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57|回复: 0

语法原型与及物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4 07: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正光  崔 刚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期总第1908-12

语法原型与及物性



(1.湖南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2.清华大学外语系,北京 100084)


摘 要:本文在语法原型理论框架下,认为及物性是一个语法原型,从典型及物句式、反身及物结构、中动结构到典型不及物句式构成一个及物性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中动结构的问题。本文的论述表明,语法原型理论能更好地解释中动结构的语义与句法特征以及该句式意义的形成过程。语法原型理论对中动结构的解释力同时也充分说明语法原型的理论优势与实际运用价值。
关键词:语法原型;理论优势;及物性;中动结构  

AbstractThe paper advocates the view of transitivity as a grammaticalprototype. To reinforce our viewwe focus on an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transitivesreflexive and reciprocaltransitivestypicalintranisitiveswith middleconstruction in particularand 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y all belong to the differentstages on the transitivity continuum. Our exploration demonstrates thegrammatical prototype theory can give a more coherent and uniform explanationto the above linguistic phenomenathus showing its theoretical advantages and actual application.
Keywordsgrammatical prototypetheoretical advantagestransitivitymiddl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5)01-0008-05  

1.语法原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范畴以原型为组织结构。所谓原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某一概念的最佳范例。语法原型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语言中与一定的形态句法特征相联系的一定的语法标记、句式(construction)或事件类型。如及物性事件作为语法原型的形态句法特征是“施事+V+受事”。Givón(1984)指出,原型及物性事件有三个核心要素:两个参与者,其中的一个(主语或施事)对另一个(宾语或受事)做出某种意志性的行为,受事完全受该行为的影响。另外,施事与受事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因为从施事到受事有一种物质能量的传递(Langacker1999)。“他经常打老婆”就是一个原型及物性事件,能够充分体现以上特征:两个参与者、施动性和意志性。相比之下,“他像他父亲”虽然也是一个SVO结构,但并不是及物句式的最佳范例。首先,动词“像”表达的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状态;其次,施事没有对受事做出意志性的行为,受事并不受施事的影响。因此,它在形态变化等方面受到许多限制。原型不及物事件只有两个要素:一个参与者,有意志地参与某种行为。如果将及物性看成是一个连续体的话,原型及物性和不及物性事件构成连续体上的两端,而其他的现象,如中动结构、反身结构处于连续体的中间。从标记性的角度看,处于连续体两端的原型及物和不及物事件是无标记的,而处于中间的属于有标记的,它们处于一种相互关系之中。
2.及物性的连续体意义
虽然认知语义学认为,及物性是语义特征,而不是句法特征,但如果从更抽象的层次看,及物性也是一个语法原型。类型学研究表明(Hopper Thompson1980Croft2003),及物性作为语法原型虽然不是自然物质,却是人类语言的共同特征,反映了人类经验中最基本的事件图式:因→果(Delancy1987)Lakoff Johnson(1980)也论证说,因果图式在处理真实世界的事件时具有普遍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及物性是语义特征,而不是句法特征。Hopper Thompson认为,及物性是小句与语篇的属性特征,而不是动词本身的特征,指行为从一个参与者传递到另一个参与者的过程。及物性一词已逐渐成为了一个上位词,包括及物和不及物。及物性由许多要素组成(2.2所示),构成一个从及物到不及物的及物性连续体。这个连续体涉及到表示论元的名词短语的许多参数以及各种语用参数。每一要素说明及物性某一方面的特征。句子体现的及物性原型特征越多,越靠近及物的一端,否则接近不及物的一端。(Croft2003178)
2.1.及物句式的连续体特征
在任何语言中,一个SVO结构由不同的NPVP体现时,其及物性的程度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如:
(1)a.他花15万就买了这辆二手宝马。
b.这辆二手宝马被他用十五万买走了。
(2)a.15万就可以买一辆二手宝马。
b.*一辆二手宝马被15万买走了。
(3)a.他像他父亲1
b.*他父亲像他。
c.*他父亲被他像。
d.*他已经(正在)像他父亲。
(4)a.I see what you mean.
b.*What you mean is seen by me.
c.*I’m seeing what you mean.
d.*I haven’t seen what you mean.
(1a)中,主语(施事)“他”对自己的行为(买不买这辆二手宝马)有完全的决定权。谓语“买”是一个终止性的瞬间行为。宾语“这辆二手宝马”具体指某个物体,同时表示所有权发生改变。整个句子报告一个事件。“花15万”从功能的角度看,只是行为发生的工具或手段而已。(1b)(1a)的被动语态形式。生成语法理论把有无被动语态形式,作为判断及物与否的根本性标准。而在(2a)中,主语“15万”是行为发生的工具,它对行为的发生与否没有任何主观意志和决定权可言。宾语“一辆宝马”泛指任何二手宝马车。我们无法确定能买到的是哪一辆宝马车。整个句子只表示一种可能性。(2a)只具有及物句式的一个特征:两个参与者,而缺乏施动性和意志性这两个核心要素。因此,转换成被动语态的(2b)不可接受。这样,(1)(2)中的动词“买”,都做及物动词使用而句法表现差异很大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释。在(3)中,动词“像”仍然是及物动词,但是主语和宾语不能交换位置(3b),没有被动语态(3c),没有时态和体态的变化(3d)。这些句法限制产生于动词“像”。原型意义上的动词应该表示一个行为事件,而“像”只表示某种状态。因此,它不可能表达出行为的施动性和意志性。那么,它就不可能具备原型意义上的动词所具有的句法能力。(4)中的“see”是一个表示心理过程的动词。各种研究表明,表示心理过程和状态的动词在时态和体态上以及其他句法表现上都有相当的限制。因此,“see”也和(3)中的“像”一样受到众多的句法限制。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些句子在形式上都有两个参与者,属于及物句式的范畴,但它们所能体现的形态句法特征却差别很大,整个句子的及物性也必然体现出很大的差异。
反身代词做宾语时的宾语属性特征很低,下面这组句子能验证这一点。反身代词不能在被动语态的句子中充当主语,如(5d)(5a)(5c)表达的命题意义基本相同,但(5a)(5c)的句法表现差异很大。因为,反身代词做宾语时与主语同指一个实体,个体化程度极低,不能独立担任参与者角色。这一特征既解释了(5d)不可接受的原因,也说明了(5a)(5c)的内在联系。
(5)a.Tom got up at 7, dressed himself and went down stairs forbreakfast.
b.Tom got up at 7, got dressed and went down stairs for breakfast.
c.Tom got up at 7, dressed up and went down stairs for breakfast.
d.*Himself was dressed by Tom (his mother).
考察及物句式时,另一个重要的句式是相互代词做宾语的现象,如:
(6)a.You should help each other.
b.*Each other should be helped (byyou).
(7)John and Mary kissed each other for 15 minutes.
(8)John and Mary kissed for 15 minutes.
从形式上看,(6)(7)都有两个参与者,因而被归入到及物句式中。但在原型及物句式中,主语和宾语是两个不同的参与者,它们的身份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分别指不同的实体。很明显,(6)(7)中的两个参与者都指相同的实体。这说明,(6)(7)中的两个参与者只是句法形态上的表现,而在语义所指上实际是相同的对象,因此(6b)不可接受。以上(1)-(6)的形态句法表现证明,在及物性这个原型中,不同的事件具有不同程度的及物性,语义与形式具有密切关系。
反身及物结构和相互代词做宾语这两个非典型的及物句式让我们更容易了解及物与不及物之间的非离散关系。首先,(1)(6)虽然在形式上都是两个参与者,但所具有的及物性程度差别很大。其次,由于有了这种差别,及物与不及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建立起来了。(7)(8)之间的语义联系与差别在句法形态上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含义。根据Kemmer(1994)的解释,在语义上,(7)表示在该事件过程中,行为反复发生了多次,其中甚至可能还有一定的时间间隙,而(8)表示一个没有间断的单一事件。这是因为,虽然相互代词与主语表示相同的所指对象,但是在概念上它们还保留有一定的可分离性和区分度。而(8)中的动词kiss虽然本身包含有相互的意义,但当没有明确使用相互代词时,只能表示一个单一的整体行为,而如果要明确表示分开的一个个次要事件时,必须使用相互代词。在语态研究中,(8)属于中动语态。中动语态表达的事件中,事件的行为或状态影响动词的主语或者主语的利益(Lyons1969373)Kemmer(1992)指出,中动语态是一个在共时和历时上都与反身结构相关的语义范畴,它有一个关键的语义特征:主语受影响(subject-affectedness)。中动语态在形式上与原型不及物句式相同,只有一个参与者(Kemmer19921994)。他认为,中动语态由反身及物句式发展而来,如(5a)(5c)所示。这样我们可以用下图区分从原型及物句式(两个参与者型的事件)到原型不及物句式(一个参与者型事件)中的参与者关系:
两个参与者型事件 反身及物型事件 中动语态型事件 一个参与者型事件
+———————————————————————————————-
参与者可区分度
此图不但说明了及物与不及物这两个原型之间存在的中间状态,还揭示出它们之间的非离散关系。
2.2.及物性的连续体特征
以上(1)-(7)的分析表明,句子的句法行为不但受动词本身语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论元结构的影响。影响及物性的因素发生在不同的方面与不同的层次。根据Hopper Thompson(1980)的概括,及物性的原型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及物性分解图

  
构成要素

  
  
及物性高

  
  
及物性低

  
  
a.参与者

  
  
两个或更多(施事与宾语)

  
  
一个

  
  
b.行为

  
  
行为

  
  
非行为

  
  
c.

  
  
完成的(telic)

  
  
非完成的

  
  
d.瞬时性

  
  
瞬时性(punctual)

  
  
非瞬时性

  
  
e.意志性

  
  
有意志性

  
  
无意志性

  
  
f.肯定性

  
  
肯定

  
  
否定

  
  
g.方式

  
  
真实行为

  
  
非真实行为

  
  
h.施动性

  
  
可能性高

  
  
可能性低

  
  
i.宾语受影响程度

  
  
完全受影响

  
  
不受影响

  
  
j.宾语个体化程度

  
  
高度个体化

  
  
没有个体化

  


以上10个特征构成判断及物性高低的标准。该连续体的意义重大。其中之一就是,动词后接宾语与否不能成为我们判断及物与否的惟一标准。说不定,接宾语的句子还不如未接宾语的句子的及物性高,如:
(9)老王走了。
(10)老王喜欢啤酒。
在以上10条标准中,(9)符合4条及物性高的原则:行为、完成的、瞬时性和意志性,而(10)只符合一条:两个参与者。这10条原则中,a-h都比较容易理解与接受。下面我们以ij两条原则为例进行分析。宾语受影响的程度(affectedness)体现出主语(施事)行为的效果。宾语完全受影响,则表明主语的行为完全作用于宾语,如(11)中,“吃”的效率从a-c逐渐减弱,宾语受动词影响的程度逐渐降低:
(11)a.He ate up the food.
b.He ate the food.
c.He ate of the food.
宾语的个体化程度指两个方面的意义:受事与施事的区别,受事本身区别于同类成员的程度。以下特征决定宾语的个体化程度:专指的、人或者有生命的、具体的、单数的、可数的、有指称意义的或者定指的。体现以上特征的,个体化程度高,反之,则低,如:
(12)a.老王打了一阵乒乓球。
b.老王打了老婆。
(12)中,虽然动词都是“打”,但(12b)的及物性比(12a)高得多。(12b)体现了5个特征:行为、完成的、瞬时性、两个参与者(宾语完全受影响宾语的个体化程度很高:有指称意义、人、专指)。而在(12a)中,只体现了3个特征,行为、完成的、两个参与者(宾语是无生命的,没有指称意义的普通名词)。我们可以用“把”字句和被动语态来检验我们的结论,(13a)(14a)不可接受,而(13b)(14b)是可接受的句子:
(13)a.*老王把乒乓球打了一阵。
b.老王把老婆打了(一顿)
(14)a.*乒乓球被老王打了(一阵)
b.(老王的)老婆被老王打了。
Hopper Thompson根据及物动词和不及物词所体现及物性的原型特征数量,将动词分别次分为:及物性高的及物动词、及物性低的及物动词;及物性高的不及物动词、及物性低的不及物动词。它们构成一个从及物到不及物的连续体。
3.中动结构
简明地说,中动结构指形式上是不及物的句式,但语义上表示某种被动意义的结构,如Harry Potter sells fast. 我们选择中动结构作为讨论的问题,基于以下理由:1)中动结构中的派生(derived)不及物动词,顾名思义,原本是及物动词,但在中动结构中由于受语义与句法环境的影响,临时充当不及物动词使用,但又区别于其他不及物动词。派生不及物动词表达的事件暗含两个参与者,一个像施事,一个像受事,其行为的发生需要施事的实际参与,尽管施事在句法上没有体现出来。如Harry Potter作为一部小说,它是销售的对象,即受事,但在句中充当主语。而真正的施事书店或者售书者没有在句中体现出来。2)中动结构中的主语对结构的意义与句法特征影响很大。3)在不同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探讨都或多或少地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希望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3.1.形式化理论处理中动结构时的缺陷
生成语法理论对中动结构有两种处理方式:词汇冗余规则和左向移动。下面我们分别简要讨论它们的主要缺陷。
词汇冗余规则(Wasow1977)认为,中动结构属于基础生成的结构。它与及物结构的关系应该在词库中由词汇规则来描写。以cotton cleans easily为例,对于动词clean,在词库中规定[NPcleans Adv]中的NP[Δ cleans NP]中的NP具有相同的语义关系。我们认为,这一处理方式的缺陷在于:1)将中动结构作为没有规律可言的个案纳入词库中处理,忽略了该句式的语义规则性,表示主语的内在特征对事件的发生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参见3.2.1)2)这样的处理方式只是纯粹的描写,没有解释中动结构产生的原因、语义差别与特征,这与转换生成语法自己所追求的理论目标相悖。
根据左向移动规则(NP前置)(Emonds1976)(15)由一个深层结构转换而来,即(15)(15’)转换而来:
(15)Cotton garments iron well.
(15’)(Somebody)irons cotton garments well.
左向移位的观点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语义差别很大。(15’)表达的命题意义应该是“某人擅长熨棉制衣服”,而(15)表达的命题意义应该是“棉制衣服容易熨好”。命题意义的差别说明,左向移位规则将移位前的主语视为完全意义上的施事而移位后的主语视为完全意义上的受事不准确。事实上,移位前的主语只具有部分施事特征,移位后的主语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施事特征,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受事(参见3.2中例23的解释)。其次,左向移位规则如果不加限制的话,可能生成不可接受的句子:
(16)*The clothes ironed yesterday.
(17)*The sink will clean tomorrow.
(18)*The cotton washed.
显而易见,左向移位必须受到限制。这些限制基本上属于语义限制(3.2.1.3.2.2所示)。而形式化处理框架中,语义和语用限制是不重要的。
第三,没有令人信服地说明,受事为什么能占据施事的句法位置。
第四,混淆了两类不及物动词之间的差别。可以说这是造成第二个缺陷的根本原因。OGrady(1980)区分了三种不及物动词:纯不及物动词、双重身份(alternating)不及物动词(19a中的open既可以是及物的也可以是不及物的)和派生(derived)不及物动词(19b中的fry一般做及物动词,但在19b这一类句子中临时充当不及物动词)。中动结构主要与派生不及物动词相关。它(19b)在形式上与双重身份不及物动词(19a)相似,如:
(19)a.The door opened.
b.This pan fries well.
(19a)中的open表示一个自发的过程,即过程或状态的出现并不一定需要施事的参与或干预。而(19b)中的fry暗含着行为的发生需要施事的实际参与。派生不及物动词与双重身份不及物动词有三个重要的语义差别(OGrady1980)
1)派生不及物动词(knockoutclean)没有使役意义,而双重身份不及物动词(open)有使役意义:
(20)a.My fighter didn’t knock out easily.
b.John didn’t knock out my fighter.
c.*John didn’t cause my fighter to knock out.
d.John caused the door to open.
(21)a.These drapes clean quickly.
b.John cleans the drapes.
c.*John causes the drapes to clean.
2)派生不及物动词通常表达一种基本的倾向,一个可能的而不是具体的事件,而双重身份不及物动词表达一个具体的事件:
(22)a.The clothes iron well.
b. The clothesare ironing well at the moment.
(23)a.These couches convert easily into beds.
b.*These couches converted easily into beds yesterday when Mike andMary were here.
3)表达具体的事件时,派生不及物动词需要后置修饰成分说明动词所表达的事件对主语的影响或结果:
(24)a.*The sink cleaned
b.The sink cleaned easily.
以上三个语义特征说明,实际上中动结构中的派生不及物动词与其原派生及物动词在语义上远没有生成语法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内在联系。中动结构中的动词本身根本不能独立确定其语义与句法地位。相反,论元结构与动词的相互作用起决定性作用。
3.2.语法原型理论对中动结构的解释
原型范畴化理论认为,范畴中的成员具有等级差异。每个成员在范畴中的地位由它所拥有的范畴特征来决定,拥有的范畴原型特征越少,离原型范畴成员的距离越远。同样原型范畴成员如果在语篇的作用下丧失一些范畴特征以后,它也就同时丧失了原型范畴成员的地位。
3.2.1.主语的语义特征的影响
OGrady认为,中动结构的重要特征是词汇意义与主语的相互作用。他(198060)对主语的特征做了这样的界定:“主语性(subjecthood)涉及到名词成分的所指对象与动词所表示的事件的发生(actualization)之间的关系。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认为主语名词的所指对象的功能是实现者(actualizer),因为,它与动词形成一种‘做’的关系(do relation)。”他的这一论述与原型理论中的主语的特征高度一致,即原型主语充当事件的施事。中动结构中的主语与原型主语的根本性差异在于,在语义上它具有受事的特征。所以又简称为受事主语。一般而言,受事的语法地位是宾语。那么,受事充当主语时与原型意义上的主语(施事)有什么联系与差别呢?Lakoff(1977)曾将中动结构中受事主语与原型的施事主语做了如下比较,并得出结论受事能在中动结构中充当主语是因为它具有原型主语的最主要特征———承担事件发生的主要责任:
施事主语       受事主语
承担主要责任   承担主要责任
对行为的控制
意志性  
但是,仔细考察中动结构中的主语,它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受事,也可以承担事件的实现者角色,具有促进或阻止动词所表达的事件发生的内在特征。试比较:
(25)a.Mike reads well.
b.The book reads well.
c.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卖得快。
其中,a句表示施事Mike具有很强的阅读能力。而b句并不表示某个具体的人阅读能力强,而是表示书本身的一些特征提高了书的可读性,如内容新颖、风格清新、情节感人等,c句更能体现主语的实现者角色,对动词所表达的事件具有促进作用。小说销得快与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说本身的质量与内容,如可读性、趣味性、艺术性等。这些内在因素使主语“小说”具备了促进事件发生的作用,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事件的实现者角色。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受事可以前移到施事的句法位置,是因为在中动结构中,施事只是部分参与行为的发生。该结构中的主语具有促进或妨碍谓语所表达的事情的发生的内在特征。派生不及物动词的受事的内在特征就是起影响或妨碍的作用。正是因为受事具备了中动结构中主语的这一共同特征,中动结构中的受事才能够移动到句首充当“受事主语”,而不是我们分配了一个主语的角色给了受事。
综合各种研究,中动结构可以总结出以下6个特点:1)主语是谓语动词逻辑上的宾语,因此,有人称之为“受事主语结构”,但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受事;由于与原型意义上的主语有很大的偏离,中动结构中的主语是标记性主语;2)其唯一的论元“主语”在语义上是“经历者”;3)既不能有被动形式也没有反身代词作宾语;4)句中不能出现表示施事意义的成分;5)句中的状语不能理解为与施事发生关系;6)句中动词同音词形式是及物动词。
3.2.2.谓语的语义特征的影响
在传统研究中,这类结构被认为是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由于该结构被称之为“受事主语结构”,有人将动词称为受事主语动词或者“经历者动词”(Verhaar1990)。动词称呼的变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像pullspray这样的动词本来是表示行为的,而在该结构中被认为是表示一种“经历”。下面我们探讨这种称呼的变化中所包含的意义。
如上所述,句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表示行为。根据对大量这类结构的考察,其中的谓语动词一般都是描述事物的状态和属性,而不是行为的发生或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句中的主语只表示受动词的影响,而不表示产生的变化和结果,如(26)所示,动词不能是表示心理过程或状态等的动词,如(27)。在语义上,该结构表示普遍现象或真理(如状态和属性),而不是具体的事件或情形(Keyser Roeper1984),在形态变化和应用范围方面就受到严格的限制,不能用语祈使句和进行体。因此,句子加上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后,就不可接受了。
(26)*The arguments assume easily.
(27)*The answer knows easily.
另外,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句子必须有一个状语说明受事受影响的方式才可接受。但是表示方式的状语如果是说明施事的也不可接受。
由于该结构表示的是一种普遍性,暗含一种可能性,因此,常出现在否定结构中。其中,否定成分取代状语的作用。
中动结构中的各种限制主要是由语义因素带来的,而正是这些语义限制造就了该句式独特的句式意义和句法特征。另外,中动结构的主动形式表达的被动意义使它既区别于及物句式又不同于不及物句式。这正说明,中动结构是及物性连续体上的中间状态。语法原型理论能比形式化处理更好地解释其句法与语义特征。首先,中动结构中的主语在语义上是动词的受事。然而,它又与原型意义上的受事不同,具有一定的施事特征,起促进或阻止动词所表示的事件发生的作用。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一语义特征,应该充当宾语的“受事”才可以占据施事才能占据的主语位置。从原型的角度看,中动结构中的主语是主语这个范畴发生扩展后新进入的成员,离原型主语的标准相差很远。其次,谓语动词是表示主语的某种特征,而不是行为。及物性高的谓语应当表示完成的、瞬时性的、肯定的真实行为。在这五个特征中,中动结构中的谓语动词一个也不具备。及物性还要求受事完全受动词的影响,而在中动结构中,“受事左移”到句首,受动词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所以,虽然谓语动词本来是及物的,但在中动结构中及物性较低。这一切皆因及物性原型特征的不断消失而产生。
4.结语
我们的讨论表明,将原型理论引入语法研究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和理论优势。这也符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语言是由语义、结构和功能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用原型理论来解释句法现象,能完整地解释二分法理论留下的大量中间地带,对认识事物的全貌和整个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erlin, Brent and Paul Kay. Basic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M]. Berkeley and Los Angel: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2]Coleman, Linda and Paul Kay. PrototypeSemantics: The English Word Lie. Language 57, 1981: 26-44.
[3]Croft, 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M](secondedition). Cambridge: CUP, 2003.
[4]Delancy, S. Transitivity in GrammarandCognition[A]. In Tomlin, R.S.(Ed). Coherence and Grounding[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87.
[5]Emonds, J.A Transformational Approachto English Syntax[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6]Givón, T. Syntax: A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Vol I[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7]Hopper, P. Thompson, S.A. The Discourse Basis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J]. Language, 1984(60):703-752.
[8]Hopper, P. Thompson, S.A. Transitivity inGrammar and Discourse[J]. Language, 1980. 56: 251-299.
[9]Kemmer, Suzanne. Grammatical Prototypesand Competing Motivations in a Theory of Linguistic Change[A]. In Davis, G.W. Iverson, G.K.(eds). Explanantion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C].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2.
[10]Kemmer, Suzanne. Middle Voice,Transitivity, and the Elaboration of Events[A]. In Barbara Fox and Paul Hopper(eds).Voice: Form and Function[C].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4.
[11]Keyser, S.J.  Roeper, T. 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J]. LinguisticInquiry, 1984 (15): 381-416.
[12]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13]Langacker, R.W. Grammar and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New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9.
[14]Lyons, J. Introduction toTheoretical Linguistics[M]. Cambridge: CUP, 1969.
[15]OGrady, W.D. The Derived Intransitive Construction[J]. Lingua,1980.52(1/2): 57-72.
[16]Posner, M.L. Keele, S. On the Genesis ofAbstract Idea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8(77):353-363.
[17].Taylor, J.R. Linguistic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 ClarendonPress. Second edition,1995.
[18]Wasow, T. Transformation andLexicon[A].In Culivover Wasow(Eds). Formal Syntax[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7.

作者简介:刘正光,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崔刚(1966-),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收稿日期:2004-03-272004-10-30(修改稿)

在“孩子将来会像他爸爸”中,“将来会”并不表示时态,而是表示说话人的推测。在“孩子已经长得像他爸爸了”中,“像”已成为了“长”的补语。因此,这类结构与我们讨论的“像”直接充当谓语的情况不一样。在“张三像李四”和“李四像张三”中,虽然主语和宾语可以交换位置,但语义视角发生了变化。前者以“张三”作为景点(figure),李四作为背景(ground),而后者则相反。但有一点没有改变:不能有时态、体态和语态的变化。另外,张三和李四在句中并没有确定的所指,只具有泛指的语义内容。因此,论元的语义因素对谓语动词的影响降低了。它们被具体的名词替代后,其主语和宾语能够换位的可能性应该随之降低,如3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亲缘关系受ICM的影响而使主宾语不能换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08:40 , Processed in 0.1095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