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梦的轻波

泉州方言文化专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5 02: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外借词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包含着双向性,域外文化对泉州的影响在泉州方言中留下了痕迹;泉州文化和方言也同样对其他国家有过较大的影响。这说是说,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接触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受惠的——正所谓投桃报李。

  泉州方言对欧洲影响最大的要数“茶”[te24]了。16世纪下半叶,茶叶开始传入欧洲,“茶”这个词也被借入西方语言。现代英语“茶”叫tea,法语叫thé,德语叫tee,都源于泉州方言“茶”的读音。可见这些国家的茶叶是从泉州海路输入的。另外,俄语的“茶”叫*,是北方方言“茶”[ts‘a]的对音。可见文化的交流与语言的借用往往是同步的。英语中有bohea(武夷茶)、pekoe(香红茶)、oolong(乌龙茶)、congou(功夫茶)、hyson(熙春茶)、souchong(小种)等与“茶”有关的词语,其中 bohea、oolong、congou是从泉州方言中翻译过去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英语在翻译“红茶”和“绿茶”时的方式:“绿茶”green tea,“红茶”black tea。显然其定语意译的角度与我们的不同,汉语取茶水的颜色,英语取茶叶的颜色。 这种译法可谓英语和泉州方言的合璧。

  泉州是华侨的故乡,是南洋群岛侨民的祖籍地。泉州华侨在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时,不仅带去泉州的特产,也带去泉州的方言和文化。据统计,菲律宾马尼拉的华人在1971年的人数,大大超过全菲其他外国人的总和,可知泉州人在菲律宾影响之大。泉州人带去泉州文化,诸如崇拜祖先、厚葬死者、数世同堂等风俗习惯。许多菲律宾人的姓名也源出华侨之姓。据说吕宋岛上的仁加因市(Lingayen)是因中国盲人林加延而得名的。菲律宾他加禄语中可以找到许多泉州方言借词。例如:

hatsing (打喷嚏) diko(二哥) bihun(火粉、即粉干)

kuga (姑爷) ukoy(乌糕) caipo(菜脯,即萝卜干)

在印尼——马来亚语系中,泉州方言借词也不少。例如:

misoa(面线,即线面) tangué(冬瓜糖) tahu(豆腐)

kongko(讲古,即聊天) tauké(头家,即老板) sinsé(先生,即中医)

singkék(新客) kuntau(拳头) kia-kia(行行,即走走)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5 02: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熟 语 与 地 方 文 化


     熟语是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固定词组。与普通话一样,泉州方言也有大量的熟语。例如,从口头俗语中产生的成语:

水清鱼现 水流破布 有七无八 软涂深掘 空嘴哺舌 七吐八吐

牵声拔调 无鼻无目 搬嘴小姑

从生产和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俗谚:

雨沃上元灯,日曝清明种

六月起风台,寒死简仔栽(孩子)

讲长讲短,讲食煞尾

有存存刀砧,无存呣免*[siam44]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龟笑鳖无毛

过时卖历日

俗物无好货

民间习用的形象风趣的歇后语:

头壳戴烘炉——热炊炊

嚣六鸡啼半暝——无准节

六出祈山——拖老命

鸭仔落水身就浮——事到便直

瘦马也有一步踢——人不可貌相

卖墨鱼笑补雨伞——汝乌(黑)我也乌

鸡仔飞上树——假鸟

老鼠穿草鞋——脚较大身

许多通俗化、口语化惯用语:

柚柑命 头路直 大嘴斗 请带辞 偷食步 无头神

一粒一 出坏谱 坏剃头 大相狗 三八气 胡溜漂

  泉州方言的熟语与普通话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来源是民间口语。人民群众的口语是泉州熟语的源泉,人民群众往往喜欢用形象化的诙谐的语言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因此熟语的这种土生土长性自然也就反映了地方文化的特色。限于篇幅,本节仅将熟语中的歇后语和俗谚独立出来,分析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地方文化色彩。

诙谐风趣的“五色话”

  歇后语,泉州人称“五色话”。这是因歇后语形象生动,风趣诙谐,给人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感受,故以“五色话”称之。

1、“五色话”的特点

“五色话”能为人们喜闻乐道,富有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比喻形象,表意生动。例如:

竹竿揾屎——长兼臭(讽人说话*嗦)

老猴骑羊羔——不成人,不成马(讽人不成体统)

尽捌五斤大花——满秤花花漉漉(讽人知识贫乏)

一支草,一点露——天*饿死人(天无绝人之路)

老猴爬竹竿——一节过一节(做事不能操之过急)

六月鸭仔——不知暑(死)气(讽人不懂得厉害)

二是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例如:

竹竿尾缚尿燥布——大曳(讽人过分宣扬自己)

胡蝇戴龙眼壳——勘头勘面(讽人不知深浅)

阎罗王嫁查某仔(女儿)——鬼扛鬼(讽人朋比为奸)

乌鳗食着茶箍水——一只躇[tso?24]入,一只躇出(喻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2、“五色话”的来源

“五色话”产生于人们生活的认识,体现了泉州人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总体说,“五色话”大概来源于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对民间传说的提炼。例如:

猪仔拍死才讲价——鲁莽。这句话源于这样一个传说:有个迷信的人相信巫婆的话,以为死去的爱子已随众亡魂投胎在某地为小猪,就跑到某地,把人家刚出生的小猪打死。因事前没跟主人讲请楚,结果被扭住勒索了一笔钱。泉州人就用此语讽剌那些办事鲁莽的人。

王爷入永春——蚀本十三万。民间所说,南安诗山凤山寺供奉王爷公(广泽尊王),每年都要抬出门,接受乡祈求,乡人皆感恩不尽,大献彩礼。某年神棍将王爷抬到永春乡下,想大捞一把,但永春人知其意图,设计阻挠,向神棍叫穷叫苦,分文不给神棍,三餐饮食品店又高收费,神棍急请南安寄钱付膳费并拟返回。永春人偏又苦求多留,使神棍无以脱身,最终吃去诗山的佛款十三万文。此语用于讥讽人办事预料不周。

岳顶加礼——输输战甲赢。泉州东岳山有座巍峨壮观的东岳庙。旧社会,东岳庙常有人来虔诚礼拜,祈神设醮,乞求庇佑。庙内设有“加礼”(即提线木偶),专门让善男信女雇来演出酬神。这些演员多属少年学徒,大多胡乱应付一番,戏中输赢自己说了算。后来这句话被用来讽指有错不认帐还硬要争辩的人。

旧馆(牛仔)驿王——不是景。泉州话“不是景”指情况不妙或此人靠不住,要当心。明、清时期就有此说法。清光绪年间,在旧馆驿巷偶发一个问路误解的故事后,人们才俏皮地演化出这句歇后语。传说清朝光绪年间,泉州旧馆驿巷内,建造两座京官的住宅。两宅相距仅四五家,红砖墙面,坐向相同。龚先退仕在家,是为泉州名绅,常有人托他办事。初次来者往往认不出哪是龚宅,常误敲王家而喊“龚部爷在家吗?”王家人总说:“我们是旧馆驿王,不是龚。”“龚”与“景”在泉州方言中恰好同音,有人就有意把俚语“不是景”与“不是龚”相扣,构成此歇后语,使“不是景”之意更显风趣,耐人寻味。

二是对风俗习惯的引申。例如:
南安迎佛——旗(奇)了了。过去南安一些寺主迎神赛会时,许多五彩旗帜随佛行进,迎风飘扬。歇后语借用这一景象。以“旗”谐“奇”,加上泉州方言的“了了”(四处皆是之义),用以讽剌那些少见多怪的人。

十二月廿四——无神。民俗农历十二月廿三是即送神上天,廿四日已无神可送。这里用“无神”喻指无精打采。

后富美羊公——行到食到。以前,泉州市万寿路有座后山富美宫,庙中供奉肖王爷,香火很盛。有的香客敬献公羊,公羊到处乱窜,吃了人家的食物。人们因迷信思想作崇,不敢伤害它。泉州人用此歇后语讥笑那种到处白吃饭的人。

奏魁游普渡——直寥寥。奏魁,泉州旧铺名,在清真寺至青云路一段,所辖街面直又短,七月做普渡时,虽热闹,但无法满足游人的兴致。此语喻条件不够,无可奈何。

三是对生活现象的概括。例如:

十二月南风——现报。农历十二月如天气温暖,刮起南风,那么很快就会刮北风,迅速转寒。这里的“报”由“报告”转为“报应”,借用天气的自然变化,喻指那些作恶的人,很快就有恶报。

鸭仔落地身就溪——事到便宜。鸭子天然就会游水,喻指事情会有好的结局,不必惊慌。

壁边草拄着坦横雨——好字运。长在偏僻角落的草容易枯死,现在恰好碰上少见的斜雨而获得滋润成活。喻指运气好。

做鲎勺无惊烫——敢作敢当。舀菜汤,舀开水,盛热粥,过去都是用鲎壳做成的勺子。

这种勺子自然不怕烫。

吃远芳,看侨光——真晓得爽。远芳饭店与侨光影院相毗邻,游者看罢电影出来,走不几步就可上饭店吃喝,十分痛快。此语喻人逍遥自在。

棺材扛上东岳山——不烧也着埋。泉州东岳山是公墓地,装殓死人的棺材抬上了东岳山,不是火葬便是土埋,不可能再抬回家。此语用以此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然,泉州人对“五色话”的归类并不像我们说得这么清楚,其范围实际上超出歇后语这一类型。一些比较俏皮的俗语往往也归入“五色话”行列。如下面几例:

一面光光,一面生毛。(讽上表里不一)

鸭母装金原扁嘴。(丑的事物再掩饰仍是丑)

贪长短到,贪食屎漏(泄)(贪心者总是事与愿违)

脚踏马屎傍官气。(讽人狐假虎威)

的确如此,有些歇后语与俗谚是有交叉的,大体是歇后语用久了,深入人心了,就转为俗谚,后半截子话不再那么重要,而俏皮的性质仍在。例如,下列各句不歇后也能成立。

鸭仔落水身就浮

一支草、一点露

尽捌五斤大花

猪仔拍死才讲价

本书把属于歇后语的这一类型归入“五色话”,而把其他一些俗语与谚语合起来。统称俗谚。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5 02: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形象通俗的俗谚

  俗谚是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口中的关于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固定句子。由于俗谚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言语形式点破事实真谛,或者刻划行为、状态的形象,所以能给人予浅显易懂、形象洗炼的感受。泉州方言俗谚是泉州方言熟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五色话”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泉州地方文化特色,是反映地方文化的一项活材料。

泉州俗谚的特点
泉州方言俗谚概括起来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押韵上口,流畅回环。例如:

清明谷雨,寒死虎母。(气温还很低)

惊七月半水,无惊七月半鬼。(七月半前后常闹水灾)

一时想无到,终身苦到老。(一失足成千古恨)

山顶鹧鸪獐,海底马鲛鲳。(四种最佳的山珍海味)

佛靠扛,人靠装。(菩萨靠人抬才显灵,人靠装扮才好看)

厝内无猫,老鼠跷脚。(群龙无首,一切无序)

细空不补,大空叫苦。(小问题不解决,发展成大问题就难办了)

二是形象生动,明快简练。例如

细汉偷*针,大汉偷* 杉。(细汉、大汉:小时候、长大成人。* [t‘e41]、* [ka24]:拿、扛。小时候会偷针,长大了就会盗杉;比喻要从小加强教育,不能放任不管。)

济牛踏无粪。(济[tsue22]:多。意同三个和尚没水吃)

老戏旦跋倒也是科。(跋倒:摔倒。科:戏剧举止动作。意指有真功夫的人,偶有差错,也能设法解救。)

猪仔贪别人槽。(自己的不吃,专门贪吃别人的)

鸭母装金原扁嘴。(本相难看,再打扮也没用)

要嫁才缚脚。(临渴掘井,临阵磨枪)

白白布染甲黑(被冤枉,被诬陷)

三是涵义丰富,耐人寻味。例如:

孔子公不敢收隔暝贴。(谨慎的人,不随便承诺)

吃不值睏补。(吃饭不及睡眠重要)

钱不趁,猪哥做马骑。(趁:赚。意即不为势利所屈)

指头仔伸出有长短。(比喻事物之间存在差距是正常现象,教人要体谅人,不要强求一律。)

一罕过三冬。(罕:闪。喻指时间不等人,宜趁热打铁》

泉州方言俗谚的来源
泉州俗谚非常丰富,而且源远流长。大多数谚语都有它的来源,分析这些来源,可以透视泉州独特的文化特色,展示文化名城的历史风采。泉州俗谚大概有五个来源。

其一,对本地区自然气候变化和农事生产进行预测的农谚。

《泉州府志·气候卷》云:“致治之道,勤民为先,勤民之事,测候为急。月令所纪,顺时应物……泉为南方海国,禾稻两收、霜雪罕靓,大都寒少而燠多。乃均兹一郡,而风雨之应,咫尺不同。田野间,即其每方隅,以自为占验而应各不爽……”由此可知,古代先民就十分重视从星历定农时的经验总结,这部分农谚体现了泉州人的聪明才智,成为家喻户晓的谚语。例如:

春寒雨那溅,冬寒雨四散。

春天简仔面,三顿肴变面。(简仔:孩儿。肴:易。面:脸)

双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一日北风三日雨,三日北风无水戽。

西北雨* 落过田岸刻。(刻[k‘at5];台阶)

六月雾露,番薯较贵芋。

五月十九*声雷,番薯赛过大秤锤。(*:响)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调土,六月火烧埔,七月水流芋。(凋:干。)

云荫中秋月,雨沃上元灯。(沃:浇)

雨沃上元灯,日曝清明种。

春占冬十日。

冬节在月头,春寒雨落在年兜;冬节在月尾,春寒雨落正二月。

芒种火烧鸡,夏至烂草鞋。

六月十二,彭祖做忌,无风台也有雨意。

未惊蛰起雷,一亩加两斗。

其二,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古代诗文以及泉州当地的真人真事中演化而来的谚语。例如:

假* 食感猪屎。意即装疯卖傻。明朝书法家张瑞图,曾为魏忠贤写过“擎天一柱”匾额,后被列为阉党,遂回籍匿居晋江青阳家中。不久朝廷派人要将他逮京审讯,他急中生智,赤膊散发装疯,满身涂污,蹲于猪圈中。并且染灰黑色的面糊或香蕉,从一竹筒中挤出,散放于圈中地面,作为充饥的粮食。捕快来时,家人带往面验,见其疯相,与猪混居,甚至取食猪粪,便认定真疯,不予逮捕,据情回报。后人将此演化出上述谚语。

人在中进士、汝在拔死羊母。意即为他人凑热闹而自己吃了亏。泉州新门外浮桥李廷机于明万历年间中进士,捷报传后,李家吹吹打打,不胜热闹。邻居一儿童正在牧羊,闻声急欲往观热闹,而羊啮草不肯走,牧童一意要往,用力硬拉,绳子硬勒羊颈,竟将羊拉死。他的母亲得此事,遂出此怨言,后流传成谚。

扁担挑坦横。意即横行霸道。清初康熙年间,有一个福建提督姓蓝名理,原籍漳浦,驻军泉州。因他平定台湾有功,被加官进爵,在泉州算是最高首长了。他的乡亲也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凡是从漳浦来泉找蓝的乡亲,每将扁担打横着走,路人只得避让,心知这种扁担打横者,一定是蓝理的乡亲,皆不敢与之计较,故此语就慢慢流行开来。

陈广彬顾嘴不顾身。讽刺只注重吃而不注意自身服饰和举止的人。传说从前泉州有个少爷,名叫陈广彬,家庭富有,照理衣食都可丰足,但是他将做衣服的钱也全部充作酒食不用,只顾大吃大喝,却不顾身上褴褛。众人皆以此语笑之。

东街扛出门,西街医倒床。意即庸医害死人。泉州东、西街相毗连。相传一医生到东街行医,医后病人立即死去。医生旋到西街诊病,服药后病人亦死在床上,这时东街死者的棺材正好扛出门。后来人们以此语讽刺不学无术之人。

跋输九谤台湾反。(跋输九:赌博赌输入)意即捏造原因,掩盖事实真相。前清时期,泉州人赴台湾谋生者甚众,其中许多人都去参与赌博,及至腰缠输光,才狼狈回泉。回来后常对人说在台湾做生意赚钱很容易,后因台湾反乱,致使本钱亏尽。后来人们以此语揭露那些欲掩盖失败真相的人。

千金买厝,万金买厝边。意同“千金买邻。”《南史·吕僧珍传》云:“宗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令。’”泉州人称宅为“厝”,邻居称“厝边”。谚语即由此演化而来。

死马当活马医。意即无可奈何而为之。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下)》说:“作死马医,自唐已有此语。……其初出《郭璞传》:‘有主人良马死者,璞教令一人东行遇林木以杖击之,得一物如猿,持归见死马,即吹其鼻,少顷活。’故世俗于无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谓死马死。”清顾张思《土风录》有“死马当活马医”条目。泉州此谚当亦由此而得。

其三,泉州俗谚中,有许多是与泉州各种宗教活动及泉州的风俗习惯有关的,这些谚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泉州的社会生活。例如:

死死师公调。道士为人做法事时,所用乐曲十分单调,缺少变化。泉州人用此俗喻指办事死板、不够灵活。

本地师公治本地鬼。泉州本地的道士一般都在一定的范围里活动,做法事时对当地情况较了解。后喻指解决问题要请熟悉情况的人。

摸着鼻食百二,摸着目食百六。风景秀丽的泉州清源山,有宋代石刻李老君的坐像,身高五米多,是全国罕见的道教石刻艺术品。由于它体形高大,要摸到它的鼻子和眼睛很不容易。因此人们以此语形容理想境界,不易达到。

* 得过年,去找崇福寺和尚。19世纪以前,泉州崇福寺很发达,寺产甚多,僧人食用有余,足以布施。一般贫民常欠债,到了年关,债主按例催讨。该寺乃设大鼎,名“千人鼎”,大煮其粥。凡避债来寺者,皆招待予以饱食,并让其宿在寺里。债主不敢入寺催索。越宿已是大年正月初一,按泉州惯例不准索债。后喻指避难自有去处,天无绝人之路。

天公祖无眼睛。天公是泉州人对玉皇大帝的俗称。玉帝是传说中神道与人间的最高主宰者,掌握着人们的命运。旧社会,善良的人尽管虔诚地祈求上天庇佑,然而往往得不到幸福而饱受人间的痛苦。此俗语反映人们对神的怀疑。

土地公白目眉,无人请自己来。过去的泉州人家和商店大都奉祀土地神,神像是位白发苍髯的慈祥的老人。它每天端坐神龛里,受人供奉。泉州人以此为喻,作为没有经过主人邀请,自行上门的不速之客的自我解嘲。

天妃宫还在,雨伞怎会无。从前,泉州南门天妃宫很热闹。酬神的,演戏的,玩把戏的,看热闹的,以及摊贩、命卜,赌钱什么都有,真是热闹非凡。有个乡下人进城,带了把雨伞也在看热闹。后来他把雨伞放在天妃宫一个角落里。一会儿要回去时,雨伞却不见了。他奇怪地说:“天妃宫还在,我的雨伞怎会无?”这话传出去,成为笑柄。后来,人们用此语讥讽那些丢三落四没头没脑的人。

其四,泉州俗谚大量的是来自人们对日常生活观察体验的总结,有些体现了侨乡的特色。这些民间谚语大多语言洗炼含蓄,比喻确切生动,生活气息浓郁,饶有兴味。例如:

目** 贮得一料沙。(贮[tue55]:装)眼睛里装不得一料沙子。比喻心胸狭窄,不会宽容别人。

青瞑鸡啄着一尾虫。(青瞑:瞎眼)比喻事情凑巧,侥幸碰上了好运气。常用来说明事情的成功出人意料之外。

顺风旗* 兮曳。(曳[iat24]:挥动)手举旗子顺着风势摇动。喻指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乏主见,不问是非。

在家日日好,出门朝朝难。喻指出门在外许多事情不如在家方便,叫人出门远行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未学行,先学飞。指不务实际,急于求成。讽喻人办事急躁,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番薯三箍汤照夹。(三箍:三块。夹[ka25]:搭配)意指平均分配。

一料田螺九碗汤。搭配过量。意指不看事实瞎指挥。

相尊食有*(* [ts‘un44]:剩余)互让有余。

目* 看九界,看见逐项爱。指贪得别人的财物。讽喻人野心勃勃,占有欲强。

坏不厚话,坏米厚秕。(厚:多。秕:稗子)讽人爱搬弄生非。

十嘴九脚川。(脚川:屁股)指七嘴八舌吵闹不休,意见无法统一。

别人脚川做面皮。用别人的东西来装阔气。有点拉大旗做虎皮的味道。

死死六工尽,豆士菜脯*(六工尽[li?k24k??44ts‘e22]:旧乐谱)饭菜天天相同,不会变花样。讽人死脑筋,没有半点创新精神。

未生囝,先号名。(号名:起名字)孩子尚未出生,就先取下名字。批评人事情尚未办成就先到处张扬。

一白荫九水。(水:美丽)皮肤白皙能掩盖其他相貌的不足。喻指主流好可掩盖枝节的不足。

一条肠通脚川。喻人直肠直肚,不晓得转弯。

一就一,二就二,即一点也不含糊。与“丁是丁,卯是卯”同义。

一面抹壁双面光。意指为人滑光,八面玲珑。

一物一物治,说破不值钱。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意即要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事情才会好办。

船到桥头自然直。意即一切听其自然,不必刻意追求。

一下传,到台湾;一下谤,到吕宋。(吕宋:菲律宾)喻指重大新闻传播迅速。

香港大家,吕宋老父。(大家[ta44ke44]:婆婆。老父[lau22pe22]:父亲,这里作公公解)。意喻双亲不是华侨,就是港客,生少当然优裕,令人羡慕。

其五,泉州是古代南音、南戏的保存地,泉州的梨园戏、加礼戏(即木偶戏)在人们的生活中影响极为深刻,泉州方言一些俗谚就直接借用戏文。另外,一些戏曲故事和古典名著的人物等往往也在泉州俗谚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

面七空,脚手十六缝。(大梨园戏《同仔算* 账》)喻指手脚干净。

同仔算* 账。(同上)指清还欠账。

秦仔不长进,偷*师公印。(大梨园《苏秦假不第》)讽喻人不求上进。

锦被罩鸡笼,外头好看内头空。(木偶戏《张飞鞭督邮》)讽喻人草包。

李固见员外,无话通说。(木偶戏《卢俊义》)喻指人做了丑事,无言以对。

没啥雨,落三(衫)透。(木偶戏《火烧赤壁》)喻指因一点小事竟弄得狼狈不堪。

食曹操糜说刘备话。(糜[bai~44]:饭。)讽喻人吃里扒外。

乾埔不学秦世美,查某不学买臣妻。(乾埔:男人。查某:女人。)功人莫当负心人。

郑元和做乞食。喻指君子落魄是暂时现象。

食饭三战吕布,作穑桃花搭渡。(作穑:[tso?5sit5]:干活)讽喻人好吃懒做。

程咬金尽会三下大斧。讽喻人的技艺不过如此而已。)

猪歌婶伴五娘赏花。(猪歌婶:老丑旦)以丑衬美,相形见绌,喻指所为很不协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14:36 , Processed in 0.0626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