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02|回复: 0

DV教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0 22: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都市报/如果果



和蒋志和曹斐等青年艺术家不同,有着“VD教父”之称的吴文光在踏进VD圈之前就是赫赫有名的纪录片制作人,是中国VD创作中“记录片模式”的代表。他之于DV的意义,除了从传统的纪录片制作转向VD制作的象征意义之外,还在于他通过各种途径所做的对VD的理论梳理和推广工作。

在一定意义上,吴文光是VD的中国代言人,而评论家张柠则可以代表在文化圈里对VD一直表示着关注的人,是来自DV圈外的声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同一新事物的不同看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新事物。

吴文光,1956年10月出生云南昆明,1985—1988在昆明电视台做记者,1988年至今,定居北京,写作和拍摄纪录片。纪录片作品:《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1990年)、《1966——6—我的红卫兵时代》(1993年)、《四海为家》(1995年)、《江湖》(1999年)。主要著作:《1966,革命现场》(1993年)、《流浪北京》(1994年)、《江湖报告》(2001年)、《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1—纪录片与人》(2001年)。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对纪录片的拍摄方法的改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吴文光(以下简称吴):当时,自己觉得在电视台感到舒服,同时也感到自己在下坠。1995年我拍完《四海为家》后就觉得这种方式好像存在什么问题,但也不清楚。就觉得是否应该做得大一点,拍电影啊,用胶片来拍啊。在想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这样想是不是有些问题。直到1997年,初步接受了DV这种小的影像,那时开始有一种新的想法但还不成熟。到1998年的时候开始使用,在拍的过程中,才体会到这种没有负担的小机器的工作方式对自己的改变。

记:当时是怎么样一个机会让你使用DV呢?

吴:1997年的时候是看着别人手里有,就拿过来玩,当时也没想到用来拍什么东西,就拍过一些朋友的展览,感觉很方便。1997年杨荔娜拍《老头》的时候她通过别人找到我,让我帮她看看素材,她是用DV拍的,看她的素材使我看到了一个人在一个环境里和被拍摄人的关系。这个人是没有拍过纪录片的,她的拍摄经验几乎为零,是在无意间拍到的。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我自己将有个非常大的转变,我是在一个完全没有拍摄经验的人那里感觉到的。在1998年初以后我就逐步逐步地开始使用它在拍。从那个时候开始工作方式就变了,所以说从1998年开始做的东西都是先拍后制作的,但是拍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东西拍来干什么,以后有什么用处,只是觉得非常有意思。不去制作一个惊人的作品,它是一个更私人的东西。它想表达什么东西,想说明什么东西,它肯定是属于我的。它是我想做的,它对别人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P:P:P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16:05 , Processed in 0.0615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