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2|回复: 0

从“汉语拼音”和“中文拼音”所想到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9 10: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兼答姚德怀先生
作者:[北京] 苏金智  来源:http://huayuqiao.org/DOC9900/9907.htm

  《香港语文建设通讯》是一个紧密结合语言文字使用实际,没有太多框框,办得生动活泼的一份杂志。我长期以来是个忠实的读者,同时也是作者。它既不断给我提供学术营养,也给我提供表达的机会。主编 胡百华 先生 和姚德怀 先生从宽广的视觉,尤其是从全球华语的角度考虑华语的发展问题,很值得大家学习。

  两位主编平时十分注意两岸四地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例如2010年1月第94期上, 胡双宝 先生在《“汉语推广”和“汉语传播”》(第25页) 一文中,主张用“汉语传播”而不要用“汉语推广”,理由是我国教师到国外教外国人学习汉语,是一种传播活动,而不应该理解为推广,“汉语推广”对应的就是“汉语接受”,事实上没有这样的说法。该文页下注中有这么一段:编者加例:北京 苏金智 教授也用“汉语推广”。他 2010年1月4日 在 香港城市大学 的一个演讲摘要最後说“文化和谐论不仅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思想理论基础, 还可以为汉语的国际推广作出很好的解释”。主编加这条注并没有批评本人的意思,我看到後还是作了认真的思考。最近我在接受《世界教育信息》记者採访中已经把“汉语国际推广”改用“汉语国际传播”,在回答记者“您谈到汉语‘走出去’时用的词是‘汉语国际传播’,而不是‘汉语国际推广’,这两种提法有什么不一样”时,本人做了如下回答:推广可能带有主观色彩, 传播则多些客观成分, 用传播可以减少外籍人士的不必要误解 (《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8期,第22页)。

  2011年7月第98期, 姚德怀 先生在《个人自由谈》一文中,谈到“汉语拼音”和“中文拼音”时说:“今天收到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寄赠的李向玉编《澳门语言文化研究 (2009)》(澳门理工学院,2011年) 一书,其中苏金智的文章和周荐、王铭宇的文章,不约而同用上了“中文拼音”,前者是否台湾地区特有词语,现在也为内地学者用上了?但据许长安说,台湾正式用语,作为中文译音的专有名词,也是‘汉语拼音’,不是‘中文拼音’”。

  本人不同意把“汉语拼音”改为“中文拼音”。“中文拼音”与“汉语拼音”不应该是一个异名同指的词语。“中文拼音”应该是一个上位概念,它可以包括“汉语拼音”、“粤语拼音”、“通用拼音”、“威妥玛”等等。“汉语拼音”用的是《汉语拼音方案》的拼法,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改称《中文拼音方案》一定会出现问题。

  我拿到文集虽然也看了自己的文章,但并没有发现 姚 先生提到的问题。 姚 先生对词语用法的敏感,不能不让人佩服。于是本人进行了核对,原稿用的是“汉语拼音”,不是“中文拼音”,有发表在《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上的文章为证。如《澳门语言文化研究(2009)》第27页最後一行“11. 使用中文拼音”在《长江学术》第135页为“11)使用汉语拼音”。拙文发表在《澳门语言文化研究(2009)》论文集上的用法,应该是编辑加工後的结果。

  由于两岸四地有些词语的用法存在着差别,刊物的编辑往往根据当地的用法修改异地作者的用法,这样做经常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因此我想提出一个建议,以後如果碰到类似问题,似乎可以这样处理:1)保留作者的说法,采用编者注的方式说明当地的用法,如“汉语拼音”(澳门一般称“中文拼音”);2)採用当地的用法,加注说明原文的用法,如“中文拼音”(作者原文为“汉语拼音”)。两种办法本人更倾向于用第一种。这样做虽然麻烦些,但就不会引起误会,还可以让大家知道不同地方的不同用法。                                                          □

  

                    回 应              姚德怀

  

  感谢 苏金智 先生来信。 苏金智 先生近年常到香港来做研究工作, 常有机会聚谈, 不亦乐乎!这次看到来信, 也是倍感亲切。

   苏 先生谈到了书刊编辑加工的问题。这便牵涉到编辑方针。有的编辑部倾向于多改,“天生我才必有用”嘛!有的编辑倾向于少改, 因为四海五洲, 各有各的风格, 何必强加于人, 本刊便属于後者。但是有些範畴, 尤其涉及歧义, 涉及专名的, 也不得不改。例如“魏征”、“文征明”、“馀光中”必须改为“魏徵”、“文徵明”、“余光中”, 不过也是改不胜改!当然, 来自内地的香港名人“王征”, 不须改为“王徵”, 这也是“名从主人”啊!还有“仪征”不必改回“仪徵”。改地名是歷代常有的事。“仪征”可算是今名。

近年来本刊也有临出版时才发觉的“硬伤”。例如明明键入美国“德州”, 印出来的却是“得州”, 明明键入的是“资料库”, 出来的却是“数据库”。为什么?原来是电脑软件自动地替阁下改了。前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今人应留意尽信电脑不如无电脑!(还有:“社区”、“ 电脑”, 被自动改成“小区”、“计算机”, 等等。)

  今日 ( 9月16日 ) 看到 容若 先生在《明报》写的一段文字 (篇名“代作家写别字”), 则是嘲笑“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族。容若发现,《现汉》和《规範》都把成语“走马看花”改为“走马观花”。大家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孟郊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他说“看”与“观”音义俱异, 不容混淆。他又说, 据说有某高官嫌“看”字俗, 不如“观”字雅, 因而改之, 上行下效。此说不知确否, 因为内地自解放後多是从俗不从雅!

  我这裡再噜苏两句。据《现汉》和《规範》:“走马观花”意为“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又“观察”意为“仔细察看”。那末,“走马观花”便成为“比喻粗略地、仔细察看事物”。确是有趣啊有趣, 有趣得紧哪!

以上还是在9月下旬写的。11月下旬, 我去澳门 参加了“第六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见本期第22页)。这一届的研讨会由 澳门理工学院 澳门语言文化研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5:10 , Processed in 0.0679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