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为什么汉语会出现变调?
因为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字的字调是固定的。这样问题就来了,比如“九比九”“李小宝九点写讲演稿”这样的一句短语,如果句子中连续几个音节的声调都是相同的,那会出现怎么样的一种情形呢?结果是可以想象的,这样的句子听起来必然是不优美的、不协调的,所以,变调首先是语音的美学要求,语音美是语言的客观要求。另一个原因是语言常常要表达一定的人类感情,而人的感情是有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的不同的,也就是说,句子要经常有感情语气的变化。如果汉语的音节调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可以想象,人说话就会跟机器发声无异,现实若如此,则说汉语是世界上最不优美的语言不会过分。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汉语,现实中的汉语声调是灵活的可变的。
有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就是普通话的声调标准化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按理说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即使当时订立的规范化标准是错误的,但既然已经推行了几十年,它应该也已经是定型了,按约定俗成的原理,应该说错误也就不再是什么错误了,以约定为准嘛!但是,问题就在于现代汉语推行的标准化声调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声调体系,这显然与语言的客观规律不符,因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二,为什么汉语会出现变声?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实际上汉语的声调和字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字调是声调的功能,而声调是字调的本质内涵,声调与字调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关系。而且声调与音节调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声调是音节调主体形式,音节调是声调的具体表现形式,声调表现为音节调的调体,而音节调是调体和调缀(腔调体)的总和。这么说来,声调本身对字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个字调可以对应几个声调,而一个声调又可以变化出多个不同尾缀的腔调(音节调)来,按理说,这种灵活性已经是很大的了,可为什么还会出现汉语声调的变声呢?
这种情况需要了解声调变声所有形式和各种变声形式的特征,然后再分析变声的本质,最终得到为什么会汉语的变声。
例一,上面的附件: 胡访美01.rar中出现普通话的第二声(字调)两个声调的情形,从两个声调的调型来看,一个是高音区上升调(阳上35),而另一个是低音区上升调(阴上13)。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还是有关系的,即都是上升调型。这是因为听觉上他们有着不同于其它调型的共同特征,这使得不同的调型具备唯一辨认的特性,而字调的功能要求正好就是唯一地辨认汉字。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变声的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唯一辨认。这个原则从音乐理论中是很容易说明的,想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中的主题动机3331一样,这个动机3331在整个乐曲中变化出现了无数次,如5553、7775等,而每一次出现人们都能唯一地辨认出这是命运的主题动机,为什么?因为这个动机不论变化多少次,而这个动机的行进方向是不变的,都是三高一低的一个模式,实际上,这个动机变的只是音高和时长,从音乐的角度来解释,这是听觉的基本规律,而作为语言成分的声调的变声也不可能超出听觉的客观要求,至此,我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确定声调之变声的一个原则:音高和时长可变而音高的行进模式不可以变。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声调实际上是音节调调体,其音高行进是由两点高低决定的,声调是不可能出现折调的,就是说,声调只有向上、平行、和向下三个变化方向。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声调变声的具体原则:音高和时长改变而方向不变。
例二,上面的附件: 胡访美02.rar与“胡访美01”的不同在于,01是女播音员在演播室里的近距离发言,这是一种接近书面语的语言环境,实际上这样的播音虽然“标准”,但用这样的语气来跟别人在生活中交流是十分不亲切的,第一种状态(01状态)有两个特点:一是书面语言,二是近距离语言,而02则是男播音员在野外的远距离发言,这种状态(02状态)有两个特点:一是生活语言,二是远距离语言。
在上面的附件: 胡访美02.rar中出现了另一种变声情形:53和31之间的互换使用,从例一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这种互换是不违背声调变声的基本原则的:音高和时长改变而方向不变。这又一次证明了听觉的基本规律。
大家(如果不懂粤语的朋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求证我的结论是正确的,方法是:打开粤语字典或者网络字库,以[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地址: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为例,选任意一个音节(如“koi”),把声母和韵母输进去,搜索这个音节(如“koi”)的所有声调的所有粤语字,就会发现,粤语字的声调只要标注为阴去53调则相对应的阳平31调无字,只要标注为阳平11调则相对应的阴去53调无字,把粤语字库的所有音节搜索完结论还是一样:粤语的几乎全部的阴去53调与阳平11调都可以互换。而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知道,现代粤语的调名为阳平11的调实际上是由于相对于普通话的读音映射的命名法则得出来的,实质上阳平11这个调型是低音区下降调(阴去31),而阴去53这个调实质上是高音区下降调(阳去调)。这样,只要把粤语的调名纠正过来我们自然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音高和时长改变而方向不变。
从这两个例子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用现代汉语的声调命名原则的祸害无穷!它完全抹杀了汉语真正声调之间的变化规律,使我们看不到语音变化的本质。
上面的附件: 胡访美03.rar的情形与02完全相同。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变声的基本规律:同型声调变声。即
1,阳上35<——>阴上13(最普遍的变声)
2,阳去53<——>阴去31(不太普遍变声)
3,阳平55<——>阴平22(较少见的变声)
三, 考虑到语言的变声关系,普通话的第三声(字调)存在阴上13——>阳上35(即争议中的第三声“上声”变第二声“阴平”的情形)和阴去31——>阳去53两种变声,普通话四个字调与六个声调之间的关系:
1,第一字调(现名阴平) = 阳去53
2,第二字调(现名阳平) = 阳上35+阴上13
3,第三字调(现名上声) = 阴平22+阴上13+阴去31 (+阳上35+阳去53)
4,第四字调(现名去声) = 阳平55
其中的阴上13和阴去31就是现代汉语所说的“轻声”,实际上“轻声”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这纯粹是现代汉语对声调概念的混乱而造成的对汉语语音现象的误解。参见本人的对《二十世纪汉语轻声研究述评》的评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