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驱邪风俗种种(岁时节日‧除夕 )
作者:常建华 撰
载自《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6(古代社会生活图记)
来源:青藤书屋
燔柴、烧火盆。韩鄂《四时纂要》十二月“庭燎”说:岁除夜,在院子里堆柴烧火,“辟灾而助阳气”。岁终烧柴的习俗在宋以后广为流行,各地间有所不同。
江南苏州地区是十二月二十五日烧火盆。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说二十五日“人家各又于门首燃薪满盆,无贫富皆尔,谓之相暖热”。他的《烧火盆行》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燃火如晴昼。
大家薪干胜豆秸。小家带叶烧生柴。
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格磔(zhé)。
儿孙围坐鸡犬忙。邻曲欢笑遥相望。
黄宫气应才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
将迎阳艳作好春,正要火盆生暖热。
清代苏山称“烧火盆”为“烧松盆”,仍在二十五日进行。《清嘉录》说:“是夜,乡农人家,各于门首架松柴成井字形齐屋,举火焚之,烟焰烛天,烂如霞布,谓之烧松盆。”关于“松盆”的名称,正德《江宁县志》说:“各燃火炉正门外,古谓之机盆(今唯用松柴,讹呼为松盆)。”

南方浙江等地区将火盆称为机盆或生(笙)盆,多在除夕燃烧。《武林旧事‧岁晚节物》讲杭州除夕“至夜贲烛籶(shěn)盆,红映霄汉”。南宋戴复大《除夜》诗将火盆称为“生盆”(《石屏诗集》卷六)。《绍兴府志》说:“向暮,聚杂柴燕于庭,古谓之火山,今日笙盆,火焰烛天。”烧帆盆一般在门外进行,以烧松枝为多。
北方等地区往往在院里或门外燔柴。一些地方烧硬木,如万历《安丘县志》说当地“烧柑干出(aǔ duò)”。或烧草,乾隆《祁州志》说“薄暮,焚草于门”。
燃放爆竹。大致上说,中国古代燃放爆竹,宋以前是在元旦,宋以后既有元旦也有除夕,而以后者普遍。《太平御览》卷二九引汉代文献《易通卦验》已有元旦在庭中爆竹的记载,这是最早的事例。旧题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的志怪小说集《神异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方山中有一种怪人,高一尺过。一只脚,生性不惧怕人。若触犯了它就叫你发冷发热,生起病来,这种怪人叫做山臊。如果用竹筒子放在火中烧着,发出蝌烨的声响,山臊就吃惊害怕。这里的烧竹作响,就是所谓爆竹,目的是驱鬼,颇似傩的行为。南朝梁《荆楚岁时记》就是如此解释的:“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烧竹子的风俗一直流传到后世。南宋《淳熙三山志‧火爆》记载福州风俗:“今州人除夕以竹着火,烧爆于庭中,儿童当街烧爆,相望戏呼达旦。”明嘉靖《惠安县志》说:除夕,“取牡蛎壳杂樟木,竹节焚之,声震尤激烈”。除竹子外加上容易响的东西。

从南宋起,“爆仗”成了除夕新的燃放物。南宋宁宗修《嘉泰会稽志》卷一三记载:“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装了炸药的爆仗声音更响。《梦粱录》、《武林旧事》均有贩买爆仗的记载,南宋末爆仗已相当地普及。明代不少地方志记载,燃放“纸炮”以代爆竹。方志中说到爆竹、爆仗的功能,有避邪、避疫、避山臊、惊鬼、却厄、辞岁等。万历《贵州通志》记载较详,说:“爆竹俗谓逐鬼,用火药为爆,到处燃放,俾诸邪不犯,一年不沾恶疾。”这里的爆仗仍古称爆竹。
明清时代爆仗种类很多,总称烟火。明《宛署杂记》卷一七记载:“用生铁粉杂硝、磺、灰等为玩具,其名不一,有声者,日响炮;高起者,日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日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地上者,日地老鼠。筑打有虚实,分两有多寡,因而有花草人物等形者,日花儿。名几百种,其别以泥函者,日砂锅儿。以纸函者,日花筒。以筐函者,日花盆。总之日烟火云。”另据清《燕京岁时记》说,除夕所放还有“鞭炮”。现在流行的普通烟火,明清时代基本具备了。
烧苍术及避瘟丹。孟浩然《岁除夜有怀》中说:
五更钟鼓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犹有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所谓“炉中香气”指的是唐代除夕守岁至五更时烧药的风俗。所烧之药为避瘟丹。据孙思邈《千金方》记载该药为把皂角、苍术、降真香作成末.加水制成龙眼大小的圆球。以朱砂为衣。元旦五更当门焚烧。禳灭瘟气。
避瘟丹的主要成分是苍术.所以烧药既可烧避瘟丹,也可更便利地直接烧苍术、皂角等。宋代烧药风俗转盛。《岁时杂记》记载当时有三种不同的烧药风俗,一是元日京城人烧苍术避瘟疬之气:二是除日集中家里不用的废药于中庭焚烧避瘟疫之气;三是除夜在空房中燃皂角生烟,也是避疫气。南宋时代范成大《分岁词》“地炉火软苍术香”的诗句.刻画了除夕之夜室内炉中烧药的情景。明清时代的大量地方志均记载了当地有除夕室中烧苍术或避瘟丹以避瘟疫的活动。

打灰堆与画灰射祟。《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有一个风俗,把串起来的钱绑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里围绕粪土转几圈,然后投打在粪土堆上,说令人如愿以偿。隋朝杜公瞻按语引《录异记》讲了“如愿”的故事,传说商人区明得到彭泽湖青洪君女佣人如愿,如区明有所求,如愿去做,就可得到满足。正月初一早晨,如愿起迟了一点,区明打了她一顿,如愿逃到秽土堆里,这时区明就用钱杖打秽土堆,口里呼唤着如愿,如愿始终不回来。看来乞如愿打土堆的风俗出自这个传说。按语还说现在北方人在正月十五日夜晚站在秽土边,叫人拿起竹杖敲打灰堆,料想也是如愿的故事。可知南朝荆楚一带元旦有打粪土堆乞求遇事如愿的活动,隋代北方正月十五日亦有此俗。
南宋时代江苏苏州一带有“打灰堆”风俗。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诗序说:“除夜将晓,鸡且鸣,婢获持杖击粪壤致词,以祈利市,谓之‘打灰堆’。此本彭蠡青洪君庙中如愿故事,惟吴下至今不废。”看来吴地承继了南朝荆楚的风俗。这里将打粪壤称为打灰堆,实际上是一回事,因农民院中堆放的炉灰、秽物之堆是作为农家肥积攒的,所以灰堆也就是粪堆。范成大《打灰堆诗》为我们描述了具体的情形:
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
杖敲灰起飞扑篱,不嫌灰涴(wò)新节衣。
老媪当前再三祝.只要我家长富足。
明代江苏盛行以灰画弓矢于道,像弓矢以射祟,其祝词为打灰堆。并引范成大《打灰堆词》。看来当地人认为这种画灰于地的风俗出自“打灰堆”。除画弓矢外,还有将灰绕屋而撒之俗。嘉靖《太仓州志》说:“以布囊盛石灰绕屋外印之,像弓矢、戈戟以逐祟。”有的地方还画写祝词,嘉靖《江阴县志》记载:“画灰于地,像弓矢,云以辟邪,画内书其祝词,日堆金积玉,日万斛千箱。”同前代相比,除了乞求如愿外,打灰堆有祛邪祟的作用。江苏而外,正德《琼台志》记载当地也有类似风俗。
驱傩也是除夕的一个活动。在“腊日与腊八”中我们已指出,汉代腊日进行的傩,经南北朝至唐,移向十二月晦日。宋以后傩更多地固定在祀灶13的十二月二十四日左右。不过宋以后还有一些地区有除夕傩的风俗。但如同整个傩的活动在明清衰落一样,除夕傩更为少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