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73|回复: 0

《汉语的音义起源》简介(待出版。全书目录和样稿的首次公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7 22: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语的音义起源》简介

本书的研究是以几乎所有汉字的甲金文字为依据,参照《说文今释》、《新华字典》等对汉字本义的解释,以现有的普通话为考察对象来进行的。

引发这项研究的,是汉语的同音通义现象;完成这项研究的,是汉字的形声结构。汉语的这两大特征,前人之述备矣!因此,所采用的方法,其实是传统的研究方法;但由于本人的才疏学浅,没机会去接触、深研前人汗牛充栋的成果;我所做的只是将声符相同的字以及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进行归类而已。

但这一归类,得出了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的结论:繁杂的汉语系统,追根溯源,是以10类34种音源物为模仿对象,以247个形音义一体的基本字符组合成的而已。模拟出这34种声音,就能拟建汉语的古音韵系统;掌握这247个字根,就能理解所有汉字的大体读音和含义。

可以说,汉语的学习将因此变得轻而易举!如果根据本书所建立的体系,加以改编应用,过去6年的识字课程,现在将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过去枯燥的汉语学习,将可以在观看动物世界的同时就学会了。

当然,我的研究还不能说是完成;但我深信,这项研究,对于汉语的学习推广,对于汉语的规范发展,乃至对于语言的本源研究,对原始思维、原始文化的探索,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或许,在语言学史上,它将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全书约70万字,可以说页页都有新的发现。

前言
汉语的同音通义
汉语“六书”本义
汉语声母的行为模仿性
汉语韵母的音源模仿性
龙凤篇
第一章 雷
卷一 龍部
卷二 冬部
卷三 弓部
卷四 共部
卷五 畕部
卷六 桑(丧)部
卷七 上部
卷八 天部
卷九 田部
卷十 申(电)部
卷十一 辰部
第二章 风
卷十二 凡(同)部
卷十三 南(壳)部
卷十四 囱部
昆虫篇
第一章  蝉
卷十五 干部
卷十六  辡部
卷十七  彡部
卷十八  弁部
卷十九  ?(歹)部
卷二十   旦部
卷二十一  甘部
卷二十二  巾(朿)部
卷二十三  今(金)部
卷二十四  晋部
卷二十五  里部
卷二十六  皮部
卷二十七  千部
卷二十八  善部
卷二十九  十部
卷三十   矢部
卷三十一  厶部
卷三十二  先(?)部
卷三十三  永部
卷三十四  肙部
卷三十五  直部
卷三十六  至部
卷三十七  廌部
卷三十八  司部
卷三十九  真部
卷四十  欠部
卷四十一  萬部
卷四十二  内部
卷四十三  ?(王)部
卷四十四  弋部
卷四十五  目部
卷四十六  衣部
卷四十七  力(刀)部
卷四十八  斤部
第二章  蜂
卷四十九  丰(生)部
卷五十   東部
     
卷五十一  公部
卷五十二  屯(民)
卷五十三  囟(心)部
卷五十四  用(庚)部
卷五十五  曾部
卷五十六  ?部
第三章  蜻蜓
卷五十七  丁(正)部
卷五十八  鼎(貞)部
卷五十九  壬部
卷六十  行部
卷六十一  ?部
第四章  蚊
卷六十二  困(囷)部
卷六十三  皿部
第五章  蝇
卷六十四  黽部
第六章  蟋蟀
卷六十五  秋部
卷六十六  求部
卷六十七  有(尤)部
卷六十八  酉部
卷六十九  乂部
异虫篇
第一章  蛙
卷七十  甶部  
卷七十一  圭部
卷七十二  龟部
卷七十三  互部
卷七十四  为部
卷七十五  ?部
卷七十六  彐(彗)部
卷七十七  隹部
卷七十八  水部
第二章  蝙蝠
卷七十九  不部
卷八十  弗部
卷八十一  孚部
卷八十二  畐部
卷八十三  甫部
第三章  蛇
卷八十四  也(它)部
卷八十五  立部
卷八十六  ?(虒)部
卷八十七  子部
卷八十八  ㄗ部
卷八十九  舌(者)部
第四章  鼠
卷九十  臼部
卷九十一  宁部
卷九十二  且(寿)部
卷九十三  土部
卷九十四  舟部
候鸟篇
第一章  燕
卷九十五  燕部
卷九十六  臱部
卷九十七  臽部
卷九十八  焉部
卷九十九  妟部
卷一百  釆部
卷一百一  免(奂)部
卷一百二  冖(冃)部
卷一百三  厂部
第二章  鹅
卷一百四  白部
卷一百五  贝部
卷一百六  咢部
卷一百七  禾部
卷一百八  乇部
卷一百九  戈部
卷一百十  果部
卷一百十一  合部
卷一百十二  丂部
第三章  雁(鸭)
卷一百十三  甲部
卷一百十四  巴部
卷一百十五  下部
卷一百十六  亚(襾)部
卷一百十七  夹部
卷一百十八  牙部
卷一百十九  曰部
卷一百廿零  八部
留鸟篇
第一章  鸡
卷一百廿一  匕部
卷一百廿二  包部
卷一百廿三  此部
卷一百廿四  及部
卷一百廿五  介部
卷一百廿六  七部
卷一百廿七  齊部
卷一百廿八  乞部
卷一百廿九  石部
卷一百卅零  士部
卷一百卅一  只部
卷一百卅二  西部
卷一百卅三  自部
卷一百卅四  巤部
卷一百卅五  止部
第二章  啄木鸟
卷一百卅六  出部         
卷一百卅七  朵部
卷一百卅八  久(勺)部
卷一百卅九  火(?)部
卷一百四零  兑部
卷一百四一  丵部
卷一百四二  丯部
第三章  猫头鹰
卷一百四三  萑部
卷一百四四  夬部
卷一百四五  毌(串)部
卷一百四六  全部
虎王篇
第一章  虎
卷一百四七  虍部
卷一百四八  爿(片)部
卷一百四九  丘部
卷一百五零  匚(?)部
卷一百五一  向(尚)
第二章  王
卷一百五二  王部
卷一百五三  亡部
卷一百五四  黄部
卷一百五五  网部
卷一百五六  圥(朱)部
立兽篇
第一章  熊(儿)
卷一百五七  人部
卷一百五八  而部
卷一百五九  兒部
卷一百六零  尔部
卷一百六一  耳部
卷一百六二  若(叒)部  
卷一百六三  弱部
卷一百六四  亥(豕)部            
卷一百六五  冄部
卷一百六六  益(易)部
卷一百六七  日部
卷一百六八  乃(?)部

卷一百六九  屰部
第二章  马
卷一百七零  马部
卷一百七一  犮部
卷一百七二  昌(昜)部
卷一百七三  长部
卷一百七四  大部
卷一百七五  眉部
卷一百七六  米部
卷一百七七  某部
卷一百七八  母部
卷一百七九  木部
卷一百八零  未(末)部
卷一百八一  来部
卷一百八二  癶部
第三章  猴
卷一百八三  矦部
卷一百八四  口部
卷一百八五  泉部
卷一百八六  元部
卷一百八七  ?部
卷一百八八  堯部
卷一百八九  睘部
卷一百九零  ?部
卷一百九一  爪部
卷一百九二  寽部
卷一百九三  召(兆)部
角兽篇
第一章  牛
卷一百九四  牛部
卷一百九五  丑部
卷一百九六  爵部
卷一百九七  曲部
卷一百九八  攸部
卷一百九九  九(寸)部
卷二百  角部
第二章  羊
卷二百一  羊部
卷二百二  ?(刍)
卷二百三  方(央)部
卷二百四  高部
第三章  鹿
卷二百五  鹿部
卷二百六  录部
卷二百七  夭部
宠兽篇
第一章  犬
卷二百八  犬部
卷二百九  丩(句)部
卷二百十  再(冓)部
第二章        猫
卷二百十一  毛部
卷二百十二  矛部
卷二百十三  幺部
卷二百十四  小部
第三章        象
卷二百十五  象部
卷二百十六  襄部
巫术篇
第一章  巫
卷二百十七  玉部
     
卷二百十八  父(支)部
卷二百十九  丮部
卷二百廿  祭部
卷二百廿一  乌部
卷二百廿二  午(五)部
卷二百廿三  舀部
卷二百廿四  余(予)部
卷二百廿五  鱼部
卷二百廿六  羽部
卷二百廿七  尹部
卷二百廿八  卜部
卷二百廿九  兀部
卷二百卅  雨部
卷二百卅一  术(?)部
第二章  龠
卷二百卅二  册(仑)部
卷二百卅三  回(旬)部
卷二百卅四  韦(韋)部
卷二百卅五  月部
卷二百卅六  叀(車)部
卷二百卅七  ?部
第三章  鼓
卷二百卅八  豆部
卷二百卅九  古部
卷二百四零  吕部
卷二百四一  卯(卬)部
卷二百四二  周部
卷二百四三  竹部
卷二百四四  殳部
卷二百四五  冎部

第四章  竽
卷二百四六  于部
卷二百四七  臾部


稿样:
                                            龙凤篇
龙,实即雷电,是先民心目中掌管天地众生的神灵。它的形象是闪电、是彩虹,声音是雷声。
凤,实即风,是先民心目中化育万物的使者。它来去无踪,但它吹过大地时,也会发出声音。
虽然它们被传说描绘成某种神奇的动物,但其实质是一种天地运动的表象。今天,我们有必要还其本来面貌。
正如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所吟诵的:“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正是浩大的风雷,开启了汉语的生命乐章!






















第一章 雷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对于龙的崇拜一直没有停止过,它是中华民族发祥与文化肇端的象徵,是中国的一个标志。今天,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反映了中国古代,龙崇拜高居于众崇拜物之上。
古代对龙的崇拜和对天崇拜是联系在一起的。《易》等记载的“震为龙”、“云从龙”,“飞龙在天”等反映了龙与农事、天气、雨水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的对龙的崇拜主要体现在年初的舞龙,以祈望龙能带来风调雨顺;建立龙王庙进行供奉,尤其是在久旱或久雨时,则进行祭祀以求雨或求晴;人们传说中的龙一般是住在江河湖海或者是深潭中,升天以行云施雨。由于在农耕社会里,最关乎民生的就是雨水,因此,司掌雨水的龙其实是最高的神灵。建立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上,人们便因此认为帝王也是龙的化身;帝王也因此把龙作为自己的专宠,只有他们才可以将龙的形象刻绘在皇家的建筑物以及衣饰上。
但“龙”到底是什么,虽然甲骨文有明显的象形符号(见《龙部》),可一直没有定论。文献记载最详的是《易》,在第一卦“乾”中描述它“潜龙;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见群龙无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甚至言之凿凿,说舜时代有“豢龙氏”姓董,专养龙,龙可以做坐骑,可以宰了吃。《说文》称其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风而潜渊。”但都语焉不详,不知道其具体为何物。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象龙这样能上天入地的动物。于是,在人们的意识中,许多具有灵性的动植物都可以转化为龙,通常容易转化的是鲤鱼、鳝鱼、蚯蚓、蛇以及某些藤类植物等。
而近代一些学者,也据此想探个究竟,众说纷纭,综合起来有以下十七种说法:
(一)蜥蜴说。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龙象蜥蜴戴角的形状。”  
(二)鳄鱼说。何新《龙:神话与真相》(1989年):“龙在古代是确实存在的,它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为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种巨型鳄——蛟鳄。”
(三)恐龙说。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1988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  
(四)蟒蛇说。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龙可以豢养、驯化,为人服劳役可杀肉吃。”“其中的龙只能是蟒蛇,不是鳄鱼或蜥蜴。”  
(五)马说。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龙源于马。”《周礼•夏官》:“马八尺以上为龙。” 
(六)河马说。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龙源于河马。”  
(七)闪电说。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1982年):“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
  (八)云神说。何新《诸神的起源》(1986年):“云从龙”“召云者龙。”(引自《易传》)据《淮南子•地形训》:“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何新说:“在上引文中,龙与云的关系是十分清楚的。”“所以我的看法是,‘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
  (九)春天自然景观说。胡昌健《论中国龙神的起源》:“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十)树神说。尹荣方《龙为树神说——兼论龙之原型是松》:“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地相似。”
(十一)物侯组合说。陈绶祥《中国的龙》:“在广大的范围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物侯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侯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
  (十二)以蛇为原型的综合图腾说。闻一多《伏羲考》:“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
  除此之外,还有“龙起源于水牛”、“龙由猪演变而来”、“龙与犬有联系”、“龙源于鱼”与“龙形由星象而来”等。
    以上诸说中,据我看来,何新的鳄鱼之说颇有些道理。因为蛟鳄的习性及叫声都比较符合“龙”的状态:“蛟鳄为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所以不适于过热、过冷或过于干燥的环境。当气温过高时,它泡入水中或躲到阴凉处,以降低体温。气温低时,它以晒太阳、少活动等方式以增加体温,降低新陈代谢,减少能量消耗”。因此,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为冬眠期。
“成年蛟鳄的头部,有一组角质凸起物。远观之其形如“▽”(正似辛字),恰象—只独角。”
“鳄类的寿命极长,据说可达百年甚至数百年以上。有趣的是,据记载,鳄类动物具有一种奇异的功能,即可以敏锐地感受气压变化从而预知晴雨。每当下雨前鳄类常作怒吼,‘其声如雷。闻之可占雨’。”
从较早出土的文物来看,1987年发现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后岗类型遗址M45号的龙、虎蚌壳摆塑与人的合葬墓(见图),距今6460余年,其龙形多数学者认为来自鳄鱼的形象;同时也跟后来的龙形相似。
但我认为鳄鱼可能是到商周时期才混为龙的。最初的原始先民所认为的龙当另有其物。在红山文化以及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龙(见图),不管有腿或无腿,都象虫的样子。而且传说中的龙凤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在动物界中,只有有翅类的昆虫才有这种能力,即由虫而蜕皮成飞虫,飞虫产卵再成虫。在古代的传言中,“蚕”就称之为“龙精”“天驷星”;之所以称之为“驷”,是因为蚕的头像象马头,民间传说中就称蚕为马所变化。
  在四川民间傩戏里,有一出《送丝蚕》的剧目。剧中主角傩傩面戴一个没有下巴的面具,在土地与春官陪同下,挨家挨户送丝蚕贺春,祈祝人们四季兴旺,家境富强。
    传说傩傩自幼失去双亲,七岁即上财主家当马童牧马。傩傩主家,家境豪富,膝下只有一女,伶俐可爱,远近闻名。可是年已二十,仍不出嫁。远近宦官子弟、富豪人家,相媒求婚,概不应允。一天,又有一官宦大户前来提亲,员外见年轻人彬彬有礼,又门当户对,当即应下聘礼,可是小姐誓死不嫁。员外大怒立即究问原因,若说不清原因便立即许人成亲。无奈之下,小姐实话禀告自身已许他人。员外大惊追问许与何人,由何人媒证?小姐说,身许家中白马,马童傩傩为媒。并说白马乃神灵投胎,不久即可变人成亲。员外气极召来傩傩盘问,傩傩说,是梦中白马相托,小姐应允。员外怒不可遏狠狠打了傩傩一巴掌,把傩傩打倒在地,打掉了傩傩的下巴,并将傩傩赶出家门。接着,杀死了白马,把马肉喂狗,把马皮绷在树上,让白马永世不得变成人身。
  傩傩被逐出家门,又没有了下巴,无以为亲只好整天围着马皮痛哭。不想,过了几天马皮流出了不少黄水,马皮上长出了不少小虫。小虫爬到树上蚕吞树叶。不久,竟结成茧。茧又抽出长长的茧丝,茧丝可织布成衣。傩傩大喜决心养殖小虫,用虫茧之丝织成绸缎制衣暖体。茧蛹又可充饥,给人温饱。但面对大量茧虫、茧丝,个人受用不了,便想起邻里乡亲和与他同样苦命的弟兄们,决定将此分赠给大家共同享用,使大家生活都能得到温饱而家庭和美。于是,每到年初,傩傩便背着茧丝、蚕茧挨家挨户地进行赠送。让邻里乡亲开拓种麻、养蚕的活路,使年年获得好收成,过上好生活。
  以后,人们为纪念傩傩送丝茧的恩惠,便编制了《送丝蚕》的节目。每年开春,只见一个戴着没有下巴面具的傩傩,在土地、春官的陪同下,挨家挨户贺春送茧,祈祝人们四季平安、五谷丰登、财源茂盛。人们也把傩傩的到来,视为吉星高照而倍受尊重和欢迎。久而久之,此戏便成为贺春的传统节目在乡间流传。
    这个传说的产生可能较晚,但这种“送丝蚕”的风俗应该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因为在商代时,蚕业就已经很发达了;它的活动形式也跟许多原始部落民族对于氏族图腾的处理方式十分相似。
《金枝》(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718-719页)记载:西伯利亚东部通古斯族的吉利亚克人每年一月份举行一次船节。在他们的宗教仪式中,牵着预先养大的小熊,先把它引到河边去,认为这样做会保证各家打鱼丰收。然后把它牵到村里各家,各家有肉、白兰地等物献给它。有些人匍伏在它面前。人们认为它进入家门是带来祝福;献给它的食物,它如嗅了,也是祝福。不过,人们不断地逗弄它、挑它、搔它,让它发脾气、使性子。各家都去过之后,就把它绑在一个树桩上,用箭射死。然后割下它的头,缀上刨花,放在设宴的桌子上。他们在这里求死熊原谅,向它礼拜。然后烤熟它的肉,用雕刻精致的木碗吃肉。他们不像阿伊诺人那样吃生肉,喝熊血。他们吃到最后连熊的脑髓和内脏也都吃掉。他们把缀着刨花的头盖放在屋角的一棵树上,然后人们唱歌,男人妇女都排着队跳舞,模仿熊的姿态。
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过这种图腾崇拜方式,只不过所崇拜的对象不同而已。蚕可能就是从蚕桑时代起,被华夏先民奉为图腾。但蚕是一条小虫,我们的先民不可能象吉利亚克人那样牵着或者是抬着走,想必只能采取模拟的方式,用东西做成蚕的样子,然后象蚕吐丝那样舞动。后世逐渐以这种模具为龙的本相,而演变成了今天的龙的模样。“送丝蚕”也就演变成了“舞龙灯”。只是在一些偏远的民族中还保留着接近原始的习俗。
相应地,最初的凤也就不是什么鸟类,而是蚕变成的蛾子。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人们也同样发现了许多陶质或玉质的蛹形、蚕形、蛾形雕刻品,其中就有红山文化期“蝉背龙”的玉雕(见图)。
同样的理由,蛾子的模型逐渐被混为美丽的鹦鹉所取代。鹦鹉的一些习性,比如它不会做巢而好以树洞为巢;而梧桐树因为古人取其皮为绳而经常要砍掉它的树枝,以至被树兜处往往被虫蛀雨浸成大的树洞,成了鹦鹉的理想栖息地;所以《庄子》说“凤凰非梧桐不棲。”鹦鹉善于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因此,也就成了当然的众鸟之王。商周时代的凤凰图案,跟鹦鹉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其中的倒钩嘴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或以为凤凰指燕子、锦鸡、孔雀之类,它们就没有这个特征,显然不是。
但蚕、蛾都是不叫的,蚕的得名本是借蝉为声。蝉的生命形态也正跟蚕类似,由幼虫而化成能飞的成虫。此外,蜂、蝇、蚊、蜻蜓、蟋蟀、萤火虫、蝗虫等诸多有翅类昆虫莫不如此。“龙、凤”的读音,又恰恰与其相近,“龙、虫”的韵母本就完全相同。原始的思维方式本是按照相似即相同的方式来进行的,自然,它们都成了龙的子孙。保留在字形上,甲骨文“龙”字或所从的“辛”,正是指蝉的“辛”形口器,而不是指角;“蜂”则干脆直接以“龙”为声符。
另外,蝉在远古先民的心目中可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先民为什么会采取钻灼骨头的占卜方式?这可能取自于对蝉的钻食树汁以及产卵于树枝。蝉的钻食和产卵常常会给树枝的表面形成密布的白点,并导致枯死;如果蝉不多,只是造成单根树枝枯死;如果树枝的枝杈枯死,就意味着蝉卵很多,来年将会造成虫灾,当时人们所赖以生存的桑树将遭受大面积的枯死。但先民不清楚这之间的联系,以为蝉是神灵,可以从树枝枯死形态预知来年的年景。于是人们采取模仿的办法,学着在骨头上进行占卜,裂成单纹的是吉(卜),裂成枝杈状(不)的是凶。沿袭下来成了既定的占卜仪式,其来源便没人知道了。于是乎,蝉的幼虫状态的作为龙,成虫状态的作为凤,也就成了传说中的神灵。
但保留在文字中的基本内涵还可以隐约辨出:比如,古代皇帝的称“孤、朕、寡、余一人”都跟“单”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跟“单”组合的物或人,如“鼉”指鳄鱼,“鱓”指黄鳝,“騨”指野马,“婵”指美女,“匰”指神龛,“禅”指王位的交接,“墠”指祭坛(具体见《干部》)等,可能都包含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是蝉龙崇拜在其相关物事命名上的文字体现。
而有意思的是,有种蝉叫沫蝉,跟龙的特征十分相似。沫蝉(见图)在若虫期总是分泌出丰富的泡沫相随。这可能被先民类比推想为雨神的样子,天上应该也有这么一种龙在行云施雨。而雨后,往往会出现拱形的象虫一般的彩虹。于是彩虹也就成了龙的形态。蝉靠吸食树汁为生,往往造成树枝干枯而死。这可能也被先民类比推想为旱神的样子。称旱神的“魃”,以“犮”为声符,“犮”指马,蚕头似马,可能真正的本相是指蚕,蚕蝉相通;“旱”也本从“干”,而“干”是蝉的头部象形。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太阳神面具本就是蝉的样子(见《干部》插图)。所以,龙既可以是雨神,也可以是旱神。
不过,作为人来说,本跟蝉的生命形态截然不同;但先民何以将其奉为万物之神呢?
这可能跟原始时代先民的生命观有关:
对于生命的起源,就是现在,还没有十分令人信服的解释;但在先民的认识中,似乎找到了:因为在活物世界里,只有虫子恍惚是无中生有化出来的,当然,科学让我们知道是成虫预先将卵子产在里面,但我们现在还有“起虫”一说,比如腐艸“化”萤,灰尘里“起”虱,米“生”蛀虫……“化、起、生”都含有无中生有之意。这种思想渗透在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汉字符号中,比如“命”,所从“今”,就是指蝉的口器(具体见《今部》);“星”所从“生”,显示出先民视星星为生灵。
先民之所以有这种认识,而且深信不疑,我想应该是基于蝉类昆虫的生命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在“卵”的阶段,由于成虫在产卵时非常巧妙和隐蔽,一般是看不到的,比如天牛,即独角仙(参见《有部》、《酉部》、《为部》),事先就产卵在植物的种子中,却不影响种子的生长;只有到来年的春天,它们才会变成幼虫钻出来;使谁看起来都象是该种子无中生有“起”出来的,是某个自然神赋予其生命的。由于这些虫子的孵化出来一般都是在春天,而春天的开始正是雷声震动之际,雷也就成了当然的天神。恰巧“天”字就是指打雷(见《天部》)。
成为幼虫后,这些虫子一般都会有几次蜕皮,然后再成蛹。一般的幼虫生活在地面,先民还可以视其为普通的虫子,可象蝉,它的幼虫一直生活在树的根部深处,一般人莫知其具体形态;于是先民便把凡是生活在土里的虫子都当作是它的幼虫,而称其为“龙”,红山文化期的龙的样子象泥鳅,可能就是基于这种误解。因为泥鳅深处于泥里,正是“春分而登天,秋风而潜渊。”天气异常时,常会从水里跃出来,但所跃又不高,往往只能看到它身子的中间一段而不见其头尾,恍惚虹的样子;泥鳅在离水时,能相互吐涎以自沫,这也跟龙的特征十分相似;泥鳅有须,而是龙都有须,这一特征又跟昆虫类的触须近似。唯一跟龙不同的是,泥鳅其实是不会叫的;但先民本来就以为它们会叫,比如蚯蚓,也是龙族,不会叫的,就一直把蝼蛄的叫声当作是蚯蚓在叫。蝉既然是从虫体变化出来的,叫声也象雷一样响过不停;那么,象虫一样的泥鳅应该也会变,但它事实上是变不出来的,于是便被想当然地以为会变成飞升上天的龙;而诸如鲤鱼、鲇鱼、鱣鱼等,因跟泥鳅、蝉相似,也有触须,便也被认为是龙的前身,也可能会变成龙;另外,植物中有须或有刺的诸如土茯苓、荆棘等,也被认为具有龙的灵性,而被先民所崇奉,“帝”字即因此而从“朿”(具体参见《朿部》、《丯部》)。而有角类动物,也正是因此而成为奉献给神灵的必须的牺牲。男性的留须、女性的结辫可能也是基于这种认识;古代奉行的第一大礼,即“冠礼”(具体参见《弁部》),作为必须的成人仪式,大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是基于对蝉虫羽化过程的模仿。
虫子的成蛹,在先民看来也是奇妙的,在蛹中的虫体,看起来象是死的。它们或挂于树稍,或藏于地里,或浮于水中,或止于巢穴……这可以令我们想到我们对于死的处理方式,盛之以棺材,葬之以地穴;这棺材不就像是蛹么?先民起初这样做时,是否意味着他们的以为死去的人也会象这些虫子一样破蛹而出,重新开始新的生命形态?所以,在出土的古代墓葬里,往往在死者的口中含有或佩带有一枚蝉形的玉器。
所以,象虫子一样破蛹而出,羽化登仙,一直是先民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过。虽然如此,先民却将虫子的这种生命轮回形式套用在所有生命的轮回形态上,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概念;灵魂就是所有生灵的命根子,它们所寄生的躯体死去时,便会象蝉蛾一样飞升上天:云就是其飞升的形态,统御它们的是作为风神的凤凰;上天后会作为日月星辰而存在于天空;统一管理它们的是天神,即龙。但这些飞升的灵魂还会降生到地上来,降生的标志是电闪雷鸣,降生的媒介是雨雪霜露,所以灵魂之“霝”从“雨”。因为地上的生命都离不开雨水,产生这种认识是自然不过的事。
这样以来,先民们通过对虫子的观察,完成了对生命的诠释,构成了整个宇宙的秩序。为什么中国的本土文化中,没有真正的所谓神,因为在先民眼里,谁都可以变成神。而真正的主宰——龙,其实是泥鳅一族在天上的存在而已;不叫而鸣声响亮如雷的蝉和蛙,自然便成了雷神的世俗形态;而同样属于蝉虫一类的萤火虫则能发光,自然便成了闪电的表现。
这种认识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贯穿于整个汉语的表意系统。
因此,在文字产生之前,龙的概念在语言中应当是很明确的:所谓“龙”,实际上是先民对于天神的想象,其声为雷,一种是近似“龙”的轰隆声,一种是雷击地面时发出的近似“天”的炸响声;彩虹和闪电是它的模样;“神”所从“申”,指的就是闪电。而龙在人间的存在,则由起初的蝉虫,渐变为某种图腾崇拜物;由于不同的部族、不同的时期所崇拜的对象不同,龙也就有各种各样;当传说时代被文字时代终结时,真正的龙也就留在传说中了,成为一种莫须有的神灵动物。
不过,以龙作音源的字族,仍保留着龙的原始形态,许多属于龙族的字仍以蝉鸣为声。
         
红山文化中的玉龙        良渚文化中的玉龙        泥鳅
   
红山文化中的玉凤                   红山文化中的玉蚕和玉蝉            
        
仰韶文化的蚌堆龙虎墓葬                      商代的玉龙



马来鳄
     
                         商代的玉凤                        鹦鹉                 
      
                  
龙蝉玉雕(红山文化)    蝉形面具(红山玉雕)         沫蝉


     


卷一 龍部
字族:龍瓏攏龓蠪豅龒躘籠鑨聾靇驡襱鸗寵徿蠬儱隴礲壟巃壠蘢巄櫳礱竉朧矓龔龏寵龎讋
夆缝峰蜂锋逢烽浲莑捀縫琒摓蓬篷塳漨熢髼韸纄桻漨(见《丰部》)
隆窿癃漋蕯嶐霳
夅降栙跭佭绛洚袶 竷赣灨(见《止部》)

(龙lóng):篆   甲 、 、 、 、 、 、 、 、 、 、 、 、 、 金 、 、 、 、 、 、 、 、 、 、 、 、 、 、 、
《说文》: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风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
《甲骨文》:象龙形。其字多异形,以作 者最为典型:从 从 , 与甲骨文凤之首略同, 象巨口长身之形, 其吻, 其身。盖龙为先民想象中之神物,甲骨文龙字乃综合数种动物之形,并以想象增饰而成。金文作 、 ,与甲骨文龙字略同,是为《说文》龙字所本。《说文》…所释乃附会古代神话传说而成,不足据,说形亦不确。
《新华》:①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近代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角有尾的爬虫;②封建时代称关于皇帝的东西。③[龙钟]年老衰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④[古]又同“垄”,田地分界的埂子。
甲骨文象虫的样子,而金文中保持象形的是“ ”,象彩虹和闪电的合成,后来成型的“龍”字当是以此为源。龙声即雷声,可以说其音源是雷。
瓏(lóng):求雨仪式上所用的玉。当为龙形,偶而拜之。
攏(lǒng):凑集,合拢。
龓(lōng):《说文》释为兼有,即笼统,垄断之意。符合龙的特征。
蠪(lóng):古书上说的一种大蚂蚁。疑本指蜂。据《辞源》“蠪蜂:蜂之一种,传说能治蛊毒。出阳春,尝附橄榄树而生,虽有手足,与木叶无别,须木叶凋落乃得之。”《说文》释为“丁螘”,即赤色斑驳的大蚂蚁。蚂蚁本形同蜂。蜂本龙族。
豅(lóng):又大又长的山谷。
龒(lóng):古同“龙”。
躘(lóng):走路颤颤巍巍的样子。一般指小孩或老人,即“龙钟”之意。
籠(儱lóng):竹笼。疑本指用竹编成的龙。后指用竹篾编成的圆形用具。
聾(lóng):没有听觉。即没有耳朵之意。虫一般都是没有听觉的。
靇(lóng):急雨。
襱(lóng):裤脚管。
鸗(lóng):野鸭。水鸟名。
隴(lǒng):山名,高而长。
礲(lóng):去掉稻谷壳的器具,状如石磨。推而响声如雷。
壟(lǒng):坟墓。
蘢(lóng):《说文》释为“天蘥艸”;别名游龙(《诗经》)、笼古(《尔雅》)、红草(《尔雅•郭璞注》)、天蓼、石龙(《名医别录》)、水荭、大蓼(《本草拾遗》)、荭蓼(《汉英韵府》)、大毛蓼(《植物学大辞典》)、东方蓼(《中国药植志》)、水蓬稞(《东北药植志》)、九节龙、大接骨、果麻、追风草(《湖南药物志》)、八字蓼、捣花、辣蓼、丹药头(《闽东本草》)、家蓼、水红花(《新疆中草药手册》)等。《名医别录》:“荭草,如马蓼而大,生水傍。五月采实。”《本草纲目》:“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红,故曰荭,曰鸿,鸿亦大也,《别录》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云一名石龙,生水中,陈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荭。据此,则二条乃一指其实,一指茎叶而言,今并为一。”“其茎粗如拇指,有毛,其叶大如商陆叶,其花色浅红成穗,深秋子成,扁如酸枣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疟疾,疝气,脚气,疮肿,蛇咬伤。当指其根须如龙(见图)。
或指草木青翠茂盛,即“葱茏”。  
櫳(lóng):囚栊。
朧(矓lóng):朦胧看不清。

寵(chǒng):崇高的位置。
龔(龏gōng):供给。指龙的要靠工蜂侍奉。

龎(páng):高屋。

讋(zhé):言不止。即雷鸣不止。
  
                                      蘢
卷二 冬部
字族:冬氡咚昸鮗苳笗终螽

(dōng):篆  甲 、 、 、  金 、 、 、 、 、  
《说文》:四时尽也。从仌,从攵。攵,古文终子。 ,古文冬从日。
《甲骨文》:象丝绳两端或束结,如 ,或不束结,如 ,以表终端之意,为终之初文。《说文》终字作,与甲骨文形近。《说文•糹部》“终,絿丝也。从糹,冬声。 ,古文终。”段注:“絿之言纠也。”絿丝即纠束丝结于终端,此即冬之本义,引申之为“极也,穷也,竟也”。(见广韵)。增从丝为终以专其义,复引申为“四时尽也”,而以冬专其义。段玉裁谓“冬而复有终”(终字注)。不确。当是先有终端之义而后有秋冬之冬也。
《唐汉•汉字密码》:甲骨文“ ”的原型来源于一种狩猎工具。远古先民在将近一米长的绳子两端各拴一个石球,然后将系绳的石头用力甩出去,缠绕住逃窜野兽的双腿,将其绊倒而捕获;或者朝成群的飞鸟抛去,使两个石球旋转前行,增大攻击的面积,来捕捉和猎杀飞禽……笔者认为:甲、金文中的“冬”字,源自女性生育的终结。“ ”,乃是脐带连接的胎儿和胎盘之形……在古人看来,当婴儿从温暖的母体中产出后,第一感觉便是寒冷。
《新华》:①四季中的第四季,气侯最冷;②象声词,敲鼓声。
其实甲骨文明确得很,“ ”就是艸凋零的样子,“ ”本也是,但失去了“艸”的特征,以至于到金文时代便讹变成“ ”。而“ ”当是另外一种表达方式,疑同“丹”,即从“井”从“日”,但此“日”非指颜色,而是指温度,即冬天的井温暖之意。至于“ ”,可能除了讹变的因素外,还渗透了金文时代的理解,当是钟的象形;“钟”的概念则源于古代的敲鼓以进,鸣金收兵,敲钟即表示结束的意思。所以,它其实是三个字,即“ (生)”、“丹”、“ (钟)”。
或疑“ ”即倒“单”形省,象蝉的触须到写之形,义指蝉的冬眠于地。声从龙,龙也冬眠。故因义而混。
昸(dōng):即“冬”。
鮗(dōng):一种鱼,体中长而侧扁,被栉鳞,侧线中断,尾鳍圆形。疑指鱼冻,用鱼熬制的胶状物。
苳(dōng):《说文》释为艸名。《类篇》释为“苣苳,冬生。”
笗(dōng):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名。疑本指冬笋。

终(zhōng):结束。
螽(zhōng):蝗虫。取义其专以艸及粮食作物为食,群蝗掠过,绿野如冬。此可为“冬”字之指艸木凋零佐证。


卷三 弓部
字族: 弓躬杛芎匑穹窮焪宆藭弫紖弞矤引蚓吲粌鈏靷
       弜弼
工功攻汞贡红銾唝魟幊嗊羾熕贑慐愩篢贛渱碽巩筑
空恐控倥崆箜矼鵼鞚羫悾埪涳躻硿虹鸿讧荭屸叿灴焢魟玒
椌腔羫啌巧项瓨缸杠肛扛戆矼疘釭冮江茳豇匞杢
?展辗搌蹍榐
?塞寨噻赛簺僿寋弿騫藆蹇謇攐攓褰瀽鑳
巨距矩拒钜讵炬苣榘洰粔蚷昛耟柜姖怇岠歫駏渠磲蕖螶蟝璖
示狋祀視呩眎禗祟佘赊畲祘蒜尉????
宗综鬃棕踪粽腙骔猔淙琮碂婃漴賩崇

(gōng):篆  甲 、 、 金 、 、 、 、 、 、 、 、 、 、
《说文》:以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周礼》六弓:王弓、弧弓以射甲革甚质;夹弓、庾弓以射干侯鸟兽;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
《甲骨文》:象弓形。商代金文作 、 ,与甲骨文同。甲骨文弓字偏旁每省作 ,与西周金文 、 形同,是为《说文》篆文所本。
《新华》:①射箭或发弹丸的器具;②旧时丈量地亩的器具和计算单位。一弓约等于市制五尺。二百四十弓(平方弓)为一亩。③弯曲身体。
“弓”即弓弦之形,本是射箭的武器。音从龙,取弓之弯如虹;所以,其义或指弯曲。
躬(躳gōng):身体,自身。身体象弓一样可伸可屈,故从“弓”;屈身意味着亲自劳作,故有亲自之意,这应是其本义。
杛(gōng):即“栱”。
匑(gōng):弯曲身体。

芎(藭qiōng):川芎。一种香草,别名芎穷、小叶川芎。当因其花形呈伞状如穹庐故名。其根茎入药,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癓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元•李杲:“头痛须用川芎。”《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本草正》:“惟风寒头痛,极宜用之。”
穹(qiōng):高起呈拱形的。
窮(穷qiōng):尽。
焪(qiōng):火烤使弯曲。
宆(qiōng):屋顶。

弫(zhèn):臣。
紖(zhèn):拴牛鼻的绳子。牵引之意。

弞(shěn):微笑。嘴角微弯之意。
矤(shěn):引弓待发之意。

引(yǐn):拉弓。
蚓(yǐn):蚯蚓。
粌(yǐn):公制长度单位(“百米”的旧译)。
鈏(yǐn):引针。没有鼻子的针,比针粗,用于打孔以引导穿针引线。
靷(yǐn):引轴的皮带。

(jiàng):篆 金
彊。当指弓柲。
弼(bì):辅助。

(gōng):篆   甲 、 、 、 金 、 、 、 、 、 、 、
《说文》: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 ,古文工从彡。
《甲骨文》: 、 、 等形,诸家以其与金文工字形近,多释为工。李孝定谓,《说文》…因疑工乃象矩形。规矩为工具,故其义引申为工作,为事功,为工巧,为能事。金文矩字作 、 ,象人持矩形。其所持正作 (《甲骨文字集释》卷五)。其说未为无据,然卜辞中 、 、 多用同示,释工颇扞格难通。甲骨文示或作 、 、 、 或为 之省伪。卜辞中 、 、 不用为示者或即为工字,盖形同易混,非如壬字虽作 ,仅用以纪日,故易辨别也。
《新华》:①工人;②工业;③工作;④一个工人一天的工作;⑤精细;⑥善于,长于;⑦旧时乐谱记音符号的一个,相当于简谱的“3”。
“工”则应是一个象形字,象弓伸直时的样子,所以音同“弓”。但其本义已淹没无闻。其实作为弓,必须有很强的弹性,本直而能屈才行;对于木材的材质要求很高,不能有结巴,因结巴处易断;制作时,必须相当精巧直匀,否则难以射准;所以,“工”才可以作为矩、尺使用,以为丈量的工具;古文所从“彡”,应即尺上的刻度。“工”的含义,用于表事,指工整、工夫、擅长;用于表人,一般指巫师、工匠、官员等有专长的。
攻(gōng):攻击。
汞(gōng):水银。汞是室温下为液体的唯一金属,它是银白色的,而且和水一样,都是液体,因此,它的俗名叫做水银。
金属汞和汞的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和奇妙的性质。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在秦始皇的墓中就灌入了大量的水银,作为“百川江河”的象征。证明当时已掌握提炼水银的方法。中国的炼丹术是随着帝王要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发展起来的,所谓丹就是指硫化汞和四氧化三铅,炼丹就是把硫化汞等炼制出长生不老药。但是,除了个别的例子(例如我国商代曾经利用汞的化合物治疗癞疾)之外,很少有记载金丹能治好疾病的例证。相反,汞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能药死人的传说倒是颇为有名的。
汞对于炼金家来说也具有很强的魅力,在他们“点石成金”的幻想中,汞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实,汞确实能够点石成金,但那块石头必须是含金的矿石。汞有一种独待的性质,它可以溶解多种金属(如金、银、钾、钠、锌等)。溶解以后便组成了汞和这些金属的合金,被称为汞齐,如金汞齐、钠汞齐。因此、利用汞与含金的矿石中的金生成汞齐的性质,当然可以点石成金了。到了后来,汞齐被利用在铁器上镀金和镀银,或者用作补牙材料(形成汞齐后,汞是无毒的)。
因此,“水银”的被称为“汞”,可能跟它的独特性质以及古代炼丹术有很大的关系。
贡(gòng):朝贡。献。
矼(gǒng):水边的石头。
巩(gǒng):抱持。

红(hóng):帛赤白色。
羾(hóng):飞的声音。疑本指鸿。
虹(hóng):彩虹。状如弓。
讧(hóng):内讧。
鸿(hóng):天鹅。脖颈长如工。
荭(hóng):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达三米,叶大,长卵形而尖,茎叶都带红色,生密毛,夏季开粉红色花,可供观赏。果黑色,可入药。亦称“红草”、“水荭”、“茏古”。
叿(hóng):哄骗。花言巧语。取义于“虹”。
灴(焢hóng):烘烤。

筑(zhǔ):插紧。

恐(kǒng):恐惧。即对雷击的恐惧。
空(kōng):孔穴。义当同“穹”。
控(kòng):《说文》释为拉开弓弦。实际即使之空,控制之意。
倥(kǒng):迫促。
崆(kōng):当为峡谷之意。
箜(kōng):箜篌。比较小的弦乐器。
涳(kōng):直流。

椌(qiāng):中空的打击乐器。
躻(腔qiāng):胸膛。
硿(qiāng):石洞。
啌(qiāng):口腔。

项(xiàng):脖子的后部。
瓨(xiáng):长颈瓶。

缸(gāng):陶指的大容器。
杠(gāng):床前横木。
肛(gāng):直肠末端及口儿,包含肛管和肛门。
扛(gāng):用杠子抬。

冮(jiāng):冰凌。
江(jiāng):长江。
茳(jiāng):多年生草木植物,茎三棱形,叶细长,开绿褐色小花,茎可编席。
豇(jiāng):豇豆,长荚。
匞(jiāng):匠。
杢(jiāng):木匠。

巧(qiǎo):技巧。
?
(展zhǎn):甲 、 、 、 、 、
《说文》:极巧视之也。从四工。
《甲骨文》:从口从 ,《说文》所无。贞人 与贞人 同在一版,疑二字同。丁山谓 字或省为 , 上所从之 ,当是 之初文(《殷商氏族方国志》)。《说文》…《玉篇》“ ,今作展。”
《新华》:①张开,舒张开;②施展;③放宽。
“展”从“ ”从“口”,所从之“口”疑即“ ”的横写,指弓的弯曲和伸展;从二“工”,意指反复。音从蝉 。
或即车轮,“口”指车轮的外廓,“ ”指车辐,“辗”的意思。
辗(zhǎn):来回碾压。
搌(zhǎn):轻轻地擦抹。
蹍(zhǎn):来回走动。
榐(zhǎn):用木棍碾压。
?(?塞sè):篆  甲  金
《说文》:窒也。从?从収;窒宀中。?犹齐也。
《段注》:凡填塞字皆作?。
《新华》:①闭塞、阻塞、塞责。sāi,②堵,填满空隙;③堵住器物口的东西。④sài,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字象用许多直的木头填入、架设,疑其本义当同“宫、寨”。
簺(sài):古代一种赌博性游戏,亦称“格五”。或指用竹木编成的断水捕鱼的栏栅。
赛(sài):比较。

寨(zhài):防守用的栅栏。

蹇(jiǎn):跛行。
寋(jiǎn):弯腰。
弿(jiǎn):躬身。
謇(jiǎn):正直。也指口吃。
瀽(jiǎn):泼水,倾倒液体。

褰(攐qiān):提起衣服。
騫(qiān):高举。
藆(攓qiān):拔取。

(jù):篆   金 、 、 、 、 、 、 、 、 、 、 、 、
《说文》: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 ,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古文巨。
《新华》:大。
“巨”从“大(人)”手持“工”,象人手持绷直的弓;义当如“彊(参见《畺部》)”,松弦而弓能直,说明这弓的弹性很强,难以拉起,所以为艰巨、巨大之意。直弓可以量田,当然也可以量其它东西,所以为规矩、尺度之意。音从巫,说明巫也是持巨的巧匠。
距(jù):《说文》释为鸡腿后面突出象脚趾的部分。其本义当指足弓,不一定专指鸡。
矩(榘jǔ):画方形的工具。
拒(jù):抵挡,抵抗。
钜(jù):锯。状如弓箭。
讵(jù):岂,怎。
炬(昛jù):火把。
苣(jù):用苇杆或麻杆捆束成的火炬。另指莴苣,一种植物,当取其状如火把。
洰(jù):水中物多。疑即“渠”。
粔(jù):黑黍。
耟(jù):当指“锄头。”
柜(jǔ):柜柳,可以编框。
姖(怇jù):傲慢。
岠(jù):山势陡峭。
歫(jù):抵拒。支撑。跳跃。
駏(jù):马昂起头。

蚷(螶蟝qú):商蚷,即马陆,一种节肢动物,有很多对腿。俗称“线虫”,常圈成车轮状。
渠(qú):人工开凿的河。
蕖(qú):莴苣。

(shì):篆  甲  、 、 、 、 、 、 、 、
《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古文示。
《甲骨文》:象以木表或石柱为神主之形,之上或其左右之点划为增饰符号。卜辞祭祀占卜中,示为天神、地祗、先公、先王字通称。[释义]①示即主,为庙主、神主之专用字;二示谓示壬、示癸;三示谓大乙、大甲、祖乙;凡四示、五示、六示、九示、十示、十示又二、十示又四、廿示、廿示又三等,均为若干先王之集合庙主;凡大示、元示、上示均为自上甲始庙至示癸六位直系庙主之统称。与此相对应的小示、下示、它示则是包括旁系先王之集合庙主之统称。但亦有某一时王将某一属于小示之先王归于大示之列;先公、先王、旧臣及四方神主均称示。②祭名。③用牲法。④义不明。
《新华》: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
“示”的意思是明白的,即指死去的祖宗们降下某种现象以警示活着的后代。但它到底所指的是什么东西?这却有些复杂。甲骨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 ”,其中的“ ”为倒“有”字形,义当指降有,即从天上掉下的事物;“ ”本从“ (上)”从“ㄧ”,即上天垂示。或写同“工”,疑“示”本从“上”从“工”,指天上的彩虹;彩虹的出现一般是在雨后,所以“示”或写如“ ”。
狋(呩yí):犬怒貌。狗叫有事之意。

視(眎shì):看见。

祟(suì):神祸。

?(xù):鸟名。疑指乌鸦、猫头鹰、喜鹊之类表示吉凶之兆的鸟。

?(cuì):虫名。疑指跳蚤、臭虫之类。
?(cuì):谨慎。

?(zhuì):卜问吉凶。

佘(shé):姓。本义疑指驱邪之人,即巫。
赊(shē):赊欠钱财。
畲(shē):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耕种。取义于燎祭;或指焚烧以驱除蚊虫和毒蛇。

祘(suàn):算。计数的工具。疑即源于用蓍草占卜。音从圆,当取义于后来的算盘珠子为圆形。
蒜(suàn):大蒜。取义于蒜子如算盘珠子。后起之字,与“示”没有直接关系。

(zōng):篆 甲 、 、 、 、 、  金 、 、 、 、 、 、
《说文》:尊,祖庙也。从宀,从示。
《甲骨文》:从宀从 ,象祖庙中有神主之形。 即神主。
《新华》:①旧指宗庙,祖庙;②家族,同一家族的;③宗旨;④宗派,派别;⑤尊奉,向往;⑥量词,指件或批;⑦西藏地区旧行政单位,大致相当于县。
“宗”即祖宗、祖先,即死去的先人。在先民的意识中,他们也主宰着吉凶祸福,所以要供奉其灵位于室。“宀”指同一屋檐下的,人间的。《甲骨文》之说可信。
综(zòng):机缕。织布机上持带着经线并使之交错开合而穿梭的部件。指祖先繁衍出庞大的家族。
鬃(zòng):马或猪脖颈上的粗毛。取义于“棕”。
棕(zòng):棕树。主干上有层层包括的纤维组织,可以做绳子、蓑衣。取义于家族的层层繁衍。
踪(zòng):脚印。
粽(zòng):用粽叶包裹的糯米食品。

淙(漴cóng):水声。取其连绵不绝之意。
琮(cóng):瑞玉。
賩(cóng):古南方人称赋税。义即“贡”。
崇(chóng):山高。
              
古代的弓和箭                   彩虹                  

卷四 共部
字族:共供拱恭龚珙龏輁塨髸洪烘哄蕻粠葓舼篊霟硔閧巷
丞承脀蒸拯卺
登(见《豆部》)
朕塍賸蕂榺橳勝藤腾滕誊鰧駦幐謄漛儯驣籘縢騰籐螣送膡媵
舂樁摏憃
秦嗪螓溱嫀臻榛殝溱縥搸瑧獉轃蓁
興嬹臖舋釁爨
弄梇硦哢筭
算匴篡
尊遵樽鳟撙墫譐罇鷷鱒繜鐏噂僔嶟蹲壿
奠橂鄭(见《丌部》)
糞瀵棄

(収gòng):篆  甲 、 、 、 金 、 、 、 、 、 、 、 、 、 、 、 、
《说文》:同也。从廿艹。 ,古文共。
《甲骨文》:象拱其两手有所奉执之形,即共之初文。
《新华》:①同,一齐;②总,合计。③(古)又同“恭”,肃敬,谦逊有礼貌;④(古)又同“供”,奉献祭品。
《今释》据《说文》,以“ (弁)”为其甲骨文,字形的确相似;但“弁”本指戴帽子(见《弁部》),意思虽也有“供”意,毕竟有所区别。不过,用“収”表意的字甚多,或表音或不表音,情况甚为复杂;今据《甲骨文》所说,以其为“共”之音义,只取其同音系的放在一起。音从龙,因拱手合掌如虹之意;同时,字也正如拱手而拜之状,体现了对龙的崇拜。古代传说中的“共工氏”,也正是水神,当属龙一类。
供(gōng):摆设,供给,奉献。
拱(gǒng):合手抱拳。
恭(gōng):恭敬。
龚(龏gōng):同“供”。字从“龙”,正说明“龙”与“共”之间的音义关系,“共”的指共同,当跟龙的为万物之主意义相关。

洪(霟hóng):大水。即水呈拱立之状。
烘(hōng):烤。拱而隔之。
哄(hōng):说好话奉承、欺骗人。
蕻(葓hòng):茂盛。即蔬菜类茎长而长成篷状。
舼(hōng):船篷。
篊(hōng):篷。
硔(hōng):《玉篇》释为“崩声。”即石头崩落声。义即声如雷动。
閧(hǒng):起哄。吵闹。

巷(xiàng):即“弄”,小巷子。

(chéng):篆   甲  金  、 、 、 、 、 、 、
《说文》:翊。从収,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义。
《甲骨文》:象人陷于阱中,有人从上拯救之形,应为拯之初文。
《新华》:①帮助,辅佐;②封建时代帮助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甲骨文“丞”从“臽(见《臽部》)”从“収”,义即将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是为拯救;或指将人从低处往高处提拔,是为提升、帮助,所以,也是“升”的初文。后一意思也写成“ ”,当专义指奉承。“収”所处位置不同,含义应有所区别。
承(chéng):奉,承受。
脀(chéng):痴呆。疑指软骨病,即须提起才能活动。
蒸(chéng):《说文》释为剥去皮的麻杆。即剥麻皮时的手势如“丞”。今义指火气上行。
拯(chéng):救。

卺 (jǐn):奉承。或指以瓢为酒器,婚礼时,夫妻共同捧而喝之,义即现在的交杯酒。

(zhèn):篆    甲  、 、 、 、 、 、  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文》:我也。
《甲骨文》:从舟从 ,象两手奉器治舟之形。或省舟。《说文》…段注“《考工记•函人》曰‘视其朕,欲其直也。’戴先生曰‘舟之缝理曰朕,故札续之缝亦谓之朕。’所以补许书之佚文也。本训舟缝,引申为凡缝之偁。凡言朕兆者,谓其幾甚微,如舟之缝,如龟之坼也。奉器治舟盖以弥其缝,故称其缝亦曰朕。”戴震、段玉裁所说似可从。
《新华》:①我,我的,由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自称。②预兆。
“朕”之义十分明显,即双手用篙撑船之意,或从“八”,分水之意。皇帝自称,的确也十分恰当,即“舵手”的意思。义另指预兆,当指以篙探知水的深浅;《考工记》所言“欲其直”,正是指船篙要直。音从蚊蝇,取义于蚊蝇的用口器营物。篆文从“火”,是“八”之误,不是用火把相送;用船渡人,所以言“送”。这也是“朕”的另一层含义。
塍(chéng):田埂。言其细小如船篙。

賸(shèng):《说文》释为“物相增加也。从贝,朕声。一曰送也,副也。”义当指赠送钱给人,所以今义为“剩”,即将多余的钱给人。
勝(胜shēng):能够担当。
蕂(shēng):艸蔓。
榺(shèng):织布机上用来夹持经纱的构件。以竹为之。
橳(shēng):应指船篙。
媵(shèng):嫁妆。

滕(漛téng):水超涌。即如被船篙所划动的样子。
藤(虅téng):蔓。
腾(駦儯驣téng):传递文书的驿马。
謄(誊téng):辗转写录。
鰧(téng):鱼名,也叫瞻星鱼,是一种极其凶猛的鱼,它常年生活在水底。它能把自身下嘴唇的奇特红色突起物,从嘴上超常地伸出去老远,其修长的身体形态,使得这种下唇突起物在海中沙底上的活动姿态更像是一条蠕虫。
幐(téng):囊袋。倒腾之意。
籘(téng):竹索。说明渡船不一定指船篙,也指用竹索或藤、缆绳拉。
縢(téng):缆绳。
螣(téng):蟒蛇。

膡(sòng):目送。
送(sòng):遣送。

(chōng):篆   甲 、 、 金
《说文》:擣粟也。从収持杵临臼上。午,杵省也。
《甲骨文》:从 从 从 , 象杵,或作 , 象臼;金文作 ,并象两手持杵临臼擣粟之形,与《说文》篆文舂略同。
《新华》:把谷类的皮捣掉。
“舂”即双手持杵而捣,这与“朕”的双手撑篙,形式上是类似的,所以读音也跟蚊蝇一类。
樁(chōng):树桩。即“杵”。
摏(chōng):即“舂”。
憃(chōng):愚蠢。可见“蠢”本应从“舂”。

(qín):篆    甲  、 、 、 金 、 、 、 、 、 、 、 、 、 、 、 、 、
《说文》: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籀文秦,从秝。
《甲骨文》:从 从 从 ,象抱杵舂禾之形,象杵形。
“秝”本指稻草,“舂”或从“午”或从“壬”,当指舂谷和编稻草两回事。
螓(qín):象蝉而比蝉小的一种昆虫。疑指稻飞虱之类。

榛(zhēn):丛生的荆棘。
殝(zhēn):死、尽。疑指用草席掩埋。
縥(zhēn):水流急。疑指用纺线之状。
轃(zhēn):车上的竹垫。
蓁(zhēn):艸丰盛皃。
臻(zhēn):到,达到。

(兴xīng):篆   金 、 、 、 、
《说文》: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
《新华》:①举办,发动;②起来;③旺盛;④流行,盛行;⑤准许;⑥或许。⑦xìng,兴趣,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
“興”从“舁”从“凡”从“口”,义即起风。
嬹(xīng):高兴。
臖(xīng):即“腥”。
舋(xīng):裂缝。

釁(衅xìn):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说文》释为血祭,当指祭祀时的宰杀牲畜,鲜血喷涌的样子。

爨(cuàn):烧火煮饭。指烟气升腾环绕的样子,所以音从雚。


(lòng):篆   甲 、 、 、
《说文》:玩也。从収持玉。
《甲骨文》:象于岩穴中两手持玉之形,唐兰释 ,以为弄之古文(《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案唐说可从。
《新华》:①弄堂,小巷。nòng,②拿着玩,戏耍;③搞,做;④搅扰;⑤耍,炫耀。
“弄”当指双手持“壬”以到山洞采玉之形。山洞如巷,所以义指弄堂;玉须仔细拿着辨认,如戏耍、把玩之状,故有玩弄之意。
梇(lòng):树名。
硦(lòng):洞穴。
哢(lòng):喉咙。

筭(suàn):《说文》释为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应是“算”的古体。

(suàn):篆?
《说文》:数也。从竹,从具。读若筭。
《新华》:①核计,计数;②打算,计划;③作为,当作;④作罢,休再提起;⑤总算。
“算”即算盘,从“竹”从“目”从“収”,双手拨动算盘珠子的会意。音从雚,取算盘珠子如丸。
匴(suǎn):淘米的溲箕。

篡(篹cuàn):逆而夺取。取打算盘时的将珠子往上拨动。

(zūn):篆   甲 、 、 、 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文》:酒器也。从酋,収以奉之。《周礼》六尊:犠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 ,尊或从寸。
《甲骨文》:从 (酉)从 ,象双手奉尊之形。或从 ,则奉献登进之意尤显。金文作 、 、 、 、,与甲骨文略同。酉本为酒尊,因用为地支名,遂以尊为器名矣。
《新华》:①地位或辈分高;②敬重;③量词;④同“樽”,指古代盛酒的器具。
“尊”本为双手奉尊之形,但所从之“ ”不应是登进之意,而是以梯级表示尊的等级,正如《说文》所引《周礼》,有六尊之多,在古代大约主要是大小区别,按酒尊大小分别对应宾客的身份贵贱。
或疑其本义是指捧尊以敬迎神灵(龙)的降临。故有尊敬之意。
遵(zūn):遵循。
樽(zūn):酒杯。
鳟(zūn):鱼名,赤目。体侧扁,形略似鲑鱼,全身有显著的黑点。常栖海中,夏季上溯于河产卵,秋末又入海。肉可食,为养殖的名贵鱼种。大约取义于如人醉而目赤之态。
撙(zǔn):从全部财物里节省下一部分。
譐(zūn):语言谦恭。
罇(zūn):陶制酒杯。
繜(zūn):古代妇女所穿的小衣。以帛为胫空,用絮补核。大约是乳罩,状如樽。
鐏(zùn):戈柄末端的铜套,锥形如樽。
噂(zǔn):相聚而谈论。
僔(zǔn):聚集。

墫(cūn):《说文》释为跳舞。疑即蹲义。

蹲(dūn):屈膝而踞,奉尊之状。

(粪fèn):篆   甲 、 、 、 、   金  、
《说文》:弃除也。从収推?弃釆也。官 说,似米而非米者,矢字。
《甲骨文》:象双手执箕弃除秽物之形。《说文》…甲骨文 上所从之 ,小篆伪为 ,乃表示秽物,非必为矢也。
《新华》:①屎,粪便,可作肥料;②施肥,往田里加肥料;③扫除。
“粪”即奉箕以扫除之意,所以,或体加“帚”。“箕”,撮箕,俗言粪斗。音从蝇,取苍蝇所营之物为义。
瀵(fèn):《说文》释为水浸也。义当指粪池。
棄(qì):甲骨文为“ ”,本义当指遗弃婴儿。所以音从子。
     
朕:撑篙渡河                   舂

卷五 畕部
字族:畕僵疆缰礓橿薑畺繮彊壃韁麠

(jiāng):篆  甲 金
《说文》:比田也。从二田。
《甲骨文》:从二田,与《说文》畕字篆文略同。

(jiāng):篆   甲  金 、 、 、 、 、 、 、 、 、 、 、 、
《说文》:界也。从畕,三,其界画也。 ,畺或从彊土。
《甲骨文》:从畕从 (弓),为疆之原字。古代黄河下游广大平原之间皆为方形田囿,故畕正象其形。从弓者,其疆域之大小即以田猎所用之弓度之。《说文》……按三乃羡画而非界画,田囿四围已自有界,不须更作界画也。《说文》以彊为弓有力,而以畺疆为疆界之疆。
《新华》:疆,边界。
“畕”当为“畺”之省。篆文“畺”之三横应即伸直之弓,即用松开的弓从四围进行丈量。弓松而能直,所以为有力。丈量目的在于划分边界,所以义为疆界。音从弓。或如《甲骨文》所说,本指田界,直如“工”,故音义从“弓”。
僵(jiāng):《说文》释为倒地。不确,当即直挺挺。
疆(jiāng):边界,境界,界限。
缰(jiāng):拴牲口的绳子。取其拉而直之意。
礓(jiāng):台阶。
橿(ji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材坚韧,可做车轮。或指锄柄,锄把。当为一种很直的树。
薑(jiāng):生姜。块块相连如田。
壃(jiāng):土界。
韁(jiāng):用皮革做的缰绳。

麠(jīng):大獐子,牛毛,一角。或指水鹿,亦称“马鹿”、“黑鹿”。疑取其体大有角为音义。

彊(强qiáng):弓有力。
   
                          薑                  田野

卷六 桑(丧)部
字族:桑桒嗓颡搡磉褬鎟槡縔
丧喪
爽鷞慡樉鏯漺塽騻

(sāng):篆  甲 、 、
《说文》:蚕所食叶木。从叒木。
    《甲骨文》:甲骨文象桑木之形。《说文》篆文从叒乃由 形而伪。汉印皆篆 或 ,与甲骨文略同。
    《新华》:落叶乔木,开黄绿色小花,叶子可以喂蚕;果实叫桑椹,味甜可吃;木材可以制器具;皮可以造纸。
桑是先民的神木,他们认为桑林是与天相通的地方,于是扶桑便成了传说中的通天大树。这种扶桑神树,总是与太阳联系在一起,是太阳升起和栖息的地方。事实上,桑在商代还是至关重要的衣食来源,桑叶养蚕以制衣,桑椹可食以果腹,甚至最早的酒就是桑椹储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音从龙,义即雷神之树。
嗓(săng):喉咙。出声的器官。
搡(săng):用力推。取义同“婼”。
颡(săng):脑门子。圆而鼓出如象额。
磉(săng):柱下石。圆而鼓出。


(sāng):篆  甲 、 、 、 、 、 、 、 、 、 金 、 、 、 、 、 、 、 、 、 、 、 、 、 、 、 、 、
《说文》:亡也。从哭、从亾会意,亾亦声。
《甲骨文》:从 从数口, 象桑树,口象采桑所用之器,本义为采桑,借为丧亡之丧。
《新华》:①跟死了人有关的事;②sàng,丢掉,失去。
“丧”的本义当指号哭如鹅叫,犹“哀鸿”之意;“桑”在其中既表声,又借桑叶凋落以表示失去、死亡之意。甲骨文中以“噩”为声符。金文则或从“噩”从“亡”。
另据《周清泉•文字考古》(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269页):黑为生色,白则为死色。于人,是以白骨之白为丧色;于木,则以桑根之色白为丧色。桑树的根皮色白,名“桑白皮”,是中药材。桑死根见犹人死骨见,其色皆白,故白为死色。
鹅正为白色,或疑以鹅为声;鹅能高飞云天,因此也就含有神圣的意味,表征着灵魂的升天。古代所谓的凤,其声近鸿,疑或指天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扶桑神树上就栖息有两只天鹅(见图)。

(shuǎng):篆  金 、 、
《说文》:明也。从爻爻,从大。 ,篆文爽。
《新华》:①明朗,清亮;②轻松,利落;③痛快,率真;④不合,违背。
金文“ ”从“丧”从“日”,“丧”本指桑林的叶子凋落,叶子凋落,所以透光;因此,“爽”义即穿过桑林的秋阳;“叒”的甲骨文本如人形,所以渐伪为从“大”。商人本是桑林之族,桑林之舞,桑林之会,是他们的乐土。所以,“爽”义指空爽、明亮、痛快。
慡(shuǎng):痛快。
樉(shuǎng):应即桑树。
鏯(shuǎng):推拒。
鷞(shuǎng):《说文》释为鷫鷞,西方之鸟。大约是候鸟,秋天从西方迁来之鸟;其来之时,桑叶凋落,寒霜降临。疑即天鹅。
漺(shuǎng):水清皃。
塽(shuǎng):干土。
騻(shuǎng):快马。

磢(chuǎng):用石头磨。
傸(chuǎng):天真,率直。















   

三星堆出土的扶桑神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扶桑

卷七 上部
字族:丄上仩

(上shàng):篆  甲 、 、 金 、 、 、 、 、
《说文》: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篆文上。
《甲骨文》:上与下本为相对而成之概念,《易•上经》“上对下立名”,故用一符置于一条较长横画之上下,以标识上下之意。最早本用上仰或下伏之弧形,加一以表示上下之意。后因契刻不便而改弧形作横画。在合文中,或有省去一画者,亦有将弧线刻成折画者,如上下作 ,下乙作 。
《新华》:①位置在高处的,跟“下”相反;②由低处到高处;③增加;④按规定时间进行某种活动;⑤拧紧发条;⑥放在名词后,表示在中间、方面、在某一物体的表面、在某一事物的范围内;⑦在动词后,表示完成、趋向;⑧达到一定程度或数量;⑨旧时乐谱记音符号的一个,相当于简谱的“1”。
“上”为上的会意,音从龙,取雷声为义。
仩(shàng):即“长”。


卷八 天部
字族:天忝添舔掭菾悿婖呑

(tiān):篆 甲 、 、 、 、 、 、 、 、 、 金 、 、 、 、 、 、 、 、 、
《说文》: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甲骨文》:自罗振玉、王国维以来皆据《说文》释卜辞之 、 、 为天,谓 象人形,二即上字,口象人之颠顶,人之上即所戴之天,或以口突出人之颠顶以表天。卜辞中仅个别辞例用为颠顶之义,其余各处皆当读为大。
《新华》:在地面以上的高空。②自然的,生成的。③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④气侯。⑤季节,时节。⑥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或他们所住的地方。
“天”确实是一个令人疑惑的字,看起来简单,其实难以理解。依据甲金文字,它的确如《甲骨文》所言,跟“大、夫”差不多(分别见《大部》、《午部》),所以《甲骨文》认为“天”当读为“大”。若依罗振玉、王国维所说,“天”为人头之上,则义当跟“元”相通(参见《元部》)。
疑“天”本从“夫”上加“上”或“口”:“夫”指杵工(见《午部》),从“上”,指在天上作杵,其义当指打雷;“口”在金文或填实如“ ”,说明不是指“口”,而是指其如圆的车轮或石头(参见《磊部》),指雷声的滚动。因此,它的本义就是指雷;雷即为天,这跟先民的天神观也相吻合。音从蝉,因为先民本视蝉为雷神的具象。
不过,或疑“大、夫”本因“天”而取义,所以混同。“大”本指至高无上之意,后转而指物的大,人的地位或年纪大;“夫”据“大”而来,转而指丈夫。由于取义不同,读音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另外,“大”的读音似从“蛙”,蛙本也被先民视为雷神;则“大”与“天”义本相同。在《诗经》中,“天”既指天空、天神、天命,也指天子、父亲,如《小雅•正月》四章:“民今方始,视天梦梦。”《郑笺》解为:“民今且危亡,视王者所为,反梦梦然。”《鄘风•柏舟》一章:“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解作:“母也天也,尚不信我。天,谓父也。”
忝(tiǎn):《说文》释为“辱也。从心,天声。”义当指有愧于。体现人们对雷的畏惧心理。《诗经•大雅•瞻仰》七章:“无忝皇祖,式救尔后。”自古以来,民间仍警告人不要做坏事,特别是不要做对不起父母、祖宗的事,否则会遭雷打(书言“遭天遣”)。
添(tiān):增加。疑其本义当指下雨。
舔(tiǎn):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疑本指猫狗等动物的吃食方式,故有“忝”义。
掭(tiàn):用毛笔在砚台内蘸墨。取“舔”为义。
菾(tián):即“甜菜”。也称“莙荙菜”。藜科。二年生草本。主根为肉质块根,含糖质,可制糖。《本草纲目》称“菾菜,正二月下种,宿根亦自生。”疑取其开春雷之际下种;或指其甜味,而取“舔”为义。
悿(tiǎn):胆怯、疑惑。应同“忝”。
婖(tiān):古女子人名用字。

呑(tūn):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

卷九 田部
字族:田畋鈿钿佃畇畠畑鴫甸
畕僵疆缰礓橿薑畺繮彊壃韁麠(另见《畕部》)


(tián):篆   甲 、 、 、 、 、 、 金 、 、 、 、   
《说文》:陈也。树穀曰田。象四囗;十,阡陌之制也。
《甲骨文》:象田猎战阵之形。古代贵族有囿以为田猎之所,囿有沟封以为疆界,亦即隄防,其形方,因谓之防。甲骨文田字从囗从十井丰等,囗象其防,十井丰等表示防内划分之狩猎区域。故封疆之起在田猎之世。围场之防,就田猎言,本以限禽兽之足,就封建言,则为封疆之界,故此古代之封疆,必为方形。而殷代行井田制,其井田之形亦必为方形。此井田乃农耕之田,已非田猎之所。后世不知农田阡陌之形初本田猎战阵之制,故《说文》…不确。
《新华》:①种植农作物的土地;②打猎。
“田”本应是两个字:
一个是如“雷”字中的“田”,写如“ ”,是车轮的象形。田猎之义当源于此。《诗经•小雅•车攻》二章:“田车既好,四牡孔阜。”《朱熹•集传》:“田车,田猎之车。”《周礼•考工记•序》:“故兵车之轮,六尺又六寸,田车之轮,六尺又三寸。”取田猎之声如雷声滚动。这个意思或用作表建鼓,如《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毛传》:“田,大鼓也。”义即鼓声如雷一般响亮。
一个是耕种的田地,写如“ ”,即有疆界的方块象形。《诗经•齐风•甫田》一章:“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孔颖达•正义》:“上田谓垦耕,下田谓土地。”
但或许这两层含义是统一的:田猎之说,疑源自牛羊鹿等动物的放牧,需要之时,“畋”而取之;不是一般的打猎,“猎”音与“野”同,从野外猎取;而“畋”,是在自家的田里捉取;称草原为“甸”,当源于此。由于田猎在耕种之前,其本音仍属田猎之田,音义同“天”,蝉声;而耕种之田,疑音从燕,取燕子的衔泥为义;由于两音相同,导致“ 、 ”之间的形、音、义俱混。
畋(tián):《说文》释为平田也,即平整田土。不确,当指田猎。
鈿(tián):镶嵌。钱币。
鴫(tián):田鸡。

佃(diàn):应即农夫。
畇(diàn):平整田土。
畠(diàn):泥田。
畑(diàn):烧荒。
甸(diàn):《说文》释为天子五百里地。郊外之地。

(jiāng):篆  甲 金
《说文》:比田也。从二田。
《甲骨文》:从二田,与《说文》畕字篆文略同。
畺(jiāng):篆   甲  金 、 、 、 、 、 、 、 、 、 、 、 、
《说文》:界也。从畕,三,其界画也。 ,畺或从彊土。
《甲骨文》:从畕从 (弓),为疆之原字。古代黄河下游广大平原之间皆为方形田囿,故畕正象其形。从弓者,其疆域之大小即以田猎所用之弓度之。《说文》……按三乃羡画而非界画,田囿四围已自有界,不须更作界画也。《说文》以彊为弓有力,而以畺疆为疆界之疆。
《新华》:疆,边界。
“畕”当为“畺”之省。篆文“畺”之三横应即伸直之弓,即用松开的弓从四围进行丈量。弓松而能直,所以为有力。丈量目的在于划分边界,所以义为疆界。音从弓。
或疑“畺”本以“畕”为声,“畕”即“雷”,当到《说文》之说。“畺”即强弓,开弓射箭时,振声如雷鸣之意。
僵(jiāng):《说文》释为倒地。不确,当即直挺挺。
疆(jiāng):边界,境界,界限。
缰(jiāng):拴牲口的绳子。取其拉而直之意。
礓(jiāng):台阶。
橿(jiāng):当为一种很直的树。或即尺。
薑(jiāng):生姜。块块相连如田。
壃(jiāng):土界。
韁(jiāng):用皮革做的缰绳。
麠(jīng):大獐子,牛毛,一角。取其角为音义。

彊(强qiáng):弓有力。


卷十 申(电)部
字族:申神伸婶审绅砷呻胂渖珅訷谉眒柛榊氠妽鰰坤抻樄螴蔯迧陳
电電掩腌淹阉崦奄罨殗黤硽剦菴醃俺庵埯鹌蓭晻唵裺菴痷馣匎
畾磊厽絫垒累雷镭蕾擂嫘檑儡缧藟礌纍轠傫癗櫐蠝鼺蘽灅虆鑸塁縲礨纝礧壘鐳攂靁儽瓃鑘壨
?讯汛迅茕橩

(shēn):篆   甲 、 、 、 、 、 、 、 、 、 、
金 、 、 、 、 、 、 、 、 、 、 、 、 、 、 、 、 、 、 、
《说文》: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 ,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申, ,古文申, ,籀文申。
《甲骨文》;叶玉森谓甲骨文申字象电耀曲折形,《说文》虹下出古文 ,许君曰“申,電也”与训“申,神也”异,故申象電形为朔谊,神乃申谊(《殷墟书契前编集释》)。按叶说近似。
《新华》:①地支的第九位;②申时,指下午三点到五点;③陈述,说明;申斥,指责。④上海市的别称。
“申”字的确象闪电。但从以其为声符的字来看,却是指彩虹。所以,我认为“ ”当从相接的“匕”,即以鸟的翅膀作喻,形容其高挂于天,如鸟之羽而七彩;而其读音如“凤”,可凤凰却是传说中的,因此,我怀疑传说中的凤凰就是指彩虹,真正的音源是龙(蝉)。
神(shén):天神。神灵。
伸(shēn):伸展。
绅(shēn):大带。如虹。
呻(shēn):吟诵。如果是指闪电,当指吟声短而促。可吟诵实际上是拖长声音。
胂(shēn):夹在脊骨两旁的肉。呈带状。
訷(shēn):申明。表明。
眒(shēn):惊视。疑指虹膜,眼睛的瞳仁,状如虹。
审(shěn):由“審”简化而来,见《釆部》。

坤(kūn):地。指土地的五色。

抻(chēn):扯,拉。
陳(陈chén):《说文》释为“宛丘”,即中间低四周高的山丘。显然指其状如虹。
樄(chén):陈列。

?(螴虹hong):彩虹。

電(电diàn):从“雨”从“申”,这才是指闪电,即随雨而来的。一般在下雨之前,云相摩擦而发生闪电;而雨后常出现彩虹,先民可能把它们想象成了一种东西,能呼风唤雨,雨后又幻化成彩虹。所谓龙凤,可能指的都是这种天象。其音同“天”,义也即天,却又跟燕子发生了联系。

(yǎn):篆   金 、 、 、 、 、  
《说文》:覆也。大有余也。又,欠也。从大,从申;申,展也。
《新华》:①覆盖;②忽然,突然。
“奄”指的是乌云覆盖,电光闪动的情形。从“大”从“申”,“大”就是覆盖之意。音正同蝉。或疑从燕,如燕巢之悬于头顶之意。燕蝉多混,可能体现商人崇拜对象的由蝉而燕的转变。
掩(yǎn):以手覆盖。
腌(yān):用盐浸渍肉。
淹(yān):淹没。
阉(yān):本义是指宫中的门童,晚上负责关闭门户的仆人。因被阉割,从而指阉割之意。
罨(yǎn):用网覆盖。
黤(yǎn):青黑色。
硽(yǎn):山岩相结合。疑指石堆。
剦(yān):阉割。

俺(ān):我。
庵(菴蓭ān):小庙。一般指尼姑庵,取义其封闭。
埯(ǎn):挖小坑点种。
鹌(ān):鹌鹑。鸟名,头小如燕。
晻(àn):不明亮。
裺(ān):扣好衣服。
痷(ān):据《康熙字典》,义或指半卧半起之病;或指痩;或指跛疾。疑本指黑眼晕病,所以站立不稳之状。
馣(ān):香熏。

匎(ān):黑暗。
(léi)。篆 甲 、 、 、 、 、 、 金 、 、 、 、 、
《说文》: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从雨,畾声象回转形。 ,古文雷。 ,古文雷。 ,籀文雷。
《甲骨文》:从 (申),申即电,电相击而有雷声,故以电之闪光表示雷之特征,又以实点作 形,小圆点作 形或 形 形表示雷声。甲骨文中之小圆形,即实点之虚廓,二形通用;而小圆形又因中间加横竖画为文饰而作 ,因契刻不便改圆为方而作田字形。金文雷作 、 、 ,伪变为小篆 。
《新华》:①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强大声音。②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
“雷”指的是闪电时的雷声,这是没有问题的;可奇怪的是:打雷的声音事实上是隆隆(longlong)声,而不是“lei”声。这是后来的音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字中“ 、 、 ”表示的到底是什么?“ 、 ”指的应该是圆的石头,取的是石头滚动时的声音大而连续。这种描述是相当准确的,关键在于雷的滚动性;而且,大的石头在石头堆里滚动时还会碰出火花,这就跟雷鸣电闪一样。而“ ”应该不是什么文饰,而是指车轮,指雷声滚动如车轮;另外,其状如“单”,疑直指雷声如蝉鸣,甚或就是把蝉当作雷神的化身,音即蝉鸣,而不以雷声。
据《金枝》所述,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过在干旱季节,通过或敲击石头,或滚动车轮等模拟雷声的方式进行求雨的历史。“磊、雷”的同音,可能正反映出这样一种联系。
所以,我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一部;或者干脆属于“石部”。
磊(lèi):汉字中凡是表示某种东西多、快、特别的都用三个或四个同样的符号予以重叠。三石重叠,自然是表示石头的重叠。
厽(lěi):“厶”本指蛇,这里应该是指垒石时所现出的缝;或者是后来“磊”的简化。不一定是《说文》所解释的为累叠土块成为墙壁。
畾(léi):指车轮滚动。
絫(累纍lěi):积累。指丝线的相连接。
垒(壘壨lěi):累叠土砖。
蕾(lěi):花蕾。圆形堆叠。
擂(攂lèi):连续地捶。
儡(儽léi):容颜败坏。指人的面貌不匀称。
藟(lěi):葛类植物。取其蔓长。
轠(lěi):指车轮滚动。
癗(léi):肿瘤。
櫐(léi):指树上结满了果实。
瓃(léi):玉器。
?
(xūn):篆
《说文》:疾飞也。从飞而羽不见。
“飞而不见羽”,当为蚊蝇之类,所以音从蜂蚊。因无其他可以参照,故从《说文》之说,《古籀汇编》所录“讯”字,其古籀文为“ ”或“ ”,前者从“ ”从“ ”,当为蜂在巢边之意;后者从“丝”从“女”从“口”,象俘而问讯之状;音义虽类而字实不从“?”,疑“讯”另有其字,义或如“闻”,辨蚊蝇之飞鸣也。
或疑即闪电的象形。音从龙。
汛(xūn):《说文》释为洒水,即水滴飞溅状如蚊蝇飞落。《新华》释为定期涨水,取其盛之意。
迅(xūn):快。

茕(煢qióng):回转来疾飞。
橩(qióng):古代类似色子的一种游戏用具。
   
虹             电

卷十一 辰部
字族:辰宸鷐桭敐曟莀曟蜃蜄鋠脤祳振赈裖侲帪屒誫震辴唇陙滣浱脣漘
農禯蕽襛儂膿穠欁繷莀癑憹醲齈濃噥辳
辱溽褥蓐缛鄏嗕媷耨槈鎒

(chén):篆   甲 、 、 、 、 、 、 、 、
《说文》: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 ,古文辰。
《甲骨文》:商代以蜃(蛤蚌属)壳为镰即蚌镰,其制于蚌镰背部穿二孔附绳索缚于拇指,用以掐断禾穗。甲骨文辰字正像缚蚌镰于指之形。 象蚌镰,本应为弧形,作方折形者乃刀笔契刻之故; 象以绳缚于手指之形。故辰之本义为蚌镰,其得名乃由蜃,后世遂更因辰作蜃字。又古籍中之大辰星(即天蝎座 星)与前后相邻二星所连成的弧形与农具辰之圆弧形刃部相似,故以辰名之。
《新华》:①地支的第五位;②辰时,指上午七点到九点;③指时日;④日月星的总称。
“辰”跟“匹”(见《甘部》)十分相似,只是中间多了个连接性的符号“ ”;“ ”所指是个什么呢?阴茎?彩虹?蚌肉?或者是引水的竹筒什么的?“匹”的意思指婚姻匹配,什么东西相匹配,指的就是男女的性器相匹配,可见“ ”是一个象征色彩很浓的符号,崖下出水,当指女阴。因此,“ ”所指就很明显了,指的就是男阴;“辰”就是男女性交的符号,“ ”本身也象半个“内”字(见《内部》)。
但不能说“辰”跟虹、蚌没有关系,其实先民就是按照这种相似率来进行类比思维的。微微张开的蚌就像女阴,所以民间俗语称女阴就为“蚌壳”;而弧形的“虹”则跟阴茎相似。为什么先民将彩虹想象为蜃所吐?为什么古人以为蜃为鸟雀所变?实际上就是将人间的交配外化为天地的云雨。由此,可以推测所谓的凤凰和龙,“凤、丰”本同音,“丰”本是“蚌”的音义符号,而“凰”则跟“蚌”同音,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凤凰”即“丰蚌”,大蚌之谓也;“辰”的属相本为“龙”,“龙、虹”音也相同,“龙”伴雨,而“虹”通常也在雨后出现,因此龙就是虹。我想,古代求雨仪式,大致就是男女的野合。为什么商代有桑林之舞,男女相奔?为什么殷人崇尚酒池肉林,椹酒女人?追求快乐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繁育后代,是为了感应天地。“龙”之舞是那样古老,源于对性器的崇拜;“龙”之戏“珠”戏的是什么珠,蚌之珠,是对性交的礼赞。
另外,珍珠“白”既然是魂魄所聚,孕育珍珠的“蚌”自然也就有了生育之神的意味。
所以,“辰”的意思原本跟“生”近似:“辰”为什么可指包括日月在内的所有星斗,体现了先民对生育能力的渴望,能使自己的子孙后代象星辰一样散布四方;同时也包含了对生产丰收的期望,希望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而具有象征和实际意义的仪式过程,就是性交,这种性交不是男女之间的简单交配,而是借此唤起天地万物的阴阳交配,从而生机勃勃。
所以,“辰”音从龙,本义是指女性生殖器,取其状如蚌;也可谓音从凤。
宸(chén):屋檐。瓦是阴阳相合的。
鷐(chén):鹞一类的猛禽。
曟(?曟chén):《说文》释为“房星,为民田时者。从晶,辰声。”本字实有三个,或从日出,或指星落,或指持辰而耕。《说文》另释“?”为“早昧爽也。从臼,从辰。辰,辰时也;辰亦声。丮夕为夙;臼辰为?。皆同意。”其金文为“ 、 、 ”。

蜃(蜄shèn):《说文》释为“雉入海化为蜃。”雉即野鸡,本是阴茎的象征物;谓其化,实指交配。虹七彩,野鸡之尾也七彩。蜃壳所含肉,可伸可缩,象征性器的交合。因此,龙、凤、虹、蜃、雉实际上是纠缠不清,可以互相转换的;但表达的却是同一意思:阴阳交配。
祳(shèn):《说文》释为“社肉,盛以蜃,故谓之祳。天子所以亲遗百姓。从示,辰声。春秋传曰:石尚来归祳。”疑指交配仪式。
鋠(shèn):圆铁。
娠(shēn):胎儿在母体中微动,泛指怀孕。

脤(脣唇chún):口的边缘。即嘴唇。或指阴唇。
滣(浱漘chún):水边。

振(辴敐zhēn):举起。指阴茎的勃起。
赈(帪zhēn):富裕。救济。
裖(zhěn):玄服。疑指孕妇之服。
侲(zhēn):古代在迷信活动中用以驱疫逐鬼的儿童。疑本指“娠”,指怀孕。
屒(zhěn):伏。
誫(zhěn):大声说话。
震(zhèn):雷。
唇(zhēn):震惊。张口结舌的意思。
陙(zhēn):竖起。


(辳农nóng):篆   甲 、 、 、 、 、  金 、 、 、  、 、 、
《说文》:耕也。从晨,囟声。 ,籀文農从林。
《甲骨文》:从 从 , 或作 ,象辰在艸木丛中,与日及日月在艸木丛中会意为莫( )朝( )之方式同。辰为大辰星,大辰星升与艸木丛中之时即为 时。又有从 从 者,象手持蚌镰形,当为农之本字,而后世用作早晨之晨,《说文》篆文增声符囟作 以作农耕之农。《说文》:“ ,早昧爽也。”[释义]① 祭;②多 ,疑为职官名。
《新华》:①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②农民。
据《甲骨文》所释来看,“辳”既为一种祭祀形式,显然不是什么蚌镰,而是早晨迎接日出时在桑林中举行的一种性交仪式。或者是表征太阳出来,林木中雾气升腾的样子,呈天地交合之态;“農”之 “ ” 正是表示上升的含义,与蚌镰没有什么干连。所以,“農”义即“晨”,指早晨露重、雾起、日出之状。音从龙。
禯(nóng):晨祭。
蕽(nóng):艸上的露珠。
襛(nóng):衣厚皃。雾笼如衣。
儂(nóng):我。
膿(nóng):肿血。指其如露水打湿的泥泞。
穠(nóng):花木繁盛。
欁(nóng):林木森然。
癑(nóng):痛。应指脓肿。
醲(nóng):浓烈的酒。
齈(nóng):气味刺鼻。
濃(nóng):深厚。浓烈。
噥(nóng):小声说话。

(rǔ):篆  金  、 、
《说文》:恥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时,于封畺上戮之也。辰者,农之时也。故房星为辰,田候也。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辱字从辰从寸,寸谓手,盖上古之世,尚无金铁,故手持摩锐之蜃以芸除秽草,所以耨也。
《新华》:①羞耻;②使受到羞耻;③玷辱;④谦辞。
“辱”如果是指除艸,则羞耻之意无从出;从“ (手)”摸“辰”,即手摸生殖器,疑指接生。音同“濡”,也有弄而出水之意。因此,其义当与“入”近,意指性交。
溽(rù):潮湿而暑热。
褥(rù):装着棉絮铺在床上的东西。
蓐(rù):草席,草垫子。
缛(rù):繁密的五彩的文饰。
嗕(rù)中国古代北方部族名。疑本指口含。
媷(rù):临产。

耨(槈鎒nòu):除草。
         
                  蚌                        7000年前的乾坤合璧(红山文化)










第二章 风
鹦鹉属鹦形目,鹦鹉科,是一个以体色艳丽,能模仿人语而驰名古今中外的鸟类类群。它们种类之间体形差异很大,但其结构都一样。鹦鹉在自然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世界有340多种鹦鹉,分属6个亚科,70---80个属,分布在大洋洲、亚非大陆和中南美大陆。
鹦鹉主要栖息在热带区域,只有少数飞到北方和南方的温带地区。分布最多的地区是南美洲、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非洲和亚洲大陆的品种较少。
鹦鹉的喙弯曲有勾,腿较短。它们的脚掌前后有双趾,走起路来样子很怪,但爬起树来却是行家。这时候,它们的喙往往会助一臂之力。鹦鹉的舌头厚而强健,能够巧妙地摆弄它们的食物——-种子和水果。以食花蜜为主的短尾鹦鹉舌头很长,舌尖像刷子。鹦鹉的喙(嘴)非常坚硬且锋利它能啄破象椰子那样坚硬的食物。鹦鹉的食性很杂,它们大多以果实和种子为主,有的鹦鹉除了食果实、种子,还食花、叶芽、根茎、昆虫以及蛹等,如大葵花鹦鹉。
鹦鹉身上的色彩主要是绿色,但也有许多例外。一些美洲鹦鹉以蓝色和黄色为主。不少鹦鹉的翅膀上有红色。色彩最鲜艳的当数短尾鹦鹉。它们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色,配以蓝色、紫色、棕色、黄色和黑色。美冠鹦鹉基本上是白色和黑色,偶尔也有些黄色、红色可桃色。
人们喜欢饲养鹦鹉,主要因为它们善于模仿人和别的声音。其中当属处身长30厘米,有着红色短尾巴的灰鹦鹉最为出色。实验证明,它的认知能力可以和海豚等灵长类相比。亚马孙鹦鹉是美洲鹦鹉中最善说话的鹦鹉。
鹦鹉常生活在洼地、热带雨林、海滩、山丘或岩石处,大多数为树栖,喜欢结群活动。鹦鹉的窝都设在洞中。树洞、白蚂蚁堆起来的洞、岩石里的洞,还有地面上的洞都是它们的家。只有产于南非洲的僧鹦鹉(长尾鹦鹉的一种)例外,它们用树枝自已筑起很大的巢。多数情况下,这些巢穴都是公用的,但每对僧鹦鹉都有自己的进出口。所以有的时候,它们的巢穴会大到把支撑它的树枝压垮。
大型鹦鹉三至四岁性成熟,小型的一至二岁,它们大多“一夫一妻”制。每窝产卵2-5枚,体形较少的种类有时多达8-9枚。卵较小,大多为纯白色,呈椭圆形,孵化期为16-32天。雏鸟为晚成鸟,刚孵出来时两眼紧闭,全身仅头顶和背部生有稀疏的绒羽或者完全裸露,不能活动和取食,要在亲鸟的细心呵护下度过2-3个月才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由于它们栖息的森林环境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再加上过度捕猎,大多鹦鹉的野外数量都在明显下降,成为濒危物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有45种鹦鹉被列入国际重点保护名录。我国则将所有鹦鹉种类列入国家II级保护物种。
从鹦鹉的特点来看,它可能就是古代传说中的凤凰原型。由于它善于模仿各种声音,故被称为百鸟之王;《庄子》说凤凰非梧桐不栖,正跟鹦鹉的栖息方式吻合,因为老的梧桐树容易空心,形成自然的树洞,最适合鹦鹉栖息;鹦鹉的“一夫一妻制”也符合凤凰的秉性,同时,所谓比翼鸟、鸾可能都是指鹦鹉;从出土的古代文物来看,凤凰的样子也象鹦鹉的样子,尤其是凤凰的钩形嘴,这是一般鸟类所没有的,而鹦鹉则很明显。 
    鹦鹉是人类最早驯养的鸟类之一,同时也是羽色最为艳丽的观赏鸟之一,在古代被称之为鹦母、鹦母鸟、鹦哥、陇西客,唐代玄宗还曾敕封其为“雪衣女”、“绿衣使者”。很长一段时间内,鹦鹉一直是帝王大臣、富贵人家的宠物,身价高贵,因此赢得了玩赏鸟中“贵族”的声誉。
  在我国,最早详细地描绘鹦鹉的产地、外貌和其能言特点的古书为《山海经》。在其卷二之《西山经》中云:“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有鸟焉,其状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山海经》中的“黄山”应在今天的四川一带。而晋代张华所著《禽经注》中则云:“鹦鹉,出陇西,能言鸟也。”《禽经注》中的陇西却是指甘肃东南,陇山之西。根据考证,常为我国古代贵族阶层赏玩的鹦鹉主要是大绯胸鹦鹉,此种鹦鹉常年生长在热带地区,产于我国的四川西南、云南西北、西藏南部,这与《山海经》的记载相吻合,因此,《禽经注》中关于鹦鹉产地的描述有失确切。然而“陇西客”却作为鹦鹉的别名,被历代文人墨客广为传颂,鹦鹉产自陇西之说也就相应地流传下来,如唐代的韦庄在诗中就提到:“地贫惟卖陇山鹦。”白居易也曾有诗句:“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及经年嘴渐红。”
  《礼记•曲礼上》中就已有了“鹦鹉能言,不离飞禽”的记载。由此可见鹦鹉作为观赏鸟进入人类社会至少也得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人民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掌握了训练鹦鹉学话的本领。
  由于鹦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驯养史,它同人的关系也就极为密切,人们对它的钟爱可谓如痴如醉,历代文人均有传世佳作,赞颂鹦鹉的美和善仿人言的才能。早在三国时期,文学家弥衡就曾写过一篇著名的《鹦鹉颂》,盛赞鹦鹉之美、之慧、之善言。赋中写道:“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质兮,含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
从历史文献中不难看出,美丽灵慧的鹦鹉,并不仅是文学艺术家们借以抒发情感的重要媒体,它同时还是古代雕塑、铸造及装饰等方面的艺术原型。在许多古诗词中,如李白的《襄阳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常提及的“鹦鹉杯”,就是一种形似鹦鹉嘴的酒器。再如在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王妃“妇好”墓中,就有许多玉制的鹦鹉、凤、鸽、燕等随葬品。这些都说明同人们熟知的龙、凤、孔雀一样,鹦鹉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图腾崇拜的一种偶像,更是长期以来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定鸟文化的一大主题。
其名被称为“母”,说明可能存在过以鹦鹉为始祖崇拜的时期。从汉语的音义体系源于模仿来看,鹦鹉的模仿其他动物的叫声,可能给过先民以启迪。之所以没有形成相关的传说,主要是因为凤凰偷换了它的概念。不然是难以说通的。
今日所见关于凤的最早记录,可能是在《尚书•益稷》篇中。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一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凤皇来仪。”如果说的是史实的话,这凤凰当是驯养的,不然何以会来呢?
《山海经•南山经》:“有鸟焉,其形如鹤……名曰凤凰。……是鸟也,自饮自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大荒西经》:“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诗经•大雅•卷阿》中更是作了详细的描绘:“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雝雝喈喈。”从诗句来看,传说中的凤凰是以梧桐为栖的,故有“凤凰非梧桐不栖”之语。
而梧桐树其实不过是一种乔木,且冬季落叶,算不得什么高贵。树干溜青、笔直,没有枝丫。鸟其实是没处可栖的。可凤凰为什么偏偏选它呢?这是因为乡间栽梧桐,主要是因为梧桐皮可以剥下来沤作绳索,在南方,自然性的植物纤维再没有比梧桐皮好的了,麻虽然牢,但不长;而梧桐皮纤维又长又软,最适合作牛綯之类。因此,梧桐是在不断地遭砍伐中的。但梧桐的生命力很长,只要留有树兜在,就又会发出新苗来,而且会有好几根;这样以来,乡间的梧桐,往往兜部很大,不知其年岁,上面却簇生着许多细小的新枝。老树兜的年岁太久,往往空心;因此,它便成了凤凰最理想的栖身之所了。而在鸟类中,以树洞为巢的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啄木鸟,它们一般是自己啄洞;一类是鹦鹉,只是拣现成的。
因为凤凰的缘故,梧桐也就跟着成了神木: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闰”、“知秋”。说它每条枝上,平年生12叶,一边有6叶,而在闰年则生13叶。这是偶然巧合演绎出来的,实际没有这种自然规律。不过, 梧桐树木质紧密,纹理细腻,可制作乐器和家具,到是实在。传说炎帝发明琴瑟时,就是专挑梧桐做。
但当鹦鹉被凤凰之名取代后,就跟龙一样成了神,不但是众鸟之王,更是万物之母。与阳性的龙相配,而为阴性;是风神。它的形象也就变得更加美丽。
《帝王世纪》说:“太嗥帝庖牺氏,风性也。”这里所说的太嗥氏庖牺即是伏羲。传说中,一说凤凰是舜的化身,一说舜与凤凰歌舞相伴,形影相随。《法苑珠林》云:“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口衔米以食己,言鸡为子孙,视之,乃凤凰,以黄帝梦书占之,此子孙当有贵者。”《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肦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从这些传说可以看出,凤凰主要生存于南方,这跟鹦鹉的习性也正相合。
在汉语的音义系统中,“凡、风、凤”是密不可分的,都从“凡”,而“凡”实际上是洞穴的象形。由于山洞一般都是冬暖夏凉,习习有风,可能被洞居的先民当作是风的源头;而喜欢洞居的鹦鹉,也就自然被当作了风神。但后来,燕子似乎也充有了凤凰的身份,这估计是由洞居发展到崖居时代的事,因为燕子只是居于悬崖,并不深居洞穴中;所谓崖居,即依崖而搭建房子,这比洞居时代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其通风透光条件要优越得多。

  
           鹦鹉                           玉凤(商)


卷十二 凡(同)部
字族:凡帆钒矾梵忛汎訉杋軓舧盕滼
风凤疯讽枫砜風猦堸鳯煈飌碸
般磐鞶洀褩蒰鎜瀊螌盤盘幋媻縏搫槃搬螌褩搫瘢舨
前葥鎆歬偂媊箭翦湔謭椾彅擶瑐偂糋煎
同铜筒冂桐酮侗恫茼狪眮詷鲖餇粡秱峒峝烔衕垌洞硐胴戙駧迵霘絧姛騆挏
冋迥炯扃囧坰泂逈扄烱綗冏浻駉絅埛
井阱肼宑妌汫丼汬荊穽坓
形型刑邢硎铏侀钘
刱剏剙梁粱墚簗樑刅(见《力部》)
丹砃玬旃蚒浵彤
亢犺阬牨抗炕钪伉闶匟骯粇砊忼囥航杭颃沆吭貥蚢魧笐斻苀迒妔
网罔惘魍辋輞蛧網蝄焹菵誷棢刚钢纲岗冈崗?碙掆棡罁犅焵鋼岡剛罓堈綱
罽覉瀱羈蘮罪檌嶵罹詈
南楠喃蝻腩湳煵諵婻萳揇暔遖
?壳悫愨殻慤彀穀毂榖糓轂濲觳縠瀫螜豰壷觳鷇瞉
孛悖誖脖勃饽渤鹁桲浡餑葧挬侼愂哱
氾犯笵范
囪璁骢憁悤謥聰漗總鏓傯摠幒(见《囟部》,下同))
匆葱緫騘楤繱燪茐怱惣愡鍯揔偬冢
囱窗牕蔥窻牎
垔闉煙禋湮堙甄薽
農穠欁繷癑膿蕽禯醲憹襛濃齈噥

(凣fán):篆   甲 、 、 、 金  、
《说文》:最括也。从二,二,偶也。从 , 古文及。
《甲骨文》:象高圈足槃形,上象其槃,下象其圈足。般字从之。因其字形与舟相似,故般所从之凡渐伪从舟。为槃之初文,后世别作槃字,而以凡为最括之词…按《说文》说形不确。
《新华》:①平常的,不出奇的;②凡是,所有的;③大概,要略;④旧时乐谱记音符号的一个,相当于简谱的“4”。
《唐汉•汉字密码》:乃是人的肛门的象形白描。在此则用来表示肛门之气,即“屁”。
唐汉的说法不无道理,字形的确象。其本义应为两个,一为崖间山洞,取其悬如燕巢,所以音同燕;一为风,即放屁如刮风,刮风而物振动,所以音同蚊。“风”无处不到,无孔不入,所以有总括之意;风时常刮起,方向不定,所以为平常。这令人想起山顶洞人,它们实实在在就是“凡”字的创造者。
汎(盕滼fàn):浮貌。
軓(fàn):《说文》释为“车轼前也。”
帆(舧fān):船帆,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
忛(fán):义即烦。指心头不安。
訉(fán):多言。疑即讯,反复盘问。
風(风fēng):篆   甲 、 、 、 、 、 、 、 、 、 、 金   、 、 、 、 、 、  、 、 、 、 、 、 、 、
《说文》: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
《甲骨文》:卜辞用鳯为風。
《新华》:①跟地面大致平行的流动着的空气;②消息;③没有确实根据的;④表现在外的景象或态度;⑤风气,习俗;⑥病名,指抽风,癫痫;⑦古代称民歌;⑧古又同“讽”。
“风”或属“凡”或缺,说明它的意思既可以用“凤”表示,也可用“凡”表示,或共同表示。“凡”当比“凤”的表风更为原始,所以较早地失去了本义。
金文“凤”或从“朋”,具体见《半部•朋》。
鳳(凤fèng):《说文》释为“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鸛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从商周乃至更前的考古图文来看,疑其本象为鹦鹉(具体见《半部•賏》),鹦鹉色彩十分美丽,能模仿百鸟的叫声,以洞穴为栖身之所,因此“凤”或从“凡”。而之所以赋予神奇的色彩,可能是根据彩虹想象出来的(见《申部》);从而跟龙凤并称,甚至可以互相转化。
疯(fēng):一种精神病,患者精神错乱、失常。取义于风向不定。
讽(fěng):背诵。
枫(fēng):枫树。叶阔,风动而摇。
猦(fēng):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像猿的动物,见人则叩头,轻轻一打便昏死,遇风一吹就复活。疑指狗发疯。

颿(fān):马快如风。


(pán):篆   甲  、 、 、  金 、 、 、 、 、 、 、 、 、 、 、 、 、
《说文》: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
《甲骨文》:从 (凡)从 (支), 象高圈足槃,上象其槃,下象其圈足。制槃时须旋转陶坯成形,故般有槃旋之意…甲骨文从 从 (舟)每易相混,故《说文》误从凡为从舟,而有“象舟之旋”之说。
《新华》:①样,种类;②同“搬”。
《甲骨文》所释当事。所从之“ ”指拨动、盘绕解。金文开始讹“凡”为“舟”。不过,其义已通;可释为异体字。
槃(pán):木做的圆盘。
磐(pán):大石头。当指旋而不能移动之意。
鞶(pán):大皮带。
盤(盘pán):盘子。
幋(pán):头巾。
縏(pán):盘绕而系。
搫(pán):旋着拨动。

螌(bān):斑蟊。毒虫。
搬(bān):搬移。
瘢(bān):疤痕。如盘微凹。

媻(pó):奢(张大)。疑指女子旋舞;或指女子盘腿而坐,是不雅的坐姿,故为“奢”。

(前qián):篆   甲 、 、 、 、 、  金 、 、 、 、 、 、 、
《说文》: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
《甲骨文》:甲骨文从止在 上,或作 ,象高圈足盘形,篆文从舟乃  、 之伪。李孝定谓止在盘中乃洗足之意,为之原字,前进乃其借义(《甲骨文字集释》卷二)。按李说可从。或又从 (行),示行进之义。
《新华》:①跟“后”相反;②向前行进。
“ ”的确是个很有说服力的符号,形状极象高足盘子;但也可以看做是从“八”外绕的标示符号;而“ ”即“卯”,作壶颈解,但也象臀状。“歬”所从之“止”,当指脚趾,即制作盘子时,用脚作动力,拨动陶盘使旋转,从而使泥盘绕成陶器,“ ”中的小点,正是泥水飞溅之象。但这是所有陶器的做法,不只是盘子;而且其音从燕,当取燕子的衔泥作巢而来,燕巢也是用泥盘绕而成,但却并不象盘子。所以,“歬”义实与“般”同,区别只是在于一用手拨转,一用脚拨转而已。这种旋转方式,当然是虽在走却没有行的意思。
金文跟“般”一样,误“凡”作“舟”。
葥(jiàn):山莓,野杨梅,又名旋钩子,茎有刺;因此采摘时,只能从周遭绕行。
箭(jiàn):矢。射出时,尾部旋转而进。
翦(jiǎn):新羽初生。一曰箭羽。当指箭羽。
湔(jiàn):用手洗物。来回搓动之意。
擶(jiǎn):剪理鬓发。旋而剪之意。
煎(jiān):《说文》释为“熬也。”不确,当指干熬,略加点油而已,为防止烧焦,须不停地旋转、翻动。
剪(jiǎn):裁剪。转而前之意。

(tóng):篆   甲 、 、 金 、 、 、 、 、 、 、
《说文》:合会也。从?,从口。
《甲骨文》:从 (凡)从 (口), 《说文》篆文伪为 。  
《新华》:①一样,没有差异;②如同;③相同;④共,在一起;⑤和,跟。Tòng,⑥胡同。
“同”从“凡”从“口”,义当指崖上山洞。先民曾经群居于山洞,所以为共同。
铜(tóng):《说文》释为赤金。当指挖洞而开采出来的金属之意。
筒(tóng):无底的洞箫。即竹筒。
桐(tóng):桐梓树,也称荣树,空心。
侗(tóng):《说文》释为大皃。当指居住在山洞中的人。
恫(tōng):痛苦。呻吟。
茼(tóng):茼蒿。空心。
狪(tóng):古书上说的一种野兽,其状如豚而有珠;或指侗族。
詷(tóng):共同。
鲖(tóng):柴鱼,色黑,形圆而长似树枝。或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螃蟹。
粡(秱tóng):粽子。粗米。
峒(峝tóng):山洞。
衕(tóng):胡同。

眮(dòng):睁目,顾视。即目光深远之意。
垌(dòng):地窖。
洞(霘dòng):洞穴。疑指涵洞。
硐(dòng):石洞。窑洞。
胴(dòng):体腔。大肠。
戙(dòng):木船上系缆绳的木桩。船板。疑指装戈把的套子。
駧(dòng):马快跑。
迵(dòng):通达。
姛(dòng):直项皃。
絧(dòng):缓而直通貌。
挏(dòng):《说文》释为两手抱着,往来推引。即“捅”。

冂(dòng):即“同”。

(坰埛jiōng):篆   金  、
《说文》: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冋。象远界也。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 》:乃扃之初文…左右二画象门左右柱,横画象门扃之形。
“冋”字应从“回”下缺,义即不回,走失;所以为远的意思。取音义于蚊蝇远飞不见(参见《回部》)。
疑“冋”也是指“同”,音本相同。“冋”的指远,言洞之深,以及时间的久远。因为到文字时代,先民已经离穴居时代又是几万年了;这跟“古”的取义是十分相似的,“鼓”本中空,也有洞的意思;或许,“古”之根源也在洞。
迥(jiǒng):远。
炯(烱jiǒng):光明。
扃(jiōng):外闭之关。即隔离在外面之意。
囧(冏jiǒng):光。
泂(浻jiǒng):远。
綗(絅jiǒng):急引。义即即将远遁而急拉之。
駉(jiǒng):马跑得远。

瓊(瓗璚qióng):赤玉。
藑(qióng):茅草。花赤。

(丼jǐng):篆   甲 、 金 、 、 、 、  
《说文》:八家一井,象构 形, , 之象也。古者伯益作井。
《甲骨文》:象井栏两根直木两根横木相交之形,篆文增•者示其为汲水所用之器,籍以别捕兽用陷井之井。
《新华》:①人工挖成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多砌上砖石。②形式跟井想像的。③整齐,有秩序。④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井”犹颈也,如“同”之指肛门,起初并无区别,后才写如井栏状,或中间加点以示区别。井洞之别,不独深浅,也非指水井,重要的在于“井”是指垂直而下的洞;而洞则泛指所有的洞穴。
“井”犹如镜,故音同“镜”,以蝉为声。
阱(穽坓jǐng):陷阱。
肼(jǐng):脖颈。
宑(jǐng):天井。
妌(jìng):静。女子贞洁。
汫(汬jǐng):水井。
?
(刑xíng):篆  金 、 、 、 、 、
《说文》:罚罪也。从井,从刀。《易》曰:“井,法也。”井亦声。
《新华》:①刑罚,对犯人各种处罚的总称;②特指对犯人的体罚。
“刑”应是“?”的误写,《说文》释为“刭也。从刀,幵声。”“井、幵”形近,故而误之。另外,“刱(创)”也当是指“刑”,但在作声符时为求简化,将“井”简化为“氵”,甚或省而为“刅”,遂成“刱”字。“刑”本指法,义即象井水一样公平清明。
形(xíng):描画成物体的形状。即井水能照出物体的样子。
型(xíng):铸造器物的模制。
硎(xíng):磨刀石。
铏(钘xíng):象酒盅而颈脖长的盛羹之器。
侀(xíng):同“妌”。

荊(jīng):荆棘。以其刺为义。

(dān):篆   甲 、 、  金 、 、 、 、
《说文》: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一象丹形。 ,古文丹; ,亦古文丹。
《甲骨文》:从中有点,与《说文》篆文字形略同。
《新华》:①红色;②一种依成方配制成的中药,通常是颗粒状或粉末状的。
由于“口”跟“井”字形相似,“丹”可能是“甘”的误写。但从“丹”之义指红色来看,情况没有这么简单;而赤石之说,也理由不足,因为挖井取矿,不独赤石。秘密应藏在《说文》所述及的丹字古文“ 、 ”上:“ ”即“甘”,“ ”指“彤”,“彡”指文饰、光芒之类,当指太阳的映照于井,所以指红色,“井”中含“日”故音从蝉。因此,“丹”“井”实为一字,“井”中之点,表明其为水井,故能映日,而区别于其它洞穴。造字之妙,真是神机。
旃(zhān):大红的旗帜。
浵(zhān):应指水清澈。即“湛”。

砃(dān):朱砂。
刐(dān):应同“錾”,凿井。
玬(dān):红色的玉。

彤(tóng):红色。

(gāng):篆   金
《说文》:人颈也。从大省,象颈脉形。 ,亢或从页。
《新华》:①高;②过甚,极;③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由于“亢”过于简略,显得有些抽象,就字形来说,可以理解为从“丌”从“上”,因此,本义应指向上伸展。而用“亢”为声符的字,多含有空义,空即洞也;金文“亢”字形下部与“冂”相似,应即“冂”字,从“上”即口向上的洞;或象有盖的“冂”。同时,所组字义又多与“工”同,音也近似,疑“ ”本为横“工”;因此,“工”之义或许还需要重新界定,疑即“冂”,指矿井,故音从虎。
犺(kàng):《说文》释为健犬。即叫声响亮。
阬(kàng):地名,今河南临汝。
牨(kàng):牛相斗。
抗(kàng):抵御。
炕(kàng):用火烘干。
伉(kàng):对等,对称;正直。疑即人项。
闶(kàng):建筑物中空廊的部分。疑即“巷”。
匟(kàng):坑道。
骯(kàng):骨头。
粇(kàng):即“糠”。谷壳。
砊(kàng):石洞。
忼(kāng):慷慨愤懑。即心到嗓子眼上之意。
囥(kàng):洞。
笐(gáng):竹子的行列。

航(háng):行船。
杭(háng):地名。杭州。
颃(háng):即“伉”。
沆(háng):大水。
吭(háng):喉咙。
貥(魧háng):大贝。
斻(háng):两船相并。
迒(háng):兽迹。
妔(háng):应即“伉”。

坑(kēng):地洞。
劥(kēng):坑害。

(wǎng):篆   甲  、 、 、 、  
《说文》:庖犠所结绳,以渔。从冂,下象网交文。凡网之属皆从网。 ,网或从亡。 ,网或从糸。 ,古文网。 ,籀文网。
《甲骨文》:象网形。
《新华》:①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②用网捕捉;③像网的东西;④像网样的组织或系统。
根据甲骨文“网”的形状及其两种截然不同的读音,可以推知,“网”所象形本应有两个:一种不是指网,而是以“冂”为声,读如“匡”,指矿架,用木头钉如网状,“ ”即其本来样子;楷化后写如“冈”或“罔”。一种指网,甲骨文为“ ”,是完全象形,不从“冂”,多以“罒”为偏旁形式出现,音从织,取义于用线绳编织而成。由于后种意义也用“網”表示,遂造成两字混淆。
刚(剛gāng):强力折断。
钢(鋼gāng):精炼后变得更坚硬的铁。
岡(冈gāng):山脊。取其硬。框架若支于软泥之处是没有用的。
岗(崗gǎng):守卫的位置。
碙(gǎng):用石头砌成的矿架。
棡(棢gāng):树名。木质坚实,供冈用。
罁(gāng):盛东西的陶器,圆筒状,底小口大。
犅(gāng):公牛。指其角大。
焵(焹gāng):即“炕”。疑指为防止木头腐坏而用火将木头略烧。
堈(gāng):硬土。

纲(綱網wǎng):线绳结成的网。
?(掆wǎng):应为支撑。
蛧(魍蝄wǎng):魍魉,山川精气结成的怪物,好学人声而迷惑人。疑源于洞里的回声,先民不解,以为有怪物在洞中。或即洞里的蛛网。
罔(wǎng):即“网”。
惘(wǎng):迷惑。
辋(wǎng):车轮周围的框子。
菵(wǎng):茂密的艸。
誷(wǎng):说空话。

罽(jì):《说文》释为渔网。但从字形上来看,下部从“厂”从“炎”从“刂”,义当近“焵”。《新华》释为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疑即地毯,铺以放潮;或作瓦以盖屋。
瀱(jì):防水的毡子。
蘮(j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疑即“芨”。叶子可以垫作保暖用。
羈(jì):马笼头。

罪(zuì):《说文》释为捕鱼竹网。从“非”,当指捕鸟的网。
檌(zuì):倒损。
嶵(zuì):山的样子。应同“岗”。

罹(lì):遭难。
詈(lì):骂。

罸(罰fá):处罚。问罪。

(nán):篆   甲 、 、 、 、 、 、 、 、 、 、 、 、 、   金 、 、 、 、 、 、 、 、 、 、 、 、 、
《说文》: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从 , 声。 ,古文。
《甲骨文》:甲骨文南字下部从 、 ,象倒置之瓦器,上部之 象悬挂瓦器之绳索,唐兰以为古代瓦制之乐器(《殷墟文字记•释?殻》)可从。借为南方之称,卜辞或用作祭祀之乳幼牲畜名。《说文》……说形不确。
《新华》: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跟“北”相对。
甲骨文“南”本从“ (大)”从“ (丹)”或“凡”,可见“丹、凡”本相通。“丹”本指太阳映照于井(见《丹》),“大”指人处其中,故义指南方水深火热、红壤赤膊;金文之“丹”演变为“用”之形,“用”本“蛹”,也是空壳,义本相通。疑字义本同“旦”,破蛹而出之意。
楠(諵nán):杨梅。初夏正是杨梅成熟的时候,故称梅雨季节,天气开始炎热而多雨。
喃(nán):小声唠叨。
蝻(nǎn):蝗的幼虫。外形像成虫,但身体较小而头大。仅有翅芽,不能飞行,但能跳跃,故又称“跳蝻”。常成群吃稻、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的叶。经蜕皮5次(5龄)后发育为成虫。正含有初生之意。
腩(nǎn):牛肚子上的肥肉。
煵(nǎn):即“燃”。火热。
婻(nǎn):即“赧”,怕羞而红脸。
萳(nán):草长而柔弱的样子。应即“兰”,兰草。
揇(nán):搦。握。
暔(nán):古国名。
遖(nán):迁移。即往南方迁徙。
?

(壳què):篆
《说文》:帱帐之象。从 ; ,其饰也。
《新华》:ké,qiào,坚硬的外皮。
甲骨文没有与之直接相关的材料,认为它就是“南”字的依据是以其为声符的“?”:
?(殻què):篆  甲 、 、 、 、
《说文》:从上击下也。一曰:素(《段注》:素谓物之质如土坯也。今人用腔字,《说文》多作空。空与?同。俗作殻)也。从殳,?声
《甲骨文》:从 从 ,南为乐器,所以击之。 正象鼓乐之形,与《说文》篆文形同。
“殻”之从“南”无疑,“南”当指赤裸,“殳”为敲击;音从“殳”,义根在“殳”,“南”只是表示赤裸而已;赤身而击,疑指剥皮,即《甲骨文》所指的“南祭”。所以,“壳”的本义是指去掉皮。
悫(慤愨què):诚实,谨慎。

彀(gòu):《说文》释为张满弓弩。义即去掉弓套以张弓射击。
豰(gòu):乳猪。还没长毛的小猪。

穀(糓gǔ):谷类作物的统称。即都需要去掉外壳才能吃的东西。
毂(gǔ):车辐汇集的部位。
濲(gǔ):河名。在湖南湘乡县。

觳(hú):盛箭的器具。或盛酒的大觵。
縠(hú):《新华》释为有皱纹的纱。疑指练素,捶击纱而使之白。乡间洗衣还用此法。
瀫(hú):即“汻”,水边。
螜(hú):刚孵化出来的幼虫。

鷇(kòu):刚出壳的小鸟。
瞉(kòu):瞎子。

(bèi):篆
《说文》:?(wèi)也,从?(草木盛美);人色(勃然壮盛)也,从子。《论语》曰:“色孛如也(面色勃然庄重)。(译从《今释》)
《新华》:古书上指彗星。
甲骨文也没有与之相关的直接材料,可资参考的字形有《古籀汇编》所录的:郣( 、 ),挬( 、 、 )。可见“孛”应从“?”从“子”,跟“孕”的意思相近,即因怀有子实而外壳鼓出之意。所以音义同“贝”。
渤(bó):土地的隆起。渤海。
勃(bó):推排,挤。
脖(bó):脖子。颈、头和躯干相连的部分。
鹁(bó):鹁鸪。天将雨或天刚晴时,常叫。《尔雅翼》:“鹁鸠似斑鸠,而臆无文采,又项有赘;物之拙者。不能为巢,才架数枝,往往破卵。无巢不能居,天将雨,而逐其雌,霁则呼反之。”因此,疑取其项有赘而名。
餑(饽bō):馒头或其它块状食品。一般外皮较硬如有壳。

(fàn):篆
《说文》:滥也。从水,?声。
此字之源难以定论,《说文》所解疑点太多,无可为据:篆书本从“?”,可许氏却说其从“?”;“?”即“厄”之所从,同“卩”,篆文为“ ”,甲文为“ ”,为人跪跽之状;“氾”若从“卩”,何来泛滥之意?若依篆书,“氾”“函”应相关,都从“?”;可金文“函”实无“?”;所以,疑本无“?”之字符,系许氏凭空孳乳。而“氾”之音从燕,与“汎”音同义同形近,疑“?”乃“凡”之误。
犯(fàn):侵犯。
范(fàn):艸名,生于淡水中。或称丝艸,形近海带。
笵(範fàn):法则。铸范。


卷十三 南(壳)部
字族:南楠喃蝻腩湳煵諵婻萳揇暔遖
?壳悫愨殻慤彀穀毂榖糓轂濲觳縠瀫螜豰壷觳鷇瞉
孛悖誖脖勃饽渤鹁桲浡餑葧挬侼愂哱


(nán):篆  甲 、 、 、 、 、 、 、 、 、 、 、 、  金 、 、 、 、 、 、 、 、 、 、 、 、 、
《说文》: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从 , 声。 ,古文。
《甲骨文》:甲骨文南字下部从 、 ,象倒置之瓦器,上部之 象悬挂瓦器之绳索,唐兰以为古代瓦制之乐器(《殷墟文字记•释?殻》)可从。借为南方之称,卜辞或用作祭祀之乳幼牲畜名。《说文》……说形不确。
《新华》: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跟“北”相对。
甲骨文“南”本从“ (大)”从“ (丹)”,“丹”本指太阳映照于井(见《凡部》),“大”指人处其中,故义指南方水深火热、红壤赤膊;其义跟“赤”近似,所以“卜辞或用作祭祀之乳幼牲畜名”,当指还没长毛的乳幼牲畜。金文改“丹”为“用”,已非其本义,而是指钟镛一类。
楠(諵nán):杨梅。初夏正是杨梅成熟的时候,故称梅雨季节,天气开始炎热而多雨。
喃(nán):小声唠叨。
蝻(nǎn):仅有翅芽还没生成翅膀的蝗虫。取义于南方人的赤膊。
腩(nǎn):牛肚子上的肥肉。
煵(nǎn):即“燃”。火热。
婻(nǎn):即“赧”,怕羞而红脸。
萳(nán):应即“兰”,兰草。
揇(nán):疑指打耳光。
暔(nán):太阳红。
遖(nán):迁移。
?

(壳què):篆
《说文》:帱帐之象。从 ; ,其饰也。
《新华》:ké,Qiào,坚硬的外皮。
甲骨文没有与之直接相关的材料,认为它就是“南”字的依据是以其为声符的“?”:
?
(殻què):篆  甲 、 、 、 、
《说文》:从上击下也。一曰:素(《段注》:素谓物之质如土坯也。今人用腔字,《说文》多作空。空与?同。俗作殻)也。从殳,?声
《甲骨文》:从 从 ,南为乐器,所以击之。 正象鼓乐之形,与《说文》篆文形同。
“殻”之从“南”无疑,“南”当指赤裸,“殳”为敲击;音从“殳”,义根在“殳”,“南”只是表示赤裸而已;赤身而击,疑指剥皮,即《甲骨文》所指的“南祭”。所以,“壳”的本义是指去掉皮。
悫(慤愨què):诚实,谨慎。
彀(gòu):《说文》释为张满弓弩。义即去掉弓套以张弓射击。
穀(糓gǔ):谷类作物的统称。即都需要去掉外壳才能吃的东西。
毂(gǔ):车辐汇集的部位。
濲(gǔ):河名。在湖南湘乡县。

觳(hú):盛箭的器具。或盛酒的大觵。
縠(hú):《新华》释为有皱纹的纱。疑指练素,捶击纱而使之白。乡间洗衣还用此法。
瀫(hú):即“汻”,水边。
螜(hú):刚孵化出来的幼虫。
豰(gòu):乳猪。还没长毛的小猪。
鷇(kòu):刚出壳的小鸟。
瞉(kòu):瞎子。


(bèi):篆
《说文》:?(wèi)也,从?(草木盛美);人色(勃然壮盛)也,从子。《论语》曰:“色孛如也(面色勃然庄重)。(译从《今释》)
《新华》:古书上指彗星。
甲骨文也没有与之相关的直接材料,可资参考的字形有《古籀汇编》所录的:郣( 、 ),挬( 、 、 )。可见“孛”应从“?”从“子”,跟“孕”的意思相近,即因怀有子实而外壳鼓出之意。所以音义同“贝”。
渤(bó):土地的隆起。渤海。
勃(bó):推排,挤。
脖(bó):脖子。颈、头和躯干相连的部分。
鹁(bó):鹁鸪。天将雨或天刚晴时,常叫。鹁鸪叫声不同,天气情况是不一样的:下雨 的气压低,空气中的温度大,鹁鸪感到不舒服,于是就要声嘶力竭叫:“鹁、佳、咕──”而晴天鹁鸪叫声就正常,为“鹁、咕、佳──。所以有“鹁鸪拼命叫,雨儿打树梢”的说法。
餑(饽bō):馒头或其它块状食品。

        白鹁鸪


卷十四 囱部
字族:囱窗牕蔥窻牎(参见《囟部》)
垔闉煙禋湮堙甄薽
囪璁骢憁悤謥聰漗總鏓傯摠幒
匆葱緫騘楤繱燪茐怱惣愡鍯揔偬冢
票飘漂瞟瓢剽嫖缥嘌螵薸蔈僄篻謤醥磦骠旚勡飃飄顠
縹魒慓彯翲徱驃鳔膘镖瘭墂徱幖檦標熛僄謤褾篻
農穠欁繷癑膿蕽禯醲憹襛濃齈噥(见《辰部》)


(匆囱chuāng):篆  
《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窗。象形。
囧(jiǒng):篆   甲 、 、 、 、  金 、 、 、 、 、 、
《说文》:窻牖丽廔闓明。象形。凡囧之属皆从囧,读若獷。贾侍中说读与明同。
《甲骨文》:象窗牖中有交文之形。
观甲骨文之“囧”,实是心脏被剖开的样子,当为心的象形字;金文则或象剖开的心室之形(附图)。
而“囪”当指烟囱。音义从“洞”。“囱”之字族也多为烟囱之义。《说文》所释当因字形相似而误。特列于此,以便比较。

(怱愡偬cōng):篆   金 、 、 、
《说文》:多遽囪囪。从心囪,囪亦声。
《容庚•金文编》:从ㄧ在心上,示心之多遽怱怱也。《说文》云“从心囪”,囪当是ㄧ的变形。
《新华》:急促。
“悤”的金文象有物刺鼻之象,当是葱的会意字。葱呈管状,所以从“囱”,即象烟囱一般;而其辛辣之气也象烟囱之火气一般熏人。
璁(cōng):象玉的石头。疑指钟乳石之类,中空如葱。
骢(騘cōng):《说文》释为马青白杂毛。
憁(聰聪cōng):心里明白。聪明。
謥(cōng):心口一致。
漗(cōng):汲。
燪(cōng):用麻茎捆扎成的火炬。或同“囱”,指烟囱。
茐(cōng):即“葱”。

總(緫繱总zǒng):聚束。合计。经常。要害。
鏓(鍯zōng):钟。
傯(zōng):心膛。
摠(揔zōng):汇拢。

幒(zhǒng):《说文》释为满裆裤。或书套。疑指胸罩之类。
楤(zōng):落叶灌木或乔木,茎无枝,有大刺,果实近球形,树皮可入药。亦称“鹊不踏”。取其茎如葱无枝。
冢(zhǒng):《说文》释为“高墳也。从勹,?声。”疑误,当从“冃”“匆”声。

(yīn):篆  金 、
《说文》:塞也。从土,西声。
此字未录入《甲骨文》。据金文看来,疑其不是“西”声,而是“囪”声,因形近而误。“垔”指烟囱里的烟尘,故从“土”;金文或从双手,应是指打扫烟囱以保持畅通。
闉(yīn):城内重门。
禋(yīn):《说文》释为“洁祀也。一曰,精意以享为禋。”不清楚其所指。《今释》解为“升煙以祭天。”即从煙省。
湮(yīn):淹没。
堙(yīn):堵塞。

甄(zhēn):制作陶器。
薽(zhēn):一种可做染料的草。

煙(烟yān):其本义应是指烟尘。

僊(仙xian):神话中称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死的人。这可能跟古代的火葬有关,古人认为人经火化后随烟尘可以升天。传说中的凤凰就是从火中涅槃新生的,这跟蝉的日出而蜕壳羽化的状态十分相似。故疑蝉也指凤凰。

拪(遷迁qiān):迁移。本义疑指打扫烟囱。
韆(qiān):秋千。指吊在树上,可以荡来荡去。

(?biao):篆
《说文》:火飞也。从火, 与 同意。
《新华》:piào,①钞票,纸币,通货;②印的或写的凭证;③称非职业的演戏;④强盗抢来作抵押的人。
“票”,没有甲金文可以参考。依据《说文》所录篆体,从“ ”从“灭”;《说文》以为“ ”与“ ”同,即升高之意,而“灭”即“火”。其实“灭”应不是指“火”,而是指灯(参见《火部》);“票”当指灯火之烟往上飞扬。或疑指某种薄而能够透光的防风灯罩。
或疑“票”所从“囟”,当即“囱”,指烟囱;烟囱有烟火往上飞扬,故有飘之意;其义实与“焦、突”相近。
飘(飃piāo):回风。
漂(piāo):往上浮。
瞟(piǎo):察视。言稍视,即快之意。
瓢(piáo):瓜瓢。言其漂。
剽(piào):劫掠。
嫖(piào):轻捷。
缥(piǎo):帛青白色。正为烟之色,故有轻、薄之意。
嘌(謤piāo):急速。当指快语。
螵(piǎo):瓢虫。取“瓢”为义。
僄(piào):轻薄,轻佻。
篻(piǎo):《康熙字典》释为“縹”,疑指竹子的内膜,十分薄。另义指一种细竹。
醥(piǎo):酒清。
磦(piào):《康熙字典》释为山峰出貌。疑指薄石片。
骠(piào):黄马发白色。应指快马。
旚(piāo):旌旗飘摇。
勡(piào):抢劫。
顠(piāo):头发混乱、斑白。
魒(piāo):鬼影。
慓(piào):剽。
翲(piào):高飞。羽毛飞扬。
膘(piǎo):牛肋后,大腿前皮肉相合的地方。即薄之意。

蔈(biāo):艸尖。
鳔(biāo):鱼泡。
镖(biāo):《说文》释为刀鞘末端的铜饰物。
瘭(biāo):瘦弱。
墂(biāo):土地贫瘠。
幖(biāo):标记。
檦(標标biāo):树梢。标枪。
熛(biāo):火星飞溅。
褾(biāo):单薄的衣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5 23:25 , Processed in 0.0810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