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10|回复: 13

[原创]我是谁?——自我的精神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2 10: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我的精神分析



>| 上篇

  “自我”是“我”的理性认识,它其实由一种理性意识和一些对自我的记忆组成,比如:我是个女孩;我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集体的一分子,等等。
  “本我”是无意识的“我”,是人之本性的最原始状态,此亦人绝大多数动力的来源,大体可分为生之欲所衍生出的能量和死之欲所衍生出的能量。
  “超我”严格说来不能算是“我”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与前面两项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内在的,而后者却是外加的。虽然它不是属于自我内在的,但它却对一个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观念、道德与一些来自外界的习惯性延续都是“超我”的表现。
  “我”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在一个人身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很有意思的,我曾用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来描述这种关系的:“自我”是一个专制的父亲,“本我”是个尚还不懂事的小孩,“超我”却是一种神圣的制度,或是法律或是宗教戒律吧,总之就是那种大家都得无条件接受并服从的条例。每一个人的精神架构都是由这三个因素组成的,但我们知道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不尽相同的,也正说明这三种因素组合的模式是极其多样的。这里我先依照人的成长过程所经历的精神变更来说说“我”的形成,以及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成型后自我的分化的几种常见模式。
  当一个人尚还处于婴幼儿时期的时候,自我意识自然是还未形成的,这时掌控他的就只有“本我”,而随着他逐渐地成长他开始有了区别自我与他人的能力,形成了自我意识,并开始有了记住事物的能力。于是“自我”便慢慢形成了。他所有有关“我”的感觉和记忆都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他也渐渐地忽略掉了“本我”的存在,开始变得专制起来,也就是说他会为了某些利益而克制自己的感情或欲望,并借助这一力量对自己进行改造。当这位专制的父亲获得了那一操控全局的力量的同时,另一个理想化的的自我出现了,这就是“超我”,“超我”对自我而言是一个楷模,是一种绝对的力量,于是一种新的关系就这样建立了。“自我”往往都是那么独断专横的,当有一天他开始考虑,如果妈妈知道这件事她会怎样呢?或者,大家都是如何面对这种问题的呢?于是,妈妈的思想、人们的传统观念便顺理成章的透过这一“超我”的形式对一个人发挥了作用。到此为止,一个人基本的精神架构就这样成型了。
  但是,就在这一过程当中,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况。有人可能会因为先天的生理缺陷而导致无法形成自我意识,这样便一直保留着一种“本我”的状态,我们将其称为是:先天性痴呆症。有的因“自我”这位父亲不是那么的专制,而显得比较感性,也就是说更多地体现了“本我”的特性。而也有的因为环境或教育的关系使得“超我”非常的强大,于是“自我”与“本我”似乎都不明显了。更多的情况倒是这样的:“自我”这位专制的父亲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本我”这个小朋友的存在,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生活着,却时常被小孩吵得无可奈何,但仍不知道要去照顾一下小孩的利益,有一天他甚至开始相信小孩是罪恶的(这一谣言多半是来自于“超我”),于是对待“本我”便越发的苛刻。在外面,“自我”与“超我”形成了一种非凡的默契,这种甜蜜的结合所带来的快感有时的确要盖过来自“本我”的烦扰。但,我们却不能否认这是一种人性的扭曲。
  前面所说的就都是我们一般所碰到的人的自我精神状态,在佛家,还有这样一种理论,禅宗认为人有两个“我”,父母所生为第一个“我”,而那第二个“我”却要由自己修炼而催生。佛家是崇尚人的本性的回归的,它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超脱于世俗观念的羁绊。从而成就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我”。

----------
2001-12-20


>| 下篇

  在我们谈论“第二个我”的精神架构之前先来讲讲精神能量的问题。
  在中国很久以前人们就习惯于用太极阴阳的哲学思维来认知世界了,在今天我们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探究我们的内心世界时也惊奇地发现这一古老的法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对生命的认知。
  前面也提到过,人的精神能量总的说来可以归为生之欲所衍生出的能量和死之欲所衍衬出的能量,也即人的生和死的本能。前者是积极而富于建设性的,后者却是消极而具有破环性的。这两种精神能量同时还能转换、置换以及升华成其他各种精神动力。人的理性意识的作用就是协调这些能量,使其保持一种较为均衡的状态,如果一个人的理性意识不能把持住自己,或者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打破了这一种平衡关系,那么,我们的精神状态就会变得紊乱。由此而可知,理性意识的“自我”对于我们现代观念的正常人是极其重要的。
  在我看来“第二个自我”其实就是对“我”的一种更为深入的认知,它是“自我”的更高层次的体现,它的形成需要一种自觉的力量和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是要有意识地培养一个通情达理的“父亲”,首先,他应该对“我”要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他要懂得小孩子(“本我”)的习性,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顺应其天性。用禅宗的观点来说,如果我是一只老鼠,那我就会像一只老鼠一样过活,而绝不会因为我们的观念希望我们做“猫”而去否定我们具有的这些本性。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会发现,其实那个看似整日哭闹,而又似乎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小孩原来要的东西也很简单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外加的欲望,这就怪不得他的任性与淘气了。
  每一个“父亲”都是理想主义的,他无时无刻都在塑造着理想中的自己,有时他的方法是极其拙劣的,为了达到目的而急功近利,这最终是要破坏心态平衡的。这样我们也就有必要让“自我”的眼光更为审慎些了。不再迷信“超我”的父亲会发现,原来许多的“真理”其实只不过是些盲目的观念,我们不加思索地接受了它们,结果我们在这种无止境的重复着别人的观念、思想之中沦丧了自我。
  重建自我的任务落在了这位父亲的身上,他需要协调来自“本我”的欲求和动力,也需要协调来自“超我”的压力。但不管怎样,当我们正式地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认知自己的时候,一个新的“自我”便逐渐地在成长起来了,或许,在那时,我们重新又提出:我是谁?这个问题时,你就会有一个更为自信的答案了!


>| 后记

    现代人的目光是过多地关注于我们身外的这个世界了,我们在为自己,为他人而努力地争取着一些东西,以求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的充实、快乐。于是,我们周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紧密地牵动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每一天,我们的所有感官与感受都交给了那些无法确定的现实因素,生命的能动性在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生命的感受原本来自于我们的心灵,而我们却背离了一片大海,远走他乡去寻找散布于各个角落里的零星水洼。当躯体疲惫了的时候,当精神茫然的时候,我们不妨回到那个已经远去了的家园,在一片荒芜之中重建我们生命的尊严,在那里,你会发现,我们的潜力永远大于我们所体现出来的能力,我们生命的光环就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
2002-1-24
发表于 2004-2-18 16: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生活是囚笼吗?

如今的生活是那样的令人感到喧烦,不断的在追求一种淡薄的宁静,喜欢率性而为吗?  难道生活出错了吗?  还要自我的约束吗?~~~~
 楼主| 发表于 2004-2-18 17: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用中国的禅来解释,那是:

自己的心动

不断追求
心不动,宁静致远!何以劳神?
发表于 2004-2-23 20: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人不是仙!!!

生活就是生活啊!  社会在锻造满足需要的人才~~~连和尚也会动凡心何况一个小草民呢?  在凡人的眼里只有神仙才是逍遥自在的,但他们也在要为天下众生普度呢!
   总是说不完的愁,道不完的累~~~蝼蚁也是一样的   虽苦还是要偷生~~
 楼主| 发表于 2004-2-23 20: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你认为你是这样,便是这样
发表于 2004-2-29 10: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第二自我?

我不明白你的第二自我指的是什么?是在佛洛伊德人格结构中"自我"以外的另一个自我,还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4-2-29 17: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所提到的所谓“第二个自我”其实还是属于“自我”的范畴的,只是更多一点人格的自觉性更多些对自我的认知和感悟。
发表于 2004-3-4 19: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风雪里你那句话说的太好了“心不动,宁静致远!何以劳神? ”
发表于 2005-8-30 16: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88321.com/joke/017/qd.htm
糊涂解差
南宋时,苏州有个和尚,喝酒乱市,州官下令把他抓起来,派一名解差把他押送边远地方去治罪。交通不便,解差怨恨,因此棍棒不断,和尚叫苦不迭。
几天后,宿在一个客店,和尚起了逃跑之心,于是对解差说了一番好话,然后拿出碎银请酒。贪杯的解差立即给和尚卸下行枷,开怀大饮,不多时即醉成一堆烂泥了。此时和尚就找了剃刀,给解差剃了个光头,把罪衣穿在解差身上,再给他套上枷锁,然后自己越窗而逃。
第二天,解差酒醒,不见和尚,急了。但再一看自己身上的囚衣,领上的枷锁,对镜一照脑袋也是光溜溜的,又转忧为喜了。自言自语地说:“哈哈,我量你也不敢逃么!”可是略一沉思,又愕然了:“咦!和尚在,我上哪里去了!”
发表于 2005-8-30 16: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忘记你的名字-《千与千寻》
http://www.flasher.cn/Cartoon_3/200410114914-1.html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说道,捕鱼为生的武陵人因着桃花林的牵引而误入了另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福地洞天的故事;而宫崎骏笔下的十岁少女——千寻,也是跟随父母在搬家途中因为好奇心而误入歧途,进入了另一个幻境世界。跟中国古代文人的有些消极和理想主义的出世思想有着很大区别的是,作为现代物质世界一分子的宫崎骏,借由小女孩千寻的经历,在积极探索一条入世的道路。佛教说,入世的生活是物质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在电影《千与千寻》中,千寻由一个物质世界跌入一个对于她来说全然陌生和充满着困境的另一个物质世界,“回归”将是一切努力的终极目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7 04:03 , Processed in 0.1064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