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64|回复: 3

俗諺南傳 —— 略說俚諺擴散與變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7 11: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光
来源:http://resources.emb.gov.hk/~chinjour/76/7608.htm


1. 緒論

    俗語、諺語既是民間文學産品,也是語言學的材料。中國各地方言裏頭,俗語、諺語、歇後語都非常豐富。誠如諺語學者王勤所說:“成語大都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出處,而諺語是人們的口頭創作,絕大多數找不到具體的來源或出處,但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深厚的土壤裏。”當然,他也補充說“少量的諺語可以探尋到出處。”(王勤,1980:5-6)如果能?追尋來源,對于瞭解語言變异,大概會有一些幫助。

    海南離粵建省以後,廣東境內依然保持客、粵、閩三種方言共存幷進的局面。據《中國諺語集成‧廣東卷》的〈後記〉說,“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動用全省一萬七千餘人進行普查工作,超過十萬群?提供材料,歷時十年(1986-1996),搜羅全省各地諺語二十八萬條,經過“鑒別、篩選、整理”,取十萬餘條,編成該書。照理,這樣大規模語言調查的成果,全面、適時、客觀、真實,應該是很有可觀的。不過,從方言學角度看,該書整體風格明顯向書面語傾斜,特徵詞所剩無幾,又受過去幾十年發展出來的許多禁忌所影響,原來方言中比較粗獷的語言風格似已消失。例如1:

    (1) 男人荷包女人腰,不能摸也不能瞟(韶關)[廣東卷134]

男人帳簿,女人乳姑 ―― 亂摸毋得 [拾穗55]

男人的帳簿,細妺的乳姑 [鄧榮坤24]

    (2) 爺惜大,娘惜滿(滿,滿子,即晚子)(梅州)[廣東卷345]

娘惜細兒 [古謠諺587](引《瓮牖閑評》卷一)

父母疼細囝,公媽疼大孫 [泉州石獅]

(3) 青蛙跳一輩子,也跳不開塘邊。(潮陽)[廣東卷29]

(4) 鼻公朝天的人,定會跌落糞坑。(深圳)[廣東卷105]

從第(1)例可以看出,原來的客家諺語比較粗鄙,第(2)例與泉州閩語比較,尚保存古樸的味道,至于第(3)和第(4)例,則完全書面語化了。不能不令人懷疑,《中國諺語集成‧廣東卷》在搜羅及處理語料時,似乎有意無意之間要擺脫方言背景,走上書面語或雅化之路。諺語作爲民間文學創作,其思想內容富有意義,我們不能抹殺搜集者之功勞,但同時,雅化、書面語化?使方言特色消失,甚爲可惜。

    方言區諺語、俗語另一個發展方向是從雅言和書面語取材,經過加工,變成當地土話。小時候從老人口中聽到一些諺語,俗語,覺得意義深遠而有趣,例如“沒食過肉,也看見行路”、“別人eh(的)棺材拖來哭”等,只知現代文學作品裏沒有,?不知百年前、甚至二百年前早已有之。近讀岑麒祥《歷史比較語言學講話》、陳松岑《語言變异研究》、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對語言變异問題産生一些興趣。徐通鏘在其書第10章“語言的擴散(上):地區擴散和方言地理學”和第11章“語言的擴散(下):詞彙擴散”介紹波浪理論、齊列龍“每一個詞都有它自己的歷史”和王士元詞彙擴散理論。(徐通鏘1991:241-299)本文未能在時間上考證每一條俗諺擴散流播之來龍去?,但在較宏觀的角度下呈現客、粵、閩三語吸收華北、華中文學作品(尤其小說)中俗諺之同异概?。

以下謹徵引若干文獻2,藉以觀察鄰近地區客、粵、閩語從文學作品吸收材料而成區內方言俗諺之情形,希望以此反映語言變异之某些痕?

2. 語例

2.1 直接移植

‧[古謠諺1009] 一鶏死一鶏鳴(《太平廣記》卷363引《通幽記》李哲家怪引諺)

[港粵] 一鶏死一鶏鳴

‧[俗語52] 不幫襯(《醉醒石》14)(不?趣)

[港粵] 不幫襯(不光顧、不參與)

‧[小說671] 濛濛查查(《西游記》52)

[港粵] 蒙查查

‧[古謠諺633] 人算不如天算(《客座贅語》)

[港粵] 人算不如天算

‧[小說872]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水滸傳》21)

[港粵]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小說875] 十拿九穩(《兒女英雄傳》10;《後西游》20)

[港粵] 十拿九穩

‧[小說915] 轉灣抹角(《水滸傳》9;《拍案驚奇》2)

[港粵] 轉灣抹角

‧[小說909] 滾瓜爛熟(《文明小史》8;《負曝閑談》20)

[港粵] 滾瓜爛熟

‧[古謠諺583] 外甥多似舅(《容齋續筆》20)

[港粵] 外甥多似舅

‧[小說892] 見錢眼開(《金瓶梅》86)

[港粵] 見錢眼開

‧[小說839] 懸腸挂肚(《水滸傳》42)/[小說904] 牽腸挂肚(《二刻拍案驚奇》17;《紅樓夢》26)

[港粵] 牽腸挂肚

‧[俗語100] 柴米夫妻(《歡喜冤家》1)

[港粵] 柴米夫妻

‧[俗語101] 長舌婦(《石點頭》4)/長舌婦人(《西湖二集》5)

[港粵] 長舌婦

‧[小說905] 雪上加霜(《醒世恒言》16;《二刻拍案驚奇》36)

[港粵] 雪上加霜

[台俚諺50] 雪上加霜

‧[古謠諺792]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水滸傳》44/《譚概》)

[客家32][拾穗12]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泉州方言志269] 儂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案:儂即人)

[台俚諺218]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俗語381-382] 過河拆橋(《三俠五義》57)過橋拆橋(《飛跎全傳》13)/過橋抽板(《孽海花》31)/[俗語132] 抽橋板(《無聲戲》9)

[港粵] 過橋抽板

[拾穗113] 過橋丟板

[長汀106] 過橋抽板

2.2 更換字詞

‧[小說40]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紅樓夢》9)

[小說90;俗語885] 五日打魚,十日曬網(《醒世姻緣傳》50)

[石獅] 三日討魚,兩日曝網

[客家85] [拾穗19] 三日打魚,四日曬網/[講義12] 三日偷(tho1)海,四日曝網

[台諺21] [陳主顯四238] 一日討魚,三日曝網

案:此條材料顯示俗諺擴散流播,字詞更換極具隨意性。

‧[小說341] 空心大老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1)

[港粵] 空心大老倌/空心老倌

‧[小說871] 一分行情一分貨(《官場現形記》25)

[港粵] 一分錢,一分貨

‧[小說871] 一遭生,兩遭熟(《醉醒石》14)

[港粵] 一次生,兩次熟

‧[小說] 生米做成熟飯(《紅樓夢》64;《醒世因緣》8)/[俗語932] 生米作成熟飯(《龍圖耳錄》21)/生米已成熟飯(《歧路燈》5)/生米已做成飯(《花月痕》42)/生米煮成熟飯(《樓中月》4)/生米既成熟飯(《檮杌萃編》6)/生米成了熟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52)

[港粵] [李嶼67] 生米煮成熟飯

[周長楫75] 生米煮成熟飯

[台俚諺553] 米煮成飯,汝即不

案:南方人習慣說“煮飯”,不說“做飯”,故所傳句子皆同《樓中月》。

‧[小說902] 偷鶏不著折把米(《說唐》24)

[港粵] 偷鶏唔著蝕摣(dza)米

‧[小說171;俗語180] 打破砂鍋問到底(《英烈傳》31)/打破沙鍋璺到底(《兒女英雄傳》26)/打倒杉篙問到底(《精神降鬼傳》6)

[港粵] 打爛沙盆問到篤(?案:篤即底)

‧[小說906] 惡人自有惡人磨(《金瓶梅》43)

[港粵] 惡人自有惡人報

‧[小說887] 有心不在遲(《蕩寇志》81)

[港粵] 有心唔怕遲

‧[小說888] 老虎頭上撲蒼蠅(《儒林外史》6)/虎頭上捉虱子(《紅樓夢》83)/老虎頭上抓毛兒(《孽海花》22)

[港粵] 老虎頭上釘虱

[周長楫125] 虎面前車轔鬥(?案:“車轔鬥”即翻跟頭,謂不知死活)

[梅縣192] 老虎頭上捉虱麻

案:梅縣客語最接近《紅樓夢》說法,其餘皆取意而已。

‧[古謠諺693] 乘船走馬,去死一分(《北夢瑣言》10)

[港粵] 行船走馬三分險

[台俚諺393] 行船走馬無三分命

[鄧榮坤152] 行船走馬三分命

‧[俗語98] 插一?(《金瓶梅詞話》43)/插一隻?(《黃?球》25)

[港粵] 只?落去/埋只?落去

‧[古謠諺863] 盧醫不自醫(《空同集》43)

[港粵] 能醫不自醫

‧[小說890] 把別人家棺材抬在自家裏哭(《西游記》78)

[石獅] 別人 eh(的)棺材拖來哭

‧[小說885] 同船合命(《岳傳》12)

[港粵] 坐埋同一條船

‧[小說879] 不將辛苦意,難近世間財(《醒世恒言》14)

[石獅] 人無受苦氣,難得世間財

[台諺55] 人無艱苦計,難得世間財

‧[俗語81] 不聽老人言,凄惶在眼前(《林蘭香》35)

[港粵]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拾穗94] 唔聽老人言,食虧在眼前

‧[小說891] 沒吃過肉,也看見過跑(《紅樓夢》16)

[石獅] 沒食過肉,也看見行路

‧[俗語118] 吃兩家茶(《警世通言》2)

[港粵] 食兩家茶禮

‧[小說886]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紅樓夢》45)

[港粵]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俗語975]  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三刻拍案驚奇》2)/手掌也是肉,手背也是肉(《醋葫蘆》11)

[港粵] 手掌系肉,手背亦系肉

[梅縣193] 手盤也肉,手背也肉

‧[俗語344]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西游記》96;《三寶太監西游記通俗演義》20;《兒女英雄傳》13)/公修公德,婆修婆德(《禪真逸史》6)

[石獅] 公修公行,婆修婆德/[周長楫48] 公修公行,婆修婆行

案:“德行”幷言,閩、台語均出自《禪真逸史》。

2.3 ?成分

‧[古謠諺633] 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言(《客座贅語》;元劇《連環計》1折)

[港粵] /[台俚諺613] 有麝自然香

‧[古謠諺993] 白日無談人,談人則害生,昏夜無說鬼,說鬼則怪至(本宋王銍托名柳宗元《龍城錄》)

[港粵] 日頭唔好講人,夜晚唔好講鬼

[周長楫51] 日時不講農(人),暝時不通講鬼(?案:不通即不應該)

[拾穗31] 日時頭唔好講人,暗晡時唔好講鬼

‧[小說909] 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兒方知父母恩(《西游記》28)

[港粵] 養兒方知父母恩

[周長楫225] 雙手抱孩兒,則知父母時

案:香港此諺語出自《西游記》,閩台語意雖同而句子另有出處。

‧[小說20] 一?踏了兩家船(《西洋記》4)

[小說641] ?踏兩來舡(《豆棚閑話》7)

[港粵] 一?踏兩船

[石獅] 雙?踏雙船

[周長楫226] 雙骹(?)踏雙船,心頭亂紛紛/[陳宗顯148] 雙?踏雙船

[梅縣181] ?踏雙板橋(比喻雙方都想沾邊)/[廖德添294] 雙?踏雙船 ―― 會澇潰(會漏氣)(?案:漏氣即出醜)/[拾穗99] ?踏兩條船/[拾穗29/143] 雙?踏雙船 ―― 三心兩意

案:此條可見兩個來源,取法各异。香港粵語“一?踏兩船”省略自《西洋記》“一?踏了兩家船”;客語和閩語均從“?踏兩來舡”變化而來。

‧[小說41]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儒林外史》46)

[港粵]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有三衰六旺

[海豐10] [石獅] 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

[拾穗11]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案:香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是去“三”字,閩語則以“水流”代河。

2.4 增添成分

‧[小說900] 家和萬事興(《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87)/[俗語477](《風流悟》7)

[港粵] 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

[台俚諺108] 家和萬事成/[台俚諺107] 家鬧萬世窮

[梅縣183] 家和萬事興

‧[小說898] 相?無好口(《照世杯》1)

[港粵] 相嗌唔好口/相嗌唔好口,相打唔好手

[陳主顯三81] 相?無好嘴,相拍無好手

[客家341] 相打無好拳,相?沒讓言/[客家93] 相吵無好言,相打無好拳

‧[俗語701] 男人三十一枝花(《廿載繁華夢》2)

[港粵]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爛茶渣

[福州241]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老人家

[陳主顯一23,87]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老人家

[陳主顯一24,87] 四十歲查埔是鸚哥,四十歲查某是老婆(老婦)

[客家288] 男人三十正婆娑,女人三十老處婆

案:各條皆以男女待遇對比,惟“長汀67”另有一條“十七十八一枝花,七老八十牛屎巴”,?是?調老幼感受之別,猶如粵語“十八無醜婦”,謂女子青春時皆可愛,幷無性別歧視成分,疑其另有來源。

‧[小說874] 人離鄉賤(《金瓶梅》55)

[港粵] 人離鄉賤

[台俚諺59] 物離鄉貴,出鄉人賤/[台俚諺110] 在厝賤,出厝貴(案:指物品)

案:香港粵語是直接引用,臺灣閩語?增添成分。

2.5 重組、整理

‧[小說875] 八十歲學吹鼓手(《負曝閑談》17)

[港粵] 臨老學吹打

[石獅] 八十歲學吹鼓吹

[梅縣197] 臨老學吹笛,吹去眼白白

[順口溜156] 老仔學吹笛,吹仔會來須就白

案:石獅俗語接近原句,梅縣首項近粵語,全句?與臺灣客家同中有异。

‧[俗語121] 吃鹽多似飯(《唐三藏西游釋厄傳》4)

[港粵] 食鹽多過你食米/[李嶼184] 食鹽多過你食飯,行橋多過你行路

[石獅] 過橋卡儕你行路,吃米卡儕你食鹽(案:卡儕即較多)

[周長楫147] 食鹽恰(較)che/tsoe(儕)你食米

[藍文良336] 過橋較多你行路,食鹽較多你食米(經驗比你多)

[魏益民114] 吃鹽,較多你吃米(經驗比較豐富)

[陳主顯一108/六418] 過橋卡濟你行路,食鹽卡濟你食米(卡濟即較多)

[拾穗113] 過橋比你行路長,食鹽比你食飯多

案:《西游釋厄傳》原句是等比,南方全變成差比。閩台語因寫法不同而有差別。

‧[小說911] 賒三不敵現二(《西游記》3)

[小說877] 千錢賒不如八百現(《醒世恒言》20)

[周長楫1] 一千賒不(呣)值八百現

[海豐3] 一百賒唔當五十現

[客家183] 一千賒毋當八百現

案:只在數目方面膨脹百倍、千倍。

‧[小說879] 不做中人,不做保,一世不煩惱(《轟天雷》6)

[港粵] 唔做中,唔做保,唔做媒人三代好

案:香港粵諺有所延伸幷?調媒人,可見做媒有“中保”作用,“手尾”多。

‧[古小說888] 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儒林外史》52)

[港粵] 唔食羊肉一身騷


2.6 據意造句

‧[古謠諺713] 盜雖小人,智過君子(《梁溪漫志》10)

[港粵] 賊公計,狀元才

[周長楫195] 賊計狀元才

[藍文良315] 賊仔,狀元才

[講義34] 烏龜宰相量,賊子狀元才

‧[古謠諺573]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顔氏家訓‧教子篇》)

[港粵] 初歸新抱,落地孩兒(注重教導,新婦與嬰兒像白紙,須從頭教起)

[李嶼153] 初來新抱(婦),落地孩兒(新娶進門的媳婦正如剛生下來的孩兒一樣得到家人的疼惜)

案:《顔氏家訓》雲:“孔子雲:‘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王利器,1993:8)因此,香港粵語說法符合《顔氏家訓》原義,李嶼解釋有誤。

‧[古謠諺617] 對馬牛而誦經(《齊東野語》14)

[港粵] 對牛彈琴

[周長楫202] [台俚諺436] 對風講話

[廖德添243] 對牛彈琴 ―― 聽唔識/[拾穗123] 對牛彈琴

‧[俗語988] 水盡鵝飛(《歧路燈》26)(比喻全部失去,一無所剩)

[港粵] 水靜河飛(案:靜悄悄,渺無人影)

案:《語文建設通訊》27期(頁25)曾轉載陸淡安《戲曲詞語彙釋》解釋“水盡鵝飛(水淨鵝飛)”條之材料。原語出自《望江亭》2、《殺狗勸夫》2。

‧[俗語34] 抱的兒子當兵不心疼(《冷眼觀》20)

[石獅] 別人 eh(的)囝死 boe( )了

[台諺711] 別人個囝死袂了

‧[俗語18] 百日床前無孝子(《歧路燈》47)

[港粵] 久病無孝子

[周長楫31] 久長病毛(無)孝子/[台諺81] 久長病,不孝子

[福州259] 長病床前無孝子

[長汀56] 久病無孝子

‧[俗語30] 飽漢不知餓漢饑(《飛跎全傳》3)/飽人不知餓人饑(《官場現形記》45)/飽腹不知饑肚苦(《繪芳錄》28)

[石獅] 食飽唔知飫時代(代:即閩語“代志”,事)

[客家444] 肚飽毋知肚饑苦

‧[小說364] 咬人的狗兒不露齒(《金瓶梅》26)

[港粵] 無聲狗,咬死人

[周長楫124] 狗會吠,boe( )咬農(人)

[台俚諺457] 陰沈狗,咬人不吼/會咬人的狗無吠

[拾穗136] 默固狗,咬死人

案:此例最見俗諺擴散時方言轉達之各具特色,粵、客乾脆利落,閩、台類若釋義。

綜合以上各例,語意皆有所據,但傳達開來,吸收演變後,真是“各自各精彩”。變化多端,難以一概而論。

3. 討論

3.1 不同方言處理方法有异

一條諺語流傳不同地區,會産生不同說法、版本。朱介凡《中國諺語論》第四章四節“流變‧地方性差异”(1965:275-282),即舉出不少例子,如:

    只要工夫深,鐵杠磨成針 [浙江]/工夫日子深,鐵杆磨成針 [江西]

    鈍斧磨成針,只要工夫深 [北平]/鋼梁磨?針,功到自然成 [山東]

    鐵欄幹磨?針,功到自然成 [山西]/功到自然成,鐵杆磨?針 [綏遠]

    鍘川磨?針,功到自然成 [陝西]/只要肯用心,鐵柱磨成針 [廣東廉州]

    骨頭磨成針/鐵錘磨成針 [臺灣]

    本文所舉例子以香港粵語爲主,輔以泉州(石獅)及臺灣閩語,間亦兼及客家話。若果三種方言皆有例子,約略可以看到其吸收、轉換古代小說俗、諺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

[古謠諺576] 求人不如求己(出《經鉏堂雜志》)

[港粵] 求人不如求己

[石獅] 呼狗不如自己走

[客家71] 求人不如求己,使口不如自走/[拾穗68] 使口不如自走 ―― 求人毋當求自家

此條可見香港粵語是直接移植,臺灣客語有的添加下項,有的變成歇後語,而原來“求人不如求己”成了歇後語的重點部份 ――“求人毋當求自家”,泉州石獅閩語?是以譬喻形式表達。

[俗語1202]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兒女英雄傳》38;《飛跎全傳》2;《九命寄》4)

[港粵]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

[陳主顯六460] 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

香港粵語是移用,臺灣閩語則將前兩項做了加工。

3.2 或可推測不同來源

  同一條俗語或諺語,在南傳以前,在擴散過程中或早已出現變异,不同書本寫法各异,南方不同方言引進,各有所據。例如:

[俗語456-457] 火燒眉毛(《何典》1)/火燒屁股(《醒世姻緣傳》1)/火燒到身,各自去掃(《水滸傳》17)/火燒眉毛,且顧眼前(《鏡花緣》35)

[港粵] 火燒眼眉/燒到埋身

[周長楫61] 火燒骹後 ti( )(骹後ti:?後跟)

[拾穗29] 火燒到褲囊底

香港粵語直接取自《何典》、《鏡花緣》等書,客家 [拾穗29]“火燒到褲囊底”疑是“火燒屁股”的別一說法,閩語與“火燒到身”比較接近。

3.3 字句隨意性?

    俗語、諺語産生于民間,多數不知作者姓氏,在傳播過程中,書寫者的態度不若引經據典那樣嚴謹,個人隨意性很?,因此寫下來的文字也就有各種各樣的變异。傳入方言區,由書面語變口語,不少條目寫下來時夾雜方言,記錄時再由方言轉化爲書面語。幾種因素結合,幾代以後,變化結果千姿百態,令人咋舌。第一類直接移植的,大部份是句子短、結構單純、內容凝煉的文字,訛變的機會相對就少。

3.4 混合語問題

    華北或華中文學作品中的俗諺引入南方方言,以常理推測,通常會出現混合語問題。但從上述諸例觀察,混合語的情形幷不嚴重。即使是混合語,一般還能從上文下理判斷語意,需要加入注釋的俗諺不多。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從某個角度說,方言發展餘地不多。電影、電視等傳播、娛樂事業影響極大,華語和書面語蓋天鋪地掃入方言區,方言直接吸收華語材料,不加轉換,則方言詞彙語法的特點將逐步泯滅。

3.5 或可窺測某些變异因素

雖然無法全面瞭解種種語言變异事實,但局部、個別地瞭解或推測某些變异原理,似乎還是可能的。例如:

[小說882] 出外一裏,不如屋裏(《水滸傳》61)

[俗語1293]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隋唐演義》10)/在家千日好,出外片時難(《生綃剪》11)/在家千日好,出外刻刻難(《施公案》106)/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咒棗記》8)/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朝難(《情變》1)

[港粵] 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朝難

[石獅] 在家千日好,出外朝朝難

[福州139] 在家千日好,出路萬般難

[客家205] 在家千日好,出門處處難

《水滸傳》的說法較早,比較質樸。跟著下來有各種變化,但基本骨幹“在家千日好”,無論小說或是各種方言都是不變的。客家話?調地域“處處”,因爲客家人輾轉播遷,處處受到欺淩,嘗盡流離之苦,話裏有他們的文化根源;而粵語?調的是時間對比,千日對“半朝”,顯示粵人注重對偶的藝術品味;閩南人離鄉多往臺灣或南洋,一去數年或數十年,因而以“朝朝”表達一複一日、長年累月困頓的感覺,閩北福州人則?調面對的事事物物 ――“萬般”。從這些蛛絲馬?推測,北方俗諺傳入方言時,可能經過若干時間的流播加工,在擴散過程中融合當地民風、心理,得到修改,成爲地方俚諺。

4. 結語

《二十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有一個附錄,(溫端政、周薦2000:380-407)列出包括港臺和海外有關俗語、諺語的論著,很少牽涉方言區情?。其實各地方言差异大,俗諺內容差异更大。《中國諺語集成》的編纂本是一個好開端,但至今似只出版了七集,而且向書面語傾斜。研究方言的俗語、諺語愛好者,應該自己做實地語言調查。調查俗諺語時,記錄應求真,在可能範圍內保存方言本來面目,無法記字時,寧願標音,不要隨意去取,更不宜把已變成方言字音的詞語轉正,這樣才能瞭解語言變异的真實情?。

參考文献:

丁邦新、張雙慶(2002)《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1997)《中國諺語集成‧廣東卷》(北京:中國 ISBN 中心)

王利器(1993)《顔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

王勤(1980)《諺語歇後語概論》(長沙:湖南人民)

方炳桂(1999)《福州熟語》(福州:福建人民)

朱介凡(1965)《中華諺語論》(臺北:新興書局)

朱介凡(1989)《中華諺語志》(臺北:臺灣商務)

岑麒祥(1981)《歷史比較語言學講話》(武漢:湖北人民)

吳守禮(1997)《福客方言綜志》(臺北巿:吳守禮)

李嶼(2002)《廣州話俗語歇後語》(太原:希望)

杜文瀾(1958)《古謠諺》(北京:中華)

林連通(1993)《泉州巿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周長楫、林鵬祥、魏南安(1992)《臺灣閩南諺語》(臺北:自立晚報文化)

徐運德/中原周刊編輯群(1995)《客家話》(苗栗縣:中原周刊社)

許成章(1999)《臺灣諺語講義》(高雄巿:河畔)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巿:南天書局)

陸淡安(1979)《小說詞語彙釋》(上海:上海古籍)

陳主顯(2001)《臺灣俗諺語典》共十册(臺北:前衛)

陳宗顯(2000)《臺灣勵志諺語》(臺北:常民文化事業)

陳松岑(1999)《語言變异研究》(廣州:廣東教育)

陳澤平、彭怡玢(2001)《長汀客家方言熟語歌謠》(福州:福建人民)

陳憲國、丘文錫(1999)《實用臺灣諺語語典》(臺北縣:樟樹)

溫端政、周薦(2000)《二十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太原:山西人民)

楊兆禎(1999)《客家諺語拾穗》(臺北巿:文化圖書公司)

詹伯慧(2002)《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

臺灣總督府(1914)《臺灣俚諺集覽》(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南天1991複印)

廖德添(2001)《客家師傅話》(臺北巿:南天)

鄧榮坤(1996)《客家話順口溜》(臺北:武陵)

藍文良、藍文佶(1990?)《臺灣諺語》(臺北縣:鍾文)

魏益民(1998)《臺灣俗語集與發音語法》(臺北:南天)

魏偉新(1994)《海豐俗語諺語歇後語詞典》(廣州:廣東人民)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原1933年廣州版/臺北:古亭書屋1975)

羅翽雲(1984)《客家話》/羅香林(1984)《客家源流考》(臺北:聯台文物)            
--------------------------------------------------------------------------------

* 王?光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1. 徵引文獻詳見注2。

2. 徵引材料略例。俗、諺語句後括號中附文獻出處, 阿拉伯數字爲章、回、卷、篇序次, 如:

[小說879] ―― 陸淡安(1979)《小說語詞彙釋》頁879

[古謠諺573] ―― 杜文瀾(1958)《古謠諺》頁573

[台俚諺16] ―― 臺灣總督府(1914)《臺灣俚諺集覽》頁16

[台諺86] ―― 陳憲國、丘文錫(1999)《實用臺灣諺語典》頁86

[李嶼66] ―― 李嶼(2002)《廣州話俗語歇後語》頁66

[周長楫33] ―― 周長楫、林鵬祥、魏南安(1992)《臺灣閩南諺語》頁33

[長汀7] ―― 陳澤平、彭怡玢(2001)《長汀客家方言熟語歌謠》頁7

[客家話99] ―― 徐運德/中原周刊編輯群(1995)《客家話》頁99

[拾穗57] ―― 楊兆禎 (1999)《客家諺語拾穗》頁57

[俗語179] ―― 翟建波(2002)《中國古代小說俗語大詞典》頁179

[海豐10] ―― 魏偉新(1994)《海豐俗語諺語歇後語詞典》頁10

[梅縣181] ――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頁181

[陳主顯四29] ―― 陳主顯(2001)《臺灣俗諺語典》第四册頁29

[陳宗顯33] ―― 陳宗顯(2000)《臺灣勵志諺語》頁33

[廖德添18] ―― 廖德添 (2001)《客家師傅話》頁18

[福州34] ―― 方炳桂(1999)《福州熟語》頁34

[講義12] ―― 許成章(1999)《臺灣諺語講義》頁12

[鄧榮坤24] ―― 鄧榮坤(1996)《客家話順口溜》頁24

[藍文良58] ―― 藍文良、藍文佶(1990?)《臺灣諺語》頁58

[魏益民28] ―― 魏益民(1998)《臺灣俗語集與發音語法》頁28

[港粵]香港粵語(實地調查材料)

[石獅]泉州石獅閩語(實地調查材料)
发表于 2006-9-27 14: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幫襯
粤语口语中,如果不去某个地方买东西,应该说唔幫襯;还有一个是“有”字里面没有了2横的字,指捣乱的人,有说“搞搞震,*幫襯”。(实在抱歉,用微软拼音不知道如何写那个字。)
轉灣抹角
应该不是这个“湾”吧,是“弯”才对啊。
長舌婦
有说这个词的吗?平常都要避开这个“舌”字,因为它跟“折本”的“折”同音。
发表于 2006-9-28 14: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平常都说临老学嘀打。
还有一个地方需要请教:港粤,是不是指香港粤语的意思呢?那其他地方的粤语是不是就不这样说呢?
发表于 2006-9-29 16: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是“冇”字。

粤语称长舌妇为“八卦婆”,或简为“八婆”。
有说“八卦婆”这个词来自一个排行第八,出卖了雇主秘密的女子朱燕,也有说来自“三八”妇女节!另一个解释比较有意思:“八卦”本来是“八哥”,而“哥”的古音像“卦”。
不过“八卦婆”也有多管闲事的意思,那就应该是“卦”的四面八方的本义了。

‧[小說171;俗語180] 打破砂鍋問到底(《英烈傳》31)/打破沙鍋璺到底(《兒女英雄傳》26)/打倒杉篙問到底(《精神降鬼傳》6)
[港粵] 打爛沙盆問到篤(?案:篤即底)
我想应该是“打烂沙盆璺到䐁[月豖]”。
“璺” (音“问”)是裂,“䐁[月豖]” (音“篤”)是臀部,引申为底部。
[月豖] http://www.unicode.org/cgi-bin/GetUnihanData.pl?codepoint=44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23:48 , Processed in 0.0679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