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95|回复: 2

论汉字改革的可行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7 11: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字改革在国、内外都有先例,在理论、实践和道义方面都是许可的,从世界文字的四大源头中可看出文字创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从形形色色的汉语新文字方案未能成功的原因浅析中可看出创制新汉字的办法只有一条。

第一节 国内外文字改革的史实

文字是一种工具,与任何工具一样,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在使用过程中对之加以改进或云改良,乃是理所当然的。同样,当它作为工具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甚至连“改进、改良”也无济于事的时候,人们就要想法设法创造出新的工具取代它,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其实,随便是改良还是改制,在古今中外都是有例在先。例如:

国 外

苏联 十月革命以后,取消了俄文字母表中的三个字母,从而使拼写法更加简单、规则。这就是一度引起全世界注意的俄文正字法。

英国 已故文学家萧伯纳及其他语文研究者,为了改变英文拼写法的不规则状况,曾提出了好几种改革方案。有的主张在原字母表的基础上使拼写法规则化,有的主张更换字母表。值得注意的是,远在萧伯纳辈之前,英文字母表已经彻底更换了一次。据说,英文历史上原来用的是鲁纳字母,并且延用了五百年之久,直到距今一千多年前才改换成现在使用的拉丁字母。

印度尼西亚 一千年前用的是经过修改的印度字母,到了12~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爪哇,改用了阿拉伯字母,至15世纪末,又改换成拉丁字母。

土耳其192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后,放弃了曾使用一千多年的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这是伊斯兰教国家中比较突出的一次拉丁化改革。

越南 公元一世纪输入汉字,十三世纪创成越南形声字,叫做“喃字”或“字喃”,但是没能代替转入的汉字。十六世纪,欧洲传教士给越南制订了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1885年获得法定地位。从而停止了汉字的一般使用。

朝鲜 公元二世纪输入汉字,1446年公布汉字笔画式的音素字母,叫做“正音字”,夹在汉字中间应有。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废除了汉字,仅留下一至十和百千万等十三个表示数目的汉字字符,开始使用纯粹“正音字”的拼音文字。

日本 公元三世纪输入汉字,1200年前开始用简化的汉字创造音节字母,800年前这套字母成熟,叫做“假名”,夹在汉字中间应用。到了近代,日本又在考虑文字的全面拉丁化,并在1954年底由政府公布了拉丁化的统一法案,作为辅助文字。此外还尽可能地限制、简化、整理汉字字符。

国 内

秦朝“书同文”改革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继而丞相李斯等创定小篆统一了六国文字。由于当时的“小篆”书写繁费力,管发配劳工的小隶程邈又创定了3000个较为简便的字献给秦始皇,作为皂隶小民间通用的文字,即所谓的“隶书”。隶变是汉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动。

清末“切音字运动”宋恕首先提出利用切音(拼音)帮助识字教育。他在1891年写的《六斋卑议》中提议,“课本酌集外国之长,读本专用赤县之字”。他注释道:“按今日本小学教法,先授和文,后授汉文,若师其意,则江淮以南须造切音文字多种,以便幼学……”

卢戆章于1892年、1893年和1906年分别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阶》、《新字初阶》和《北京切音教科书》。他说,以切音字与汉字并列的办法编写读物,可以“不数月,通国家家户户、老老小小,无不识字”,“免先生自能以此新字母注明中国之字音,”“虽一生未入孔子门,也能无师自识汉字”,“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弱,人民何致鱼肉”。

王照于1900年拟成《官话合声字母》。

刘孟扬于1908年出版《中国音标字书》。

郑东湖于1910年写成《切音字说明书》。

民国时期“注音识字运动”吴敬恒于1930年以“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席的资格,发起一个利用注音字母帮助识字教育的“注音识字运动”。他先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第88次常务委员会上提出《该定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以免歧误而利推行,请求公决案》,紧接着又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上与其他人联名提出《拟请教育部在最短期内积极提倡“注音识字运动”案》。于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决议,通令各级党部遵行,并函知“国民政府”照办。随之,教育部成立了“注音符号推行委员会”,并由其制定了《各省市县推行注音符号办法》二十五条。对组织领导、宣传、传习、出版、应用、注音办法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还定了“奖惩”措施。

解放后“拼音方案及汉字简化”运动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提请,批准建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次年初,文改会确定叶籁士、庄栋、赵平生为正、副秘书长,吴玉章、胡俞之为拼音方案部正、副主任,叶恭绰、魏建功、曹伯韩为汉字整理部正、副主任,丁西林为技术指导部主任,韦悫、庄栋为宣传推广部正、副主任林汉达为编辑出版部主任。丁树声为方言调查部主任,吕叔湘为词汇研究部主任,叶圣陶为语文教学部主任。——最后,创定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简化方案》。共简化了515个字符和54个偏旁。

1977年,文改会再次创定并在《人民日报》上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文字改革的历史简述到此为止。简述的历史中证明,文字改革(包括改良和彻底改制)古今中外都有先例。同时也证明,文字改革在理论、实践和道义方面都是许可的。

谅必大家明白:如今世人喜用英文并非因为它那早已灰飞烟灭的鲁纳字母。可见,最得人望的文字并不是那些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而是那些相对最合理、最实用的文字。因为文字到底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工具,毕竟不同于古文物。

谅必大家明白:随便是英国人、印度尼西亚人还是土耳其人,他们也与人家一样热爱自己民族或祖国的传统文化。他们更动过文字,并不能说他们都是些离宗叛祖、破坏传统文化的民族败类、卖国贼。因为文字毕竟不等同于文化,甚至也不等同于语言。

最后,谅必大家也明白:汉字乃是平常之物,就形体而言,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盲目地崇拜汉字,使之神化,非惟无益,亦且有害。摧毁汉字并不等于摧毁中国既有文化,推翻汉字也不等于推翻古之文明!正如朝鲜和越南废弃了原有的汉字,并没有废弃了自己的文化一样。

 

第二节 世界上文字的四大家族

 

古往今来,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语言。其中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给它创制出一套文字,而且也不很难。但纵观历史,世界上各种语言所用的文字大抵不外出于四个源头:美索不达美亚的楔形字,埃及的圣体字,中美洲马雅人的图形字,中国汉族的方块字。

楔形字 始创于公元前3000~前2700年间。起初为苏美尔人使用,其时有好几百个符号,皆由简单的图画而成,全是表意的:尔后,符号的意义逐渐淡薄,虚化成纯粹的音节符号。在公元前3000~前600年间,巴比伦人将它借用过来,并改造成“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复合字”。、公元前500年,波斯人采用巴比伦楔形文字的部分符号,构成三十六个表示当音或音组的音符,四个表意的符号和一个隔词用的符合,创制了“半音节、半字母的文字”。赫特语应用的楔形文字也是既用表意的符号,又用表音的符号,同时还更多地采用了表音的原则来表示词尾的曲折,借以适合其语音和语法结构的特点。现在,苏美尔语、巴比伦语和赫特语都已死亡,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波斯语也改用了阿拉伯字母。因此,没索不达美亚的楔形文字已归于灭绝。

圣体字 大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起初也是一种图形符号,用简单的线条绘出具体事物、动作和抽象概念的特征。后来这些符号终于演变成了24个纯表音的字母,为了区分同音词,同时又采用了表示意义范畴的图形(相当于类符)。这种文字原先是铭刻在宙宇的墙壁和帝王的墓碑上,后来才改用毛笔和墨水写在木头皮草和纸草上,从此分化成僧侣书体和平民书体。公元前300年,埃及被阿历山大王所侵服,埃及文字于是日渐衰落,后来的科泊特文便改用了希腊字母,只是另外添加了六个字母。于是,埃及的圣体字成了历史陈迹。

图形字 是墨西哥马雅族的印第安人创立的。其写法是,在鹿皮或植物纤维上画上各种图形来表示各种事物和动作的特征。遇到这些事物名称的第一个音节和专有名词的某一个音节相同时就把有关的图形结合起来表示那专有名词的读音。这种文字曾为马雅人、阿斯特克人和其他一些印第安人所用。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十六世纪后这种文字即归于灭亡。

方块字 大约始创于公元前2000年。初时人们依据实物描画,与楔形字和圣体字之初始相仿。渐渐的相形字符多了起来,日常所见之实物皆有字符与之相应。由于语言中客观存在抽象事物,如人之行为、动作等,此皆无原物可以画象,于是便以抽象的思维作为抽象事物造“字”的依据,通过联想,将几个实物图形(相形字符)捏合在一起。反复组合的结果,产生了大批表达抽象事物的字符。至此,从理论上说汉字已告全面形成。现将汉字字符的形成分析、归纳于下:

据“义”联想、组合


--------------------------------------------------------------------------------

--------------------------------------------------------------------------------

--------------------------------------------------------------------------------

--------------------------------------------------------------------------------

--------------------------------------------------------------------------------

--------------------------------------------------------------------------------

--------------------------------------------------------------------------------

--------------------------------------------------------------------------------
单体相形字符 复合形字符(1)
虚化


--------------------------------------------------------------------------------
不变

类化

汉字字符集合=单体相形字符+复合形字符(1)+复合形字符(2)

为了使人有个清楚概念起见,(假设性)举例如下:

单体相形字符:马、牛、羊、日、月、木、鸟、豕、山、采、走------

复合形字符(1):林、森、磊、炎、毳、品、埋、忙、夯、歪------

复合形字符(2)枝、呀、情、想、揍、婶、瘦、跟、腿、喉--------

我们可以从假设性例子中看出,由单体相形字符虚化而成的音符,并非纯粹的音节符号。它被作为音节符号使用的同时,依然作为单体相形字符存在着。类化而成的义符也同样存在这种兼职现象。纵观整个汉字发展史,它们始终没有分离成专职的音节符号和义符,从而没能发展成一套简单、完善的音节字母。这些情况表明:汉字当初没有走拼音道路,只在于一念之差。同时也可以这么说,中国人的祖先当时创制了“太多”的单体相形字符,也创制了“太多”的复合形字符(1),从而使得复合形字符(2)在整个字符集合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汉字体系即被确定,从此代代相传。在几千年传用过程中,字符曾几经变形、删削,但其精神实质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此,我们认为汉字字符作为一个整体,属于“形意”体制,汉字全面形成之初语音几乎没有参与字符的构成。

方块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今依然担负着作为文字的一切使命,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在数千年传用过程中,其发展之缓慢也是空前绝后的!从方块字的历史和现状中,隐约窥见,中华民族之守旧厚古精神或云懒惰苟安习性可叹为观止! 世世代代的人们,竟然不愿扫除汉字这棵古老大树上削落下来的烂壳、枯枝、败叶,一任它们发霉、腐烂。汉字之种种弊病,实非汉字之过,也非创造汉字的先人之过,乃是历代“语文工作者”不加及时整理清扫并力促其发展之过!

 

第三节 新汉字法案未能成功的原因

近百年来,曾有不少人尝试着要创制出新的汉语文字。然而严格地说,真正能够独成体系、自圆其说的新汉字方案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屈指可数的几个比较完整的新汉字方案,要不是囿于既有汉字而没什么根本性突破,就是“乌托邦”。

汉语新文字运动的序幕

可以说,行之有效的“汉语新文字方案”的问世,是“汉语新文字运动”开始的标志。因此,我们认为汉语新文字运动迄今尚在酝酿极段。不过,与“新文字运动”有直接关系的人事却早已有之。首先要数赵元任和他的《国语罗马字方案》,其次是瞿秋白先生,这并不是因为他在1929年起草了《中国拉丁字母方案》,而是因为在其成立之初,它有创制一套能够取代汉字的新文字的主张。当然,随便是“文改会”的《汉语拼音方案》,还是瞿秋白的《中国拉丁字母方案》,在他们自己来说,都是作为创制“新文字”工作的,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方案》更是如此。 尽管《国语罗马字方案》“未能挤进小学教育和扫盲教育的阵地”,然而是它第一个正式拉开了“汉语新文字运动”的 序幕,尽管《中国拉丁字母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实际上还只是些音标方案,然而是它们为“新文字运动的到来摇旗呐喊。

创制汉语新文字的种种尝试

诚如前面所说,对创制汉语新文字,有许多人作了不少尝试。在此,我们不便——举例。但是,所有尝试可以归纳成两类。第一类《汉语拼音方案》为代表,第二类举袁晓园的 “方块式拼音汉字”为代表。

(1)《汉语拼音方案》

“文改会”于1955年创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正如其原名叫《拼音文字方案》一样,它原本是作为一种新文字方案的。刘少奇曾提出:“拼音方案制定后,要有来作试验,可以试译《毛泽东选集》。”直至八十年代,有不少热衷于《汉语拼音方案》的“有识之士”依然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就是新文字方案。他们忘记了1955年12月24日把《拼音文字方案》改名为《汉语拼音方案》这个事实。

为什么要改名?因为方案的制订者已经意识到:汉语拼音文字不是由一个字母表和一个音节表就能创成的。“拼音方案”与汉语新文字还好相距十万八千里,它仅仅是一套适用于汉语普通话的较为完善的音标而已。

我们认为:《汉语拼音方案》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象记录英语的英文字那种模式。就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是实际上办不到。其根据有:1、汉语中单音节词“比重”过大,2、汉语的总体词汇由单音节词构成。由此也可得出另一个结论:创制汉语新文字的实质就是创制汉语的单音节词的符号。《汉语拼音方案》之类则背离了汉语构成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忽略这个实质性问题。因此,它们立即遇到了大量词汇由方块字的同音进而变成同音同形的难题。对此,创制者提出了“最大限度裁减单音节词”的主张。具体办法有:1、双音节化(部分单音节词+儿,部分单音节词+子,部分单音节词+头,部分单音节词前面+老……等等),2、声调不同的音节异拼化(每个音节都有四声甚至五声之别,这儿可使音节符号或符号组合扩大4~5倍),3、适当地改变说法,4、吸收部分方言音素进入普通话,5、变体拼写,等等。然而,我们先来看看各个办法的结果吧。按照第1条办法,人们应该把“石卓”、“木椅”分别叫成“石头卓子”、“木头椅子”,还是把它们当作双音节处理?人们应该把“万水千山”、“石破天惊”当作多音节词处理,还是把它们分解成单音节词处理?如果把所有的成语、谚语之类都当多音节词处理,那情形恐怕是不妙的,如果都分解成单音节词处理,那么“石匠”也许该叫成“石头师傅”了,同样不通。按照第2条办法,有两种实施途径,一是在音节前后加字母或加别的标调符号,一是不同的声调规定出不同的声母、韵母,结果是繁琐而且无规则。对此,赵元任在《通字方案》中作了彻底尝试。按照第3条办法,有人主张把“妹”改写成“女弟”,依次类推,则“娘”叫成“女爹”、“奶奶”叫成“女爷”、“姐”叫成“女哥”……结果恐怕只能用枪炮和监狱作为推行工具。按照第4条办法,则有人主张考古,因为有不少人现在的同音词据说在咱们的祖先时代原非同音。可惜的是,但凡以改变汉语为前提的“造字”方法多半只能是幻想。至于第5条办法,赵元任先生在他的《国语罗马字方案》中已然作了彻底尝试,不必多谈了。

总而言之,诸如《汉语拼音方案》之类,作为音标未尝不可,但作为文字却无从谈起。人们应该认识到,给汉语创制文字不同于给一种尚无文字或尚无成熟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这就是为什么用《汉语拼音方案》之类却可以为维吾尔语创制维吾尔文、为越南语创制成拼音文字的原因。

(2)“方块式拼音汉字”

袁晓园教授于七十年代创定了“方块式拼音汉字”。其方法是:声、韵带调双拼,音义结合。我们认为,这类方案的性质与朝鲜的谚文略似。整个方案的实质就是:用音素符号拼合成音节符号,然后用义符或云类符(也就是方块字的偏旁)与音节符号搭配定形:属于通常所说的“形声文字”,也就是“音义文字”。其原理非常 简单。 事实上,也曾有人提出给汉语拼音加上类似方块字偏旁的类符(可用字母或字母组合),以解决同音重形问题。道理是一样的。不过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汉语拼音加类符的做法必须限定在单音节词范围以内,并且拼音(音标)式最好不要超过三个拉丁字母,否则字符形体太长,从审美和实用的角度都难以通过。 “方块式拼音汉字”是可行的,同时也不难创制。这类方案如果在创制细节上把握得宜,并且处于一百年前,那么它是很有可能迫使社会接受使用的。然而,它却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毫无疑问,于拉丁字母文字的二十六个字母相比,它的“字母”起码要多好几倍,这对文字的机械化处理依然是个巨大的障碍。

有一种奇怪的事实,许多人都知道创制一套方块字式的音节字母(也可以由音素符号拼合而成)夹在方块字中使用,则可轻而易举地把很多虚词用字符、象声用字符、译音用字符等等取消掉,从而达到日本文字那种水平,把方块字符限制在四千以下。可是没有人愿意这么做,也没有人愿意对此多加考虑,连曾经对方块字大加斧削的“文改会”也不屑于这样做。我们不知这是为什么!同样,许多人知道创制和使用“方块式拼音汉字”比使用现行的方块字要优越得多,可事实上却没有几个人愿意对此进行认真尝试。或许这些人都有一种自觉性预感,这种尝试终将徒劳无功。即使弄出最好的方案也不会被大众接受。人们都在盼望一种新文字出现,然而他们心中似乎另有所受盼望的并不是“方块式拼音汉字”。

因此,我们只好继续寻求尚且未被人发现的“第三种类型”的方案。
 楼主| 发表于 2003-10-7 11: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回复:

文章来源: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十分赞同上面的观点,我以为汉字改革不但可行,而且是非改不可!我们为了学方块字耗了太多时间了。再个,不但字形要改,字音也要改,很多的多音字完全没必要有那么多的读音,可以统一读音。举几个例子:“转”读“zhuàn”时解释为“绕圈,绕着中心运动。”而“旋转”的“转”则读“zhuǎn”,难道“旋转”的“转”不是“绕圈,绕着中心运动。”吗?怎么不读“zhuàn”?有些时候真不知该读哪个音好。其实这个“zhuàn”的读法真没必要,都读“zhuǎn”不就省事多了。再看“着”有四种读音,“zhuó zhāo zháo zhe” 有必要搞这么复杂吗?可以归并为两种(最多就三种啦)。“鲜”绝大部分读xiān,“鲜为人知、鲜有、鲜见”中“鲜”则读xiǎn ,这个读音完全可以读xiān,我想没有人会产生歧义。此外,汉语的词汇也要改革,应该废止一些不适用的词,想想看,表示这个“看”的意思的词有几个?我们真有必要分得那么细吗?还有就是一些方言词,专为某地的人而设的则必须统统删掉。当然语言文字改革不能太草率,应当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后才可实施。
发贴者:悠然自得
发贴时间:2003-6-9 22:39:26

----------------------------------------------------------------------------------------------------------


汉字应当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汉字改革作为学术上的东西允许百花齐放,但真实施起来要慎之又慎。
发贴者:剪径者
发贴时间:2003-6-16 21:24:39
发表于 2003-10-8 22: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不同于一般的文字

汉字是一个表示意义的体系,用汉字记录下来的文化信息,能够长久保存且相隔几千年的人都能看懂。拼音文字没有这个长处。
汉字维系着大汉语的统一,若没有汉字,汉语早就四分五裂了。所以,改为拼音文字的一个前提,就是先行普及普通话。
任何文化,凡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废除汉字后,想再接续它,就不那么轻而易举了。韩国人现在不能顺利地了解自己50年前的文化,就是因为朴正熙当政时废除了汉字。
汉字表示读音上不擅长,但它有区别同音字的作用,对于同音词比较多的语言,使用汉字记录一些词语,还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把意义永久保留下来,而且可以区分同音词,减轻词汇体系的压力。
汉语里的拟声词、助词等,没有实在意义,先行拼音化未尝不可。之所以没有人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有语言文字法,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独出心裁。
汉字有不少好处,为何一定要改革呢?拼音文字倒是好学,但需要记住很多毫无关联的词语,不是也很困难吗?拼音文字若真那么好,美国为何还有那么多文盲呢?
汉字的问题相当复杂,并不是想改就改得了的。在民主意识越来越浓厚的今天,给劳动大众一点自由,让他们在没有任何框框的前提下,自由地运用汉字,创造汉字,再加上政府和语言文字学家们的正确引导(而不是强制和指手画脚),汉字会有光明的未来的。相反,若把老百姓看作愚民,制定某些规范,强制他们遵守,譬如毁掉他们的牌匾等,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 本贴由 秋原 于 2003-10-9  02:58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7:41 , Processed in 0.0648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