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1|回复: 0

信息时代的电影制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6 01: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美)瓦斯科  
来源:新青年   


    美国电影工业不断将新的技术纳入电影制作过程。对观众而言,这些变革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些变革虽未引起注意但对电影制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的几十年中,上述许多技术的开发都致力于抵制电视技术的发展。虽然视频技术最终取代电影胶片成为用于影院放映的发行媒介,但视频技术仍以多种方式为制作过程做出了贡献。此外,正如九十年代其他领域的生活一样,电脑也被应用于好莱坞影片的整个制作过程。本文将着重介绍主要与视频技术和电脑相关的电影制作中的一些变革。
     
    前期制作
    甚至在一部好莱坞电影剧本完成之前,就要进行市场调查以评估观众对影片创意的兴趣。因此,同其他消费市场一样,电脑化的市场调查更频繁地为好莱坞所利用,以决定拍片项目是否可行。
    电脑也扮演剧作准备的角色,比如:剧作者使用各种软件程序规范剧本的格式,这类软件有"Power Scriptor、Scriptor、Movie Master、Scriptorware、Final Draft"等。准备场景示意图的软件也很有价值,如电脑化的场景示意图可以使人在写剧本的同时或开拍之前看到模拟的场景。其他程序也可以模拟电影空间,因此使设计场景、照明、场面调度和摄影机运动等成为可能。这种程序可以更周密地设计出很难拍摄的镜头,如水下拍摄的镜头、爆炸场面等。用于影片《深渊》前期设计的程序Virtus Walkthrough就是一例。
    像Associate Producer、Moive Magic Budgeting and Scheduling、Filmworks  Scheduling&Budgeting、Turbo 、 The Remarkable Film and Video System等成套软件使制片管理得以简化,这些软件有助于制片人拟订预算及协调制作日程。电脑还可在工资、预算、每日制作成本的财务记录等制片事务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电脑与视频技术的开发也影响到演员角色的分配。如果男女演员能够通过电脑化选角网络发现可能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递交试验录像带或录像简历给选角导演。此外,像威廉-莫利斯代理公司那样的人才代理机构也利用电脑网络与数据库取得可用的人才信息和其他信息。甚至采景工作也受到电视录像的影响,比如,无须增加差旅费便可以考虑某个遥远的地方是否适合做外景地。
    电脑和电讯系统的新技术对制片厂和拥有制片厂的公司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尽管用于不同业务范围(从服装销售、电影生产到主题乐园的游乐设备)的特殊需要可能存在,且每家公司惯例化的管理结构也各不相同,但上述信息系统与其他公司的信息系统还是相似的。
     
     
    胶片对视频
    近二十年来一直风传着一种说法:就故事片和戏剧性电视节目而言,电子化的视频技术终将取代以化学方式为基础的电影。一些传统人士的抵制方式是简单地抗拒这种变革。但另外的原因与技术上的差异和经济利益有关。
    从传统观点看,电视最常使用的多机拍摄,而电影拍摄一般只使用一架摄影机,因此光效需要更细致地以镜头为单位逐个把握。此外,电视也受到一些技术问题的困扰,如延时等待电子元件及当前的储存问题(视频信号要比胶片消散得快,且视频系统的变化也很迅速。)
    拍摄工作的后勤人员常常称赞胶片的便携性,正如一个视频技师曾谈到在直升飞机上拍摄存在的问题。查尔斯-艾德斯维克甚至提出电影制作工艺的一些技术改进已使电影的外景地拍摄优势大大增强。由此确保了电影作为主导拍摄媒体的地位。这些新的进步包括适合在低照度情况下拍摄感光更快的胶片,透光更快、呈像更清晰的镜头,效率更高的照明设备,更为轻便、灵活的摄影设备(Steadicam Skycam Louma Crane)以及经过改进的声音录制技术-这表现在后期制作中可以用电子手段取代多余的现场声。
    然而,胶片与录像间最常为人引述的差别在于影像质量。尤其是胶片的清晰度更高,动态范围更广(或对比度更高)。一位伊斯曼-柯达公司的主管解释说:没有什么技术能使录像带上的影像同胶片上的影像达到同一水平。虽然一些专家辩解说HDTV的影像品质很接近电影,但电视技术的局限使其无法摆脱电视监视器的难题,即电视屏幕不可能再现胶片的高密度。一位电视工程师的评论是:你仍然无法使电视上的影片看上去有 电影拷贝的效果。
     
    视频技术实验
    最近十年来,一些导演试用过不同的视频设备。1965年拍摄的影片《哈洛》,用的是Electronovision的设备,但效果牵强人意。从那以后,还有一些影片也是用录像技术拍摄的 。例如,一套名为"Image Vision"的系统被用于音乐会的录制,同时使用了能提高清晰度的视频设备,然后进行磁转胶,以便剪辑和影院发行。
    包括安东尼奥尼和科波拉在内的一些导演在电子化的电影制作方面作了广泛的尝试。科波拉在他的佐伊特洛普制片厂开发新的技术革新项目,建立诸如视频场景示意图系统和同步剪辑系统那样的新设备并将他们用于影片《心上人》的制作。
     
    更高品质的电视 近来人们对视频技术的希望集中在高清晰度电视上,他具有高清晰度的视频图象(大部分HDTV系统为1,125线,而当前美国现行标准为525线),与胶片的画幅比例相同(1、78:1,而不是1、33:1)而且增强了色彩的保真度和范围,并配有数字化的音响装置。毫无疑问,HDTV将提高目前电视系统的技术质量,但采用什么样的标准,怎样实施完善这些系统,及HDTV对电视或电影而言是否为最根本的技术途径等问题仍然一直存在。
     
    十年来,HDTV系统一直处于起步阶段,而更大画面所牵涉的问题远比电影工业要多。与电脑相结合的HDTV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在通讯工业也有很多用途。因此,电子工业协会估计,从九十年代到下个世纪初,HDTV的市场需求将超过1500亿美圆。外围产品市场估计还要另加4000亿美圆。所以,要控制这项新技术就像参加一场风险很大的赌博。
     
    在标准之争相持于九十年代初期时,"好莱坞和主要电视网一直袖手旁观,等待别人来解决所有技术问题。"日本1991年就开通人造卫星播送HDTV信号,使用的是1125线系统。这种也为欧洲所采用并被SMPTE(电影与电视工业协会)认可。然而,直到1993年初,美国尚未完成评估不同标准--包括数字化的HDTV--的一个五年计划。这种数字化的HDTV能同电脑相互作用,因而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
     
    尽管家用HDTV的可行性与此不同,但这一过程仍可先用于影片的制作,并且用于放映。HDTV中已有电视节目和影片镜头的例子,这些节目又被转到胶片上作放映之用。例如,1991年Viacom公司拍摄了高清晰度电视电影《梅森探案》,同时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在拍摄《铁钩船长》时也使用了索尼高清晰度录像设备,为后来转胶之用。由于索尼拥有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未来的电影制作可能出现更多这种例子。索尼公司从1981年开始致力于HDTV,研制摄影机、放映机、转录设备等等。并不令人惊讶的是:索尼的高清晰度系统中心HDVS就设在卡尔弗市的索尼/哥伦比亚公司所在地。在那里这项技术主要被用于广告片、字幕、动画片及电脑绘画。然而,布莱恩-温斯顿指出,尽管索尼瞄准制片业,但该公司宁愿支持模拟系统,也不支持数字系统。因此在错误的时间对错误的问题提供了错误的解决方式。
     
    另一些日本电器公司也在推销HDTV,其中包括拥有环球影片公司的松下电器公司。虽然他们把好莱坞看作是高清晰视频技术的理想实验场,但他们仍然遇到了很大阻力,包括来自胶片供应商的愈来愈激烈的竞争。电影摄影师兼HDTV专家哈里-马塞厄斯声称,高清晰度视频技术"极力想去解决电影业中根本不存在的一种需求。"为了回应HDTV的挑战,作为六十年来电影工业之标准的35mm彩色胶片技术在近年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电影制作者创造视觉影像提供更多的灵活性。来自日本高清晰度电视的竞争压力使好莱坞胶片的主要提供商柯达公司及其他公司去开发研究新的精密的剪辑技术和特级潜能。
     
    HDTV能创造合成影像与特技效果,省时省钱并提供创作的灵活性,因而还是受到人们的好评。认识到电影制作者不会马上丢弃35mm标准这一事实,新技术的拥护者正着重利用现阶段HDTV的长处,把他作为一种制作特技效果和剪辑的工具。如:"雷波高清晰度电视工作室。"和"美国领袖有限公司"等一些纽约的小公司,已利用上述长处发展事业了。他们为商业客户拍摄高清晰度产品,并为未来这项新技术最终根深叶茂时人们的查阅利用而建立图书馆。
     
    但对好莱坞各影片公司而言,真正的革命可能是HDTV影片直接发行到装有HDTV设备的影院或家庭中,这将意味着电影发行方面的重大变革。九十年代初期,好莱坞几乎没有公司对这项新技术表现出兴趣,有人预言"追求浮华的地方终将玩起HDTV的游戏。"
     
    胶片转动的味道
     
    尽管这些新视频技术不断发展,许多电影制作者与技术人员仍在固守电影影像,认为他是电视永远也无法取代的。例如,不少电影制作者认为"就胶片所产生的水晶般清澈的影像而言,高清晰度电视根本无法企及、他的丰富色彩和明暗反差。正是这些因素的结合赋予一个故事以可见的生命。"
     
    好莱坞制片业最终可能接受电视作为标准传媒,尽管一些观察家认为这种事不会随着视频技术的改进而自动发生。但是只有当电视制作成本和设备价格降低之时才可能发生。正如一位业内权威人士注意到的"毁灭电影的原动力是金钱。"
     
    然而,有人提出胶片的优越质量已经被电影业故意神秘化了。正如艾德斯维克所指出的"一听到我们能用录像带做得同样好这句话就能让人做场恶梦,正是这恶梦迫使电影业将其内部力量调和一致并增强电影品质的神秘色彩,以便在电影工业更高预算的末日中幸存下来。"温斯顿提出一个相似的观点:HDTV降低成本的可能未必令人信服,因为好莱坞一向利用技术来限制竞争,而技术的复杂性和高成本便是好莱坞为阻止竞争设置的障碍。另外,温斯顿还对下述观点表示同感,这就是当更先进的技术可能出现时,推行目前的HDTV系统是否明智。
     
    视频辅助设备
     
    尽管视频技术终将取代胶片作为制作故事片或戏剧片电视节目的媒体,但他已经以很多方式融入电影制作的过程。
     
    许多电影摄制组在拍摄现场使用视频辅助设备,如使用既能拍录像又能拍胶片的摄影机。视频信号通过线路传送到由视频辅助设备操作者控制的监视器上。虽然录下来的录像并不在晚些时候的剪辑过程中使用,但视频辅助系统仍用于查看镜头画面或连续性效果(确保这一天与下一天镜头之间相互匹配)。尽管目前只有一种摄影机可把视频辅助设备连接到摄影系统中,而且彩色体系也不完美,但有人预言未来所有摄影机都将拥有这种性能。
     
    有些导演非常依赖视频影像,他们通过电视监视器观察正在拍摄的场景,而另一些导演实际上可能忽略录像过程,除非事先有明显的 理由。尽管可以回放每一场戏,但这样做即浪费时间又可能引起麻烦。在男/女演员们掺合进来想看看哪一条是他们的最佳表演时尤其如此。 即使影片不用视频剪辑,也常常要在视频技术公司把工作样片复制成3/4英寸录像带,随后在做一个大1/2带给制片厂主管部门。
     
    其他制作/后期制作活动     
      
     
    动画制作的复兴
    电脑一直被用于动画制作,它使更为有效地完成绘图与清除动画框成为可能,而且也可从基于原图的新视点创造场景。
     
    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市场方面的因素,动画制作的复兴便出现了。大量的动画程序由欧洲和东南亚国家的廉价运动力制作。动画故事片不仅能更快、更有效率、更便宜地制作完成,而且这些影片也越来越为观众所欢迎,尤其适合国际市场。正如最近《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所总结的"像好莱坞的许多类似情况一样,在几十年的普遍忽略之后对动画片的新一轮热衷,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人们对重温令人难忘的高票房的渴望。"
     
    据估计,从1980年到1990年动画片国内赢利超过4亿美元。一些真正成功的动画片(及他们的票房收入)大大刺激了好莱坞的谋利欲望。这些影片包括《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票房收入1.54亿美元),《小美人鱼》(8,4000万美元),《奥利费及同伙》(5200万美元)与《美国鼠谭》(4700万美元)。与此同时,《美女与野兽》创下售出1400万盒录像带的纪录,而《阿拉丁》为迪斯尼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财富。好莱坞的目的是通过不断重新发行的影片和录像带吸引一茬又茬的少年和老年观众,并因此获利。换句话说,其他公司也试图仿效迪斯尼公司的模式。
     
    更丰富的色彩
     
    特技效果和其他新工艺所获评论不多 ,然而却赢得流行报刊和好莱坞影迷们的惊叹,同时,对另一种工艺争议颇大。八十年代开发的电脑软件系统能区别黑白影像中不同的灰度,这就有可能去选择最恰当的颜色,给原先的黑白影片着上彩色。虽然这项技术以前也能为人所用,但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一家名为"彩色系统技术"的公司才找到对这一工艺感兴趣的人。
     
    五十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电视播放的需要,影片已被人们以多种方式加以改变,但使好莱坞制作人员、议会议员和评论家们最为愤怒的是给影片着色。这场争论在1986年后变得白热化了。当时泰德特购买了米高梅、雷电华及五十年代前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的影片以及电视节目的档案馆,并且随即安排了一百部影片(包括《卡萨布兰卡》、《新娘的父亲》、《马耳他之鹰》)?quot;彩色系统技术"公司进行着彩处理。哈尔罗奇工作室也开始对属于公司范围的影片(包括《如此美妙的生活》和《杰出人物》)进行着色处理,该工作室设在多伦多的着色技术公司内,且持有该公司的部分股份。
    这大大触犯了好莱坞电影圈。导演们的抱怨最强烈,他们想把艺术与商业严格区分开来。弗雷德齐纳曼公开宣布,它是对"文化的一级犯罪"。马丁斯科塞斯称着色处理是一种"亵渎",并解释说:"《卡萨布兰卡》是艺术,不要去糟蹋它。"除导演(及美国电影导演公会)和电影明星之外,其他反对这一做法的团体有:美国电影研究所、美国西部作家公会、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在针对这一问题的国会听证会上,美国电影研究所强调了电影的文化作用,而艺术家们的"道德权利"--即允许对完成片做任何改动的权力--最终成为争论的焦点。
     
    然而,那些给影片着色的人的着眼点却不大相同。一部由黑白改为彩色的影片,每分钟至少需1500美元,而更多时候可能是每分钟2000-3000美元。随后一部着色影片可以卖给电视网和有线电视台,并且可以发行录像带,仅取薄利。据说1985年前后"彩色系统"已签约的合同价值超过2000多万美元。正如一位着色技师所解释的"我们谈论的是让它们在当今的电视与录像市场中生存下来。"
     
    的确,市场看来已经有了答复:1985到1986年间《如此美妙的生活》的原黑白版本共卖出约1万盘录像带,而着色版本截止1986年1月已卖出5.5万到7.5万盘。如泰德特纳最后总结的"对于是否着色,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乎。不喜欢它们的只是好莱坞的少数精英。"
     
    导演公会主席声称,经典影片"让那些企图靠销售这些影片榨取最后一分钱的人们给糟蹋了。"但另有人指出,好莱坞和电影公司正在做这笔买卖。特纳不仅坚持对自己所拥有影片进行处置的权力,而且还强调了导演们所忽略的电影制作的商业方面。他指出:"制作影片的目的就是赢利。影片不是作为艺术而制作的,它们是为赚钱而制作的。任何为艺术而拍电影的影片制作者都会失业。任何能够赚取更多金钱的东西总被认为是好的。"
    也许听上去很残酷,但所有权与商业感性最终支配一切。1989年11月《卡萨布兰卡》的着色版问世,大约同一时间,《公民凯恩》也快走到电脑画笔之下了。
     
     
    对电影制作过程和新技术的反思
     
    劳资问题
     
    新技术的开发问题最终包括与电影工作者的未来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讨论的许多开发性技术极有可能淘汰电影业中的一些工作。新技术的发展将取代工作人员,还是他们的工作将变得更轻松、更有效率呢?如前所述,有些剪辑工作受到这高频剪辑技术的威胁。另外,作曲家也可能因合成音乐越来越多的使用而丢了饭碗,电脑则有可能威胁摄影师的职业。甚至可能会有一天,电脑化演员或机器人将取代有真实生命的男女演员。
     
    其他还有关于工作人员与工会之间的权限之争问题。视频技术人员取代电影剪辑师导致了电影业中两个技术工会间的冲突。这两个工会主要是由视频技术人员给成的"全国广播雇员和技术人员协会"与一般由电影技术人员组成的"国际戏剧舞台雇员联盟"。迈克尔尼尔森引用的另一个事例是音响技术人员与使用声画同步电子剪辑机的电影剪辑师之间的争论。
     
    另一个问题与教育和技能更新有关。谁应负责培训电影从业人员使用最新技术呢?制片公司、工会、设备公司、大学、政府,还是从业人员自己?尼尔森引证了一项由国家资僵的职业再培训工作计划,以便为电子剪辑技术准备电影剪辑师。
     
    其他问题与制作决策有关,因为更换对一部影片创作元素的控制的可能性是受许多新工艺影响的。例如,有了电子剪辑系统,电影剪辑师施予影响的可能性会更少,甚至对一部影片的初剪也是如此。
     
    虽然各种工会和公会应该能够保护会员的工作并控制劳动的过程,但一般而言,电影业的劳动组织并未代表一个反对技术变革的统一阵线。正如尼尔森所作的结论,"涉及广播和电影的同业工作会之间的纷争,其最终结果是让生产商在所有谈判中一直占据上风。那些工会似乎太关心自己组织的现时利益了,以至于根本不承认新技术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独立/竞争
     
    随着电影制作中新技术含量的增加,独立制片公司越来越难以生产出像好莱坞大制片公司产品那样的圆熟精美的影片。为了竞争,独立制片公司必须要找到使用这些新的(往往也是非常昂贵的)技术和设备所需要的资金。否则,他们只好自降等级,去做低成本影片或高投资大片的廉价版(或者/也许是讽刺版)。
     
    但是,来自好莱坞那伙人的宏论仍是:一部成功影片的制作不一定真的需要这些技术。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听到:尽管有电脑场景示意图、崭新的剪辑机和精湛的特技效果,但电影创作家依旧需要会讲故事的人,电影业依旧需要想像力和才华。
     
    技术类型片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技术开发也影响到好莱坞生产的影片种类。的确,随着复杂精密的特效技术的发展,科幻片与太空史诗片不断增多。事实上,八十年代十部最热门的影片中有七部是"特效"电影。
     
    结合特技效果与真人绝技的动作片的成功票房诱惑着电影制作者们不仅继续应用这种技术,而且力争在他们的每部影片中达到最高水平。没有如此高科技的惊险动作,许多观众甚至有可能拒绝这些影片,他们会觉得影片节奏太慢、没趣儿,甚至令人生厌。
     
    为电视拍片
     
    一些更明确的特技效果只有在电影拍摄方式发生变革时才能予以评估。正如贝尔托卢奇在评估剪辑技术时所指出的,假设一部影片最终要在电视上出现的话,那么"今天大多数电影摄影师就要在他们摄影机的取景器中做一标记,以例为影院放映取景的同时,也确保影片适合电视播放而不漏掉重要的东西。"
     
    当影片用宽银幕规格拍摄时,就要不断做出妥协以便影片既适合影院发行,也适合电视播放。例如,当大卫里恩拍摄《印度之行》时,HBO("家庭票房"有线电视网)为联合制片方,它要求以1.83:1的画幅比例拍摄,以便适合有线电视的播放和收看。
     
    总之,在谈及为电视拍片时,重要的是要指出,电影的拍摄和剪辑方式绝对是受新的发行渠道--如录像带和有线电视--影响的。
     
    技术保守主义
     
    有人认为,最近几十年来电影制作中的技术变革大多是保守的和防御性的;换句话说,电影试图抵制电视革命。正如查尔斯艾德斯维克所评论的:
     
    电影业中主要的技术开发旨在简化现行的制作实践,而不是改变商业电影的"外观"或声音······新技术几乎没什么美学革命可言,而且没有任何东西会打乱电影制作的基本权力结构。变革是保守的,是一种抵制飞速发展的视频技术的冲击与威胁的防御作法。
     
    艾德斯维克的观点就好莱坞电影制作过程中可以察觉到的变化而论是非常重要的。影片无论是用化学工艺,还是用电子工艺进行制作,无论涉及电脑技术,还是涉及视频剪辑流程,生产关系的变化都非常之小--如果说不是毫无改变的话。确言之,那些明显或前景可观技术变革实际上可能不利电影业中一些以传统工艺谋生的人和独立制片的导演们。
     
    销售硬件
     
    过去,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通过其技术委员会来促进新技术的开发。从投身技术开发的那些相互竞争的公司看,学院的上述作用最近显然已被削弱。
     
    与此同时,主要的硬件制造商试图诱使好莱坞进入他们的电子网络中。如索尼公司与苹果公司已对美国电影研究所慷慨捐款。苹果公司和其他公司损赠了价值100万美元的硬件和软件建成美国电影研究所苹果电脑中心。该中心使好莱坞电影制作者能用新程序和新系统解决难题。这些新程序和新系统也是那些制造商开发并卖给电影业的。
     
    电器公司一直的兴趣把新电子产品和电脑产品卖给制片公司,这不足为怪。但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活动只是一个比较小的市场,除非它与消费产品(如HDTV)相联系。确言之,如录像机(VCRs)和家用电子系统等消费产品已成为电子公司的首要目标,这些新技术把那些电器公司引吸到电影业中来,而现在他们已经在电影业持股了。
     
    的确,最近十年间在新的发行技术领域内已出现了最富戏剧性的变化。为了理解这种变化的背景与意义,我们有必要更加仔细地观照这些家庭娱乐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要观照控制这些技术的公司。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0 05:21 , Processed in 0.0842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