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03|回复: 0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6 13: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思谦 ( 河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
来源:http://news.blcu.edu.cn/xbwx/main/ArticleShow.asp?ArtID=535


摘要: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命名在研究界表现出难堪的失语状态, 现有的几种女性文学概念共同的问题是忽略了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内涵。只有在人类历史由传统的母系制到父权制再到近现代由传统的封建父权社会向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才有可能出现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这是一个女性主体在文学中由长期缺席、不在场到逐渐出席、在场的过程。把女性主体性作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 并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以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为精神血脉的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 作为我国女性文学的开端, 而把这之前由晚明开始直到晚清和民国初期具有朦胧的人文主义觉醒的女诗人们的创作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长长的序幕, 是本文基本的女性文学观。 同时, 女性主体性作为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核心, 同时也是女性文学研究运用性别视角阐释文本意义的一种必要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支点。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历史性; 现代性;

主体性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667 (2005) 0220001206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再次浮出于文学研究界已有 20 余年的历史了①, 20年来它不断受到诘难与质疑, 至今也没有取得普遍认同。这是一种命名的尴尬。一个普遍的经常被问起的问题是所谓的女性文学与男性文学的问题: 文学也有性别吗?既然出来个女性文学, 那是不是也应该有个男性文学?无独有偶。 20 世纪 30 年代谭正璧写《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就遇到过何不另编男性文学史的讽刺,张若谷编《女作家》杂志, 也有人讥讽他何不另编一本《男作家》而只取悦于女性? 看来, 这个问题已经问了半个多世纪了, 看样子还会继续问下去。面对这个问题, 女性文学研究界表现出令人难堪的失语状态。

这是因为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两千多年来历史的盲点和性别意识的误区, 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够解释清楚的。记得在 80 年代中期, 伴随着女作家创作的繁荣和“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出现, 报刊上围绕着什么是女性文学这个问题出现了热烈的争论。据谢玉娥编纂的《女性文学教学参考资料》所载, 大体上有这样几种界定。一种意见是只要是女性写的就是女性文学 (不言而喻男性写的就是男性文学) , 这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按性别分类的方法。第二种意见是按性别加题材加风格的分类, 即女性文学是女性所写的表现女性生活体现了女性风格的文学。第三种意见认为女性文学是女性所写的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 即分类标准是性别加女性意识。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虽然为男性所写但由于具有女性意识也应该划入女性文学。这种界定由于概念外延过于宽泛模糊了性别这个前提, 我们暂且将其排除在外, 而仅对以上三种意见进行梳理辨析。第一种意见把女性文学仅仅看做一种按性别分类的文学, 就像青年文学、儿童文学按年龄分类, 西部文学按地区分类。而这种分类法遮蔽了女性文学诞生发展的历史条件, 遮蔽了两千年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女性主体性不在场的男性文学史这一历史事实, 遮蔽了女性文学这一概念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内涵, 没有办法区分现代女性文学与古典女性诗词的区别何在。第二种分类法除了女性所写这一前提之外, 着眼于表现女性生活和女性风格。可是人类生活是一个整体, 男人和女人结合在一起繁衍生息生生不已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所谓的女性生活与男性生活是无法分割开来计算的, 女性自我的“小世界”和自我之外的“大世界”,即张抗抗所说的女性文学面对的“两个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至于风格上的纯净、抒情、感性、细腻等等, 不过是按照父权等级制的社会性别观对女性的一种后设的文化想像和文学审美预期, 一种男?女二元对立的等级制的思维模式。事实上女性文学可以纯净、抒情、感性、细腻, 也完全可以不那么纯净、抒情、感性、细腻, 反过来说男性亦如是, 并没有一种先验的风格等级平均分派给女性和男性。至于第三种以是否具有女性意识作为分类标准, 已经比较接近女性文学的质的规定性了。然而, 由于“女性”这个概念本身的暧昧性、歧义性而带来了“女性意识”这个概念的暧昧性、歧义性, 究竟什么是女性意识呢?是作为生物性自然性的女人的意识还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的女性意识? 仍然需要回过头来对女性意识本身进行界说, 方能说清楚女性文学这个概念。最近有一篇论文题目叫做《女性文学中的非女性意识》,该文一方面把女性文学界定为“由女性写作的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 一方面又把种种“非女性意识”诸如种种“与女性意识相对而言的”、“以自己的异化来反异化”、“以传统来反传统”、“张扬女性意识的同时又缺乏女性意识甚至反女性意识”的作品纳入女性文学范畴来论述[ 1 ],即标题中的“女性文学”概念已经被她 (他) 悄悄地偷换成了凡女性所写即是女性文学, 造成了论题本身概念的混乱和矛盾: 既然你所界定的是具有女性意识的才是女性文学,那么表现了种种“非女性意识”的就不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中的非女性意识”这一逻辑上难以成立的伪论题, 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界对自己的学科领域中一些基本概念如“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等疏于梳理和辨析以及实践中的矛盾、混乱。

陈顺馨在她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叙事与性别》一书中, 根据她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 划分出男性叙事与女性叙事的区别, 在于男性是“权威的、集体的、也就是主流的”,而女性则是“情感的、个体的、也就是边缘的”。这一区分仅就“十七年文学”而言也是难以成立的, 因为实际情况诚如她自己所言,“在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更多的女作家在叙述故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男性视点”,而且“跨生理性别的视点的例子是可寻的”[2 ] (p. 113)。 对此, 我的博士生沈红芳在她的博士论文《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论王安忆、铁凝小说创作的契合与差异》中认为, 这一论点仍然没有摆脱男?女二元对立的模式, 不足以从本质上概括女性文学的特征和两性写作的根本差异。而且, 能在多大程度上确定男性的就一定是“权威的、集体的、也就是主流的”而女性的就一定是“情感的、个体的、也就是边缘的”呢? 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个人化的多元文化格局开始形成, 许多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从主流意识形态疏离出来, 以个人化的写作立场从边缘解构“权威的、集体的、也就是主流的”宏大叙事, 女性的和男性的个人生存状况从历史的重重遮蔽中得到澄明,“情感的、个体的、也就是边缘的”成为许多男性与女性写作共同特征。那么, 究竟什么才是女性文学内在的精神实质呢?论者认为, 在一个世纪的女性文学中, 贯穿始终的是独特隐秘的女性经验和对女性价值的体认, 这才是过去、现在那些仍然或多或少保留着性别无意识的男性作家们所不可能超越、更不可能采用的,也是那些虽“性别为女”却仍然或多或少保留着男权中心意识, 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他者化”、“客体化”的女作家所未能企及的。独特的、男性所没有的女性经验, 与对女性价值的体认, 是她对女性文学之为女性文学的界定, 这一界定已接触到这一概念的核心, 但在措词上仍有待推敲。如独特的女性经验是男性作家由于性别经验的局限和隔膜而不可能采用的, 但对女性主体价值的体认这一点, 则是超越了自身社会性别局限的男作家也可以做到的。同理, 有的女性作家虽身为女性但由于父权意识男性中心意识的内在化而对女性主体价值混沌无觉者所在多有。这种复杂的状况, 如何以清晰的语言概括出来, 是一个需要斟酌再三的问题。
如何认识女性文学的诞生和如何界定女性文学这一概念, 关系到我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也就是说, 只有在人类文明由母系制到父权制再到近现代由传统的封建父权社会向现代化自由民主社会的转型进程中, 才可能出现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这是女性文学诞生发展的历史大背景, 也是她的必要前提和历史条件。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她的思想内涵, 都是历史的和现代的, 这在中国就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伴随着兴办女学、大学开女禁和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而带来的现代知识女性、职业女性的出现和她们作为人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是现代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使父死子继、子承父位的父权统治出现了某种断裂, 是以维护这种统治为根本目的的意识形态体系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异质因素, 才有可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女作家群, 出现了现代性的中国女性文学。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是女性作家言说主体、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 在文学中由长期缺席、不在场到逐渐出席、在场的过程。对此, 我的一名博士生王萌在她的博士论文《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晚明至民初女性创作主体意识的萌发》中, 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 认为从晚明开始, 女性的创作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 女性的主体意识出现了朦胧的觉醒, 只是它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那样鲜明而已。因此可以大体上肯定的是,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女性解放的核心问题, 也是随之而来的女性文学的核心问题, 而晚明至民初的女性创作, 则标志着中国女性群体觉醒的序幕已经拉开, 也标志着中国女性文学诞生的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在这之前,尽管历代文学从来也没有忘记过对女性的描写, 尽管文学史上不乏美女、淑女、贞女、贤妻、良母和女才子、女英雄形象, 尽管在某些朝代里众多的男作家旁边也点缀着一些女作家的名字, 但她们从总体来看是作为男性言说和描写, 作为男性欲望的对象化、符号化而出现在文学中的, 女性的经验、女性对自己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感知和思考被阻挡在文学之外, 真实的女性在文学的世界里一片沉默暗哑。正是女性主体性的长期缺席, 决定了一部文学史实际上是男性文学史这一历史事实, 这也就同时回答了所谓“男性文学”这一莫须有的诘难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女性文学之为女性文学的质的规定性, 是女性由被男性言说到自己言说, 由“娜拉”被男性代言到“娜拉”拿起笔来自己言说,是女性主体性由在文学中的长期缺席到逐渐出场。把女性主体性作为女性文学的基本内涵, 并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以人的发现和女性的发现 (即周作人所说的“为人和为女的双重自觉”)为精神血脉的“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 作为我国女性文学的开端, 而把这之前由晚明开始直到晚清和民国初期如秋瑾女侠等的具有朦胧的人文主义觉醒的女诗人们的创作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长长的序幕, 是我的基本的女性文学观。

鉴此, 我对“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界定如下:  

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的以女性为言说主体、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的文学。

在这里, 性别是女性文学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惟一的条件, 也就是说, 并非自然性别为女者所写的文学就一定是女性文学。把女性的言说主体、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引入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这就排除了那些虽为女性所写却自觉不自觉地失去了主体性把自己“他者化”和表现出男权中心意识的作品。西方女性主义也曾这样设问: 女人写的就一定是女性文学吗? 身为女性就先验地具备了以女性身份说话的条件吗? 她们的回答也是不一定。这是因为女性主体意识是一个有待生成的过程, 并非一切生而为女者与生俱来的意识。由于父权制意识形态对女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影响与形塑, 女人由依附性的“他者”到主体性的自我的生成, 是一个个人化的艰难的思想变革和心灵救赎的过程, 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也并不许诺每一个女人必然的主体意识, 所以并不是每一个自然性别为女者所写的文学作品必然是女性文学。有一个最切近的例子即前不久像卫慧、棉棉的《上海宝贝》、《糖》这样的主动地以性别秀来迎合商业文化、消费文化趣味, 以丧失主体人格为代价, 自己把自己“他者化”的作品, 是不能算作女性文学的。诚如有的论者所说, 这样的作品“是对美国 60 年代文化的误读”,“对麦当娜的仿制”、“充满了伪女权姿态”[3 ] (p. 285)。

将女性主体在场与否作为界定女性文学的标准, 并不如有的论者所说“是一种理论预设”而是对一个世纪以来女性文学兴衰起伏规律的一种理性认知, 即女性主体意识主体价值的在场与消遁,实在是关系到女性文学的兴衰与存亡。以丁玲的创作发展轨迹为例,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里程中, 丁玲由《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暑假中》到《韦护》、《水》再到《三八节有感》、《风雨中忆萧红》、《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再到《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杜晚香》等, 恰恰留下了一条曲折的女性主体意识两起两伏的辙印, 是一个女性主体性生成——消溶——再生成——再消溶的过程,勾画出 20 世纪中国的“娜拉”们的主体性在历史演进中艰难曲折的起伏史, 同时也是 20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兴衰史。女性文学和五四以来启蒙主义的人的文学同命运, 和人的独立自由人的价值和尊严同命运, 和主体性、自我、个人这些人文主义价值理念同命运。这也是我为什么在界定女性文学这个概念时, 一定要引入历史性和现代性这一内涵, 引入主体性这一现代人的价值维度的原因。丁玲在小说《在医院中》,已经意识到了女性主体意识有一个被“消溶”的问题。她的女主人公陆萍在离开医院时想到了“人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溶才真正有用。人是在艰苦中成长”。遗憾的是丁玲没有在历史的演变中经得住“消溶”,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在历史运动的变化中摔着跟斗, 有时自觉不自觉地趋同迎合于虚假而空洞的叙事。当历史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 当女性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生长际遇时, 丁玲老了, 她失去了在历史变动中反思自己所经历的创作道路和心路历程的能力, 再也写不出《莎菲女士的日记》、《三八节有感》、《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这样的女性文学了。这说明女性文学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所开辟出来的话语空间, 也需要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人对主体性的选择、坚守与承担。

这样的以女性主体性为其基本内涵的女性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呢? 女性文学一个世纪的发展里程, 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女性文学繁荣与发展, 已经向我们呈现出她的一些鲜明特征, 女性文学地平线的轮廓日渐清晰: 这是一种有性别而又不唯性别的超性别的“人的文学”;这是一种从“众声合唱”和权力话语、男性话语的双重遮蔽中抽身而出的在多元化文学格局中属于个人化的文学; 这是一种告别了“寻找男子汉”的神话, 也告别了单纯的单一的批判控诉男权意识视角, 以平等的、平视的人的价值立场审视、反思男人和女人, 审视、反思男人和女人的命运和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并致力于男人和女人主体性建构的文学。女性主体性作为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核心, 同时也是女性文学研究运用性别视角的一种价值尺度价值支点。这并不是先验的和人为的主观设置, 而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 (男性和女性的) 价值合理性和女性文学产生、发展规律性的认知。性别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可以离开人类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单纯的生物自然性问题, 或者说, 在这似乎是单纯的生物性自然性的性别问题后面, 隐藏着历史的和社会的奥秘, 隐藏着人类改变自己的命运, 要求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天然合理的生命诉求。这样的生命诉求, 概括来说便是挣脱地狱般的“他者”地位, 成为有着自己独立人格尊严的主体性的人。女性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女性文学的内在肌理, 从根本上说便是这样一个在历史运动中女性由依附性的从属性的“他者”到独立的主体性的人的生成过程。正是女性的主体性言说, 正是被压抑的女性经验进入文学, 改变了女性千年如一日的历史性沉默, 是她们抗拒失语、抗拒权力话语和男性话语的双重遮蔽的一种生命方式。这样, 作为以女性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女性文学研究?批评, 便不能不把女性主体性作为发现、阐释文本意义的一种价值尺度, 作为运用性别视角时不可或缺的价值支点。有这样一种价值尺度价值支点和没有这样一个价值尺度价值支点是不大一样的, 用阐释学的道理来讲, 这是一个阅读者和阐释者的前理解问题, 什么样的前理解 (包括阅读视角、价值立场、知识储备等, 甚至也包括了你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对文本意义作出什么样的发现和阐释, 决定了你对深藏于文本中的意义或澄明、朗照或误读、盲视。将女性主体性作为一种价值尺度价值支点引入女性文学研究, 以这样的价值尺度价值支点审视女性文学或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便会有许多过去视而不见的新发现新见解。李玲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分上下两编分别审视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的性别意识与“五四”女性文学的性别意识, 其价值尺度便是女性的主体性。她对这个价值尺度的表述是“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 在主体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4 ] (p. 13),这也就是我在《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一文中所提出的“人——女人——个人”这一综合了人的共同性与性别差异性个人差异性的价值论与人性论性别论的综合视角[5 ]。用这样的价值尺度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 她发现即使在一些经典性的男性作家的性别意识中, 仍然保留着相当顽固的陈腐的消解、压抑女性主体性的性别意识, 从而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与前人和同时代人不同的新的整体性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在有限度地同情女性苦难遭际、有限度地褒扬女性主体性、有限度地理解女性使命逻辑的同时, 仍然十分顽强地在总体格局上维护着男性为具有主体性价值第一性、女性为只有附属性存在价值的第二性这一不平等秩序。这种价值偏颇不仅出现在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等通俗作家身上, 不仅发生在新感觉派等摩登作家身上, 而且也相当普遍地存在于新文学主流作家、经典作家身上, 从而使得现代新文学在现代男性启蒙、革命的框架内悄悄背离了两性平等的启蒙原则, 而在实际上走向了启蒙的背面。性别意识领域, 由此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最为匮乏的思想领域”[ 4 ] (p. 118)。 这是一种相当准确和犀利的对现代文学的新发现新见解, 而帮助论者抵达这一新发现新见解的价值之光, 便是对女性天然合理的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性价值的肯定与认同。林幸谦研究张爱玲的两大本专著《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é 》及《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 》,所用的价值尺度也是女性主体性。正是由于对女性主体生命价值的体认, 对张爱玲文本中女性主体言说和只属于张爱玲的女性独特而丰富的女性经验的体悟, 作为一位海外男性学者, 林幸谦对张爱玲的解读, 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 都超过了国内女学者的水平, 成为迄今为止张爱玲研究的厚重之作。全书视野开阔, 新见迭出, 在张爱玲身处的民族国家革命语境中, 全面论述了张爱玲对五四以来女性文学主体性言说的贡献。诚如胡锦媛所说:“本书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贡献在于确定张爱玲文本的压抑主题, 指出张爱玲并不盲目追随时代潮流, 以阳化的革命女性与国族论述进入主流文学, 即以女性在宗法体制的压抑处境来反面控诉宗法父权文化对于女性的歧视与迫害”、“试图进一步建构‘压抑’与‘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思索分裂的主体?他者如何挪用自身的匮乏与压抑力比多去建构女性文本”[6 ] (p. 3)这一切, 被论者称之为“女性主体的祭奠”,也就是张爱玲作为女性主体面对强大的父权宗法制压抑和强势的主流话语, 在夹缝中寻找到持守女性主体性的言说方式。我个人尤为赞赏的是林幸谦对张爱玲这种特立独行的女性主体性言说方式即文本策略的分析, 即解读“张爱玲文本中的女性角色, 如何在性别焦虑中能够兼顾女性的主体性, 以及以何种视角找到颠覆父权的切入点。”例如他指出了“张爱玲文本承受的历史、文化经验, 并在这基础上把压抑中的弱势女性纳为叙述主体”,“在男性家长?父亲的缺席下, 女性家长的涌现遂成以女性为叙述主体的无父文本, 这可说是张爱玲书写策略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7 ] (pp. 100~ 101)。类似这样的论述, 已经超出了张爱玲个案的意义而具有了关系到女性文学一个世纪以来起伏兴衰的普遍意义。联系以前其他人创作中的经验教训, 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张爱玲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十分重要的位置。论者还从张爱玲文本的实际出发, 综合运用了法国派与英美派女性主义术语, 创造了许多新颖而又准确的新术语, 如“压抑主题”、“内囿主题”、“铁闺阁”、“儒家疯女”、“闺阁政治”、“无父文本”、“阴性荒凉”、“传统恐惧”等, 这些饱含着鲜活的女性经验血肉而又充满着思维活力的学术化概念, 令人耳目一新。

最后,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界定的严格意义的女性文学概念, 并不意味着为女性文学研究?批评的对象划定一个严格的狭窄的界限。因为这样的以女性主体性为基本内涵的女性文学文本, 与女性所写的非女性文本及男性作家写女性的文本, 具有相互联系的互文本关系。因此, 对这些文本的研究?批评, 自然也是女性文学研究?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张细珍. 女性文学中的非女性意识[J ]. 百花洲, 2004, (3).
[2 ]陈顺馨.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叙事与性别[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 ]周晓阳. 20 年小说思潮[M ].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4 ]李玲. 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5 ]刘思谦. 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J ]. 文艺研究, 1998, (1)
.[6 ]林幸谦. 荒野中的女体[M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 ]林幸谦. 女性主体的祭奠[M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The Concept of the Female L iteratureL iu Siqian(L iterature Co llege, H enan U niversity, H enan Kaifeng 475001, China)Abstract: T he boundary of the concep t of the fem ale literature is fairly confused, because the h isto ric and modernintensions of the concep t have been neglected. It is in the p rocess of the transfo rm ation from traditional patriarchyof feudal society into the modern freedom and democratic society that m akes the em ergence of the fem ale literaturepo ssible. It is a p rocess that the fem ale subject has transfo rm ed from absence fo r a long tim e into gradual p resencein the scene of literature. T h is article regards the fem ale subject as the basic intension of fem ale literature. T heem ergence of the group of wom an w riters in the N ew CultureM ovem ent around the tim e ofM ay Fourth M ovem entis conceiv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fem ale literature in our country, and the wo rk s created by poetess w ith dimhum anism from the late of Q ing D ynasty to the early of the R epublic of Ch ina as a long p ro logue of fem aleliterature in Ch ina. T he fem ale subject is no t only the kernel of the concep t of fem ale literature, but also anecessary m easure and fulcrum of value in interp reting the m eanning of literary texts w ith the sexual angle ofview.Key W ords: Fem ale L iterature; H isto ric; M odern; Subjectiveit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30 01:20 , Processed in 0.0691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