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41|回复: 2

徐世荣:张颂《朗读学》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8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颂《朗读学》序 言
作者:徐世荣

  朗读是我们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

   书面语言与□头语言彼此关联着,相互汲取营养,相互促进发展。书面语言把□头语言做了性质的变化,化声音为文字形式,改听觉的接受为视觉的接受;同时,精炼加工,消除一般人□头经常难免出现的一些毛病,如重复,罗嗦,凌乱,模糊;甚至用词不当,词不达意;语序颠倒,任意添补;不合语法规律,词语配合不妥;音节或重沓,或脱落,或打顿,结结巴巴,期期艾艾。书面上则经过修饰润色,在遣词、造句、诠段、谋篇方面,都加了工,消灭了□头语言的上述语病。从形式上看,干净利索,条理清楚,加强了语言的精密性、艺术性,似是胜过□语的粗糙;但却有一个不可弥补的最大缺欠,缺欠了一个语言的重要成分(要素)——语音。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有如三鼎足的关系。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场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外国语言学家曾说“语言不等于言语”, “言语要比语言的材料(词汇、语法)丰富得多”。这里所谓言语,就是说活,就是□语。“丰富”的是什么呢?就是语音所表达的东西。□头语言中因为多了一层语音的作用,于是它才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

   新的语言教育工作,努力改革过去侧重写的语言(看书、写作)的偏差,增加“听与说”的教学要求,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头表达能力(口才)。但是,多么好的□才,也还比不上书面语言的精炼。反之,作家们向“言文一致”努力,但总是不能全然“一致”,写不出语音所表达的东西。作家们尽管在文字间使用着符号,如~~(表示语音延长、叫喊),……(表示沉吟、语音中断等),>或<(表示诗歌中的首量递减及递增),但毕竟只能表示几个句子,而无法照顾全面。老舍先生写《龙须沟》,自称对其中某些人物的生动语言,是“出着声儿写的,以期把语言写活”。尽管这样,读者还必须按自己的生活语言知识,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才能受到更深的感染。内心的共鸣,是由于自己在思维中加入了文字之外的语音成分,虽是默读,只是补充的声音未曾吐出罢了。

   把□头语言写成书面语言,就是写作(除文学作品外,也包括日常生适中的写信、写通知等应用文)。写作在生活中很需要。它是一门字问,是人人必须掌握的技能,这是无人持异议的。把写作的书面语言再还原,变为□头的有声语言,在现代生活中也很需要,这就是朗读。如果说朗读也是一门学问,不少人就不能接受,他们以为这是“小题大作”,顶多算是一种专业人员(如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影剧的演员,语文教师等等)的知识技能就够了。由于不加重视,在生活中有时要读文件给人听,要读一些书报的内容给人听,要读个小故事给自己的孩子听,要帮助老大娘读读家信,……这时,就受到了考验,会读得支离破碎、一字一迸,把清清楚楚的一篇、一殷文字读得糊里糊涂,让听者摸不着头脑,抓不住要领,甚至了解错误,产生很坏的后果。这样的读法,和经过学习、训练的人的读法,完全两样,听这种词不成词、句不成句的朗读,就如同阅读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使人如堕五里雾中,苦不堪言。

   所以,朗读必须重视,应当建立一套科学性的知识理论。既然大张旗鼓地讲“修辞学”,也就应该同等地讲“朗读学”。生活中□头语言毕竟是第一性的,生活中需要朗读和需要写作是同等的,朗读决不是少数人的知识、技能。如果再谈到语文教学上,朗读则更是非常必要讲求的了
发表于 2003-11-3 22: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小问题我想提示一下:这本书叫《朗读学》,而不是《朗诵学》。
发表于 2003-11-7 16: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要正啊

名正言顺,一夜大雪订正得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 13:23 , Processed in 0.2549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