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55|回复: 7

***祝湘里妹子学术论坛的朋友们:2011中秋节快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9 21: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祝湘里妹子学术论坛的朋友们:2011中秋节快乐!


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蒙古族人爱做“追月”游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要到了。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始于宋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只是汉族的节日,目前我国的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且节俗各异。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阿细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各少数民族在中秋节除了有不同的拜月祭月赏月习俗外,同时也会举行一些大的活动,一村一寨热热闹闹的大聚会。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虽然各民族的中秋节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向往,都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发表于 2011-9-12 12: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strich 于 2011-9-12 12:28 编辑

月到中秋·月名趣谈
作者:张振通   来源:光明日报 2011-09-09   

      又到中秋赏月时,其实月亮有许多好听的别名,简述如下:


    一是因与日相对应而起的名字:如星、魄。古人常以阳、阴对称日月,日为阳,月为阴,称月亮为太阴星、月魄。《西游记》第九回:“不觉红日西沉,太阴星上。”唐李端《和李舍人中书对月见寄》:“素魄近成班女扇,清光远似庾公楼。”


    二是因光亮而起的名字:如玉、冰。月光洁白如玉,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故有此名。唐赵嘏《新月》:“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苏东坡诗:“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三是以其形状起的名字:如轮、盘、镜、环、规、钩。月有圆缺,诗人就以形似的事物来比喻月亮。唐罗隐《中秋夜不见月》:“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李白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贺《七夕》:“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四是用动物的名字指代:如兔、蟾蜍。传说中月中有兔、蟾蜍,故称月亮为玉兔、兔魄等。卢照邻诗:“沈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曹松《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五是用植物的名字指代:如桂树。传说月中有仙桂,所以月又称桂月、桂魄等。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六是用人物的名字指代:如嫦娥、婵娟。嫦娥是月中美神,又为古代美女的典型,而婵娟也可以形容美女,所以用来指代月亮。唐李郢《中元夜》:“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薛莹《中秋月》:“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发表于 2011-9-12 12: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专家谈中秋节为何吃月饼:最初用来祭月神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自古以来,月饼作为合家团圆欢聚的象征,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食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圆,品饼赏月,其乐融融。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关于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最早形成时期,史籍中没有十分确切的记录,其实,月饼成为中秋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最初,月饼是用来祭供月神的祭品。到了汉代,已经有蒸饼、胡饼、汤饼等点心,但那时并不是节日食品。每年中秋,人们都要用精致的糕饼来祭供月神。祭供完毕后,全家人再将糕饼分吃,表示合家团圆。

  “月饼”作为一个专用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那时,它也只是一种普通的饼状食品。

  月饼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始于明代。在明代的各类书籍中,开始出现了大量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描述。清代时,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不仅制作精美,品种也不断增加。

  中秋节民间家家吃月饼的习俗,与历朝历代逐渐盛行的赏月活动密不可分,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时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和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1-9-12 12: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男不圆月女不祭灶:各地中秋节习俗大盘点
来源:新华网  2008-08-30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发表于 2011-9-12 12: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专家:“嫦娥”本名“姮娥” “奔月”故事形成于汉代
作者:周润健  来源:新华社  2010-09-23  
      
      中秋节,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嫦娥”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如何而来?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最早时嫦娥其实叫做常羲。常羲最早见于战国时《山海经· 大荒西经》,书上说:“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这个女子就是帝俊的妻子,叫做常羲。又因为古音中“羲”读为“娥”,可能嫦娥的名字是从这儿演变而来的。

    到了汉代时,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经完成。古本《淮南子》中说:“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姮原作恒,汉文帝时与其名号相同,为了避讳,改为姮。姮是常的意思,后来又改为常娥。中国人为了更加突出女子所以喜欢在女子的名字上加上一个“女”字旁,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嫦娥”。

    嫦娥奔入月宫,成为蟾蜍,终日捣药。蟾蜍是癞蛤蟆,嫦娥化身为蟾蜍,并且终日在月宫捣药,可见在这一传说中表现了后人对嫦娥偷取仙药一事的谴责。

    到了唐朝时,嫦娥逐渐被人们所喜爱,文人墨客纷纷将这个神话加以美化写进诗中。如李白《把酒问月》说: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杜甫《月》说: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李商隐《嫦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民俗专家表示,月亮是温柔可爱的,只能和真善美结合,于是人们就将嫦娥说成是月宫中的仙女,将蟾蜍说成是玉兔,就形成了现在的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出现,表现了人们对真善美事物的追求。
发表于 2011-9-12 12: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诗词赏析

来源:解放日报 2009-10-0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经典。诗人把春江月夜的美、深挚动人的情和对人生的哲理思索,都浑然无迹地融入了诗情浓郁的意境里。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咏中秋的名篇,其中的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流传。

  李商隐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借吟咏秋月,赞扬了不怕挫折、经得起冷酷环境考验的人。

  李白有诗:“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显示了孤高出尘的襟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这是杜甫避乱蜀中之作。诗人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发表于 2011-9-12 21: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各位中秋快樂!小的今晚要到Piano Bar玩玩。
发表于 2011-9-12 22: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Artvine 先生中秋节快乐!

还有雅兴玩 Piano Bar ?真好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23:52 , Processed in 0.0754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