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8|回复: 2

大学生需求量下降22% 六成毕业生可能面临失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2 00: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报记者 杨启蒙
来源: 信息时报  2006-07-21 01:18:18    



大学生就业率低谁最该反躬自省?

近日,一项对全国近百所高校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据悉,该项调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举办,共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参加。

而与此同时,人事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往年大学生需求量下降了22%,供应量则上升了22%。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将比去年更为严峻。

一次性就业率今年或再降

今年广东地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要等到9月份才公布。而对于“你们学校的一次性就业率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广东地区高校就业办负责人都讳莫如深,要么以“这个问题太敏感”,要么以“现在还没有统计出来”而加以回避。

广州天河一所高校的就业办负责人李老师说:“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去年更加严峻。去年广州大部分高校‘一次性就业率’(截至去年6月底)只有50%左右,估计今年的就业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

3个22%让各方忧心

“从整体来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远远超过了去年。”

据广州白领世界总经理吕基富介绍,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今年大学生的需求量将大幅下降,将由去年的214.1万个岗位下降至166.5万个,降幅达到了22%。同时,今年整个中国内地共有41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比去年增加了22%。而在广东,去年有24.5万万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而今年增加到了30万名,这个比例上升了22%。

“这3个22%确实非常巧合,但的确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真实反映。”吕基富分析道,今年招聘应届大学生的岗位需求量减少了,但是涌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却逐年迅猛递增。吕基富告诉记者,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仅仅有33.7%。不过,他认为“在广东,这个数字应该会高一些”。

大专生和文科生“最难找工作”

“本科生只要调整好心态、降低期望值,找到一份工作难度其实并不大,真正难的是大专生和文科生”。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许多高校的就业办负责人认为,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本科生找工作其实并不算太难,真正难找工作的是文科类专业毕业生。

据记者从广州、东莞和佛山等珠三角各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了解到,目前正在人才市场上求职的未就业大学生群体中,大专生所占的比例占了70%以上。“大专生虽然只比本科生少读1年,但找工作的难度却要大许多。”

广州一所公办大专的毕业生黄清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几乎都明确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即使好不容易才遇到一家愿意招聘大专生的公司,职位竞争也是非常激烈,动辄至少有三五十名学生排队等着面试。

即使是那些在利用亲戚、熟人推荐就业方面有优势的广州本地生源的大专生,也感受到了“大专生已经过剩”所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据广州一所大专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小马介绍,自己班里一大半同学都是广州人,虽然“许多同学从去年起就托熟人找工作”,但直到现在依然“还有大约一半的同学没有找到工作”。

据广东一所重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小贺介绍,截止今年6月底,在她近50名同班同学中“已经签约的只有1/3左右”。

一位曾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杨老师告诉记者,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文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计算机、会计等文科类专业,在人才市场上早就已经严重供大于求,这是这些专业的大学生找工作难的根本原因。

高职院校就业率多在60%~70%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俨然成为“就业率”的“明星”。但事际上,高职院校的实际就业率,却并不像这些院校自己标榜的那样“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

据广州一所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职院校副院长介绍,近年许多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中称“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但实际上完没有这么乐观。据介绍,这些高职院校大多都是民办高校,由于存在招生的压力,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来报读,而通常故意夸大了一次性就业率。他告诉记者,目前高职院校的一次性就业率能够达到80%就相当不错了,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一次性就业率大约在60%~70%左右。

“尽管高职院校的一次性就业率存在着一定的水分,但这类院校的就业形势比普通高校确实是好了不少”。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副院长认为,毕竟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高职生的文凭虽然没有什么优势,但因为动手能力强,所以在用人市场上还是很受欢迎。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00: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源就在大学盲目扩招!

本来是想以此来掏家长腰包,拉动经济,缓解年轻人的就业压力。殊不知,一个高中生找不到工作和一个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给就业者带来的心理压力、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损失、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等有多大!

当然,这还牵涉到大学扩招后教学质量普遍下降,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所学非所用。

另外,还有一个最最根本的原因,现在的大学生究竟有多少是在认真读书的?! 你什么都没学,连个字都写得歪歪斜斜的,要才能没才能,要实践经验没实践经验,要系统理论知识没系统,你找不到工作怨谁呢?

严格地说,此文标题应该改为:六成毕业生可能面临无业!
发表于 2006-7-24 09: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业证明作假成风背后的“指标依赖症”

文/白石
来源:http://bbs8.news.163.com/board/rep2.jsp?b=jueqi&i=595707

据7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证明上作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校方为提高学校“就业率”,要求学生必须交就业证明。一些高校毕业生为了拿到自己数年大学生涯的一纸证明,只好想方设法胡乱找个单位甚至“捏造”个单位盖章了事。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7/21/content_1454211.htm

可见,毕业生在就业证明上作假是被学校逼的。学校何以逼迫毕业生就业作假?这恐怕与有关方面对高校的管理患上了就业率这个“指标依赖症”息息相关。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快速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都以二至三成的幅度“跳跃性增长”,远高于扩招以前每年新增毕业生数不过10%的幅度。大学生就业的日益艰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关方面为了消除大学生毕业群体增速过快带来的潜在影响,行政性地给各高校制定了每年的就业率指标,并明确提出“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就业率成为关系一些学校、院系和专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成为代表着政绩的大比拼。试想,有哪所高校敢不把就业率放在眼里?

然而,只见毕业生人数猛涨不见就业岗位稍增的社会现实,注定必将有一批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在无法解决这个难题的时候,有关方面就用就业率指标这种行政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在各种利益驱使下,必然会出现“虚假就业率”。新华社2004年9月16日曾经刊发题为《高校“就业率神话”竟如此打造》的记者调查可说是个“缩影”:北京某学校的就业率据说是75%,可实际上连55%都不到;某高校一个30人的毕业班只有7人签约,但学校统计的就业率却高达80%。“就业率神话”是这样打造的:把一切有就业意向的、考上研究生的、通过关系搞到就业证明、有假就业合同的统统算进就业率,如果还完不成指标,那就继续搀水造假、逼迫高校毕业生搞假的就业证明。

指标管理,本来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有太多事例证明它的危害性。大学生毕业,从“包分配”走向“双向选择”,本身就说明了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决定本应由市场调节的就业。就业率统计排行对高校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更不能作为评判高校开设专业的“硬杠杠”。有关方面以就业率指标管理高校作为,在当今的现实下,注定只能制造就业率的“虚假繁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18:46 , Processed in 0.0777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