)采用不同的缩略形式
      缩略语的使用是造成两岸军语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台湾缩略语的使用多于大陆,无论是一般用语还是军语,这一特点都十分突出。比如,台军军语中把“研究判断”缩略为“研判”,把“晋升职务”缩略为“晋任”,把“抚恤通令”缩略为“恤令”,把“战斗力”缩略为“战力”,把战斗机缩略为“战机”,把“防空情报”缩略为“防情”、把“出入境管理”缩略为“境管”、把“军事机密”缩略为“军机”、把“保密防谍”缩略为“保防”,把“空中优势”缩略为“空优”等等。上述缩略语绝大部分在我军军语或大陆普通用语中不能通用,但也有些台湾缩略语已逐渐被大陆认同和使用,如“研判”等。其二,两岸军语的缩略形式不同。有的军语在两岸都有其缩略形式,但缩略的方法有所不同。比如,“航空拍照”在我军军语中可缩略为“航拍”,在台军军语中的缩略形式则是“空照”;又如,“编组训练”在我军军语中可缩略为“组训”,在台军军语中的缩略形式则是“编训”;“步兵和装甲兵”在我军军语中可缩略为“步坦”,在台军军语中的缩略形式则是“步战”;“防空情报”在我军军语中可缩略为“空情”,在台军军军语中的缩略形式则是“防情”,等等。这些不同的缩略形式主要是由于选取的原形语素不同所致。
       (三)采用不同的译名
      海峡两岸对一些外来语的翻译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音译或意译方法不同。有的词语在大陆采用了意译,在台湾则通行其音译形式,有的词语则反之。比如,大陆将“UFO”意译为“不明飞行物”,台湾则将其音意兼译为“幽浮”;又如,“laser”一词在大陆意译为“激光”,在台湾音译为“镭射”,因而,我军军语中的“激光武器”,在台军军语中的对应形式为“镭射武器”。
      (四)对古语词的选用
      在台军军语中,保留了一些中国古代军事用语,而这些用语有些已不存在我军的军语体系中。上文举过的“斥候”就是一例。又如,台军军语中的“印信”一词就是我国古代官府所用各种图章总称,包括印、关防和职章等;而我军军语中则使用“印章”这一现代称谓。台军军语中的“布达”也是古语词,意即宣布传达。
      (五)通用词语“民转军”
      有些台军军语从词形上看,就是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一些通用词,在大陆,这些词语并未进入军语,但在台湾这些词语不但进入军语而且赋予其不同寻常的含义。比“拘束”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指“对人的言语行动加以不必要的限制”或指“过分约束自己”。而在台军军语中,“拘束”则是指:“使敌丧失行动自由进不得、退不能之一种战斗手段。”又如,“蹂躏”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指:“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夺、侮辱、侵害。”而在台军军语中,“蹂躏”则是指“战车攻占目标后,继续在敌阵地上实施扫荡及辗压之战斗行动。”
      除了语言因素以外,建军思想、军队性质、军事制度、战略战术、军史沿革等非语言因素也是形成海峡两岸军语差异的重要原因。
发表于 2006-6-18 12: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您好,很喜欢拜读您的文章,我的论文引用了您的文章内容,如何与您联系?
       xiakeshidan@sina.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4 22:28 , Processed in 0.0662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