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76|回复: 1

很过瘾的购书心得,作者是肖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8 22: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购书宝典
  
  这世上没有独一无二的东西。所以,有葵花宝典,就会有瓜子宝典、花生宝典、无赖宝典、劫机宝典、贪污宝典、竞选宝典等等——这些宝典的名字虽异,但大体方向都是一致的,便是教你如何占便宜并把悲伤留给别人。前贤的感慨“天下大同”就是针对这些宝典而发的。
  
  不过,我要在这里细数的,不是什么葵花宝典,而是购书宝典。我这购书宝典虽是以自己占便宜为宗旨,但结果却不会伤害别人…听到这里,你一定不信的,因为你认为世上没有这样两全的宝典,但现在我先不理你的怀疑,因为我要具体写下去了,看完了你再对我发表你的最后意见吧——如果你有缘读到它们的话。
  
  我这购书宝典,不是什么人都能有机会看到的,就像葵花宝典一样。
  
  宝典秘术,付与有缘;入书门来,遇祸莫怨。
  
  第一章 购书的目的
  
  典文:世间称雄,挥书护胸。求师访友,可清可浊。
  
  释义:前一句意为若想纵横天下而不败,必须多多购书,然后将书贴到胸口,可挡流弹,亦可将流弹反击出去伤人,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当然,时间长了,一本书难免会被炮弹损坏,这时就需买一本新书了。千万注意,这里指的书,不是一般的书,而是特指某一种书,具体请参见“应用举例1”。后一句的解释参见“应用举例2”。
  
  应用举例1:有那么一段时间,众人曾疯狂地购买一种外皮为血红色,正文为死黑色的书——这种书的开本有大有小:既有850×1168 1/64的,又有787×1092 1/16的,不一而足;其封皮样式亦丰富多彩:有纸面的,有绸面的,有硬纸壳的,有死猪皮的,甚至还有纯牛皮的。
  
  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完全相同,但因开本、封皮、出版社不同之故,定价自然高低不等,使用价值也就各不相同。一般说来,愈是定价高的,开本大的,封面厚硬且有韧性的,战斗力就越强;反之则愈弱。
  
  这种书有一个统称,叫做“红宝书”,不过它只流行在1966-1976年间,那以后就基本绝迹了,这可真可惜,因为我们又少了一种国粹。
  
  在那十年间,凡是买不到战斗力强的“红宝书”的,或者买不起任何一种“红宝书”的,下场都很悲惨,这只能怪它们不懂购买此书的目的,或者太穷。
  
  只有常在胸前挥舞着最昂贵最时髦的“红宝书”的人,才能体验到“世间称雄”的快乐——在那个时候。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呀。一叹。再叹。三叹。
  
  应用举例2:
  
  首先,我们要知道,如果购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购书,那么将来你一定会去读你所买下的书。(当然,另外还有一种购书的目的,这是特例,具体我在“应用举例1”里已经说过了。)
  
  其次,我们也该知道,书的种类大约可分三种:教材,文史哲图书,消遣读物。这三者有时可以互相交叉,这要凭各人的需要、嗜好而定。人们读书的目的大约也只有三种:学习技能,寻求慰籍,排遣无聊。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这样的关系了:购书——读书——收获。
  
  那么,从书中可以收获到什么呢?有人从书中学到了技能和知识,因为他读的可能是教材;有人在读小说或漫画书时得到了休息,因为他读的是休闲书籍;有人从淫秽书刊中得到了某种快慰,使他排遣了无聊,添了新的无聊,因此他从书中得到了“浊”。
  
  另外,读书还可以使你得到慰籍,找到朋友,净化心灵。所以,购书的过程,就是对挚友的寻觅过程,对真实和自我的寻觅过程。
  
  请看这四段话:
  
  “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而后才走入这种狭隘的嗜好以求慰籍的人。他固然重视版本,但不使为了市价;他固然手不释卷,但不是为了学问。他是将书当作了友人,将读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乐事。”——叶灵风•《书痴》
  
  “在这时候,书籍对于我,便成为唯一的无言的伴侣。他任我从他的蕴藏中搜寻我的欢笑,搜寻我的哀愁,而绝无一丝埋怨…对于我,书的钟爱,与其说由于知识的渴慕,不如说由于精神上的安慰。因为摊开每一册书,我不仅能忘去了我自己,而且更能获得了我自己。”——叶灵风•《书斋趣味》
  
  “寂寞的深夜,干游子之血泪;凄清的早晨,温老人的胸怀;日暮途穷之日,给予生机;心灰意冷之际,鼓舞以勇气。于傲慢的情感中,唤起谦虚的冲怀;于彷徨歧路之时,使归返于康庄。这些都是读书的恩惠…书本诚然是人类的最大恩人。”——鹤见佑辅
  
  “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是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它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茨威格•《书的礼赞》
  
  虽然我还可以从我的藏书中再抄出比这多几倍的话来,但以上这些已经能让你知道从书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收获了。
  
  读书,等于阅读别人的心灵,也等于阅读你自己的心灵。购得一本好书,就等于得到了一颗师者的心,友朋的心,真诚的心,至善的心。
  
  我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是我的师友,都是我的精神鸦片。我会永远的珍爱它们——如果没有了书,我真不知道生命于我还会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几乎能记得每一本书的购买目的及经过,更清楚的知道,读了它们之后我的内心发生过怎样奇妙的变化。这些感悟,我用三生也说不完的。但我购书的目的却可以简单的用“学习技能,寻求慰籍,排遣无聊”来概括,我买过的每一本书都可以做证。
  
  第二章 购书的公式
  
  典文: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为购书之公式。
  
  释义:从第一章知道,购书是必要的,但因各人的财力不同,购书时需量力而购,所以我们在购书时不得不遵循某一种可行的公式好好计算一番才行。这两种计算法,曾是会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用的,我这里只在名目上稍做变化而已——之所以用这些会计公式做“蓝本”,是因为我认为书也可以当作“固定资产”来管理的。详细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年限法】
  
  书的年价值={书的原价—(预计旧书价格—预计车费)}÷书的预计阅读年限
  
  注:预计旧书价格,指此书读旧后的预计市场收购价。预计车费,指到旧书市出售此书时预计所花的车费。
  
  【双倍余额递减法】
  
  书的年价值=期初书的帐面折余价值×双倍直线年磨损率
  
  其中:双倍直线年磨损率=2×(1÷预计阅读年限×100%)
  
  应用举例1:平均年限法
  
  1.1 《中华名人大字典》
  
  比如说,有一本书叫《中华名人大字典》,定价为500元。花500元买它是否合算呢?我可以这样算一下:
  《中华名人大字典》的年价值={书的原价500-(预计旧书价格-10—预计车费2)}÷书的预计阅读年限0.1={500-(-10-2)}÷0.1=5120(元)
  
  这么说,买下这本定价为500元的书后,如果我准备读0.1年的话,就等于花掉了我512元(5120×0.1);如果我准备读一年的话,就等于花掉了5120元!太亏了!如果我月薪在十万元左右,这点损失当然可以忽略不计,就像对周围存在的少数不法分子一样;如果我的月薪不足九万,那就坚决不买。
  
  1.2 《庄子集解》 王先谦撰 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1版 定价3.15元
  
  1988年2月11日,我在市新华书店买到了这本《庄子集解》。
  
  其实,在87年末我就在书店里见到了它的倩影,但我当时实在是没有钱买。那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是35元,每月在食堂吃饭要花20元左右,每三天还要抽一包定价7 毛的香烟,偶尔还要和同学去喝酒,因此每月的闲钱是很少的,尽管有时喝酒是同学请客。所以,这本定价为3. 15元的书,对我来说就仿佛300元一样。但我还是想买这本书。有一天,当在食堂花一毛钱买的两个馒头发出100度米醋一样的酸味,当花两毛钱打来的炒洋葱吃起来像土豆泥一样时,我不由有了攒钱买书的良策:绝食。
  
  从此,早饭不吃了,中饭只吃咸菜;再也不吸带过滤嘴的烟了,改抽售价三毛一包的“金乌牌”雪茄烟(这种陪我度过了不少时日的烟,哈市现已绝迹。这种烟有个特点,就是点燃时犹如在房间里放了一把大火,不久,半空中就满是浓烈的烟雾,似乎林则徐销烟的场面。毕业那年,我打开新买的一包金乌烟,取出一根,怎么点都不着。用手一摸,感觉它格外坚挺,有如美元。拗之,不折;析之,得钉子一,不由大奇。从此再不敢抽这牌子的烟。);也不再买定价高达三毛的油炸方便面和定价0.18元的的蒜蓉辣酱解馋了…
  
  最后,我终于攒够了这3.15元钱,并在88年的2月11日把它买下。当时倒也没想买它是否合算,只觉得在买到它之前走路总是有些轻飘飘的,仿佛“御风而行”一般。
  
  现在,我来计算一下这本书的价值吧:
  
  《庄子集解》的年价值={书的原价3.15—(预计旧书价格-15.15—预计车费0)}÷书的预计阅读年限100={3.15-(15.15-0)}÷100=-0.12(元)
  
  所以,买这本定价为3.15元的书,等于别人每年白送我0.12元,这种便宜事真是世间罕有。我当初的决定真是万分明智,虽然差点把自己饿死。
  
  那些年这样买来的便宜书还有很多,如《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6月第1版,定价0.2元,1985年购;《万首唐人绝句》(上下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定价3.9元,87年2月6日购;《李太白全集》(全三册)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1版,定价9.9元,87年12月5日购;《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8月印,定价1.7元,1988年10月9日购;《艾略特诗选》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定价1.35元,1989年3月购…
  
  太多了,我一时间怎么也抄不完。总之,我买过的这些便宜书说明:我能平安的活到现在,绝对算人间奇迹。
  
  应用举例2:双倍余额递减法
  
  1.1 《怀念狼》
  
  新出了一本贾平凹的《怀念狼》,定价我忘了,姑且当它是20元一本吧——如果我买了它,是否合算呢?让我算算:
  
  《怀念狼》的双倍直线年磨损率=2×(1÷预计阅读年限0.01×100%)=20000%
  
  《怀念狼》的年价值=期初书的帐面折余价值×双倍直线年磨损率20000%
  
  那么,买《怀念狼》的第一年,我等于花掉了4000元(20×20000%);买它的第二年,我等于花掉了796000元([20-4000]×20000%)…
  
  这太可怕了…不对,不能这么算,因为我对它的预计阅读年限是0.01年。那么,它在0.01年里的价值应该是40元(20×20000%×0.01)——这也不合算,还是不买的好。
  
  2.2 《第22条军规》译林出版社 1997年1月第1版 定价18元 97年10月9日购
  
  让我来算算这本书的价值:
  
  《第22条军规》的双倍直线年磨损率=2×(1÷预计阅读年限10×100%)=20%
  
  《第22条军规》的年价值=期初书的帐面折余价值×双倍直线年磨损率20%
  
  《第22条军规》在第一年里的价值=期初书的帐面折余价值×20%=18×20%=3.6元
  
  《第22条军规》在第二年里的价值=折余价值×20%=(18-3.6)×20%=2.88元
  
  《第22条军规》在第三年里的价值=折余价值×20%=(18-3.6-2.88)×20%=2.304元
  ……
  
  这么说,每年花这么少的钱,就可以读这么好的书,我为什么不买呢?
  
  
  第三章 购书大法
  
  第一节 不付钱不付钱
  
  典文: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购书上策,分文不付。
  
  释义:这句的意思是说,最上乘的购书方法是不必付钱的。我们知道,这世上没有不必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东西——即使耶稣等几个反动派和犹大吃的那顿晚餐,也是用一定的代价换来的。同理,有时购书虽不必付钱,像达里奥的剧作《不付钱!不付钱!》(漓江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定价25元。我买它时可是花了钱的,如果你拿起此书,不交钱就想走的话,书店里的人一定会“打昏你!打昏你!”的。)中所说的那样,但另外的代价还是得付的。
  
  应用举例1
  
  政治学习用书是不必买的,虽然它也有定价。不管其定价有多高,都有人免费替你购买,因为提高你的政治修养是他们的义务,所以这种书也该他们买才对。
  
  千万别告诉别人说你买过这种书,不然你很难在道上混的。我办公室里的那些政治学习用书,就全是他们免费赠送的。
  
  免费得到这种书的代价就是要被迫去读。
  
  学习参考书甚至教科书都不必买,只需向上学年的同学借即可。等你毕业了,也可以把你不用的课本送给你下一届的同学。
  
  这种书一般都是几十年不变的,所以新旧版都没什么分别,又何必去买新的?不过,若人人都这么想,大家就没有课本读了。幸亏像你这么聪明的人,学校里不会有很多。
  
  免费得到这种书的代价就是读罢会令你发困。
  
  应用举例2:借藏
  
  有一位著名的外国藏书家曾说过:“千万不要把你的书借给别人,我的藏书都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且不管他说这番肺腑之言前是否受过严刑拷打,让我们先来据以检讨一下自己:你的藏书都是自己买来的吗?你借给别人的书最后都无恙的回来了吗?
  
  这两个问题难度很大吧?
  
  我书柜里的那本《绝代双骄》的第三册就是从同学那里借来的。看过后,我怎么也想不起是朝谁借的了,因为那时大家都在互相传阅这类“来历不明”的书。我问了很多人,他们都说那不是他的书,所以至今我仍未归还出去。如果我手中的是全套《绝代双骄》,估计会很快被人认领的。
  
  我可以悲伤的宣布,此外我再没有从别人那里“借藏”的书了。
  
  至于我借给别人的书,最后往往是朱颜已改。
  
  某年的某期《人民文学》合刊号上,登出了一篇马原的小说《亮出你的舌苔或者空荡荡》。这期杂志出版不久,突然被查收了,据说是因为这篇小说伤害了藏族人民的骄傲。这期杂志我可是花钱买的,因此就没有交出去。同学们听说我手上有这期“热门刊物”,便借去一个个的批阅,等“少小离家”的它含着“老大”的泪望向我的时候,我已经认不出它了。
  
  我的《围城》,在同名电视剧播出后不久就被同学们,同学们的同学们;朋友们,朋友们的朋友们摧残得“书比黄花瘦”了,所以后来我干脆又去买了本新的,虽然觉得它不如原来的那本好。
  
  那些“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场面我也经历过,就不在这里击筑高唱了,免得令自己伤感。总之,后来我排除万难,下定决心:再不借出任何一本书。如果朋友喜欢我的某本书,我可以给他买一本新的。当然,如果买不到的话就算他倒霉,我的那本是死活不肯给他看的。
  
  《殷芸小说》云:“杜预书告儿:古谚:有书借人为可嗤,借书送还亦可嗤。”
  
  《东皋杂录》云:“借书,俗曰借一痴,借二痴,索三痴,还四痴。”
  
  据说叶德辉的书厨上贴过这样的一张条子:“老婆不借书不借”。
  
  不管借书是可嗤还是呆痴,总之我要向杜预、叶德辉学习。
  
  免费借书的代价就是伤了你和朋友的感情,结果把你和朋友都变成呆痴。当然,如果是可靠的,不会把你的书弄脏的朋友,你可以把书借他,你俩也不会因此变成呆痴。
  
  应用举例3:孔乙己式得书法
  
  这种方法大家都熟悉,也简单易行,但是容易被人打瘸,因此是下策中的下策。
  
  不过,如果你智商够高,这种方法也不妨一试。
  
  哈市书店里卖的书,最早是放到柜台后面的,因此被窃的很少;敞架售书后,尤其在冬季,丢的书就开始增多了。为对付这种新形势,店员采取了“蹲点”的方法,即每人守住一个角落,冷冷的,酷酷的,恶恶的,狠狠的盯向视线所及的各色人等,以防有人窃书。但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这些盯梢者也会有不留神的时候,所以还是有书被窃。
  
  后来,书店采取售书盖章的政策,开始收效还不错,不过那些拎着书进书店的人却遭了殃,尤其像我这种喜欢先后去几家书店的人。我虽然不停地向店员解释,也还是提心吊胆。有一次,我拎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本在别处买的书和饭盒进了一家书店,出来时便受到了严查。店员不但细细检查我那几本书的合法程度,甚至还天才的把我的饭盒也打开了!
  
  然而,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这么严酷的现实条件下,书店的书还时有丢失。为什么呢?因为有人花钱或者免费请人私刻了书店的售书章,这样,在书店里拿起一本书,趁人不备,偷偷的盖上章便可大方的接受门口的店员的检查了。现在,书店实行电子监控了,似乎很是保险,但停电的时候呢?
  
  这种得书法的代价就是可能会被人发现,被人打瘸。
  
  应用举例4:化私为公法
  
  首先声明,这一方法在私企也许不适用,大概只适用于国企。如果你在国企,又有机会出公差,或者负责本单位的宣传、工会工作的话,买书为什么要花自己的钱呢?
  
  出公差时,到处都有买书的机会:在火车站,以十元钱买一本封面有半裸女郎的书,售书人会给你一张面值为三十元的长途汽车票,回去报销后,可赢余20元;到了目的地,宣布以国企的名义购买某公司的产品之前,不妨先不吐口,先让某公司的某人陪你去书店,然后你站在书店里说:我喜欢这本,我儿子爱那本,我的情妇肯定喜欢这本…这样,你们喜欢的书就会免费到手了,甚至都不用你拎。
  
  如果你是搞宣传的,那就更不用客气了,到书店尽情的搬吧,反正都是为了宣传工作而买的,可以“报销”的…
  
  这种方法的代价就是企业管理费的增加——不过这和你无关,是会计的问题。
  
  第二节 化零为整法
  
  典文:勿委曲求全。或化零为整,或取一瓢饮。
  
  释义:这一条是针对“丛书”或“文集”等而言的。“丛书”或多卷本的“文集”、“全集”,如果你没有能力一次购齐,可以分次购买;如果你只想要其中的几本,更不必全部购齐,浪费你的资金。
  
  应用举例1 :《巴黎的鳞爪》 湖南人民出版社88年4月第1版 定价0.88元 88年9月4日购
  
  这本书是《现代中国人看世界》丛书中的一册。这套丛书很多,收的都是1911—1949年间出版过的作品。但是,我只想看其中的这本徐志摩散文,所以单买了这一本。这样,既满足了自己,又省了不少钱,何乐而不为?
  
  一般的丛书,很难有我全部想要的——我至今从未买过一套完整的丛书,因为我从来都只想买其中的几册。
  
  应用举例2:《毛姆文集》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997年陆续出了七、八本《毛姆文集》。如果等出齐后一起买,我肯定拿不出钱来,因此我在有钱时便去买上一本,这样断续买了几年,终于全部买齐了。我的《福克纳文集》、《雷马克文集》、《伯尔文集》《宋明清小品文集》(1-2辑)等都是这样一本一本的“集”来的。
  
  有的人喜欢一次性的把丛书买全——这种人多数都姓“叶”,因为他们买书的目的是为了把这些装潢风格统一的书放到书架上做装饰,平时是从不“乱翻书”的。但我和他们不同,所以买丛书时才采用这种化零为整的方法的。当然,如果我很阔的话…不提这种假设了。
  
  有时,我遇到更便宜的版本时,干脆就不买丛书中收录的那本了。比如《福克纳文集》中的《喧哗与骚动》我就没有买,因我在1990年7月6日已经买过了。
  
  这个本子是1984年10月第1版的,似乎是国内《喧哗与骚动》的第一版译文。我花了半价就得到了。新版的则要20左右,我为什么要买?这样的好事发生在哪里呢?哈市文化宫。
  
  1989年左右,文化宫的一楼悄悄地出现了一家“谊友书店”。去了一次之后,我连梦里都不能把它放过。那两年,只要我有五元钱,就敢往这里跑,从来不管单位领导是否高兴。旷工,去谊友书店曾经是我生命中的最大乐趣之一,因此,用“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完全可以形容我在那段时间里的神秘程度。办公室里的人常常对电话这么说:他刚才还在呢,这会儿可能出去了,不过一会儿可能就会回来的…什么时候回来?抱歉,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也说不准。
  
  现在,我来说明这家书店为什么能诱惑我。这家书店里卖的书都是1982-86年之间出版的,售价全部为五折或者四折甚至三折;货源来自省内哈市以外的各市县书店的仓库——就是说,这些新书都是在当地书店积压了多年而不售,因而贱卖处理给谊友书店的,所以即使对折出售,该书店一样有很高的利润。虽然82-86年间国内的图书定价很低,可那时我还小,也没钱买书,现在有书店肯让我回头“补买书课”,我怎么能不来呢?
  
  闲话少说,先抄几本我那几年买的书目吧:
  
  《印度古诗选》金克木选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84年1月第1版(精)定价1.45元 89.10.27购
  
  《德语国家中篇小说选》上下110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4月第1版 定价3.25 89.11.24购
  
  《落洼物语》丰子恺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2月第1版 定价1.1元 89.11.24购
  
  《日本古典俳句选》林林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83年12月第1版(精)定价1.45元 89.12.22购
  
  《死农奴》果戈里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87年9月第1版 定价3元 90.1.12购
  
  《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84年2月印 定价1.95元 90.3.23购
  
  《看不见的人》拉•艾里森著 外国文学出版社84年7月第1版 定价2元 90.7.6购
  
  《中外著名中篇小说选3》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84年2月第1版 定价2.2元 90年购
  
  《芬兰史诗卡勒瓦拉》(上下册近千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85年3月第1版 定价3.9元 90年购
  
  注意,这些定价都是原价,而我是花半价买的!很便宜吧?在那里买书,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抢劫。可在当年,却总觉力不从心,因为那两年我的月基本工资才50元左右。所以,很多书因钱不够没有买,下次去就不见了;有时是由于去的不及时,好书让人买走了——我一个星期顶多能去四次(包括星期日),不然单位领导就会把我咬死的。因为没钱,这些年来少买了多少书,真是难以尽数。
  
  有趣的是,我在这家书店还遇到过几个单位同事。一个是我们的工会委员,一个是在我们单位退休的一个老头及其夫人。那个工会委员很奇怪,很多次我都看见他在走廊里跑来跑去,只是从不进书店的门——一楼除了书店还有别的地方,如台球室等——不知为什么。他的近视很严重,从来看不见我,我就免得和他客套了。那对老夫妻忘了是怎么认识的了,反正是先与那老太太认识的。她问我在什么单位,我说罢,她说她的老头子和我在一个单位,刚刚退休。然后,她就神秘的告诉我:我的老头子不是一般人,当年是张学良的副官!你千万别把这秘密说出去!
  
  从此,我如果见了她们,便敬而远之,因为我不喜欢神秘人物。几年后,一个女人去我们办公室领丧葬费,我做完付款凭证后,抬头一看,发现这个领款人正是张学良的副官的夫人。倒霉的是,她也认出了我,和我谈了半天才离去——以后我再没见过她。
  
  两年后,这家书店因货源已空,萧条起来,后来干脆就悄然的去了,正像它悄然的来。
  
  哎呀,跑哪儿去了,我本来在谈买丛书的方法的。接着来吧。
  
  《雷马克文集》中的《凯旋门》,我早在94年就买到了文联版的,定价13.5元,我似乎是花5元钱买的,所以95年就没买《雷马克文集》中的这一本。
  
  《伯尔文集》中的《一声不吭》是在地摊上买的83年旧版书,原价0.55元,我花了两元买的,因为这价钱比新版便宜很多,所以我一声不吭地付了款。
  
  《宋明清小品小品文集》(1-2辑)是上海远东出版社96年出版的,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定价高。因此,我在97年3月17日试探着先买了其中的《老学庵笔记》,定价19.5元;97年8月16日又买了其中的《游居柿录》(注意,游后的那个字不是“柿”,而是音“沛”,写法与“柿”相似,字库里没有这个字),定价18元;今年6月10日买了其中的《东坡题跋》,定价23.5元。
  
  可是,今年10月25日,我在省新华书店六折书部看到这套书全部六折处理了!我多亏呀!痛定之后,我赶忙买下《玉茗堂尺牍》——幸亏9月份没用原价把它买下。10月26日,又在这里买了《帝京景物略》。昨天下午,我又一次旷工去了这里,对着这套丛书中没买的那三本思索了半天,决定不买,因为我不想看。但既入书山,岂能空手而归?左右快速检索了片刻,拎出一本《孟郊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95年12月第1版,两浙作家丛书之一,定价20元,六折后才12元,就买它了!这套“两浙作家丛书”中的别的,我也不想买。
  
  又跑远了。回来。
  
  化零为整法虽然有种种妙处,但也有不妥之处。
  
  有时,零买的后果是不方便的。
  
  萨特的著名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三部曲的第一部,1987年曾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定价2.6元,译名为“理智之年”,当年我觉得贵,便没买,后来它就不见了。1998年10月4日,我在省政附近的地摊上又见此书,以2. 5元购得。同年12月5日,我居然在书店见到了《自由之路》的全本!这本子是中国文学出版社98年出版的,定价28元一册,太黑暗了!为了省钱,我只买了它的第二、第三部。回来一看才知,这后两部书中的人物译名与作家版的那本不同。这倒是个麻烦——不过我能解决:动手抄出一份译名对照表不就完了?省下的28元,可以买别的新书呢。
  
  有时,零买的后果是你想要的那本届时已经售缺了,这是很可恨的。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华夏文明探秘丛书》的前20种,我想买的十几种都买到了,后20种由于定价高,内容多不合我意,只买了几种。上月,忽然想买其中的第30本《中国古代乐器》,可是找遍所有的书店也不见这一本,只好忍气吞声了。
  
  有时,零买的后果是痛苦万分的。
  
  卡夫卡的长篇,部分短篇,书信,日记等我好不容易分别买全了之后,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种《卡夫卡全集》,大概是300多一套。我只想要其中的短篇小说卷和散文卷——谁肯卖我?谁肯卖我?谁都不肯
  
  杰克•伦敦的短篇、长篇我也基本买齐了,但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又出了杰克•伦敦文集,我一样只想买其中的几本,可是这套书并不零售。
  
  我爱丛书,我恨丛书;我爱文集,我恨文集;我为卿疯,我为卿狂;我的痛苦,宛如太阳。
  
  第三节 冷处理法
  
  典文:你热我冷,他走我来;不是不买,时机未到。
  
  释义:这句话看起来神秘,其实却很简单,完全可用一个字来归纳,就是“等”字。像王朔小说,余秋雨散文一类的“热书”,并不是太阳,所以等它们冷下来的时候,连正版的都可以五折拿走,更别说盗版的了——你不用担心会售缺,它们似乎总在书店里,地摊上。不过,这一类的书白送我也不要。
  
  应用举例1:
  
  《马语者》曾经是炙手可热的小说,但刚出版时我根本没理它。几个月后,我便以近乎白送的价格买到了一本正版。但是看过后我就把它扔到了垃圾站。
  
  应用举例2:
  
  对一些本来已经很冷的书,似乎应该等它再冷一些才好,急于购买是要吃亏的。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安徽文艺出版社96年12月第1版,定价22.5元)是我于97年4月2日以原价购得的。可去年起它已经六折出售了。
  
  如果我可以多等两年,不就不会吃亏了吗?我这几年买的很多“冷”书,后来书店都降价处理了,可见我做了很多回傻事。
  
  理论上,你可以无限等下去,直到书价降到最低为止——因为那些书的原价根本就不合市场规律。但具体要等多久则因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购书欲望的强弱而定。
  
  购书有如炒股,一定要伺机而动,但却不能不动。
  
  
  第四章 买旧书的策略
  
  第一节 装束须得体
  
  典文:一龙一蛇,与时俱化;顺天应时,方成正果。
  
  释义:前半句比较复杂,我得多解说几句。如果你准备去珠宝店买珠宝,穿着一定要高雅,态度一样要蛮横。必要时,把街头发传单人送你的性药广告都塞到小提包里,让它们鼓出来,像装得满满的钱一样。这样,你一进珠宝店,店员一定热情地迎上来给你介绍——如果你一身名牌时装,耳朵上戴着斗大的耳环,手指上套着鸡蛋般大的戒指(假定你是位女士),店员会更加热情。这时,你可以不屑一顾地看着店员,一只眼睛朝天,一只别朝天(不然你就看不见珠宝了),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同时,你要不停地砍价,因为店员知道,在这个年代,啊呀呀,人们“真是愈有钱愈一毛不拔”。最后,你必然会以最低的价钱,买到最真最好的珠宝。
  
  反之,你若反穿着老羊皮袄,脚蹬棉靰鞡,低着头闯进珠宝店,那么店里的保安立刻会盯上你,店员立刻会不理你的。等你来到柜台前,颤抖地说:“小姐,请把这块宝石拿给我看看!”小姐多半会说:“你买得起吗?”你若再叫:“小姐,请…”小姐就会瞪起眼睛:“我可不是小姐!”(假定你是一位男士)这时,你生气了,把钱拿了出来,放到柜台上,小姐才不情愿地递给你一个鹌鹑蛋,告诉你说:“这是最新式的宝石,名叫祖母斑点,比你看中的那个好…”
  
  你看,装束的不同,受到的待遇就不同,买到的东西也不同,这一点无须怀疑吧?为加深你对这一真理的印象,再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衣着寒碜的女人,常去某家中国银行的行长办公室,问那个行长卖不卖旧报纸。银行经调查得知,这个女人不寻常——她是精神病。从此,凡是求见行长而装束不整的女人一律被门卫谢绝入内。
  
  某日,一穿着高雅脱俗的女士来到这家银行,便径自往行长办公室走去。门卫见其行止貌若天人,遂噤声不问。
  
  不久,行长办公室里传出这样的机智问答:
  “你好!”
  “你好!请问有何贵干?”
  “你卖报纸吗?”
  “卖报纸?我不卖报纸…”
  “你卖报纸吗?”
  “原来是你!给我滚出去!门卫!门卫!”
  
  其实也不怪那个门卫。当时见到她的所有男职员事后都承认:这个衣袂飘飘,冷艳动人的神经病,连背影都显得光彩照人。
  
  现在,你一定懂得了“包装”自己的重要性,那么,买旧书时该怎么“包装”呢?
  
  这个尺度很难把握。如果你穿着像那个买珠宝的女人。旧书贩一定会把书高价卖给你,因为他觉得你有钱,多花十元八元的也不在乎;如果你的穿着像那个买珠宝的男人,旧书贩一定会轰你走,因为他怎么看你都像偷书贼。
  
  所以,你的着装一定要不卑不亢,不要太时髦,又不可太落伍,这样才可能给旧书贩这样的印象:“这个人不是小偷。这个人可能买我的书。这个人身上有钱,但不多。”如果他能这么看你,你才会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书。也就是说,买珠宝时,你是“龙”;买旧书时,你就是“蛇”,只有这般“与时俱化”,才不至于吃亏。
  
  “顺天应时,方成正果”则很容易理解:别在书贩刚摆摊时出现,别在天气晴好时出现,因为在这两种时候,他的优势比你大。
  
  你可以在旧书贩要收摊时买书,这时他急着走,或者已经赚够了本钱,自然就愿意把书便宜卖你;你也可以在有狂风暴雨时出现,这种时候,旧书贩急着回家,当然没力气宰你了——不过这个时机很难把握,除非你注意听天气预报或者时刻观察天气变化,一见刮风下雨就往外跑。
  
  应用举例:上面说的够详尽了,还用我举例吗?你真笨。
  
  第二节 顾左右而言他
  
  典文:欲擒故纵,欲扬先抑。
  
  释义:假如你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了三本你想看的书,你可以指着其中的两本与摊主讲价。记住,你非买不可的那本千万不要看,暂时就当它不存在。等你把这两本的价钱和摊主论得差不多了,就可以用漫不经心的口气说:“如果多买几本,你是否还肯优惠呢?”摊主多半会表示同意,那么你就随便捡起一本厚书说:“加上这本,最低价共多少?”摊主说了一个价,你想了想,说不划算,然后拿起你最想要的那本,摊主可能就会说:“加上这本我收你某某元,总可以了吧?”不久,生意做成了,你也以低廉的价格购得了你想要的这本书。
  
  不过,这一招只有时才好用的,你可千万别忘了。
  
  第三节 拿出放大镜
  
  典文:勇于认错,绝不口软,必要时加以夸大。
  
  释义:既然是旧书,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因此每说出旧书的一个缺点,就有可能多杀一毛钱的价,必要时可以编造些缺点出来,杀掉卖主的气焰。
  
  应用举例:
  
  1996年6月27日,我在地摊上看到一本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近600页,原价1.53元,是81年版的。摊主索价四元,我说,这本书又旧又破,还有折角的地方,不值这么多,所以那个老头以3.5元的价格卖给了我。如果我够狠够黑,则可以说这本书是老头从垃圾站捡来的,根本不值钱;还可以说它的纸张太黄,看起来晃眼睛…这样,我还能杀下价的。
  
  其实,即使用四元买也是划算的,因为这本书现在根本就不再版了,我之所以和老头讲价,只是因为好久没有和人讲话了,想练习一下而已。
  
  第四节 一般策略
  
  典文:有霉斑者,遭水浸者,拒买,除非稀世罕有之本;若能买到新版的,绝不买旧版,除非它不是很旧很脏;盗版者,无论新旧都不买,除非里面的错字少;封面破损严重,正文无恙者,价钱合适也可以买,因为封面可以修补,甚至撕掉重换。
  
  应用举例
  
  我曾经以很便宜的价格买过一本《欧游杂记》,因为它被水淹过。回家后,怎么看它都不顺眼。后来,我买到了《朱自清全集》的第一卷,里面收有《欧游杂记》,这才把这本被水浸的书扔掉。
  
  《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原价很贵,旧书的价格和新书也差不多,就始终没买。今年7月29日看到它的小字盗印本,不但是新的,错字也少,就花了十元左右买下——这不是比买旧书、新正版书都划算吗?
  
  1988年7月19日,买到夏目漱石的《后来的事》以后,这才知道了什么才叫日本文学,便想接着把这套三部曲中的《三四郎》、《门》甚至别的夏目作品也买来。
  
  1995年9月10日,以一元购得《心》(漓江出版社83年10月第1版 定价0.85元)。
  
  1996年5月26日,在地摊上买到了《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 定价0.48 元)。
  
  1996年9月14日,在地摊上以七元购得《三四郎》(上海译文出版社84年8印 定价0.77元)和外一本日本小说。
  
  这三本夏目的小说,书页都是半新的,就是封面破损得过分。买下后,用细砂纸将书脊以外的另三边磨过,便和新的相仿了。我又把白的厚纸另粘到封面上,用钢笔在上面另绘图案,用毛笔题写书名——这样,这些书就从头新到脚了。
  
  《三四郎》的封面系描绘原封面而成,只是书名被我换成了欧体字;《心》的封面被我换成了一个站在栅栏前的男人的剪影,他的上方是星星与月亮。我觉得这设计更能体现《心》的主题;《门》的封面绘得很费力气,因为我选了一个复杂的古瓶图案绘了上去,瓶里还插了几枝花,花枝占了半个画面,然后我又用水彩将花瓶涂成金色,把花、叶也染了色,最后在花的枝杈间用毛笔写了柳体的书名及作者名,才算大功告成——这封面怎么也比原书封面上绘的男女相抱的图案要好。那幅画的绘工拙劣不说,也不能更深的体现主题,还不如我这瓶中花呢。
  
  第五章 买于不得不买之时
  
  典文:书籍繁多,买之不竭;欲望最烈,方可出手。
  
  应用举例
  
  如果你手上有足够的钱,又想买某一本书的话,我劝你还是要慎重些,再问一遍自己:你真的非常想买它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快下手吧。不然的话,我劝你住手算了——因为无用的书买多了也是一种负担。
  
  下面我摘抄一些“购书识“来说明这一点。(它们都写在我买的书的扉页上。)
  
  《三四郎》
  
  夏目的《三四郎》为余素所欲求,得其《门》后,此心尤烈。然多方觅求,均无所获。两月前于省政府书摊见到此书,却被另一人抢先随手买下。眼望吾之心爱横刀被夺,心中能不怅怅?若购此书之人亦为同好也罢,偏其人亦为一书贩!何以知?不久,于省政府附近见其摆地摊售书,不由心中大愤,然无计可施,惟誓必不买他一本书,不与他“宰予”之机。昨日,复过省政府,居然得见《三四郎》与另一本我想要的《罗生门》,售价七元一本。争执一番,终以七元两册之价购之。末了,语售者:你的书售价太高,下次定不光顾你。是的,我决定说到做到,因为对这样黑心的奸商,我也只能如此了。此书中夹有一售书单,可知此书是85年于“东方书店”买的,当时的买书人花了三元九角,古籍是买了四本书。那时候的书价!我一贯的清贫!不知另几本现在何人之手,抑或不知所踪?十年之间,人事变化都难以逆料,况几本日久易损的书?这家“东方书店”,素未知闻,定不是黑龙江所有,或为南方,或为北方某城所有也未可知。另外,据书单中的中英文名字中国关系专门书店 东方书店(Books on China)可知,此书店大约位于使馆一类的涉外场所的内部,。那么,它的旧主或许有些来头,或许已经出洋,到夏目的故乡去了吧。夏目逝前的几部作品,又何时可以购齐?只有等机会了。1996年9月14日肖毛识
  
  (注:这张计算机打印出来的小售书单,此刻仍在这本书里,上面还有传真(电话)号:TEL(294)1001,售书时间是“850304”。我以上的话都是用钢笔竖着写到扉页上的,字很小,因此可以写很多字,我还有写得比这多的时候呢。)
  
  《列子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第2版 定价2.85元
  
  好久未看也未买古籍了,现在的古籍多仿佛假古董一般,不但价贵且不像好货,让我不敢问津,而且我又仿佛失落了看古籍的心情与环境。偶然中发现了这本书,便买了下来,然后便感到深深的无奈,因我再不可能复返中学读王维诗的时候了。1992年1月31日肖毛识
  
  《沈从文文集》(12卷) 1992年5月花城出版社出版
  
  最初对沈从文的认识,大概是从他的几篇散文开始的,后来才知道了“边城”,知道了“萧萧”,于是我便千方百计搜罗他的作品,却只得十数篇文字而已。大约一年多以前,听说沈从文文集出版了,却无缘以见。昨日在南岗书店偶然见到它,疾回家取钱,终于购得!我不觉来回的辛苦,只觉一切如梦。真的吗?刚刚购得郁达夫全集,又拥有了沈从文文集?也许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罢。或许这样想有些痴,然而我还是觉得自己无上的幸福。1994年8月3日肖毛
  
  算了,就抄这些吧,多了也抄不过来。不过,这些“购书识”已经可以说明在何种时候才能买书了。
  
  
  第六章 筛选法
  
  典文:去芜取精,得其善者。
  
  释义:同样内容的书,有时总不只有一种版本。如果存在着几种版本而且价格相近的话,你究竟买哪一种好呢?
  
  虽然是同样内容的书,如果出版社是你不熟悉的,或者你信不过的,就不要买;如果没有序跋,就不要买,因为没有序跋的书表明了作者的粗心或编者的贫乏,更有可能是盗版;如果有插图且插图精美,当然要买;如果有插图且插图恶劣,千万别买;如果是硬皮精装,也不要买,因为它可能会致人于死地,不如平装本安全且读着舒服;如果是软精装,也不要买,因为它非驴非马,格外讨厌;如果封面设计呆板,如陶雪华设计的那些书,也不要买,因为她的设计水准毫无时代色彩;如果是小字本,最好别买,除非你的眼神够好。
  
  应用举例
  
  《欧•亨利全集》(4卷)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定价126元
  
  市面上有一种三卷本的欧•亨利文集,既没有这套书收得全,定价又高,所以我在2000年1月29日买了这种版本的,买时还打了八折呢。
  
  《刀锋》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定价15.3元 1998年1月23日购
  
  《刀锋》一书,过去买过上译的小字本,后来见到精装重版本,没有买;再后来,见到平装大字本,方购之。同时,把小字本从书架上撤掉。这套文集的另几种,都不见平装本,只好买精装了——平心而论,这套精装本简直糟透了。
  
  《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10月印 定价1.65元 1991年4月12日购
  
  过去,我买过一种黑人版的(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版)陶渊明集注,但买到这本王瑶编注的陶集后,立刻将黑人版的送人了。这几年来,各种各样的陶集数不胜数,然而我觉得我这本子是最好的。
  
  它的编注者是最好的学者之一,封面题字者是有名的画家黄苗子;装桢者是我喜欢的古干,因此这本书从各方面都合我意。书的封面是淡绿色的,中间绘着起伏的山峰,不由使你想起“悠然望南山”的名句;而黄苗子的书法又可让你玩味不已。总之,淡雅,素朴是本书封面的特色,也体现了陶诗的特色。这样上佳的封面,现在可不多见。
  
  打开扉页,你又会感到惊喜,因为这页上有一幅古干用毛笔绘制的诗人小像,画里的题词是那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字体和封面不同,是酣畅的行书,但同是出自黄苗子之手。
  
  然后,你再去看正文和注释,你会得到更多的感悟…
  
  这样的书,当然是我的首选。
  
  《野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3月第1版 定价0.2元 1985年购
  
  《野草》现在比较常见,但附有原版插图的并不多。有的版本虽然附印了原版封面,也都印得比较小。我这一本却不同,因为它把原版封面印得又大又清楚。
  
  这封面是孙福熙设计的,题字是鲁迅本人。
  
  画面的主基调是黑灰色,构图非常简洁:几条白色的弧线,代表浓云;几缕斜斜的,断续的白线则表示雨;云雨之下,那深碧色的野草,宛如钢针,刺出在大地之上。这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鲁迅的“野草精神”的封面画,可说是珍品中的珍品,因为无论其画面寓意、构图还是创作手法都是杰出的。
  
  值得夸耀的是,鲁迅的十五本杂文,两本散文,三本小说的单行本我都分别买全了,它们全都附印了原版封面画的版本,有的干脆就是原版影印本。
  
  鲁迅的杂文,封面都只有书名题签,没有图画;他的《呐喊》,只是把封面的底色换作红色而已;因此,有封面画的只有那两本散文及《彷徨》。
  
  《朝华夕拾》、《彷徨》的封面画也很出色,但我觉得还是不如《野草》的插图更得我心。
  
  第七章 易颜术
  
  典文:白云苍狗,书事无常;心到手到,旧貌新颜。
  
  释义:虽然不能武断的说书本一定比人脆弱——因为有些古籍现在还活着,那些帝王将相却都踪影皆无了——但却可以说,书籍比较容易受伤害。秦特勒,希始皇等曾以热烈的事实向世人宣布:书籍怕火;蠹鱼等小生灵用它们娇巧的小嘴向世人暗示:书籍怕咬;被小孩子不小心扔到水盆里的画册哭着承认:书很怕水…
  
  除上述弱点外,书还有两个很大的弱点,就是怕遭到“疯狂阅读”和漫不经心的对待。
  
  朋友新买了一本书。它一日而色变,二日而味变,三日而形变,至第四日则粗头乱服,目不忍睹了。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他是怎么“对付”这本书的吧。
  
  看书的时候,他的手狠狠的压住书的中心,他的嘴里跑着热狗,流着果珍;合上书之前,他会把书的某页折一个角,权作免费得来的书签;合上书之后,他将其随手一丢,任风吹日晒。
  
  几天后,这本新书就成了这个样子:有些书页因开线或脱胶而宣布独立;从某一页的污渍中可以推断出他当时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书的封面像被熊掌轻柔的抚摩过;折角、卷角之处更是不可胜数…
  
  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你买了十几年的书,看起来却比我刚买半天的书还新?真奇怪!
  
  我回答:如果不是这样,那才叫奇怪呢!
  
  另有些天才,能在片刻间便把新书变旧,我就不在此举例了。
  
  由此可见,书籍容易被损:或被火烧水浸,或因“疯狂阅读”而至残…
  
  新书如此,旧书更是这样。如果你买到了一本受过虐待的书,就一定要设法加以修补,将其“易颜”才行——如果你真的爱书的话。
  
  应用举例1:新书修补法
  
  新书也需修补?答案是YES。二十年前的书,装订得都比较结实,不会或极少出现掉页的情况;现在的书,多是用乳白胶粘成的,如果粘得不够牢的话,就会掉页。
  
  为对付这种书,我特地买了一小桶乳白胶。以前我用糨糊和胶水,结果把书粘得抽抽巴巴,后来才改用这种先进武器的。
  
  《古希腊悲剧经典》(上下) 1998年12月第1版 作家出版社定价39.8元 2000年7月22购
  
  这书我一直想买,但总是没钱买。狠下心肠,弄来钱去买时,发现书店里只剩一套了。把它买回家才发现:上册里的那些彩页已全部脱落。好在我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便请出我的乳白胶,涂呀抹呀的折腾了一阵后,一切都OK了。
  
  有时候,即使你很小心,如果某本书看得遍数实在过多的话,也可能会有掉页的现象发生。我的《笑傲江湖》本来就看了很多遍,朋友又借去看了很久,后来就发生了严重的掉页现象。当初我还不知用乳白胶,只知用胶水,结果把它们粘得十分难看,现在想来仍觉可惜。
  
  应用举例2:旧书修补法
  
  既然是旧书,受损的方式可能更千奇百怪,需用不同的手段具体对待。
  
  有个叫埃拉兹姆的荷兰人说过:“爱书的人…是那些终日手不释卷,将书弄脏,书页卷角,不时用书,在书上写满批注的人。”
  
  对这话,我只能认可一半。我自认是爱书人,可这二十多年来,凡是别人未碰过的书,不管我怎么读,都不会出现卷角的情况。我将书弄脏的时候也很少——在理论上,我觉得书不会在阅读时被弄脏。
  
  “写满批注”的情况在十年前还是我的习惯,但现在已经杜绝了,因为我已习惯了把批注写到纸上,如果我真的想写的话。如遇到实在精美的句子,我只是用钢笔将其标上着重号而已——这样对正文就不会有太大的损害了。但这并不等于我的书上丝毫没有我的印记,因为我每买一本书,都要在扉页写上“购书识”——我觉得扉页就是供我干这个的。
  
  当然,在书上写批注的做法对我来说始终是有吸引力的,我不得不承认。在我做学生的时候,课本完全可以满足我这欲望。除了情书外,我的课本上什么都有。我在那上面画黑三角、波浪线、老师的头像,猫的胡子甚至整只猫的形象;我还在那上面写广告词、唐诗宋词、同学的绰号甚至我创作出的第一批新诗…上课的时候也有快乐的。
  
  毕业后,不再是学生的我,自然也没有了可供涂写的课本,未免有些遗憾,但我很快就找到了补救的方法。我可以在空白的记帐凭证上画小妖精,也可以在会计制度一书的书页上默写归去来辞、将进酒,或者画老王八。
  
  总之,因为我喜欢乱涂的恶习得到了妥善的“位移”,所以我的藏书都又新又干净。可别人看过的书就不同了——这该怎么对付呢?
  
  一本新买的旧书,如果有折角的地方,把它打开压平即可;如果有缺角,不妨剪一条白纸用乳白胶粘上去;如果有裂口,粘一纸条上去就完事了——别用透明胶布粘,日后它们会起化学反应的。
  
  如果这本旧书上有污渍,处理的方法就复杂一些了。
  
  如果书首和书根发黑,那是灰尘太多的缘故,这时用橡皮往往擦不干净,你可以用细一些的水砂纸来回打几下,就会干净如初。
  
  如果封面封底有了污痕,可以用橡皮小心地擦,但有时擦过后效果也未必理想,这时就需用化学方法——我不懂这些,也没用过,但可以抄一些这类的方法给你:“圆珠笔和墨笔痕迹只能用橡皮擦。色笔痕迹用橡皮擦后要用10%的柠檬酸溶剂浸洗…蜂蜜、糖浆和果酱的污痕可以小心润湿后用棉团擦拭或用海绵蘸热水擦拭。”(《书的故事》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定价6.9元)
  
  如果全书浸过水,我只能扔掉;如果“不是整本书都沾了水,可将沾水的地方再浸湿,然后垫上吸水纸压平。”(《书的故事》)
  
  如果封面封底是塑料压膜的,那么用抹布沾上肥皂水一擦,然后用浸了清水的抹布抹干,封面多半便会光洁可人了。
  
  最难对付的就是书中的批注了。如果有人在你的某本书里写上“王小毛到此一游”,你定会暴跳如雷;同理,如果你新买的旧书里留有别人的字迹,你也不会感到有趣的。
  
  如果是铅笔划的波浪线或写的批注,用橡皮擦即可;如果是油笔或钢笔的字迹,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只好视而不见。不过,凡是带有批注的旧书我基本不买,因此也不常为此发愁。
  
  如果只是在扉页上写了批注,如我的书一般,我则可以对付。
  
  可以干脆把扉页撕掉,自己另粘一张;也可以把有字迹的地方用白纸贴上。
  
  如果扉页的纸不是很薄,则可以用透明胶布贴在有字迹处,然后再小心的揭开,就可以把那些字迹粘下去了。这种做法虽有些粗暴,却是情不得已而为之的。
  
  《海星》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1年4月第1版 定价0.30元 1988年2月3日购
  
  这本陆蠡先生的散文是我在市古籍书店旧书部半价买来的。它的扉页上写着原购书人的名字及其购书日期。我用几条透明胶布将那些字迹弄掉,又在原处写上我的购买日期,盖上藏书印。结果还算比较令我满意。我在这家书店买了不少好书,但因做学生时和现在一样的无钱,很多书都没有买。在我毕业后不久,这家书店也悄悄毕业,变成了一家商场,从哈市,从黑龙江彻底消失了。
  
  现在,那里还是商场吗?
  
  我不知道。自从它被害死之后,我再也不去那附近了,甚至不再去那条街。
  
  我再也不会踏上那条街,因为这会使我痛苦。
  
  黑龙江至今仍没有一家专门的古籍书店。
  
  我有很多的古籍与旧书都是从那家书店买的,我生命的一部分永远地留在了那个我再也不能进去的地方。
  
  到这里,我这购书宝典的正文、注释及举例全部结束了。看完之后,你一定相信这种宝典是利己利人的好东西了吧?
  
  的确,你若按此宝典行事,定能买到便宜的好书;而且,售书人也并未因此破产,他还是赚了你的钱的。这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借书是痴,买书是痴,想买到便宜书也是痴,写下购书宝典的我还是痴。我购书的最大目的,是想以书抵挡庸俗与虚伪,这更是痴。
  
  今日一直阴雨不断,故灯光亦伴我至今——灯也不免于痴。
  
  《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末句云:“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天下之大,何人不有。痴胜于我者,恐亦大有人在。故亦愿读“同痴者”之购书宝典。
  
  我想一直这样痴下去,也有人这样想吗?
  
  2000.11.4上午9时至夜9:09写,两餐时除外;11.5.上午9时至下午4:48再续,这中间基本一动未动,自然也没去吃饭;2000.11.6-8中午12:35录完
  
  
  
  
  
  
  
  
  
发表于 2003-10-29 23: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山地之阿飞“的到来!一来就出手不凡!不错的文章,(好水:))回头还要细读一下。欢迎多多灌水!
”书“的确是个好东西,时常被书的高价所困扰,不能随意拥有那些让我流口水的好东西,真是无奈,也是无缘吧......
也欢迎大家在这里交流市面上值得一读的,热门的,漂亮的,便宜的,价格不菲的,遭禁的,有争议的等等的图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5 01:14 , Processed in 0.1761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