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09|回复: 0

建国后的语文工作(1949年----1985年)(2/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 13: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乃华 许长安 宋柏尧 王凡  
来源:http://fhpi.yingkou.net.cn/bbs/1951/messages/10636.html
                  


                 二、努力贯彻,形成高潮(1958―1960年)

        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发表以后,全国掀起执行三项任务的高潮。1958年 5月 5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时提出:“积极地进行汉字的改革。”这个指示是中共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号召,把正在掀起的文字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

                    (一)推行《汉字简化方案》,继续征集新简化字。

        根据国务院决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分四批推行简化字,共推行 517个简化字。
        1960年 6月 4日,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征集新简化字的通知》。

                    (二)树立推普典型,举行观摩会,基本完成方言普查。

        在前两年的基础上,推广普通话工作从学校走向社会,到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高潮。 3月20日,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向各省市发出《一九五八年推广普通话工作计划纲要》。
        在推广普通话的高潮中,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58年7月25日在北京联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三)汉语拼音广泛应用,注音识字颇见成效。

        《汉语拼音方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立即在全国推行。新闻、出版、广播、工商、交通、科技等各方面都开始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小学拼音教学和注音扫盲工作中,更显示了良好的效益,推行工作得到迅速的发展。
        1959年12月27日,山西省教育厅在万荣县召开了全省推行注音扫盲现场会议。
        1960年 4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
        1960年 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总结了注音识字的优越性。

                    (四)吴玉章深入实际视察,走遍半个中国。

        1958年 5月到1959年 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先后视察了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广东、山西等13个省市。
        他视察后,立即把他所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了出来,并于1959年 3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三、调整、巩固,稳步前进(1961―1962年)

        1959年到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起,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字改革工作也进行了调整。

                    (一)修订《汉字简化方案》,征求各方意见。

        1962年 9月 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举行第八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汉字简化方案》修订小组,推举丁西林委员主持小组工作。修订小组成立后,随即采取座谈、通信、访问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二)搞好普通话教学,继续异读词审音工作。

                    (三)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法,《人民日报》实行难字注音。
        1961至1962年期间,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工作由于受到国民经济困难的影响,也放慢了步伐。

        在1958年全国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一般都是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教材,教学声母、韵母、声调和拼写规则。后来发现要求初入学的儿童和文盲掌握各种拼写规则有困难,所以开始了拼音教学法的改革。

                    四、总结成绩,促进改革(1963―1965年)

        国民经济经过调整以后得到恢复,1963年,文字改革工作也开始复苏。

                    (一)郭沫若的《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

        为了继续促进文字改革工作,《人民日报》1964年5月3日发表了郭沫若的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

                    (二)吴玉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

        1964年 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吴玉章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一文。这篇文章是对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六年来各方面应用情况的总结,同时也促进了此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工作。

                    (三)明确推普重点,总结八年经验。

        1963年 7月12日,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关于转发〈一九六三年上海市推广普通话工作纲要〉的联合通知》。
        1963年 8月 1日到1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部分省市推广普通话工作会议。
        1964年 8月17日,第四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在西安召开,这是中断了四年以后举行的一次盛会,标志着推普工作又再次活跃起来。

                    (四)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这个时期,在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是:
            1.完成了《简化字总表》的编印。
            2.完成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编印。
            3.更改地名生僻字工作的进展。
            4.整理汉字查字法工作的进展。

                              第三节 文字改革在低潮中
                                          (1966―1976年)

                    一、前五年工作完全停顿(1966―1971年)

        从1966年 6月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被迫停止工作,多数委员和专家受到迫害。语言文字的应用在社会上出现了混乱局面。从1966年 6月 2日起《人民日报》报头取消了汉语拼音,其他报纸、期刊也先后不用汉语拼音拼注报刊名称; 7月,《文字改革》杂志和上海《汉语拼音小报》停刊, 8月,《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栏停刊。

                    二、后五年工作有所恢复(1972―1976年)

        1972年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郭沫若找了从五·七干校回北京探亲的文改会副主任叶籁士谈话,决定从干校调回部分干部,开始恢复文字改革工作。

                    (一)拟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75年 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报送国务院审阅。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进行调整修订,再次在有关部门和地区征求意见,1977年 5月拟出修订稿,正式报国务院审批。

                    (二)推广普通话工作重新恢复。

        1972年,各地开始恢复推广普通话工作。

                    (三)进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举办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1974年 3月15日到 4月 3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汉语拼音广播讲座。

                    (四)汉语拼音在中国地名罗马字拼写法上有了可喜进展。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应用,首先在中国地名罗马字拼写法的工作中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五)宣传工作有所恢复。

        1973年 3月,毛泽东、周恩来在《文字改革简报》副刊第 2期上批示同意恢复《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刊。
        十年动乱后期,文字改革工作有所恢复,但是仍受到政治运动的不断冲击,在左倾思想的干扰下,步履蹒跚。

                              第四节 文字改革的复兴
                                          (1977―1985年)

                    一、文字改革工作的恢复(1977―1979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字改革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恢复。

                    (一)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77年 5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将《关于〈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请示报告》送国务院审批。10月31日,国务院将这个报告批转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
        1978年 3月 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学校试用简化字的通知》,决定全国统编的中小学各科教材,自1978年秋季起一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

                    (二)教育部重申推普方针,召开第五次全国普通话观摩会。

        1978年 8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重申必须继续贯彻“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方针。
        1979年 4月22日至28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在杭州市联合召开了全国推广普通话工作汇报会。
        1979年 8月11日至20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三)开始汉字编码的研究工作。

        汉字编码是电子计算机对汉字信息进行处理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70年代以后,这一课题在中国很急迫地提上研究日程,电子计算机界希望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与这项研究工作。
        1978年12月 5日至14日,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汉字编码学术交流会上,有17个省市的65个单位8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也派人到会。

                    二、文字改革工作的发展(1980―1985年)

                    (一)文字改革领导机构的充实和调整。

        1980年 3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充实和加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通知》。
        充实和加强后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80年 5月20日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二)胡乔木就文改问题发表重要讲话。

        1982年 1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胡乔木就文字改革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三)修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拟订《统一汉字部首表》。

                    (四)继续努力推广话。
             1.召开全国学校推普工作会议。
             2.推广普通话写入宪法,15个单位发出《大家都来说普通话倡议书》。
             3.召开商业系统推普座谈会。
             4.各地加强推普工作。
             5.加强对学校推普工作的领导。
             6.修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五)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汉语拼音方案》。
             1.汉语拼音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2.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二十五周年。
             3.拟订《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则》。
             4.研究汉语拼音标调法。
             5.规定有关汉语拼音字母的读法和写法。

                    (六)开展文字改革的教学和科研,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成立。
        1979年5月6日在上海市举行了高等院校文字改革教材编写协作会议的第二次会议。
        1979年9月,由曹余章、许宝华、颜逸明、杨春霖、张静等57人发起,胡愈之、吕叔湘、王力、叶籁士等14人赞助,提出了“成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研究会倡议书”。
        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于1981年 7月13至2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成立大会。

                      (七)宣传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随着文字改革工作的恢复,各地的宣传工作有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办的《汉语拼音》小报于1977年 7月试版,内部发行,1978年开始正式出版。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文字改革》在停刊16年后,1981年 7月复刊。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77年创办的《汉语拼音》小报,到1981年改名为《PINYINBAO 》,由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

                      (八)进行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全国高等学校文字改革学会成立后,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支持黑龙江省进行这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1984年 5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1984年 6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视察上海杨浦区第四中心小学,看了一年级实验班学生的汇报课,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
        1984年 7月21日至30日,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举办“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研究班,有19个省、市的小学教师代表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的同志共 330多人参加。
        1984年 7月 1日至 5日,黑龙江省在佳木斯市召开全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工作汇报会,检阅成绩,总结交流经验。
        1984年10月,倪海曙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实验班视察后,写了一篇十分感人的报道。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个实验点。1983年12月才开始学习黑龙江省的经验,进行实验。首先学好汉语拼音后,大量阅读拼音和注音读物,通过造句、听写、仿写、记述、命题作文和写信、记日记、办板报等方式练习写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拼音学话和注音识字方面成绩最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3:52 , Processed in 0.0645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