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9|回复: 2

朱熹平汉语演讲引来的不仅是掌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7 17: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cache.sounews.ynet.com
  日前,在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上,因“完全封顶”庞加莱猜想而声名远播的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曹怀东,第一次以公开演讲的方式向公众介绍他们的工作。曹怀东的报告是用英语演讲,朱熹平的报告改用汉语讲,引起现场一片掌声。(《中国青年报》6月22日)
  近年来,“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一个潮流。即使是向来被视为独立性强、不攀附时势的学术界,在组织学术会议时也在努力“与国际接轨”。假如说在提交论文、演讲限时等方面与国际通行的法则看齐,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有的学术会议明明在国内组织召开,却要求发言者一律用英语发言。
  例如,2004年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500多名精英,尽管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但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部分海外华裔学者采用中英文双语的要求,竟然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遭到拒绝。有与会学者认为,报告用汉语完全可以讲清楚,而且更容易被听众理解。既然是在华人的乡土上举行的会议,凭什么在自己的家门口不能说自家话?但是人们只是“腹诽”而已,没有谁反抗这个“规则”。倒是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坚持用汉语作报告,成为惟一“反潮流”者,引起公众一片叫好声。
  当然,每个学者在会议上用什么语言发言,是个人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但正如有评论者所说,语言毕竟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它能够以共通的语言在共同乡情的基础上凝聚人心。汉语是“华人”这个词汇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音与形,不仅仅是实用层面的沟通方式,它更饱蘸着一种同根同源的情感认同,是一种骨肉相连的文化符号。所以,当听到连战先生和宋楚瑜先生用流利的国语演讲时,我们备感亲近;当朱熹平教授用汉语演讲时,也会引起现场一片掌声。
  我们当然不能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且中国在向国际化迈进,需要更多无障碍的对话。但是,至少在本土上,在同胞之间,对汉语应有更多的自尊与自爱。
发表于 2006-6-27 22: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丁教授是非常热爱中国的,他发现的粒子之所以定名为J粒子,就是因为J比较象“丁”字。
发表于 2006-6-28 08: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也是政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2:42 , Processed in 0.0766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