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5|回复: 1

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方块汉字是个好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7 18: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中国青年报:沙林  
2002-08-14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宏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知道了汉字不仅是方块字,它还有情有义,有血有肉”

汉字的关系不是凌乱的、偶然的,它像拉丁文字一样,有着规律,是一种有逻辑的语言,而且其内在意义超出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想像(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汉字虽然是一种有美感的文字,但没有规律,需要死记硬背)。

“举例说,儒字,从人从需,讲的是人的需要,需要什么?一需食物,二需教育。营养食物从母乳起,教育从孺子起,所以,儒字由人和需组成,与‘乳’同音。

“再说‘羞耻’二字,羞字,此事做得差(从羊),看起来丑(从丑);耻字,耳朵还没听到吗(从耳),还不止住你的行为吗(从止)?”

萧启宏,一个很奇特的研究汉字的学者,在不同的场合给人们讲他的汉字理论。他有时候很安详,有时又很激昂。

“更形而上一点的,比如‘存在’二字,存:‘有’和‘子’的重合。有子即存,延续生命。存音通寸,指寸寸光阴,存字是指时间的,意味着一代又一代走在路程上,一代传一代以至无穷;在:是‘有’和‘土’字的重合,有土即在,这个字是指空间的,土即何处乡土的意思。在音通载,人和所有生命都共载在一艘诺亚方舟上向着不可知的目标前进,这里有高深的问题,我来自哪里,到哪里去?这就是存在这两个汉字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思。”

今年6月,北京有一条没人注意的文教新闻,北京六位特级教师联名撰文呼吁,在小学中推广“汉字全息教学法”。他们就是受萧启宏感召而呼吁的。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杨丽娜对记者说,“国家教委最近通过小学语文课标准(课标),在小学阶段认字2500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00个汉字。正在大家困惑时,萧启宏教授推出了汉字全息教学法,他把我们从过去汉字教学中的那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宏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知道了汉字不仅是方块字,它还有情有义,有血有肉。”

萧启宏让人们认识到了汉字在世界上的独特性。当瞿秋白说的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中世纪的茅坑”,鲁迅说“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毛泽东说的“汉字一定要走拉丁化”后这么多年,没有人真正为汉字“拨乱反正”,萧启宏的说法就有着深重的意义了。

“如果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中国文化史上肯定有一次认识的大变化”

他的东方文星汉字研究所设在万泉河小学里面,接连几天的黄昏,当热闹的学校归于清寂时,他就给记者讲他的汉字。“它太完美了,比如‘道’字,首是头,走之是脚,既指人看得见的道路,又指‘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具有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双重意思。”

萧启宏表现了对汉字天书般的崇敬。但这个研究汉字的教授,竟来自一个“无字之乡”。那是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高寒山区,汉族在那里是少数民族,看不到字纸,却总能看到白痴和大脖子病人。有的地方竟然70%是白痴……“我想早点逃离那个地方,16岁就参军,到了昆明,我看到到处是字,感到非常亲切,我对字的感情从那时来的。文革前我擅长学毛著,因为我对书上的字有感情。我因此成了文革前昆明军区学习雷锋标兵,1965年到北京见到毛泽东。”

1974年后,萧启宏感觉是在虚度年华,他觉得不能就这样一无所长了,就选择汉字做突破口,他写了许多材料,上面写着,毛主席如何说,鲁迅又怎么说,周围的国家朝鲜越南又如何破掉汉字,实行拼音文字等。

他作为军代表,组织四川六所大学的老师,在四川内江地区搞了汉字教学改革的科研活动。一年之内从最初的75人发展到十几万人,学员遍及工厂、学校和农村。他组织编写了《为实现汉语拼音文字而斗争》一书,还写了《拼音文字战歌》:“新生事物蓬勃生长,拼音文字势不可挡,改革文字多年愿望,今天我们实现理想……”粉碎四人帮后,他给老教授老专家讲“汉字的死亡和拼音文字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是谬论,但讲得有生气,引起了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中国文字委员会第一副主任胡愈之、北大教授王力的关注。四川省委组织部向成都军区数次强求,将他做科技人才引进成都市……

1983年,他开始“汉字信息化处理”研究,他的方案经国家技术测试中心评定,结论把大家吓一跳:60万字汉字的输入测试里,平均每个字打2.4键。

这个时候他不再鼓动搞拼音文字了,他发现拼音文字具有的优点,汉字也具备。

一个在全国有名的鼓吹拼音文字的人一转而为古老汉字“唱挽歌”,有一个关键事件:“我1986年调入国家科委人才基金会,认识了我国老一代天文学家刘子华,这个老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是邓小平和聂荣臻的留法同学。20世纪40年代在法国时,别出心裁用中国的易经测出第十大行星的存在,并因此获得法国天文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当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1981年美国合众社报道,美国海军天文台发现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世界天文学界哗然。法国人站出说,有一个中国人早在40年前就用中国的易学测出。同年,欧洲科学代表团访问中国,邓小平接见,法国人问起刘子华,小平说,我知道他,他是我的同学。“1989年2月的一天,我拜望刘子华先生。我们交谈了两天。告辞时,他拉住我的手说,‘等一等,我有话对你说啊!这个易经实在是广博精微啊!可是要大家都认识这一点不容易,还用它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汉字。启宏,汉字与易经肯定是有联系的。“他边说边举例子:‘你看这个真字,十分具体为真;你看这个假字从人,世界上一切假事都是人干的。我只是一种感觉,还不知道它究竟是怎样联系的。如果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中国文化史上肯定有一次认识的大变化……我九十几岁的人了,没精力了。’

“我心想,这是办不到的,但看着他颤抖的手,也不好说什么。他握着我的手有十几分钟,握着不放,这对我心理暗示太大了!“随后我翻看古籍,看到程朱理学的那个程颐说,中国易学有两套符号,一套是卦爻符号,一套是文字符号……我心一动。”

时逢亚运会,萧启宏骑车经过会场,看到会标设计者把北京的京字画成一个房子,觉得不对,并不是房子就代表京城。京字是示字中有个口,示的上两横‘二’是‘上’和‘天’的意思,下面的‘川’是日月星三光,示字是上天显示日月星三光的意思。口表示君王在传达上天的意思,君王说话的地方自然是京了,且君音通京……

萧启宏感到悲凉,全体中国人都不知道汉字的来由和昭示了。

他开始投入浩大的钻研中,他精读所有他能找到的古代有关典籍,文字学、训诂学,尤其钻研老庄和其他道学、易学著作。

萧启宏外表看起来温和淡然,他眯着眼睛像是说别人的事:“1990年,我所在的国家科委中国人才资源开发基金会解散了,我生活失去了依托,就住在郊外的一个‘大篷车’里,那是一个烤羊肉串专用的车,没办下执照,我就算帮人看车了,那里很荒凉,没有电,没有电话。晚上我就点蜡烛写了书。看我白天黑夜在那里,捧着书,拿着笔,人们很奇怪,经常有人过来买羊肉串……那段时间我非常破落,但我写了《汉字开智之路》等几本书。“1998年,我发现一个对汉字来说很重要的理论,‘文字是一个相,每个相都藏着理’,并且‘同形同宗,同音意通’。我非常兴奋,辞去了所有兼职,开始写《中国汉字启示录》。我爱人说,你写,我挣钱养你。她到了平安保险公司,拼命干,业绩不错,但天有不测风云,她突然脚扭伤,躺在床上不能动,我们一下子没有了生活来源。我爱人躺在床上十个月。我们整整一年没有生活来源。那时生活确实苦,煮面条放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了。有学者偶尔来,看到我的惨状,就解囊相助。南怀谨手下的一个学人,把我写的书的一些篇章拿到新加坡报上发表,给我挣点稿费。”

在困苦的情况下,这部颠覆性的书终于完稿,萧启宏把稿子送到人民出版社,在各负责人手里传来传去两年时间。出版社被这本书的冲击力弄得忐忑不安,不敢定夺。萧启宏急了,就找去说“我是自由作者,我得吃饭。”人民出版社社长遂当即拍板,以东方出版社的名称,于1999年出版了《汉字启示录》丛书,包括《汉字通易经》、《从人字说起》、《信仰字中寻》共五十万字。

“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汉字是遵循易的道理组成的。这是萧启宏最中心的思想。

每次讲字前他都要先解释一下:“易不是封建迷信,易不是用来算命的,中华文化不主张算命,一个人行事应从仁义的角度看这事该不该做,而不是先算命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易最主要的思想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种对立统一的观点是易的大道,反映了中国人最根本的世界观。“按中国人的观点,任何东西都是对应的,有天就有地,有公就有私,比如公是由私组成的,八私为公(私字去掉禾仍为私),八个人就组成了一个公的团体。它早就告诉一个道理,只考虑公,不考虑私是不对的。公和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汉字都是一个象,这些星星点点的象,又被一个大网汇集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这个大网就是易的思想,按照对立统一,阴阳统领,汉字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表现了非常丰富的人心世理。“比如公又与颂联系在一起,‘页’是脑,是思考的意思,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无论如何也颂不起来的,一个为大多数人着想的人,在任何朝代都是大家歌颂的榜样。而颂字的对立面‘贬’字,从贝,贝字当头的拜金主义与公字当头的颂恰恰相反……汉字就是这样互相联系,阐明世理。”

萧启宏特别讨厌汉字不符合信息化处理说。他对记者说到动情处,温和全没,情绪激奋:“一些名气在外的专家学者说,汉字规律难找,是死记硬背的象形符号,不适应信息自动化处理时代,应该想别的办法……这是什么道理,计算机本来就是一种工具,工具不适应主体,不想方设法改进工具,反倒要修改主体去适应工具。况且现在实践已经证明,汉字在计算机时代有独特的优势。真如李敖说的,‘千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文而不化’。“知识分子总是说文化,这个文字本身就有话说,弄不懂谈何文化?比如‘化’字从何而来,这是一个人和七的组合,七是什么,是人之七窍,七窍通了就是化,才能文而化之,进入化境。”

萧启宏对汉字爱入骨髓,他数次对记者说,连被称为天上的语言梵语的国度的总理尼赫鲁都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他甚至爱到了极而言之的地步:“现在的科学的任何发现都没超过汉字的范畴……比如宇宙一词,宇指的是空间,宙指的是时间。宇,空字头,于字身。于,往往作为介词,定地点,定时间。如××人的著作写于××地方。这个于就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的自由度,在宝盖的六合(上下、前后、左右)之内。宇音又通舆——小到房屋,大到地球的一种空间。又通羽,告诉人们这是一个循环飞翔的宇宙,在围绕着一个更大的宇宙飞翔,这完全符合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现。宙指时间,宝盖(空间)之下的‘由’字,一种生命的本体从田中升起,或从天降到田地。它是指生命和时间的由来。宙音通昼,时间一天又一天,永远流淌。在现代物理学发现以前的许多民族,总是从空间角度考虑宇宙,谁从时间无限的角度看宇宙了?只有汉字。”

萧启宏从“拼音文字战线”反水以来,就是在论战中度过的,他这么多年的工作就是发现“国粹”,捍卫“国故”:“几年前我看到一位理工专家写文章说‘汉字不科学,说汉字是科学,这话本身就是伪科学的。’我想当面‘请教’他一下,他是‘大腕’很不好见,终于在一次会议上与他‘幸会’。我请他讲一下科学的含义,他说科学是知识,是数据,还有美国库恩的潜科学论云云。宏论滔滔,自以为比古人高出多少倍。我对他说,你讲的这些都对,但条理不清。汉字一个‘科’字就讲得很清晰:‘禾为科首,生产第一。斗为北斗,系统全息。科音通课,细分课题。斗为量器,数学规律。这四句话说出了科字所表达的科学四原则……’

“他听了后不服说,你是不是附会而成的。我告诉他,我是根据汉字通易经的理论模型来做的。我已经做了几千字了,我又讲了几个字。这位科学家终于谦虚下来,‘哦,汉字竟有这么精密,这么高深啊!惭愧。”

还有一次他给某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讲课,一个学生发问,中国历代重农轻商,不懂贸易,现在美国人“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传进来,您怎么看呢?”他当即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贸”字说:“卯为时间,贝为金钱。贸音通冒,贸有风险。卯时是早上五到七点,挣钱之事赶早不赶晚,不能错过时机。时间就是金钱的思想,在贸字中早已包含。”研究生们听了,大吃一惊,像发现了什么似的。

汉字特别能征服有文化的人

萧启宏说,他研究了上万个汉字了,越觉得古人的高明。每个字都有来历,每个字都有说头。只有两个字他曾弄不清楚,经过长时间的苦恼后,有一种神秘的启示出现:“比如蚂蚁的蚂字,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不得其解,有一天突然梦到,整个蚂蚁家族就一个母亲,一个妈,她是女王,控制生育,蚂是由妈字而来的……蚁字好理解,是仁义的义,后来我看了欧美昆虫学家的书,说蚂蚁一般不发生战争,一旦发生没有一个后退的,战死为止。他们勤劳,守纪律,确实是仁义之师。”

研究到这时候,萧启宏说,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宇宙,对人生。我们已发现的,汉字里包括,我们没有发现的,汉字里也有。汉字是一种学理高深的文字,总在透露一种人生况味和形而上的东西。“比如‘教’字,有很多理解,现在的教育家一会儿追求凯斯基,一会儿迷恋赞可夫,其实从汉字的教中可以看出,教育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先孝父母,才能明事理,报效天下。“人的生命肯定跟宇宙有某种联系,你看‘天’字,二是上的意思,人上为天。人和天紧密相连,人命关天也是这个道理;是:日底下一个走字,走向光明,走向温暖,是人间共同的肯定的东西,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命字,从人,从口,从节(等于劫),中国古人认为,人生就是度过无数劫难的过程;仁字:通人,人以仁义为本,子曰仁者爱人……”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萧启宏的理论,但切合每个人的遭遇,会有切身体会的:“比如孀字,是说一个寡妇内心如霜打,又从双音,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内心的感受分外凄凉。我对一个寡妇说了她的心理感受,她说太对了!你怎么知道?她说她看到别人的夫妻幸福的样子内心确实如霜打一样。我说中国的汉字早就告诉我们了……这是汉字对心理描写的准确。再说‘冤枉’的枉,一个王被绑在木桩上,而不是一个士兵,一个九五之尊,可想而知他心理遭受打击的程度。汉字总是从一情一事的最大极限表现人性的世界。”

萧启宏说,越是文化层次高的人,越对他的发现有一种兴奋感觉,或许是因为他帮大家找回了一个失去的世界。

有一次文艺界人士聚会,请萧启宏去讲汉字,他讲了两个字,‘戏剧’(戏剧),他说,装虎动戈,逗人以乐是戏,用在喜剧,所以读喜;老虎食猪,人用刀杀猪,发出剧烈惨叫,是剧(剧)。多用在悲剧和剧情急剧变化的剧……讲完后,袁世海站起来鼓掌,歌唱家李光曦回家后对夫人说,我今天算是见到了一个有文化的人。

在一个书法家聚会的地方,他说‘艺’字(艺),那是有人在云的高度表演如履平川。草字头代表轻巧和陆地,中间有人持木表演,底下是云(就如现在的阿迪力)。一个老书法家当场说,他确实不知道,搞了一辈子书法都不知道。

还有出版的版,反片为版,代表着古老的印刷原理,他曾问一个出版社的社长,社长自然是不知道。

萧启宏发现,汉字能征服一切,特别是那些有文化的人。对汉字的重新认识,是中华民族一个启蒙的开始。

“我们原来没有看懂汉字,以为只是符号”

萧启宏的所有的立论都是基于繁体字而生发的。对于记者的诘问,他回答道:“简化字是在不懂汉字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当时在四亿人民多是文盲的情况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现在既然已经这样了,并不是要有什么改变。但还是要孩子们知道繁体字,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咱们自己的根。”

萧启宏钟情繁体字的完美信息:“我们原来没有看懂汉字,以为只是符号,当然符号越简单越好了。但我们丢掉了许多东西,比如奋的简化字把中间的‘隹’字简化掉了,隹是什么?是候鸟,它底下是田,田代表鸟的栖息地,只有学习飞翔,奋力展翅,才能完成南北迁徙。而简化了隹就丢掉了奋的最本质的信息。“众字特别有意思,是一滴血之下的三个人字‘众’(众),三个人代表不同的人种,但是又来自一个根,意思是所有人都来自一个血源,与现代基因学所阐述的完全相同。”

萧启宏告诉记者,本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汉字还要简化,但邓小平说缓一缓,实际上他担心,再简化,我们与台湾用的汉字差别就越来越大,这样文化上的离心力也就越来越大。

好在现有的常用汉字中,没有简化的字有一半以上。简化字、繁体字都是汉字,萧启宏强调。

“萧启宏是不是沿袭写了《说文解字》的许缜等古代大家们?”

他们有本质不同,萧启宏回答记者,正像北京师范大学的吴本佳先生说的,“萧启宏的研究成果与古传的《说文解字》比较起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萧启宏把所有常用汉字都进行了研究,而且纠正了前人的许多说法……”

“周以后,就没有人像我这样讲解汉字了。”萧启宏颇为自信,他根据多年的研究,大胆断定:甲骨文根本不是汉字的源头。证据是:与殷纣王同时的周文王,他被囚禁羌里推演周易用的是大篆。作为一个族群的首领,他推演的又是希望传世的学术成果,肯定用的是当时的主流文字,这说明大篆在当时已是主流文字,而甲骨文是当时殷商巫师用的一种特有的文字。“汉字在石器时代的炎帝时就产生了,与古籍和民间传说中的不会差太远。你看汉字中有关工具的字都带有石字旁,如砍、砭、磬等。说明这套文字系统是产生在石期时代……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造字当可信。”

不是为古而古,萧启宏的真正目的是:“擦掉汉字上的灰尘,让当今的孩子看到古老的光辉。”他根据汉字性质,做了一整套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他说,按照他的“汉字全息教学法”,孩子们在趣味中学习汉字的同时,还可学到天文地理等百科知识,特别是学到中华文化的魂———仁义礼智信。

“五四运动激烈地反传统的大破之后,没有大立。多少年来,我们将四书五经作为封建糟粕抛弃,又抵触宗教文化的精华。孩童在古代至少要受一点仁义道德的熏教,而现在是白板一块,任人的原始欲望自然流淌。这样的社会能不世风日下,诚信全无!?如果孩子能在发蒙时节受到纯正的启蒙教育是幸运的。然而在没有了经典的今天,谁是孩子人生的老师。我认为,汉字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当老师把汉字里藏着的知识教给学生时,这实际是在完成儿童与圣贤的对话,这个时候,老师孩子都充满智慧,像圣贤那样纯洁坚定。”

“我们研究古代文化从来没有这样大众化的普及,这样通俗地传给下一代”

“你等着,别到别的地方去了!”两年前,北京市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院长王绪池听了萧启宏的演讲后,交心嘱咐。他马上找学校。第三天就打来电话,说找到了崇文小学。就这样,汉字的全息理论第一次与小学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几天的忐忑不安的等待后,崇文小学校长打来电话说:“这已高出了历史上任何语言学家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教出特色。”校方把萧启宏专门请去做驻校指导。

崇文小学青年女教师周静回忆说:“我们过去教汉字就是把汉字看成一个个死记硬背的符号。既不理解,也很难记住。现在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令我和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机械地死记硬背每个汉字及其笔划转到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每个汉字后面的美丽故事,这个变化令索然无味的识字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孩子们的兴趣也在鼓舞着我。“在实际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己讲解,记得在教‘盾’字时,孩子们很块就自己归纳出了字义:‘厂’代表盾牌,‘十’代表手握盾牌,‘目’代表眼睛躲在盾牌后。孩子们的解释果然跟萧先生用易经解释的一样。孩子们回去跟大人讲,大家恍然大悟,纷纷说,真是这么回事。真有意思。而这个字,我想孩子们日后是很难忘记的。“从我多年的实践来看,孩子们在上这门课时的积极性是过去所没有的。但这种教学法有许多后续性的课题待研究,比如说,如何用更儿童化的语言使低年级学生更容易接受……”

6月27日,我看到周静老师给三年级授课,她先讲一个“晓”字,写下了与晓与日有关的诗:“东方发白鸡报晓,朝阳旦晖晨曦早,西山日落昏暮晚,夕阳霞光照天烧。”

她先让学生自己表达,一个孩子站起来:“日代表太阳,尧代表土山,天刚朦朦亮,站在土山上能最先看到日出。”

周静老师说,“汉字有许多类似的字,从字形上就能看出来意思,比如,晖,原意是太阳照在军人的铁甲上的意思。”

还有晚字,她问,日为什么在左,有孩子说,左西右东,晚上,太阳从西边落下,免是农民不要劳作的意思。

展示课结束后,在北京市政府工作的三年级孩子的家长蔡博燕对记者说,“我的孩子从死记硬背每个汉字的笔划变为主动地了解每个汉字后面的一段美丽的故事,有的字他一时想不起来,我就从字的含义上,字辐射的内容上加以提醒,这对他在记忆生字很有帮助。我还采取无意识记忆的方法,在他临睡前像讲故事一样,让他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妈妈给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要记住的内容,直到他睡熟后10分钟。这样他不仅记住了需要背的内容,而且不太费力气……”

这种从来没有过的文化冲击使一些专家也深有感触,中国社会科学院顾祚华说,我们研究古代文化从来没有这样大众化的普及,这样通俗地传给下一代。他说他看演示时哭了。

现在“汉字全息教学法”已经在北京市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校里开展。许多学校渴望参与进来。

2002年5月,“汉字全息高效教学法”被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十五”基础教育重点课题;2002年7月,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推进的比较研究”立项。
发表于 2004-6-15 07: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 “ 汉字是个好老师 ”

作者:游修龄

~ 关于汉字的普及教学和研究问题~

    《中国青年报》冰点第412期(2002,8,14)刊载了一整版的长篇报道“汉字是个好老师”,是该报记者沙林对文字学家萧启宏教授的采访记。笔者读了以后,对萧先生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富有心得,发前人所未发,很是钦佩。萧先生原先曽是汉字必须走拼音化道路的热烈拥护者和鼓吹者,转而认识到汉字拼音化的道路走不通,成为汉字是非常科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并且全心全意地投入“汉字全息教学法”的宣讲和推广,获得了许多专家和教师们的赞许。据记者介绍,萧先生为了研究汉字的来龙去脉,“他开始投入浩大的钻研中,他精读所有他能找到的古代有关典籍,文字学、训诂学、尤其钻研老庄和其他道学、易学著作。”说明有深厚的研究基础。

      报道中对萧先生的治学经历作介绍的同时,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汉字个案解剖举例,这些实例的文字都引用萧先生的原文,可以代表萧先生的研究心得,共约举了30来个汉字。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30来个汉字的剖释中,除去少数几个的释义正确以外,大多数的字义剖析,笔者感到都有问题,笔者不是文字学专家,只不过平时对汉字的科学性很有兴趣,并且同萧先生一样,认为汉字的生命力自强不息,前途将会越来越显光明。

笔者认为剖析不当的汉字,限于篇幅,仅举以下八个字为例,引号内的文字,都是原文。

1,关于“儒”字:“儒字,从人从需,讲的是人们的需要。需要什么?一需食物,二需教育。营养食物从母乳起,教育从孺子起,所以,儒字由人和需组成,与乳同音。”

笔者以为,如果汉字中只有一个儒字, 这种剖析也难以成立,何况汉字中以“需”为偏旁的还有很多,像“糯”,“濡”,“臑”,“懦”、“獳”,“羺”,“檽”…等字,又怎么解释?难道“糯”是需要吃米?“濡”是需要喝水?“臑”是需要吃肉?“懦”是心里有话要说?……“需”只是个表音的声符, 指出这些带需的字,都发需的音而已。

2,关于“贸”字:“卯为时间,贝为金钱,贸音通冒,贸有风险。卯时是早上五到七点,挣钱的事赶早不赶晩,不能错过时机,时间就是金钱的意思,在贸字中早已包含。”据说,研究生听了萧先生这种精彩的解字,“大吃一惊,象发现了什么似的。”

这个“贸”字的读解,完全同儒字一样,抓住一个,不顾其他。试问,贸易果然要赶早,那末,像“峁”字,是否指一早起来就上山?“铆”字左侧“金”又该怎样解释?可是字典告诉我们,峁是西北口语称黄土丘陵为“峁”,如“翻了两个山峁到跟前。”,“铆”是木材建築上的榫眼,金属建築上的铆钉。这些都与早起没有任何关系。只代表这些字发卯的音。至于说“时间就是金钱的意思,在贸字中早已包含。”这种说法是把现代观念强加给古字。

上面举的两个字例(类似的从略)表明,为了闯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释义道路,把本来正确的形声手法,抛在一边,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便成妙解,实际上是把宣傳汉字的优点引入歧途,适得其反。      

3,关于“衆”字:“衆(简化字众)是一 滴血下的三个人字,三个人代表不同的人种,但是又来自一个根,意思是所有人都来自一个血源,与现代基因学所阐述的完全相同。”

这种解释,抛开衆的字源,任意贴上现代遗传基因的标签,什么不同人种,什么同一血源,说得头头是道,令人啼笑皆非。回头看,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上部是“日”字,下面三个人是指一群奴隶(古代三常代表多数)在太阳下劳动,卜辞里有:“王大令众人曰:劦 田!”就是说王下令众奴隶们持耒(劦)努力种田。甲骨文金文中的日下三人,到小篆中变为横目下从三人,到正楷中横目又变为血下从三人,简化字再去掉上半,保留三人,成众。衆的演变过程如此,是谁也推翻不了的,作为文字学家如此任意割断历史,外加现代化名词,随意曲解,真令人遗憾。

4,关于“化”字:“知识分子总是说文化,弄不懂谈何文化?比如化字,从何而来?这是一个人和七的组合,七是什么?是人之七窍,七窍通了就是文化,才能文而化之,进入化境。”

这是一段极妙的妙文,它首先对知识分子将了一军,说知识分子如果连文化之化都不懂,还谈什么文化!于是它告诉知识分子们, 化是人旁从七,七就是七窍,七窍通了就是文化。可是,文字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化和北是同源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写得很清楚,北是两人相背的正位,化是两人相背的倒位(一人头朝上,另一人头朝下)。化和北的右边都从“匕”(匕首之匕),在《说文》、《康熙字典》和旧版《辞海》中,化字都作人旁从匕,新版《辞海》才从俗改为化,这是因为手写化字的时候,很容易把笔锋延长一点,就出头了,所以现在的化字都是匕字出头。

如果说,萧先生从事的是现代汉字的读解,从现今流行的化字,解释化字的奥妙,不受传统文字演变的约束,那也不对。因为,即便如此,这匕字的出头,到厎不是七字,因为写七字的中间一横,笔顺是自左至右平写,而写化字匕旁的笔顺是自右至左斜写,这样巨大的差异,作为文字学专家,既不顾化和北的同源关系,又无视七和匕的笔顺不同,就先教训起知识分子不懂文化来,是否太冒失了。

5,关于“霜“字:“比如孀字,是说一个寡婦内心如霜打,又从双音,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内心的感受分外凄凉。我对一个寡妇说了她的心理感受,她说太对了,你怎么知道?她说她看到别人的夫妻幸福的样子,内心确实如霜打一样。我说中国的汉字早就告诉我们了,…这是汉字对心里描写的准确。”

按照萧先生这种拆字法,那末,“妞”字一定指相貌丑陋的女子了,可是北方口语亲昵称女孩子为小妞,又怎样解释?其实,这种拆字法前人也早有当笑话记载的,如宋朝的王安石喜欢对字义钻牛角尖 ,他很得意地对苏东坡说,“波”是水的皮。”苏东坡反讥说,“难道“滑”是水的骨?”

6,关于“蚂蚁”的“蚂”字:“比如蚂蚁的蚂字,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不得其解,有一天,突然梦到,整个蚂蚁家族就一个母亲,一个妈,她是女王,控制生育,蚂由妈而来,……蚁字好解,是仁义的义,后来我看了欧美昆虫学家的书,说蚂蚁一般不发生战争,一旦发生,没有一个受到限制的,战死为止。他们勤劳,守纪律,确实是仁义之师。”

这一段对蚂蚁的破解,竟然是萧先生经历很长时间的困惑之后 ,才从梦里得到了灵感。粗懂语文的人都知道汉语中有一大类的词是双音词,是成双表达、不好拆分的,如蜉蝣、蜻蜓、蝙蝠、 蝴蝶、葡萄、鹧鸪、鹈鹕、鹌鹑……很多很多,蚂蚁也不例外。如果你去查字典,查单独的蜻、蜉、葡或单独的蜓、蝣、萄等字,字典会告诉你蜻即蜻蜓,蜓即蜻蜓,蜉即蜉蝣,蝣即蜉蝣等,不会对单字给你作出解释。双音词是后起的,先秦古籍中蚂蚁单称蚁,后来双音词发展了,为了区别同音容易混淆,乃在蚁前加蚂,如果蚂蚁之蚂是妈的义,试问蚂蚱、蚂蟥之蚂是否也是妈的义?萧先生似乎要打破陈规,要把汉字中的双音词分开破解,那末,对上述一连串的双音词,又如何一一拆开解释?

7,关于“戲劇”(简化字戏剧):“装虎动戈,逗人以乐是戏,用在喜剧,所以读喜;老虎食猪,人用刀杀猪,发出剧烈的惨叫,是劇(剧)。多用在悲剧和剧情急剧变化的剧,……讲完以后,袁世海站出来鼓掌,歌唱家李光曦回家后对夫人说,我今天算是见到了一个有文化的人。”

这段话里牵涉到“戏剧”两个繁体字的字源和演变问题,说起来很繁琐,暂且不论。说“装虎动戈,逗人以乐是戏”还可以,因为戏剧即起源于游戏。至于说“老虎食猪,人用刀杀猪,发出剧烈的惨叫”等,完全是想当然。“剧”是个多义词,多达十余种义,游戏是其中的一个义。剧的最早义是“阉割”,至今还保留“剧猪”(阉猪)的口语。而不是什么“人用刀杀猪”或“多用在悲剧和剧情急剧变化”。还应指出,喜剧和悲剧这两个名词是comedy  和 stragedy 的汉译 ,是外来词。莎士比亚的戏剧是划分悲剧和喜剧的,如“汉姆萊特”是悲剧,“威尼斯商人”是喜剧。中国的传统戏剧,多宣扬忠孝节义,精忠报国等伦理道德观,虽也富有悲欢离合的情节,却没有悲剧和喜剧的称谓划分。把戏和剧解说成喜剧和悲剧是以西律中,以今律古。

8,关于“藝”(艺)字:在一个书法家聚会的场合,萧先生说:““藝”(艺)字,那是有人在云的高度表现如履平川。草字头代表轻巧和陆地,中间有人持木表演,底下是云,就如现在的阿迪力。”一位老书法家当场说,他确实不知道,搞了一辈子书法都不知道。

对艺的繁体字所作的这种拆字,令人啼笑皆非。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表示一个人蹲着,手持树苗,向土中栽种的姿势,转为楷体以后,双脚变成“云”,右边的“幸”是树苗的变形,  左边的“丸”是侧面人的变形,草头是后来加上去的。秦始皇焚书,只留“树艺之书”不焚, 树艺之书,即种植之书,也即农书。树艺需要技术,以后慢慢从“种植之术”引伸出“艺术”的新概念来,这是人类知识循序渐进、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汉字的字义也跟着丰富起来。 置艺的演变过程于不顾,仅按繁体艺字的结构解剖分析,再加许多想当然的臆测,竟然感动 “搞了一辈子书法都不知道”的书法家,使人有说不出的尴尬,因为一个书法家如果缺乏起码的文字学常识,是很难在书法领域升堂入室的。

限于篇幅,只举上面八个字为止,还有羞、教、颂、科、版、是、晚、晓、盾、晖…等字不一一 评说。根据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萧先生新颖的说文解字,受到听众(包括科学家、戏剧家、音乐家、书法家、教师等)的热忱欢迎,使他们感到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耳目一新的知识,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令人十分感慨的现象。即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载体~汉字,由于近百年来一直遭受到莫须有的歧视、责难,甚至于否定,想给予彻底推翻,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道路,于是汉字的基础知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也隨同取消,从小学到中学,只学范文,硬记汉字,并不结合文字基础知识进行教学,导致今天普遍性的汉字基础知识贫乏,一旦听到有人专门作汉字的解读,便觉得新鲜惊奇,大受教益,对于对这种拆字式的解读,是否合乎汉字演进规律,是否表达汉字正确的字义,已经没有鉴别能力,也是不好苛求的。

萧先生在小学里推广的汉字全息教学法,是普及性的,但它是建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的,《中国青年报》冰点的长篇报道中也提到萧先生的理论“发现”,如说“甲骨文不是汉字根本的源头”周文王被囚禁时推演《周易》,用的是大篆,“这说明大篆在当时已是主流文字,而甲骨文是当时殷商巫师用的一种特有的文字。”又说“汉字在石器时代的炎帝时就已产生了,…你看汉字中有关工具的字都带有石字旁,说明这套文字系统是产生在石器时代…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造字当可信。”因为报道中没有对萧先生的理论详细展开,这里不便置喙,不过以笔者粗浅的文字常识来看,这种新观点,只能认为是文字学研究的奇谈怪论。北京推广汉字全息教学法的某小学校长对萧先生的评价是“这已超出历史上任何语言学家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教出特色。”这位小学校长大概是兼职的语言学家,否则,他怎么有眼力说萧“已超出历史上任何语言学家的水平”这样权威性的结论。如果全息教学法教给小学生的汉字知识,都类似上引八个字等的例子,笔者以为问题是严重的,笔者不是文字学专家,希望这篇小文能引起大家的关心,因 这是事关小学识字教育的百年大计,现在还多了一个向国外推行汉语教学的任务,必须慎重对待,建议组织国内语言文字学专家们对萧先生的语言学著作和汉字全息教学法进行学术讨论和鉴定,发扬推广其合理的部分,汰除其不合理的部分,把小学语文识字教育和汉字普及推广引向一条科学的、简易的、健康的道路,大步前进。

作者附记:   
此稿寄给《深圳特区报》后,立即刊登于《深圳特区报》2002,8,25日第6版,“百家论坛”栏。文字略有刪节,题目改为“质疑《汉字全息教学法》”。编者附言云:“此稿突击发出。稿费请二个月后查收,按特稿标准。”       9月5日补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10:41 , Processed in 0.0734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