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77|回复: 0

不定量词“些”的来源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3 12: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定量词“些”的来源探讨

作者:张 平 湖南大学

内容提要:“些”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作不定量词和语气助词两种用法。从这两种用法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语音上的联系来看,不定量词的用法当源于语气助词的用法。这一现象是汉语语法化理论中的一个例外。

关键词:不定量词“些”,语气助词“些”,虚词实词化,来源

0.引 言

    语言学界目前非常重视实词虚化问题的研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虚词一般由实词虚化而来,而实词则不能经虚词演化而成。
    这一观点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但也有例外。不定量词“些”的来源可以证明汉语中还存在着虚词实词化的现象。

1.“些”的现时词性
    “些”在汉语普通话中,只有作不定量词一种用法,如:“一些水果”、“有些纳闷”、“快些走”,等等。但在山西万荣话里,“些”既可以作不定量词,又可以作语气助词。赵宏因先生(1996)详细分析了万荣话中作句末语气助词的“些”,指出其读音为[ɕiɛ33](去声),可在多种句式中表示多种语气。例如:
  (1)看伢(相当于普通话的“人家”)女儿脸儿多酸净(相当于普通话的“干净”)
  (2)你不要吃烟啦,看把人熏得死么。
  (3)他睡呀,睡够唠他就不睡啦。
  (4)——今儿个下不了(雨)啦。
       ——要下唠?你敢和我打赌?
  (5)有本事你过来,你怎么不敢过来?
    例(1)“些”用在感叹句中表示赞叹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啊”;例(2)“些”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劝阻语气;例(3)“些”用在陈述句中表示听之任之的语气;例(4)“些”用在疑问句中表示驳斥、反问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呢”;例(5)“些”则是用在假设关系紧缩句中,表示激将、否定语气。
    以上五个例句中的“些”,跟不定量词的用法相去甚远,很难看到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但两个音近且形同的词,比如动词“还(huán)”和副词“还(hái)”之间,多是存在着生衍流变关系的。
    顺着这个思路设想,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语气助词“些”和不定量词“些”之间,在来源上,有三种可能:一是“些”先作不定量词,语气助词的用法由不定量词的用法虚化衍生而来;二是语气助词“些”和不定量词“些”之间从一开始就没有内在联系,它们各有各的生衍途径,不存在谁衍生谁的现象;三是“些”先作语气助词,不定量词的用法是语气助词用法逐渐演化的结果。
    下面,文章从历时发展的角度,逐一探讨这三种可能性的成立情况。

2.“些”的历时探源

2.1 排除第一种可能性
    查阅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刘兴隆先生的《新编甲骨文字典》,以及高明先生编的《古文字类编》,均不见“些”字,这说明,甲骨文、金文时代,这个字或者不存在,或者还未被发现。在所见古籍当中,最早用“些”的当属《楚辞》,且只用于《招魂》这一部分: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长人千仞,惟魂是索。十日代出,流金铄石。彼皆习之,魂往必释。归来兮,不可以托。……
    《招魂》中“些”字出现频率高达一百多次,就其位置和功能来看,都用于句末表示某种语气。去掉这些句末的“些”,不影响句子基本意义和结构意义的表达。
    拿《招魂》跟《楚辞》的其他章节进行对比,可以看到,“些”的用法和《九章.橘颂》中用于句末的“兮”,《大招》中用于句末的“只”很相似。例如: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九章.橘颂)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冥淩浃行,魂无逃只。魂魄归徕,无远遥!魂乎归徕,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大招)
    《橘颂》“岂不可喜兮”中的“兮”与《招魂》“何为乎四方些?”中的“些”都表示反问语气;《大招》“魂魄归徕,无远遥只。魂乎归徕,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中的两个“只”和《招魂》“归来兮,不可以托些”中的“些”都表示否定、劝阻语气。
    “兮”作语气助词的用法已无多少异议;“只”位于句末作语气助词的用法,《诗经》中已有出现,如《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说文》释“只”为:“语已词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既然与“些”句法位置和功能都很相似的“只”和“兮”是语气助词,“些”也当为语气助词。
    再者,历代为《楚辞》中的“些”作注的学者也多认为它是一个语气助词,如:魏人张揖《广雅》释为:“曰、……些、只,词也。”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记曰:“《楚词•招魂》尾句皆曰些。苏个反。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见禁咒句尾皆称‘些’。”宋人陈彭年《钜宋广韵》去声三十八“个”韵部释作:“楚语辞”;清人王念孙疏:“些,语余声也,见楚辞招魂。”更有时人杨时俊先生(2002)在详细分析了“些”的形义关系之后,认为“些”是“呰”之伪字或俗体字,最初用法即是语尾助词,不定量词的用法源于语尾助词。
    可见,《楚辞.招魂》中的“些”确实是一个语气助词。这说明,“些”作语气助词的用法早在先秦时代即已出现,而“些”作不定量词的用法,依据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检索的结果,最早则是出现在汉代的《太平经》中,仅有一例,且以加子尾的形式出现:
  (6)然,今既为天语,不与子让也。但些子悒悒常不言,故问之耳。
    汉代的其它文献中再也不见“些”作不定量词的用法。之后一直到隋唐五代的《全唐诗》、《敦煌变文集新书》、《老乞大》等,“些”作不定量词的用法才大量出现。且与作语气助词的用法并存。例如:
  (7)琴调秋,胡风绕雪。峡泉生咽,佳人愁。(全唐诗.顾况.琴歌)
  (8)学取大罗子术,免教松下作孤坟。(全唐诗.吕岩.敲爻歌)
    既然“些”作语气助词的用法先于作不定量词的用法出现,那么可以排除第一种可能性,即语气助词“些”由不定量词“些”虚化生衍而来的可能性。

2.2 排除第二种可能性

    以下从历时发展的角度,探求不定量词“些”和语气助词“些”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看二者语音上的联系。《楚辞•招魂》中的“些”,《钜宋广韵》释为:“苏个切 ,又音细。” “苏”属“心”母,“个”韵[a]且“音细”,拟音为[ia],拼合起来即为[sia]。沈括注为“苏个反”[sa]。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记曰:“些,苏贺切。”《钜宋广韵》将“贺”列在“个”韵部之下,“苏贺切”仍读作[sa]。司马光《类篇》记曰:“四个切”,“四”属“心”母,与“苏个切”、“苏贺切”一样,“四个切”也读[sa]。可见,宋代为《招魂》中的“些”作注的人,多认为其音为[sa],或[sia]。而作不定量词的“些”,《钜宋广韵》列在下平声“麻”韵部之下,释为:“少也 ,写邪切。”“写”,“心”母;“邪”,“麻”韵[a],其音为[sa]。《类篇》记作:“思嗟切,少也”。“思”,“心”母;“嗟”,“麻”韵[a],其音亦为[sa]。这说明,在宋代,语气助词“些”和作不定量词的“些”读音基本一致。
    现代的观点多认为,《招魂》中的“些”读音为[suo]。如:《汉语大词典》、《辞海》、《楚辞新注》等。值得注意的是,《辞海》将《招魂》中的“些”拟音为[suo]的同时,还指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柔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中的语气助词“些”读音为[sa]。现代北京话中的[uo]韵母,主要源于《广韵》的“果”韵。“果”韵与“个”韵同属“果”摄,是“果”摄阴声韵分化的结果。因此,虽然《招魂》中的“些”存有[uo]、[a]之辨,但仍可推断,宋代作语气助词的“些”和作不定量词的“些”的读音基本一致。(以上拟音皆依据殷焕先、董绍克,1990,《实用音韵学》)
    其次看二者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上的联系。语气助词“些”在《楚辞.招魂》中只能出现于句末,为巫师阳招魂专用,沈括认为乃楚人旧俗,只用于禁咒句尾。发展到隋唐五代,该“些”虽然仍只能用于句末,但已不限于招魂等巫术说唱,还可用于一般的叙事抒情。如上例(7),再如:
  (9)洧叟何所如,郑石唯有。(全唐诗. 孟郊. 至孝义渡寄郑军事唐二十五)
    发展到今天的万荣方言,语气助词“些”更是可以出现在日常交际的多种句式中表示多种语气,如上例(1)至例(5)。
和语气助词“些”相比,不定量词“些”的语法功能相对较多。唐韵(2003)详细讨论了“些”在《元曲选》中作定语、宾语和补语的多种用法。进一步分析隋唐五代乃至宋元文献中出现的不定量词“些”,可见其语法意义相当丰富,既可以表示事物的少量、多量和模糊量,又可以表示动作的少量或不定量,还可以表示性状比较之下的不定量。
    在众多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当中,“些”后置于动词作补语表示少量或不定量的用法很值得注意,它和语气助词“些”的某些用法有很大的一致性。首先在句法位置上,它和语气助词“些”一样,多出现于句末;其次在意义上,它除了表量,还表示语气,主要是祈使语气。例如:
  (10)快行动,这雨越下的大了也。(元曲选.潇湘雨)
  (11)你轻说,倘我被他听见,不断送了我也。(元曲选.鲁斋郎)
拿《招魂》中的两个例子与上面的两句话进行对比:
  (12)魂兮归来!入修门
  (13)君无上天,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再拿万荣话里的两个句子与之进行对比:
  (14)快回 ,招呼(相当于普通话的“小心”)下到雨着。
  (15)紧赶(相当于普通话的“赶快”)走,去得迟唠电影就开啦。
    可以看到六个例句中加粗的“些”之间的内在联系:都用在动词性成分之后,都表示祈使语气。尤其是例(10)、例(11)与例(14)、例(15)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几乎可以看作同一个词。但唐韵(2003)将例(10)、例(11)中的“些”视为不定量词,赵宏因(1996)将例(14)、例(15)中的“些”视为语气助词。这种争议也许正说明了“些”作语气助词和作不定量词两种用法之间的渊源关系。
    语气助词“些”与不定量词“些”在语音和语法功能、语法意义上的联系排除了第二种可能性,即语气助词“些”和不定量词“些”之间不存在谁衍生谁的现象的可能性。

2.3 探讨第三种可能性得以实现的动因和过程
   
排除了两种可能性之后,只剩下第三种可能性,即不定量词“些”由语气助词“些”衍化而来。下面尝试着探讨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的动因和过程。
    观察不定量词“些”的最初用法,发现它几乎都是以加“子”尾的形式出现于名词之前的,如上例(6)。到了隋唐五代的文献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加“子”尾。如上例(8),再如:
  (16)尽驱驰,受煎煮,岂解酌量些子许,容易抛离不肯皈,等闲弃背他乡土。(敦煌变文集新书)
  (17)师有时上堂,蓦地起来伸手云:“乞取些子,乞取些子。”又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祖堂集)
    两个词长期一起连用,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的甲骨文是个象形字,象初生婴儿之形,后来慢慢引申出“小、少、细”等意义。演化为词缀之后,相当一部分仍保留了“小”义,如:小刀称为“刀子”,碎石称为“石子”(白平,1997)。“些子”表小量,不妨设想为“子”经常与“些”连用而发生语义转移的结果。其过程推测如下:
语气助词“些(sa)”用于巫术唱词的句末,其音易被延长,易受收口音的影响,从而分化出“xie”和“zi”两个音来:当“些(sa)”长读时,韵母[a]被强化,舌尖音声母受[a]舌面前低元音这一特点的影响,变读成舌面音[ç],随之带上介音整个音节变读成“xia”;“xia”又因为是语尾收口音,[a]的开口度随长读而逐渐变小,“xia”易分化出“xie”和“zi”两个音来。如果我们将“xie”和“zi”两个音节快速连读,可以发现,连读音听起来非常像一个音节的“sa”。由此  可以推测,“些zi”是“些”位于句末长读时分化的结果,“子”是记录“zi”音节的一个汉字符号。
    虽然“些子”中的“子”仅是记录音节“zi”的一个文字符号,与词缀“子”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受同形同音同置于词尾的词缀“子”的类化作用,人们容易把“些子”中的“子”当做词缀“子”来看待。而当“些”与“子”连用形式经常化之后,词缀“子”表“小”的意义逐渐转移到“些子”之上,“些子”慢慢变成一个表示小量的组合体,并开始应用于句中指称小或少的物量,如例(5)中的“些子悒悒”。当“些子”由只能用于句尾变成可以用于句中时,又因词缀“子”读音轻短,易于丢失,由“些子”承担的语义和语法功能慢慢都转移到“些”上,“些”便慢慢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不定量词。
    “些子”一词在现代,除了表示不定量外,还常见于谈论风水的人口中,譬如“些子法”。“些子”是风水中很神秘的一个词,“些子法”带有秘诀、绝招之义。联想到《楚辞》中的“些”,它仅用于《招魂》一节,而且只出现在巫师阳用来招魂的一段咒词里,可以推断,“些”最初是巫术活动中常用的一个专词。巫术与风水之间关系密切,这是毋庸置疑的,再加上风水所说的“些子”并不表量,是个意义比较虚的词,巫师阳咒词中的高频语气词“些”与风水“些子”中的“些”很有可能存在着源流关系。如果真是这样,这可以作为“些子”中的“些”最初是一个语气助词的旁证。

3.小 结
    现时的语言现象往往是历时发展的结果,尤其是现时的某些方言现象,往往是某一历史时期该语言现象的活化石。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些”既可以作不定量词、又可以作语气助词的现象,是语气助词“些”演化为不定量词“些”这一动态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如隋唐五代时期,二者共存的一种表现。
  “些”由语气助词演变为不定量词的过程,因目前所掌握的历史语言材料的欠缺,还不能很确切地描绘出来,只能尝试着做出一定的推  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些”与“子”连用形式的出现及大量运用是关键。首先是“些子”因“子”而带上“小、少”的表量意义,然后是“些子”内部发生语义偏移,“些”从“些子”中获得表示小量、少量的意义,从而完成由虚词演化为实词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实现,对现有的语法化理论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 白平.谈汉语中的子尾问题.山西大学学报.1997(1).
[2] 高明.《古文字类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黄寿祺 梅桐生.《楚辞全译》[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4] 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5]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唐韵.《元曲选》宾白中的“些”“些儿”“一些 (儿 )”(上 ) [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5).
[7] 吴广平注译.《白话楚辞》[M].长沙:岳麓书社.1996.
[8]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9]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0] 杨时俊.“些”字形义稽古[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5) .
[11] 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M]. 济南:齐鲁书社.1990.
[12] 赵宏因. 万荣话中的语气词“些”[J].语文研究, 1996(4).

[ 本帖最后由 Ostrich 于 2006-9-23 12:5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9:50 , Processed in 0.0634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