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49|回复: 0

声调的困惑之12—— 声调与腔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3 19: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声调

   根据汉语声调的特性和功能,汉语声调与其它语言的语调并不存在声音的客观特性的不同,汉语声调之所以是声调纯粹是因为汉语声调具有唯一识别汉字的作用。上面我们通过分析,得知人类为什么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变调和变腔中唯一地识别出汉字音节的调型,这是因为各种各样的语气变腔存在一个共同的音高框架——就是音节调(声调和语调)的调体——调体调型。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整体音节调是不可能具备这个唯一识别的框架的,因为整体音节调是受到各种语气等因素而千变万化的,具备这个唯一识别框架的是并且只能是音节调的一个部分——即音节调的核心部分——调体,所以,有并且只有调体调型才具备汉语声调的群体识别的基础——即约定俗成的基础。

   所以,结论是:调体调型等于声调调型

二,腔调

   根据音节调中各部分的功能,既然音节调中的调体是声调(功能是区别汉字音节),那么,音节调中调缀的功能又是什么呢?由于调缀是受各种语气等因素而产生的产物,则调缀的功能显然是服务于语气,那么,调缀的名称应该叫做语气调,但为了区别由于语气影响而变化出来的语气音节调,所以,调缀的名称可以叫做腔调。

三,关于五度标调法则

   根据汉语声调的特性,汉语声调具有音高和时长两个基本特性。反观汉语五度标调法则,五度标调法则定义了音高的记录法则,却没有定义出声调的另一个特性——时长的记录法则,这显然是有缺陷的,说明了五度标调法则不能全面地放映声调所有特性,因而这样的法则是不够科学的。如:普通话的第三声的调值为214,但是根据调体的特性,调体是一气呵成的,调体不可能存在折调,因而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判定普通话的第三声的调值定义不正确。这个调值定义犯了一个简单的错误,就是把腔调混淆成声调了。

四,关于声调的语料采样

   现代汉语调型研究的语料采样的标准是“声调是指单音时的读音”,实际上,单音发音的情形不论如何都受到语料人对声调、腔调的个人理解、发音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这样的语料采样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汉语声调的。

五,关于调型的命名

   现代汉语对汉语声调定义为“字调”,这个定义注意到了调型与汉字音节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一种功能上的关系而不是特性上的关系,而世界上所有学科的科学定义都是建立在对对象特性的高度概括的基础之上,所以,建立在功能之上的汉语现代声调定义缺乏科学性。在这样的错误指导之下,所谓的调型命名也就成了盲目的主观臆断。现代汉语的调型命名建立在与“中古音”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但实际的“中古音”是无法考究的,语音存在于人的嘴巴之中,一代人过去则一代人所说的那种语音已经无法考究,拼音并不等于语音,拼音不可能考证出真正的语音,所谓的“中古音”不过是一个大概而已。实际上,汉语方言的调型命名成了普通话的对应读音而已,这样的理论把个汉语方言的学术研究完全捆绑在普通话的研究成绩的范畴之内,超出普通话部分的语音差异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学术结论的,这是极其荒谬的和沙文主义的。
   这样的汉语方言声调体系造成严重的概念混乱,同一个调型(如35)在某种方言中是阳平,而在另一种方言中则可以是上声、去声等任何一种情况(见附表)
            声调讲得不好听一点就是现代人盗窃了古人对声调的概念
作者:皮扎诺

 1,在远古时代,汉语声调形成的时候,首先使用汉语声调的古代汉人一定是基于声调的听觉形象(即声调的物理学特性)而首先使用声调,他们利用声韵母相同而调型不同的汉语音节的不同的听觉效果去区分不同的汉字,从而减轻汉字量增多而音节不足的语言实践压力。他们脑袋里的声调的概念不可能是什么读音映射关系的产物,因为那时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字读音映射,所以说,现代汉语声调命名是跟声调的起源不一致的;
  2,普通的老百姓并不知道什么读音映射,不知道他们自己方言的某个具体的字跟其它方言的声调有什么关系,正在学话的婴幼儿不可能知道读音映射,然而他们却实实在在地使用声调。他们脑袋里的声调的概念不可能是什么读音映射关系的产物,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字读音映射,他们只需要听觉中感知的声音形象(即声调的物理学特性)来鉴别声调,所以说,现代汉语声调命名是跟语言实践不一致的;
  3,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认识声调的古代人,对汉语声调使用了“平上去入”四声和“阴阳”两分来描述声调。而“平上去入”和“阴阳”不是读音映射的概念,绝对不是!“平上去入”和“阴阳”只要从汉字的字义上就可以知道这是高低升降的变化的描述:
  Quote: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Quote:
李渔:《闲情偶寄》之一:《词曲部》
7.慎用上声
    平上去入四声,惟上声一音最别。用之词曲,较他音独低,用之宾白,又较他音独高。填词者每用此声,最宜斟酌。此声利于幽静之词,不利于发扬之曲;即幽静之词,亦宜偶用、间用,切忌一句之中连用二三四字。盖曲到上声字,不求低而自低,不低则此字唱不出口。如十数字高而忽有一字之低,亦觉抑扬有致;若重复数字皆低,则不特无音,且无曲矣。至于发扬之曲,每到吃紧关头,即当用阴字,而易以阳字尚不发调,况为上声之极细者乎?予尝谓物有雌雄,字亦有雌雄。平去入三声以及阴字,乃字与声之雄飞者也;上声与阳字,乃字与声之雌伏者也。此理不明,难于制曲。初学填词者,每犯抑扬倒置之病,其故何居?正为上声之字入曲低,而入白反高耳。词人之能度曲者,世间颇少。其握管捻髭之际,大约口呐吟哦,皆同说话,每逢此字,即作高声;且上声之字出口最高,入耳极清,因其高而且清,清而且亮,自然得意疾书。孰知唱曲之道与此相反,念来高者,唱出反氏,此文妙曲利于案头,而不利于场上之通病也。非笠翁为千古痴人,不分一毫人我,不留一点渣滓者,孰肯尽出家私底蕴,以博慷慨好义之虚名乎?  
  从这些唾手可得的千千万万古典声调描述中可以看到,所谓的平上去入的本义就是对声音音高的高低升降变化的描述。阴、阳、平、上、去是基于如下的汉语原义:
  “平”者,不变也,就是平行的语调变化;
  “上”者,升也,就是上升的声调变化;
  “去”者,降也,就是下降的声调变化;
  “阳”者,高也,就是声调变化发生在高音区域;
  “阴”者,低也,就是声调变化发生在低音区域。
  所以说,现代汉语声调命名是跟古代汉语声调命名不一致的,
  4,中古时代的声调理论体系是跟今天的声调基础知识截然不同的,是全国人都能理解的统一的对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的描述,是调名与调值(声调升降的听觉形象)相一致的概念;
  5,唐诗宋词的格律要求是建立在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的基础之上的诗歌声音美学,古人诗歌中的平仄韵律是根据作品内涵的需要而选用的声调技巧,而今人与中古诗歌同名的 声调根本不存在声音美学,现代人写诗歌所用的平仄是对古汉语诗歌中声音美学的侮辱,是对现代人耳朵的强奸。
  6,现代语音实验中机器所能记录到的不能是建立在字读音映射基础之上的声调。所以说,现代汉语声调命名同时也是跟现代语音实验不一致的,
  这些已经足以说明声调的本质,而这些跟现代人的读音映射式的声调命名的依据几乎完全无关。现代调类的名称与调值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2 20:24 , Processed in 0.1496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