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44|回复: 0

海峡两岸汉语语音规范的差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2 06: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志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教育  2006/04/13      

     
        海峡两岸同文同种,都推行汉民族共同语,祖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台湾地区称之为国语。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分隔长达几十年之久,目前在汉语语音的规范上已经产生了一些差异,集中体现在1985年国家语委、教委和广电部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1994年台湾当局公布的《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上。

       对于两岸语音规范的差异,一些学者很早就予以关注,有的还逐一比对,对其差异及产生原因加以分析评述,写出了一批有见地、有价值的文章。学界于此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那就是,大陆审音注重口语音,反映了当代北京话的实际读音;台湾审音注重传统音,而距离当代北京话的实际读音较远一些。换言之,大陆审音较“白”,而台湾审音较“文”。要研究这些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又应该如何认识它们,就不能不从现代汉语规范化运动发展的历程说起。



         清末民初,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已经由自发阶段走向了自觉阶段,社会要求为没有明确规范的民族共同语确立语音规范,并借助政府、社会的力量积极加以推广,现代汉语规范化运动由此开始。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上半叶的国语运动和下半叶的汉语规范化运动。
     民族语言规范化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一个规范明确的标准音,这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先决条件。否则民族共同语的口语也就难以统一。1919年在《国音字典》上公布了第一个国音标准。在这套标准音中,北京语音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又保留入声,并且分尖、团。由于这套标准音“折中南北,牵合古今”,是一种人造的语言,无论在官话区还是在其他方言区,推行中都遇到困难和阻力。1926年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大会宣言》指出:“这种公共的语言并不是人造的,乃是自然的语言中之一种;也不就把这几百年来小说戏曲所传播的‘官话’视为满足,还得采用现代社会的一种方言,就是北京的方言。北京的方言就是标准的方言……就是用来统一全国的标准国语。”以北京的方言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从此确立下来,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但我们也应看到,这段话在字面上把北京方言和标准语等同起来了,以致后来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1932年,《国音字典》修订成《国音常用字汇》,确定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1937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国语词典》,凝聚了国语运动的成果,字、词注音按照北京话语音系统,但是它一方面在处理文白异读时,偏于传统音,保留了很多文读音,而对人民群众的白读音照顾不够;另一方面在个别读音上又过于照顾北京口语,甚至把一些通行面不广的土音也作为标准音推广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在北京召开了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会议针对标准语问题做出了明确阐述:标准语是经过规范和加工的民族共同语,它要以北京话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并非采纳北京方言里的全部内容,而要舍弃其中的土语、土音,同时又“不断地从其他方言里吸取营养,逐渐把所有有活力的、为它的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东西都采用到民族共同语里”。也就是说,“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从1956年开始,国家组织了专门机构对普通话的异读词进行审订,审订过程中,尤其是对北京话的土音做了甄别和剔除,从而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可以说,这些读音既贴近口语,又趋于雅化。几十年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北京的外来人口大量增加,人口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话中土音的影响越来越弱,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北京话有许多土音,例如把连词“和”说成hàn,把“隔壁”说成jièbǐr等等。对于这类读音,来自其他方言区的人接受起来是很困难的。另外,北京话里也存在着异读现象,例如有人将“曲折”读成qǔzhé,“教室”读成jiàoshǐ,“浙江”读成zhéjiāng,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这些读音的取舍是造成两岸语音歧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以连词“和”的读音为例做具体说明。

      《国语词典》按照北京话的语音系统,连词“和”不注hé而注hàn,符合当时口语的读音实际情况,是规范的。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以后,为了推行国语,习认汉字,第二年就成立了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由专人在电台做国语读音示范,作为国语的标准音,供人收听学习。在这种背景下,连词“和”读hàn在台湾就扎下根来。而在祖国大陆,“和”读hàn被视为北京话的土音,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过程中,作为异读被淘汰了。以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为宗旨的《现代汉语词典》,据此没有收录这一读音。如今,在北京人的口语里,连词“和”字读hàn几乎绝迹了。

        从连词“和”审音的变化中不难看出,台湾的语音标准渊源于上个世纪的国语运动,至今仍坚持以北京话语音系统为标准音。这是两岸语音规范“求同”的基础。由于两岸长期阻隔,台湾地区的语言工作者对近几十年北京话口语读音的变迁不很了解,甚至产生隔膜。他们在考虑异读词规范的时候,一方面往往按照传统音来折合,另一方面又保留了一些半个世纪以前的北京口语音。这样一来,两岸语音规范的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



       在推行汉民族共同语的过程中,两岸的语音规范出现了一些差异,这是客观现实。从整体上说,这些差异并不大,还远不到影响语言交流的地步。两岸语音上的差异是语言变体和标准语的关系,其共性是主要的,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应该客观地面对现实,不必强求做出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判断。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某些读音上的差异,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会逐步得到自然选择,最终一致起来。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消除两岸语音差异,仅仅依靠语言的自然选择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两岸学者之间充分开展学术交流,共商对策。过去,在这方面虽然已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还比较零散,学界的重视程度也还嫌不够。今后应该进一步整合力量,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从个别专家的兴趣研究逐渐转变为群体专家的针对研究,不仅指出问题的所在,而且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孤立的静止研究转变为全面的跟踪研究,不仅关注语音差异的现实状况,而且注意避免差异的继续扩大。有了充分的语言学理据,又做了扎实的语言调查,相信通过两岸学者的共同努力,最终会寻求到妥善解决的办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1 22:30 , Processed in 0.0705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