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51|回复: 0

建国前的语文工作(4/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 13: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宋柏尧
来源:汉语拼音文字论坛   
        

        
         (四)“五四”时期的国语罗马字运动

            1.国语罗马字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1)《新青年》倡导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封建势力掀起了一股否定民主共和、否定自由平等的反
动思潮。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发起向反动思潮的反击,冲决精神网罗的
斗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深刻而广泛的文化思想运动,即“五四”新
文化运动。《新青年》追求的是政治上的根本改革,宣传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
新文化,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在文化上提倡白话文,反对
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文学革命”口号的影响下,展开了汉字改革的
讨论,提出了“汉字革命”的口号。

          (2)汉字改革的大讨论和国语罗马字运动的形成。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这
是以写给陈独秀的信的形式发表的。文章中说:“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
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因此“此种文字,断断不
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因此,“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
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
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赞成吴稚晖提出的办法:限制汉字字数,夹用世界语,逐
渐废除汉字。陈独秀的答复是:赞成废除汉字,不赞成废除汉语,认为“惟有先废汉
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胡适则表示“极赞成”陈独秀的意见。认为
“凡事有个进行次序。我以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文字,但是文言文中单音太多,决不
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须选用白话文字来代替文言文字,然后再把白话文字变成拼音
的文字。”自从陈独秀、胡适表示了赞成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意见后,汉字改革的讨
论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开展了,逐渐形成了国语罗马字运动。在讨论中,赞成罗马
字母拼写汉语的意见居多。钱玄同在讨论中放弃了用世界语代替汉语的主张,表示对用
罗马字母拼写汉语有信心。吴稚晖仍然坚持主张用世界语代替汉语,反对用罗马字拼
音。傅斯年针对吴稚晖的观点,发表一篇长文《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主张用
罗马字母的拼音文字拼写汉语。他认为:汉字绝对的应当用拼音文字替代;汉语绝对的
能用拼音文字表达;汉字绝对的不可能无须改革而用别种方法补救,“只有根本推翻,
没法补救”。对于制定拼音文字,他认为:字母,以罗马字母为本;字音,用“蓝青官
话”;文字结构,以词为单位;先从编写拼音文字字典开始着手。他的文章对促进国语
罗马字运动有积极作用。

        从1918至1919年,开展读者讨论汉字改革的刊物,除《新青年》《新潮》外,
还有《东方杂志》《学灯》《国语月刊》等十种。

        五四运动后,汉字改革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了。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特刊
《汉字改革号》,使汉字改革的讨论达到高峰。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都发表了长
篇论文,为制定国语罗马字和开展国语罗马字运动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打下了基础。

        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一文中,竭力否定汉字。他批判清末切音字运动不主张
废除汉字,是“灰色的革命”。认为“唯有响响亮亮的说汉字应该革命!如此,则汉字
改革的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他宣言“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
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
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他认为,“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
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是有新思想的人们都知道的”。“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位‘老寿
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因此他认为不但要“谋汉
字的根本改革”,而且要谋“汉字之根本改革的根本改革”。他说的“汉字之根本改
革”就是将汉字改用字母拼音,“像现在的注音字母就是了”。“汉字之根本改革的根
本改革”,“就是拼音字母应该采用世界的字母——罗马字母式的字母”。

        黎锦熙发表《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长文,强调了“词类连书”对汉语
拼音文字的重要性。他认为过去拼音文字的失败在于不知道实行词类连书。他认为词类
连书是汉字革命军通向拼音文字的一条大路,现在认清了这条前进的大路,就“应该大
胆地倡言汉字革命,兴起汉字的革命军”。文章对词类连书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这
是词儿连写问题第一次得到比较系统的研究。

        赵元任发表《国语罗马字母的研究》,提出详细的“国语罗马字的草稿”,特
点是限用26个拉丁字母,声调用字母拼法上的变化表示,不造新字母,不加符号。这是
比切音字运动和注音字母运动时期任何一个拉丁字母式方案都要完善的方案,这个“草
稿”给后来拟定国语罗马字方案提供了基础。论文中提出了25条“凡是拟国语罗马字的
应该注意的原则”。

        在《汉字改革号》上发表的文章还有蔡元培的《汉字改革说》。他也主张采用
拉丁字母(罗马字母)。他强调说,如果用拼音文字,就不用注音字母,一定要用拉丁
字母。

随着讨论越来越深入、具体,制订一个统一的罗马字母式方案的条件逐渐具备,汉字改
革的主流也由汉字笔画式逐渐转为拉丁字母式。

            2.国语罗马字方案的制订经过。

           (1)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的成立。

        1923年,教育的国语统一筹备会召开第五次常年大会,钱玄同提出《请组织国
语罗马字委员会方案》,论述了26个罗马字母的世界通用性;主张在推广注音字母的同
时,兼用罗马字母,“将罗马字母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论述了国语罗马字的用途和
具体研制的方法、步骤。这个提案由黎锦熙、黎锦晖、汪怡三人连署。大会于8月29日
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指定钱玄同、黎锦熙、黎锦晖、赵元任、周
辨明、林玉堂(语堂)、汪怡、叶谷虚、易作霖、朱文熊、张远荫11人为委员。

           (2)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的产生和公布。

        1925年9月,刘复在赵元任家发起组织在京的音韵学家学术讨论的“数人
会”,成员是:刘复、赵元任、林语堂、汪怡、钱玄同、黎锦熙。除刘复外,其余的都
是“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从1925年9月至1926年9月,整整用了一年时
间,开了22次讨论会,“数人会”终于议决了一份《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9月14
日,正式召开“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决议通过,呈交教育部。11月9日,由
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作非正式公布。布告中说:“罗马字母,世界通用,辨认拼
切,已成国民常识之一”,因此,“定此《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与《注音字母》两
两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此后增修《国音字典》,即依校订之国语标准音拼成罗马
字,添记于《注音字母》之后,教育、交通、工商各界,如遇需用罗马字时,即以此种
拼音法式为标准,以昭划一而便通行”。

        “国语统一筹备会”非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之后,倡导者就开始
编写读物和写宣传文章,形成了一个国语罗马字的宣传活动。

        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说:
“该项《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是以唤起全国语音学者之注意,并发表意见,互相参
证;且可以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实于统一国语有甚大之助力。
特予公布,俾利推广而收宏效。”

            3.国语罗马字的特点。

        国语罗马字的技术特点是:(1)完全用现成的26个拉丁字母,不用新字母,
不加符号,也不用字母横放、倒放的办法;不够的字母用变读法,如用j、ch、sh代表
今j、q、x和zh、ch、sh两组声母,字母的用法比较接近英文。(2)用拼法变化表示声
调,有详细的拼调规则。但规则太繁琐,是个大缺点。(3)注重词儿连写。国语罗马
字作为一种拼音文字来设计,一开始就重视解决“词类连书”的问题,黎锦熙在《汉字
改革号》上提出的《复音词类构成表》,就是比较系统的国语罗马字词儿连写的规则。
1934年,为了推行国语罗马字,钱玄同提出了“规定极详备的《词类连书条例》案”,
并建议以肖霖编的《怎样连写复音语词》作为草案。

            4.国语罗马字的推行。

        1928年9月,国语罗马字正式公布后,就开始做推行工作。当时正值土耳其政
府颁布《新文字法》,大力推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运动,这对推行国语罗马字起了鼓舞
作用。但当时的中国政府对推行国语罗马字并不热心,加上拼写规则繁琐、难学,妨碍
了普及、传播;尽管在宣传、推广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却总是进展不大,始终没有走
出知识分子的圈子。在社会上,没有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在教育部门,连小学也进
不去。1934年以后,国语罗马字的推行就走向低潮了。代之而起的是拉丁化新文字运
动。

            (五)三十年代开始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1.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兴起。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五四”时期文字改革的拉丁化方向,
受苏联少数民族文字拉丁化运动的启发而兴起的。发起人是旅苏的中国共产党人瞿秋
白、吴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宝(刘长胜)等。早在1921年,瞿秋白在苏联时就着手
研究中国字的拉丁化问题。那时,苏联远东地区的少数民族掀起了拉丁化的文字改革运
动。瞿秋白在这一运动的影响下,研究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字改革方案,写成了《拉
丁化中国字》的草稿。后来他回国搞革命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再度到苏
联,与在苏联的吴玉章、林伯渠、肖三等人继续研究文字改革方案。经过几年的研究,
于1929年写成《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在莫斯科出版。

        《中国拉丁化字母》的出版,引起苏联学术团体的注意。中国文字的拉丁化问
题成了大家关心、讨论的问题。1930年5月23日,苏联语言学家龙果夫在“中国问题研
究所”的会上,作了关于瞿秋白《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的报告。会议原则上同意这个
方案。1931年,瞿秋白回国后,吴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宝、龙果夫等继续以瞿秋
白的方案为基础,拟制了一个新文字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

        1931年9月26日,在海参崴召开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有87
人,参加开幕式的有1500多人。大会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和1932年
内以拉丁化字母完全化除远东华工的文盲的决议案;选出“远东边区新字母委员会”,
作为远东地区扫除华工文盲的执行机构。王湘宝(刘长胜)任主席团中国部的主席,委
员有王昌希、林伯渠、肖三等29人。委员会成立后,利用《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
则》在旅苏的十万中国工人中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的工作。从此,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就
在当地蓬勃地发展起来。

        由于拉丁化新文字具有不标声调、拼写方言、分词连写等特点,简单易学,适
于在广大劳动群众中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因此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发展便更具有广泛
性和群众性。1932年,苏联远东的两张汉字报纸《工人之路》和《码头工人》增辟了新
文字栏;识字班和传习所开始普遍建立,光是海参崴一地,三个月一期的识字班就有三
十多个。

            2.拉丁化新文字传到国内与初期推行情况。

        1933年 8月12日,中外出版公司出版的《国际每日文选》转载焦风译的文章
《中国语书法之拉丁化》,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苏联远东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情况。
        1934年6、 7月,张庚、叶籁士先后在《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发表文
章,介绍拉丁化新文字。应人在《言语科学》杂志上详细介绍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鲁迅支持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他评论说:拉丁化新文字“只有28个字母,拼法
也容易学。……现在在华侨里实验,见了成绩的”。“那么,只要认识28个字母,学一
点拼法和写法,除懒虫和低能儿外,就谁都能写得出,看得懂了。况且它还有一个好
处,是写得快”。
        1935年 3月,茅盾在《拥护新文字六日报》上发表《关于新文字》一文,拥护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文字运动。12月,郭沫若在《留东新闻》第12期上发表《请大家
学习新文字》,他说:“现在已经不是讨论新文字要不要的时候了,而是我们赶快采用
的时候了”,“我们应该群策群力来使这项事业完成”。
        1935年,文化界人士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提出《我们对于推
行新文字的意见》。意见书中说:“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
起来解决困难。但这教育大众的工作,开始就遇着一个绝大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
字,方块汉字难认、难识、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这种
新文字,现在已经出现了。当初是在海参崴的华侨,制造了拉丁化新文字,实验结果很
好。他们的经验学理的结晶,便是北方话新文字方案。……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
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重要工具。”意见书中还提出了推行新文字的六项具体建议。据倪海曙统计:从1934年
8月到1937年8月,三年中各地所成立的拉丁化团体,有成立年月可查考的,至少有70个
以上。从1934年4月到1937年5月,出版了书籍61种,约12万册。从1934年8月到1937年8
月,有36种新文字刊物创刊。1935年,延安设立“农民新文字夜校”100所,苏区教育
部又曾大批举办“拉丁化干部训练班”,经常派遣拉丁化教师到农村和工场去教新文
字。红军士兵能写新文字的约有2万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6:38 , Processed in 0.0613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